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教材中一处重要的改动_第1页
关注语文教材中一处重要的改动_第2页
关注语文教材中一处重要的改动_第3页
关注语文教材中一处重要的改动_第4页
关注语文教材中一处重要的改动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注语文教材中一处重要的改动胡元华仇闽燕【摘要】2022年春季统编版语文教材将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 并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板块之中,成为其组成部分。 这一修订并非简单的合并,而是说明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向着任务型、 项目化、整合式的方向转变。这一改变,让单元学习更加系统化,增 强了学习项目间的相互助力,凸显了语文学习的实践属性,优化了学 习效果。【关键词】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习作项目化2022年春季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一处较大的改动。六年级下册第四 单元,原先的习作心愿为独立板块,新教材将其并入单元的“综 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之中,成为板块“写一写自己的心愿”的组 成部分。这一改

2、动,不单将习作板块并入,还增补了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 内容。除了 “心愿”作为写作任务之外,该板块内容还包括三项:第 一项,开展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借助所掌握的阅读方法,特别是本单 元目标中提示的“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品 质” “查找资料,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等,去阅读综合性学习中提 供的“阅读材料”,并在阅读后进行集体分享交流。第二项,制作小 诗集。要求全班分成不同小组,分类收集“红色诗词”,并在小组内 研读收集到的诗词,展开交流,最后制作成一本诗集。第三项,提供 阅读材料。本次“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七篇阅读材料:毛主席在花 山十里长街送总理飞夺泸定桥狱中联欢伟大的友谊,

3、此外还有两首诗歌囚歌与春天的故事。这一增补的“综合性 学习”板块,融合了 口语表达、写作、信息搜集与整理、文体鉴赏、 群文阅读等多种语文学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笔者在研读教材时发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并未改变,与之前版本相 同:第一,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第二,查 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 表达。教材的“变”与“不变”,必有其缘由。为什么习作板块会融 入“综合性学习”板块呢?这样的融入,对于写作而言,是弱化还是 升级呢?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新课标的实施提示着语文教学领域 应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向着任务型、项目化、整合式的方向转变。 教材在

4、此大环境下做出的重要调整,至少带给一线教师三个启示。一、启示一:让单元学习更加系统化习作融入“综合性学习”后,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构成更为系统的学 习单元。学习目标依然为整个单元学习的“统帅”。在目标统领下, 单元中编撰的各部分学习内容的关联更为密切,让整个单元的学习的 组合更加紧密,成为一个前后关联的系统,使学习的材料更具统整性。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选文内容更充分,系统更丰富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红色经典中的革命历史文化,单元选编了 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三篇课文。如今教材又增加了 “阅读材料”中的七篇红色经典课文,对内容的充 实是显而易见的。“综合性学习”的加盟,有

5、利于教材中“红色经典” 的整体选文占比率的提升,同时,让单元中的文化意味更明晰,强化 了人文主题。内容的集中指向与扩容,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学科核心素 养中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二)更有利于达成目标,系统更完善融合与增补后的系统单元,使活动形式更丰富、学生参与的频率更高、 实践的机会更多。教材编者并不是单纯地增补内容,而是做了精心安 排。例如,习作不是突然出现,而是伴随或是经历“阅读分享会”与 “小诗集制作”两个实践活动后推出。同时,新增的“阅读材料”还 编撰了多处“批注”,提供了有效的助学信息。这些精心的部署,辅 助学生明确目标“是什么”,理解目标”要我们做什么,更有利于 目标的达成。例如

6、,在毛主席在花山中,编者提供的批注为“我关注了描写毛 主席神态、语言、动作等的语句,体会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这一批注意在提示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也应关注人物的神态、语言、 动作,也能有助于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一一关注外貌、神态、言行 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又如:囚歌与春天的故事两首诗的 批注为“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了囚歌和春天的故事的创作 背景,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体会”,这一批注提示擘生在 红色经典题材的诗歌阅读中,应更注重查找资料,跨越年代鸿沟,增 加理解的准确度,达成本单元第二条学习目标一一查阅相关资料,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整个“综合性学习”板块,编者对学习任

7、务做了更加全面的 解释,一再强调对单元学习目标的理解、对学习任务的分解、对参与 学习过程意义的提醒,这些都构成达成目标的辅助力量。(三)学习方式更多样,系统更灵动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更注重学生的“接受”。对选文进行教 读与自读,让学生理解、吸收、传承红色经典中的精神主旨。之后, 配合习作进行表达练习。整个单元的学习,“训练”的意味较浓,工 具性色彩偏重。这样的编撰,留给教师执教的弹性空间较小。新教材“综合性学习”板块,为了让学习方式多样化,安排了读书分 享会、诗集制作、群文阅读、诗歌鉴赏、习作表达等内容。方式的变 化,让学习的体验感增加。这些改变都让本单元的学习具有了整合的 意味,实现项

8、目化的升级,让单元学习构成一个微小学习任务群。这 一改变,符合新课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指导方向,也让教师在执教 时有更多的设计创意空间。二、增强了学习项目间的相互助力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读”与“写”,有着相对弱化的关 联。学生在语篇学习中,阅读了部分红色经典篇目,但在习作中未产 生明显的作用,说明该学习不具备较强的迁移效果。具体表现在习作 中,较大部分学生无法自觉实现自我精神、信仰、理念的提升,在表 述自己心愿的时候,仅将其作为纯粹的“内心独白”进行表达与分享。 全班学生在习作互评中,无法从同伴的习作中汲取精神营养。改编后的习作融入“综合性学习”板块,与前后的学习项目关联,成 为联动

9、互助的学习链。首先,单元中的阅读学习,带给学生理念上的 升华。其次,“综合性学习”中的先行项目,让学生发现这一次的“心 愿”写作并不仅仅是抒发个人的“小心思”。如“努力学习,长大后 当一名科学家”等内心独白,属于心愿的“自然流露”。作为毕业班 学生,他们还可以有更宏大的心愿。例如,学生可以从革命先烈的事 迹中体会到,应具备家国情怀,可以更多地关注家庭、关怀他人、关 心周遭环境变化等;还可以服务社会,尝试参与社会生活,瞭望世界 格局变化。关于“心愿”的写作,学生从向内的书写的心声独白,转 为向外的宣誓、发布成长宣言。最后,分享习作阶段,是一种更高级、 更有责任感的文字发表。教师通过写作,让学生实

10、现心智的发育成长。202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该组织第41届大会期间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Reimaginingourfuturestogether:Anewsocialcontractforeducation)报告,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 至2050年的教育。报告强调,教育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为我们 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了我们对话和行动的能力。报告提出,教育可 以视为一种社会契约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达成的默示协议。这一契约成为未来教育的共享愿景,成为教育的公共 目的。此次习作内容的改版,能让学生体验到这样的契约精神,让学 习更加面向未来。增加

11、的“综合性学习”板块,让多样的学习相互助力,让原先较为独 立的写作能力得到多方发展,更容易实现升级。学生在前后选文的阅 读中,容易在书写心愿片段时,受到启发与感染,而阅读对其构成支 撑与影响;在编撰诗集、交流读书心得时,其查找的资料、阅读的文 章等,都会在丰盈内心体验、优化语言表达上形成促进作用。所以, 在“心愿”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能较为自然地实现立德、立人、立志 的目标。写作是对心态、心智的一种调整,且与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增 加息息相关。这些新增的学习活动,共同构成了更为特殊的学习环境, 而环境也能产生优质的教育力量。三、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属性,优化学习效果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实践性并重

12、的综合性学科。但教师常常忽略或弱 化了实践属性,喜欢通过教师讲读、分析、告诫等方式,让学生通过 记忆完成知识的获取、文化的传承。人文性偏重,一直成为学习失效 的关键原因。例如,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都是经典的“红色 主题”名篇,文字中记录的是名垂青史的革命先烈,赞扬的是可歌可 泣的崇高革命精神。诚然,这些都能被学生理解、接受,但效果却也 有可能因为教学方式的单一而“大打折扣”。假如学生长期欠缺经历学习的过程,失去了真实的体验、真切的实践、 真心的感受,学习的收效是短暂的,也可能是虚幻的。新版教材六年 级下册第四单元,将习作融入“综合性学习”板块,让习作这一极具 实践色彩的学习活动与动手制作

13、诗集、参与收集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实施群文互助阅读等诸多实践活动相关联,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体 验感,增强其操作性,让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感受语文学科特有的 实践属性。学生参与实践,展示学习成果,而这些成果之间是可以互证的,可以 让学习的效果更为牢固,让学生的获辑感更强。例如,读书交流会上 的信息,可以作为搜集的资料,编入诗歌集;编写诗歌集中的资讯, 可以启迪心愿,触发感受;“心愿”的写作,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材 料中的篇目;综合性学习,一起助力目标的达成。而且,在实践中, 学生的学习是具有“表现性”的,展示阶段的学习结果也是可测评的。 教师可由实践中表现出的结果进行评价,如交流会上交流是否顺畅; 诗歌集编写后,展示效果如何;习作分享后,心愿能否打动读者、影 响同伴;等等。实践的融入,让原先“看不见” “说不清”的余吉果, 转变为“看得见”的言行,实现对结果的可视、可观、可评。对学习 结果的评估,让学习的成效更明确、更稳定地纳入学生个体的认知系 统中。教材中这一处较大的改动,为一线教师带来的启示还有很多。在实际 教学中,一线教师会有更多的发现。随着新课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