第一章 中医学哲学基础_第1页
第一章 中医学哲学基础_第2页
第一章 中医学哲学基础_第3页
第一章 中医学哲学基础_第4页
第一章 中医学哲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中医学哲学基础第二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精气论基础上的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d5tg323cudux 嫡谋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 。 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天阳 对 地阴 立阴阳 统 一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 昼阳 夜阴 阴阳所代表的对立相反的两种属性,是从无数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故具有普遍和一般意义,(但并非专指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其本身也无实物可见) 阴阳学说 是我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是运用阴阳所代表的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

2、两个方面(即对立统一关系),认识和解释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法则。 阴阳(说明事物对立统一矛盾现象的机 动的代名词) 阴阳学说(是用对 立统一的关系来阐释世界万物发展变化 的一种思想和方法论)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阴阳学说认为 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 立统一的结果二、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源于古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万物万象的观察、分析、抽象和纯化,是从朴素的经验发展起来的。 形成的源流脉络:原始概念出现 哲学概念性阴阳学说萌芽时期(殷商时期或更早) (西周末期) 阴阳学说形成 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形成的标志:

3、 易经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的思想。 渗透至各个领域: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渗入到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等各方面,也包括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法。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末期,阴阳学说便成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阴阳属性的归类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其阴阳属性的区分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属性归类的依据 双方的性质、动态、位置、发展、趋势等不同因素。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空间时间温度湿度季节重量亮度动态 阳天 上外左白天温热干燥春夏轻光亮上升动、刚、兴奋阴地下内右夜晚寒凉湿润秋冬重晦暗下降静、柔、抑制联系人体生命过程而言 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人

4、体 的物质或属性 阴具有宁静、凉润、抑制作用 的物质或属性 精血 有形物质,滋润营养 精气 主静(属阴) 气无形功能推动、激发 主动(属阳) 四、就阴阳属性划分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一)阴阳属性的相关性 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才具有实际意义。 例: 水与火、日与月、男与女、 左与右、上与下等 (二)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从总体方面来看,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是确定的、不变的。 但从具体方面来看,事物的阴阳属性又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 1、任何一种事物表现为在一定条件,阴和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例: 夏(阳之极) 秋(凉) 性质的变化 冬(阴之

5、极) 春(温)2、事物具有无穷可分性,因而事物的阴阳属性又是可变的、相对的。 例: 中午阳中之阳 昼阳 黄昏阳中之阴一天之中 午夜阴中之阴 夜阴 平旦阴中之阳注意: 任何事物皆可概括为阴阳二类,任何一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阳两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事物无穷可分性。 内经“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可用“对立、互根、交感、消长、转化”十个字来概括其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 阴阳对立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对立”的含义 通俗而言:对立即相反。 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对抗、相互

6、制约和相互排斥。 对立是统一的前提然而,它们即对立又统一 统一是对立的结果“对立”的表现相反: 阴阳的属性完全相反,故构成对立的关系。例: 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等等,皆为属性相反的矛盾双方。 斗争、排斥 阴阳相反导致双方处于相互对抗、相互排斥状态。 例: 温热可驱散寒冷,冰冷可降低高温; 水可灭火,火将水烧干等。 大都这些斗争都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制约 阴阳双方相互抵制、相互压制、相互克制或相互牵制。 例: 水与火的相互制约, 寒与热的相互制约;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制约, 如同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电学中的正电与负电一样。统一(动态平衡) 正是

7、由于阴阳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统一,取得相对的协调平衡阴平阳秘 动态平衡:平衡的取得是阴阳双方斗争的结果,是一种相互制约状态下的平衡,而不是静止状态下的平衡。 阴阳对立统一结果的意义: 阴阳对立斗争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和变化(如昼夜更替,寒热交替、月往日来等)。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事物正常活动的保障,也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保证。 例: 人体机能的兴奋与抑制,昼夜的不同状态。 注意: 阴阳之间的制约和斗争,应当是“势均力敌”的。 双方势均力敌,斗争的结果才能统一。 取得相对平衡自然界正常变化、 人体健康不病阴阳斗争 某一方过亢或衰弱,斗争的结果出现 胜负而失调,平衡被破坏自然灾

8、 害、人体发生疾病(二)阴阳的互根 或称“阴阳相成” “互根”的含义 对立着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通俗而言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互根”的表现 相互依存 阳依阴而存阴阳双方各以其对立面的存 可分不可离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阴依阳而在相互为用 阴阳双方不断资生、促进和促长对方。 阴精在内,是阳气的根基 阴为阳之基相互为用 阳气在外,是阴精所化生 阳为阴之用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在自然界和人体的普遍性。 例: 夏季虽热,但阴从 阳生,雨水增多以自然界为例 维持四季相对稳定 冬日虽寒,但阳从 阴生,干燥少雨 血为阴,是气的物 质基础,血能生气以人体为例

9、 气血相互资生, 相互促进 气为阳,是血化生 与运行的动力能生 血、行血(三)阴阳的互藏交感 “交感”的含义 又称“交互感应” 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也即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 “互藏”的含义 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例: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升降相因 阴阳互藏示意图: 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 意义: 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 (四)阴阳的消长 “消长”的

10、含义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与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消长必须在一定限度内。 长而不偏盛一定限度 维持相对平衡 消而不偏衰 (消长平衡) 消长是阴阳的运动状态阴阳在 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又在相对的平衡中进行绝对的消长。 阴阳的消长是其运动的“量变”过程。 “消长”的表现 阴阳的消长主要出现在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过程中。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由冬至春至夏,气候由凉转 热阳制约阴,阳长阴消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 由夏至秋至冬,气候由热转 凉阴制约阳,阴长阳消 由于这种阴阳消长的变迁,万物才有生长收藏的变化

11、。 白天精力充沛,活动(阳长), 同时消耗体内营养物质(阴消)以人体生理活动而言 夜晚精力衰减,活力下降(阳消) 睡眠抑制、安静(阴长) 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互为消长的反映。 若消长的量超过一定限度,阴阳消长就会失去调节,表现某一方的偏盛或偏衰,属反常现象。 久晴不雨,天阳过亢旱灾自然灾害 (阳长太过) 久雨不晴,天阴过盛涝灾 (阴长太过) 而在人体,就会因阴阳的太过或不及发生疾病。 注意:虽然消长运动是绝对的,但决不能忽视相对平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在一定限量范围内的不断消长才能保证不断地平衡,推动着事物的正常发展。 (五)阴阳的转化 事物的双方运动变化的形式,除相互消长表现为量的增减之外,

12、还可表现为性质的转变(质变)。“转化”的含义 阴阳相互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方转化,从而出现性质的转变。 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消长是转化的前提,一般在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转化,所以转化是消长的必然结果。“转化”的条件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否则事物便不可能转化。 事物消长运动发展 到一定阶段,由 “化”至“极”常态 内部因素 物极必反(转化的根 据) 发生转化 事物的阴阳消长超 过了正常阈值(实 际上以增长过极为 主)反常以人体疾病而言外部因素 失治治疗延误 疾病向相 (转化的 误治治疗错误 反方面转条件) 其他因素 化“转

13、化”的表现 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例:季节的转换、 高热至极的阳性病证转化为四肢厥冷的阴性病证。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例:季节的转换、 风寒感冒的阴寒证转化为痰热壅阻的阳热证。“转化”的形式 随阳长阴消阴渐变为阳 有一个过程,渐变 有一定时间性 随阴长阳消阳渐变为阴突变阴阳双方快速、突然地向相反方面转化(事物消长变化中,迅速增长至极限,突然显现质变)量变过程短暂。 如:气候骤变,热极突转寒证。 六、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哲学的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与中医学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相结合,融为一体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成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用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指导诊断治疗疾病。

14、(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各组织结构,都可划分其阴阳属性。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人体部位脏腑组织阳上部、体外、背、四肢外侧六腑、络脉、气、皮毛阴下部、体内、腹、四肢内侧五脏、经脉、血、筋骨(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协调的结果。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使人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平人。 人体生理功能,无论从整体还是从部分而言,皆可以阴阳加以概括。 人体生理功能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生理活动气机运动阳兴奋、亢进、温煦、功能活动升、出阴抑制、衰退、滋润、营养物质降、入 说明 阴阳学说在人体生理方面的应

15、用主要在二方面: 人体生理功能,均是通过气的升降出入而实现。 人体清阳、浊阴的升降。 五脏之气的升降不同等。物质与功能间的消长关系。 功能以物质为基础; 物质的产生靠功能的推动。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阴阳平衡生理状态中医学认为 人体阴阳失调病变状态 疾病的病机: 阴阳失调疾病变化的总病机。 可分为偏胜偏衰二方面,病变中以寒、热的形式表现出来。 阴阳偏胜(盛 )阳胜、阴胜 胜有余、多。 属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 衰不足、少 属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 总之:无论临床疾病的病理变化多么复杂,均可用阴阳失调(偏胜偏衰)

16、来概括说明。(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以阴阳来概括说明病变部位、性质及各种证候的属性。 审别阴阳中医辨证的总纲领症状、体征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望诊 闻诊脉诊颜色光泽语音呼吸部位至数形势阳赤、黄鲜明高亢洪亮声高气粗寸部数浮大洪滑阴青白黑晦暗低微无力声低气怯尺部迟沉小细涩病证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表里寒热虚实阳证表证热证实证阴证里证寒证虚证(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防病治病的目的,是保持和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 调和阴阳中医治病的总原则指导养生 养生总原则:顺从四时阴阳变化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春夏养阳 养生的方法 秋冬养阴 养生的目的:调理阴阳,使之保持平和。提高正气,未病先防,健康长寿。指

17、导疾病治疗 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 ,使之归于平衡。 确定治疗原则 针对阴阳偏胜(有余者为实证) 据“实则泻之”泻其有余 针对阴阳偏衰(不足者为虚证) 据“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分析归纳药物性能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阳温热辛甘(淡)升 浮阴凉寒酸苦咸降 沉重点回顾: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阴阳双方相互 斗争、制约,维持事物的动态平衡阴阳 事物的对立统一 互根(依存)阴阳双方各以 平衡 对方为存在的前提 互藏交感(感应交合) 相互发生作用 是事物消长转化的基础 阴消阳长 消长 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 (在一定限度内)阳消阴长 (量变过程) 事物永远处阴阳 阴转化为阳 于运动

18、状态 转化 促成事物的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 阳转化为阴 (质变过程) “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属阳的生理活动与气机运动形式 生理功能 属阴的生理活动与气机运动形式 功能与物质的消长转化 阳胜则热 阴阳偏胜 泻有余、祛邪 阴胜则寒病机变化 阳虚则寒 阴阳偏衰 补不足、扶正 阴虚则热复习思考: 、阴阳学说有哪几方面内容? 分别谈谈其含义。 、阳胜则热与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有何不同?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与阴阳学说同,也是古人认识世界和阐释世界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 五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

19、世界的物质或基本元素 行运动和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学说 、根据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各自的特点,抽象地概括其不同的特性,并以此对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发生进行“取象比类”的五行归类。 、根据五种物质之间所具有相互资生、制约的关系,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从具体物质的感性认识上升至抽象属性的理性认识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五行的认识源于古代人民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形成的脉络: 殷商之际(或更早)“五方说”(甲骨文) 春秋时期“五材说”“六府说”(左传) “五行”学说(尚书)形成的标志: 尚书始明确提出“五行”一词。 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

20、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渗透至各领域 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思维方法、渗透到各个领域,其意义在于: 世界是物质的(唯物论)五行学说认为 一切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 联系(辩证观)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一般认为阴阳学说在先,五行学说在后,五行学说的出现标示着人类认识论的一个新发展。 阴阳学说解释了事物本身的矛盾变 比较 化 五行学说进一步阐释了事物之间 的关系 与精气论三者结合,构成了完整的哲学思想,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一个整体观念。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各自的特性认识的产生对五种物质的观察(感性阶段)抽象而逐渐形成五种特性的认识(理性阶段) 水曰润下润:滋润、潮润

21、湿、濡润 水滋润下行的特点下:向下、下行 引申: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水。火曰炎上 炎:焚烧、温热、光明 火性发热、温暖、光明、 上:上升 向上 引申:凡具有温热、升腾、温通、昌盛、繁茂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火。木曰曲直曲:屈也 木性生长、柔和,直:伸也 能曲能直,能伸能缩 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木。金曰从革从:顺从、随 意(随人之意) 金体坚硬,却能 随意,变革其形 革:变革(改变) 引申: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金。 土爰稼穑爰:通曰稼:种植庄稼 土性播种庄稼、穑:收获庄稼 收获五谷、生

22、长万物 引申:凡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土。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五行学说从五种物质本身抽象出五种特性之后,再以此对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作了广泛归类。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这是通过对自然界的长期直观观察,用“取象比类”的推演方法,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等归属于五行。 、在医学领域,根据人与自然相应的观点,把人体组织器官、精神活动及药物性味等比类推演也归属于五行。 、以五行特性归类事物,此时的五行已脱离并超越五种物质本身的涵义。 、五行特性归类事物的重要意义在于: 将自然界各种事物联为 一体 以五行为纲构成五

23、个结构 系统(时间、空间、天 将人与自然界联为一体 地人、万事万物)(三)五行生克制化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包括二个方面 相生 正常 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 相克 关系以及人体的生理现象 相乘 反常 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 相侮 反常现象以及人体的病理 变化相生含义 生: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相生:是指一行对另一行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相生次序: 生 生 生 生 生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如此不断生生化化,无有终始,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认识产生的依据: 是古人对季节气候的变化顺序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的认识。 春 夏 长夏 秋 冬 春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根据日常生

24、活所见而得出的认识 。 关系: 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每一行中都有母子关系,也都有生我,我生的关系。 相生的意义: 五行相生,说明事物与事物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这种促进使事物得到发展 相克 克:克制、制约之意。 相克:是指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抵制、制约的作用。 相克次序: 克 克 克 克 克 木 土 水 火 金 木 如此相互制约,无有终始,维持动态平衡。 认识产生的依据 源于古人在观察五种自然物质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直观朴素的认识。 关系: 相克关系,中医术语谓之“我克”和“克我” 我克所胜 克我所不胜 每一行都有我克(所胜)关系,也有克我(所不胜)关系, 例: 以木为例 (母) 水 生 我

25、 克我 我克金 木 土 所不胜 所胜 我 生 火 (子) 结论:五行的每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关系。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五行相生与相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不可无生,也不可无克 没有相生事物就没有发生与生长 没有相克事物就会生长太过,不能维持平衡,表现为:“亢害” 、生克制化 生克 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既相互资生又相制约,以维持五行间的协调和稳定,促进事物的生化与发展。制化“制则生化” 、亢害承制 亢亢盛 害灾害 承抵御 制压制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必须有克制的一面。若有生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必须抵御其亢盛之气,令其节制,以维持事物间的动态平

26、衡,保持正常生发与发展。 (四)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五行的相乘相侮,是五行的异常克制现象。 五行正常的相克关系被破坏而自我调节机制失常时,便表现出相乘、相侮。 相乘与相侮用以说明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和人体的病理变化。 相乘 含义 乘:有乘虚侵袭或以强凌弱的意思。 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克制。 相乘的次序:(顺五行相克次序) 乘 乘 乘 乘 乘 木 土 水 火 金 木引起相乘的原因: 有“太过”与“不及”两方面 太过所致五行中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一行超常度的克制,引起其所胜一行的虚弱(如木乘土)原因 不及所致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一行的正常限度的克制,使其本身更虚弱

27、(如土虚木乘) 注意: 相乘与相克虽顺序相同,但意义不一。 相克正常情况下的制约(生理) 二者不能混称 相乘反常情况下 的异常制约(病理) 相侮 含义 侮:有欺侮之意 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 一行的反克。 相侮的次序:(逆五行相克次序) 侮 侮 侮 侮 侮 木 土 水 火 金 木引起相侮的原因: 也有“太过”与不及“二方面 太过所致的相侮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使胜我者不仅不能克制它,反受其反向克制。 不及所致的相侮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克制其所胜,反受其所胜欺侮。 木过盛,反侮金 例:木侮金 金不足,木反侮之 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可同时出现。 以土为

28、例: 克 克正常时: 木 土 水 (木为土所不胜) (水为土所胜) 侮 乘反常时: 木 土 水 (有余) 乘 侮 木 土 水 (不足)(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与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则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和思维方法。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1、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 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归于五行,以五行特性来类比五脏的功能特点。 木升发、生长、伸展木(肝) 肝喜条达舒畅,又喜柔 和滋润 火炎上、温热火(心)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 运行,温煦全

29、身 土培育庄稼,生长万物土(脾) 脾运化水谷、化生精微, 气血生化之源 金顺从、变革、敛降金(肺) 肺宣发、肃降、主呼吸 水滋润、寒凉、下行水(肾) 肾主水液代谢,主藏精 2、阐释脏腑与形体组织器官及自然的联系。用五行学说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为一个整体,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再次表达了“整体观念”(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以肝为例:木系统 木 肝 胆 筋 目 爪 泪 怒 东方 春 风 生 酸 青(表里) (体)(窍)(华)(液) (志) (方)(时)(气)(化)(味)(色) 五脏类推(详见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相生规律阐释五脏间的相互资生

30、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 火生土心火以温脾阳,助其运化 土生金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 金生水肺清肃下降以助肾水 水生木肾水以涵养肝木 以相克规律阐释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木克土肝之条达以疏泄脾土的壅滞 土克水脾之运化以防止肾水泛滥 水克火肾水上济于心以防心火亢烈 火克金心火之阳热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 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以抑制肝气升发太过 结论:五脏相生相克维持动态平衡。说明五脏病理 用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来解释五脏病理变化及相互影响。 依相生关系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从母脏传及 子脏 例:肾病传肝水不涵木 相生关系传变 子病及母:疾病从子脏传 及母脏 例:肾

31、病传肺肾水迫 于肺 注: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关系传变为顺,即病轻预后较好。 依相克关系传变 相乘:相克太过为病 例:肾病传心水气凌心相克关系传变 相侮:反向克制为病 例:肾病传脾肾阳虚而 致脾阳虚 注:一般认为,疾病按相克关系传变为逆,即病重预后差。 需要说明几点: 、限于五行本身的局限性,五行生克制化的解释模型不可能完全说明五脏之间的各种生理联系。 、五行的生克关系失常母子相及和乘侮模型也不可能详尽地阐明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规律。疾病是复杂多变的,也不可能完全依此模式传变,后人创立了六经传变、卫气血传变可以为证。 用于疾病诊断 确定脏腑病位:从本脏所主之色、 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例:面青、喜食酸、脉弦肝病。 推断脏腑相兼病:从他脏所主之色用于诊断 来推测五脏病之传变 例:脾虚病人,本当面黄,若见青 色肝木乘脾土 推断病变预后:从脉与色之间的生 克关系判断病之预后 注: 中医诊病靠“四诊合参”,决不可拘泥于以五行的生克理论为推理工具来推测疾病、判断预后。 指导疾病治疗 、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据五脏生克理论,某一脏受病,可通过母子相及和相乘相侮传变形式波及他脏受病。故治疗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