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 385/385浮针疗法课程讲义 日期:浮针疗法容提要浮针疗法治疗软组织伤痛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捷、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等特点,是解放军继续医学教育一类项目,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一军医大学“九五”科技成果,获得2001年度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本书介绍了浮针疗法的概念、探索史、特点,作用机制,以与对软组织伤痛的治疗方法。书中还介绍了疼痛的生理病理、疼痛的诊断、软组织伤痛的病理等实用知识。对于医院骨伤科、理疗科、疼痛科、针灸科、推拿科等多个科室医生和基层医务工作者,本书实用而有启发价值。前 言十年前,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哲学老师告诉我,科学研究要遵循简化的原则。就是说,科学的本质是简单的,
2、我们要透过复杂的表象去分析。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摩尔根选择了果蝇,他们都高效率地进行了遗传学研究,开辟了整整一个时代。因为自己脑子不很灵光,不会观察复杂问题,所以哲学老师的话一直作为研究工作的座右铭,我常常用这个武器去分析错综复杂的现象,居然有时候也能得到比较准确的认识,能比别人先走一步。浮针疗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对各式各样外治方法的观察中,我撇开个性,对共性总结,于是就有了简单的浮针疗法。浮针疗法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效果好得难以置信,这是很多参观者或初学者普遍的感觉。因为简单,对其机理的揣测就繁杂多样:中医认为,打通了经络,影响了皮部;西医认为,移疼驻痛,神经反射。其实,科学是简单的,技术可以
3、复杂多样,科学原理永远简单。也因为简单,初读这本书,您会认为作者在信口雌黄,用了浮针疗法,您就会将信将疑,再读这本书,您就会点头称是,再上临床,您会觉得浮针疗法是您一天也少不了的朋友。这本书能够提供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在软组织伤痛上的运用,而且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对传统医疗技术,医疗理论的反思。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上,碰到最多的问题是长出来的骨刺、突出来的椎间盘还是老样子,怎么疼痛就没有了呢?功能就恢复了呢?是不是麻醉作用呢?不仅仅是病人经常提这个问题,而且很多医务工作者也有这样的疑问。因此,我愿意在前言里讨论这个问题。其实,单纯的机械性压迫(长出来的骨刺、突出来的椎间盘)刺激不能导致疼痛
4、,疼痛与神经干鞘膜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的化学性刺激有关。浮针疗法能够在短时间对这些化学性刺激产生良好的调整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软组织伤痛的许多诊断没有统一标准。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上,常常没有明确诊断,但治疗已经实施而且疗效很好(这并不是说,软组织伤痛的诊断可以是一笔糊涂帐,至少要确定仅仅是软组织的病变,而不是脏病的反应或影响)。这种情况给编辑书籍带来困难,所以我们介绍病例的时候,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举例启发,希望大家根据浮针疗法的机理和原则处理软组织临床上纷繁复杂的病痛。本书的第八、第九、第十章分别由周文学副主编负责编写,第十、十一、十二等三章由亚平副主编负责,姬长锁副主编负责第十
5、三、十四、十五、十六等章的编写。三位副主编虽然同样对浮针疗法有着很好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体会,但由于知识背景不完全一致,各人的思考方式也不一样,所以他们编写的式样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写出来的都是自己所作、自己所见、自己所思,甚至个别地方和我的想法也有差异,但我还是尽量保留他们的文字,因为那是真实的。虽然真实的不一定是对的,但只有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本书是一个阶段临床和理论的小结,在医学探索的路上,这仅仅是继浮针疗法后的有一个驿站,我们会继续努力,希望大家一起参与。符仲华(电子:Joefu2008hotmail.,:0)2001年12月第一章浮针疗法概论浮针疗法所以区别于一般的针灸
6、疗法、皮肤针疗法、皮下针疗法,是因为有其独特的地方。正是这种独特,才使它的疗效迥异其他,也才使它的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章将全面介绍浮针疗法的概念、命名、形成和发展过程,以与浮针疗法的诸多特点。第一节浮针疗法的概念和命名浮针疗法是一种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简称浮针)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周围(而不是在病痛局部)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行进。相对于传统针刺方法而言,留针时间长,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的病症。一般情况下,物理治疗(简称理疗)是研究应用人工的或自然的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热、机械力等)来防治疾病的一门医学,不
7、包括浮针疗法这样使用针具的治疗方法。这里泛化理疗这个概念,目的是强调两点:一是它是非药物疗法;二是中医传统理论不再是它的主导理论。浮针疗法针刺时不象传统针刺那样深入肌肉层,而是只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特别是浮针疗法操作时的扫散动作,使整个针体宛如浮在肌肉上一样。如果把皮肤层比作地表,肌肉视为深层地壳,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就是地下水,浮针操作时就象漂浮在地下水上游泳。所以我们取名为浮针疗法。浮针疗法与黄帝经?灵枢?官针篇中的浮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浮刺是十二刺之一,是治疗因寒邪而肌肉拘急疾病的一种毫针斜针浅刺的针刺方法。关于命名,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用“毫针皮刺法”名称为佳,我们以为:(1)虽然浮针疗法
8、在某些轻浅疾病的治疗上也可以用毫针作为工具,但“毫针”两字把浮针所用器具限定了,对于浮针疗法的发展不利。(2)“皮”二字概念不是很明确。皮肤主要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并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组织相连。皮下组织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浮针主要行进在皮下结缔组织,故用“皮”不妥。浮针疗法不仅是一种刺法,也反衬了一种临床现象,因而用毫针皮刺法名称过于局限。因此,仍用“浮针疗法”这个名称。有人认为“浮针疗法”和“腕踝针”操作方法相近,希望把两者统一称为“皮下针疗法”。但因为浮针疗法与腕踝针使用针具不同、操作方法不尽一样、治疗机理尚不明确、“皮下针疗法”概念过于笼统等原因,所以通称为“皮下针疗法”的建议暂不拟采纳
9、。在英文中称Fus Acupuncture , Floating Needling ,或Fus Intradermal Healing Therapy(FIHT),讲英语的朋友们建议用最后一个,现在我们倾向于FIHT,但至今还没有完全定论。第二节浮针疗法的形成和发展一浮针疗法的形成从其概念可以看出,浮针疗法脱离了经络、腧穴、气血理论,与传统针灸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它与传统针灸学并非没有联系。浮针疗法的形成,亦即发现过程,与传统针灸学有着渊源关系。而且它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所促成,而是传统针灸学中的多种因素长时间的作用所启发,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凝聚了众多针灸临床家和针灸科学家的心血。奥
10、地利的贝塔朗菲(L.V. Bertalanffy)在简述普通系统论的历史时说:“我们要是正确地提出和评价现代系统方法,则不能把它看作一时时髦的产物,而应把它看作与人类思想史交织发展的一种现象。”对于浮针疗法的历史,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论。没有前人的铺垫,就没有今天的浮针疗法。浮针疗法操作方法与其现象也可能成为今后临床家和科学家的借鉴。今后科学发展的大海也会把浮针疗法这个小溪化解得无影无踪。一开始,人们过河用树木,然后有人想到把树木挖空,类似现代的木船。现在谁还记得那挖空树木的注意?但不可否认,这主意对人类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今天的人们要重视浮针疗法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机理,明天的人们就
11、无需再想起它。科学总是要进步的。概括起来,主要是对针灸学临床、文献和实验等方面的长期思考使我们发现了浮针疗法,下面就这几个方面分而述之。1临床现象对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 (1) 腕踝针疗法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科心曙教授自1966年起经过反复实践,于1972年创立的新疗法。这种疗法可用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一些常见病症。教授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在两侧的腕横纹上2寸和踝关节上3寸的部位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对应选点,如:横膈以上的1区发现病痛,进针点则选在腕部上2寸处的第1点(上1点),横膈以下的3区发现病痛进针点选在踝部上3寸处
12、的第3点(下3点)。进针时沿皮下浅刺,要求不引起酸、麻、胀、重、痛等感觉。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上,针刺针尖向上,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下,针刺方向朝下。腕踝针疗法对精神科、神经科、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口腔科、皮肤科等临床科室的常见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对痛症的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关于其机理,多数文章用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等中医传统理论解释 ,确实,用传统的理论也能解释,但是,理论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解释,更在于指导,理论必须具有前瞻性才具有指导价值,没有对未知现象的前瞻指导作用,理论就没有意义。皮部、经脉理论已存在近两千年,而腕踝针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而且腕踝针的发明人是个精神神经科专家,对于传统
13、针灸理论了解不多,从其探索史也可以明白地看到这一点。我们认为,腕踝针的机理一定有其独特的涵,腕踝针的治疗方法和现象只是冰山一角,就好象炸药用于制作炮仗仅仅是其很小的一个作用,炸药还可以用于战争,用于建筑,用于生产。因而我们推断,腕踝针在腕部、踝部进针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还有大量的荒山急需开垦。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腕踝针对四肢远端的痛症疗效明显,而对远离腕踝关节的病症效果差。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这些疑问促使我们发现浮针疗法。 (2)几乎所有国家都采
14、用推拿按摩等理疗方法,其本质都是通过机械压力,引起生理学或生物化学的反应以对抗、调控疼痛或其他病症。有时仅用轻微的重复性动作,如揉法,推压皮肤,有时则采用重力按摩深部组织以至捏压韧带、肌腱和肌肉等,如一指禅、压法,或采用挤压法,如四指推、捏法等,将皮肤与皮下组织造成反复移位,以达到松弛肌肉、韧带的目的,因此都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按摩的部位主要在痛点,也可远离疼痛区。人们通常用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代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来解释推拿按摩的机理,是不是完全这样的呢?即使用自体血注射也不会达到推拿的效果,因此我们以为推拿按摩的机理不会那样简单,不管如何起作用,推拿按摩都主要作用于表层组织,或者说,表层组
15、织至少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桥梁作用,是不是可以在表层组织中或与表层组织紧密相关的组织中去探寻一种新的疗法?还有,拔火罐的方法也几乎从古到今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并非是哪个国家的专利,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采用这种疗法。拔火罐的作用主要在于负压吸引牵拉。西方一些替代医学的著作中常介绍这种方法,并有干式拔罐法和湿式拔罐法之分。干式拔罐法是单纯拔罐,而湿式拔罐法就是在拔罐部位划破皮肤,通过负压吸出血液,这是常用于治疗疼痛的一种传统疗法,和我们传统针灸学中的刺络拔罐如出一辙。虽然,拔罐疗法可以归纳为针灸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受针灸传统理论的指导,但即使没有针灸传统理论的指导,拔罐也可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治疗
16、方法。例如,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也流行拔罐。因此本质上,拔罐是一种物理疗法,而其作用途径也必须通过皮肤、皮下组织等表层组织。因此,我们认为表层组织具有现代医学还未完全了解的功能,特别是治疗方面的功能。 (3)得气在传统理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得气”一词首见于黄帝经,素问?离合真邪论中说:“吸则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也就是说,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谓之得气,也称针感。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
17、散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得气与否以与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更为明确地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现代刚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也认为:“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但是,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不得
18、气而同样取效的现象也有很多,特别是激光治疗、电磁治疗时患者没有得气感觉。也就是说,在临床上,得气或不得气都可以有效,即使得气,没有效果的现象也很多。那么:得气是不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所谓伴随现象,这里指的是看似有关系,而实际上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的现象。比如说,电风扇在工作时,消耗电力越多,风力越大,声音也越大,人也就越凉快,这里,电风扇发出的声音就是伴随现象。是因为风力大人们才凉快,而不是声音大才凉快。但一般来说,声音大就凉快,这是对的,用科研俗语来说,声音和凉快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并没有因果关系。如果科学发展了,机电产品质量提高了,就可能达到完全没有声音
19、的状态。同时,我们还认为,“得气”是个涵界定不明确的概念。把分属于浅感觉和深感觉的不同感觉统统一言以蔽之:“得气”,容易形成误解。有学者在需要截肢的肢体上,探讨穴位针感的组织结构,他们在术中分别刺激血管、神经、肌肉、骨膜等组织,引起多种类型的感觉,结果表明:针刺神经干多数引起“麻”的感觉,刺激肌腱、骨膜多数引起“酸”的感觉,刺激肌肉多数引起“酸”、“胀”的感觉,而刺激血管则往往引起“疼痛”感。因此,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深度甚至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感觉,如果用“得气”一词囊括不同感觉,容易造成对这种多样性的忽视,从而导致理论上过于笼统,不具备很好的临床指导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误导。运用逆向思维
20、来推断,既然针刺后不同的感觉造成同样的结果(好的治疗效果),也就是说不同的原因导致了同样的结果,这在医学上是难以理解的,唯一可以解释这种矛盾的是这种“原因”并非真正的原因,也就是说“得气”这种感觉本身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重要,或者至少其中部分感觉不很重要。当然,上述都是推论,或者可以说是假说,需要实践证实。要证实以上论点,必须在没有得气感的组织上进行处理操作,观察对比其疗效。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稀少,单纯针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一般不会引起“得气”感,是不是也能取效呢?如果能取得同样或更好的疗效,就说明得气就是和疗效没有因果关系的伴随现象。(4) 在2000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越南全国针灸学会
21、会长Nguyen Tai Thu 教授在“针刺麻醉手术在越南”的报告中说:越南从1969年至1999年的30年中,采用针刺麻醉法,为98000例患者做了手术,其中95%的患者获得成功,涉与的手术达60多种。越南的针麻研究成果,令在场的2000多位代表折服和震惊。那么,越南的针刺麻醉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好的临床效果?在Nguyen Tai Thu教授报告时插播的录像提示好的疗效一定是与众不同的方法才可以取得。在记录他们做胸腹部手术的录像中,他们多是沿着经脉的走向与皮肤成30度左右的角度进行针刺;并且,所用针具既粗又长,Nguyen Tai Thu教授带到现场的两支针,一支为40cm,另一支为60cm
22、。市第六医院定忠、秀章两位医生 ,在胃经足三里穴、伏兔穴,用皮部挑刺和经脉深刺两种方法进行实验,同时,采用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fMRI),观察实验过程中脑功能的变化和相应的变化过程。皮部挑刺和经脉深刺的具体做法如下: (1)皮部挑刺法:用尖顶圆针借助腕部摆动力量挑刺表皮与真皮之间,不刺破,不出血,相当于进针和起针时各挑一下。 (2)经脉深刺法:用2寸无磁不锈钢针,进针时刺入肌层,找到得气感觉,捻针10下,留针10分钟,起针时捻5下起针。经过 32例次的实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观测结果证明:皮部挑刺和经脉深刺两种方法均可在同一脑区产生功能变化和相应的变化过程,并且,两种方法脑区功能变化和变
23、化过程都是一致的。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在某些穴位仅仅挑刺表皮和真皮间的结缔组织与在这些穴位进行深刺,对人体所产生的效应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对于患者而言,在某些穴位中的同一穴位上进行挑刺和进行深刺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是一样的。因为两种方法产生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对同一穴位处的浅筋膜进行了适当的刺激。另外,除针灸、针麻以外,传统医学中的埋线、头皮针、刺血、刮痧、按摩、拔罐、膏药、耳针、耳穴帖压、鼻针、舌针、手针、足疗、化脓灸、敲击和近年兴起的小针刀、离子透入、穴位注射,以与西方医学的理疗、整脊疗法等,虽然其治疗方法和治病机理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人体皮下筋膜等结缔组织进行了适当的刺激,这是
24、这些治疗方法对某些疾病有显著治疗效果的关键。这些临床现象让我们深深思索,现在是不是到了该对针灸的机理和传统的学说反思的时候了?当然,如果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或者是实验室的一些数据,要承担对两千多年传统的质询,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分量都很苍白。中医学要发展,单纯靠图书馆的资料,或者是实验室的动物,是很难产生全局性的触动,临床永远是医学理论和实验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在临床上找到一种可以普遍推广的而且效果要远远超过传统方法的治疗方法,推而广之,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可能对传统的部分东西说对或错。 2科学研究现代关于针刺和经络研究的一些成果是发现浮针疗法的推动力量。 (1)董宏伟等选择100Hz的电刺激
25、频率,以辐射热甩尾潜伏期为观察指标,隔日一次在大鼠相当于“足三里”、“三阴交”的部位给予经皮电刺激(在皮肤表面安放正负一对电极,而不进行针刺)或电针刺激,共计次。观察多次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对大鼠的镇痛作用。他们发现:在首次电刺激实验中,经皮电刺激的镇痛效果(痛阈升高93%)优于电针的镇痛效果(痛阈升高54%);以电刺激的30min痛阈升高的百分数作为镇痛效果,发现经过10天5轮电针,电针效果出现明显的耐受现象,到第5轮时仅为第一轮的21%,观察停针后30min的后效应,在第1-4轮保持不变,到第5轮显著降低,仅为第1轮的35%;经皮电刺激的镇痛效果在10天有所降低,第4轮时最低,为第1轮的5
26、0,但第5轮仍保持原水平的71,后效应保持不变。于是得出结论:在一样的实验条件下,100Hz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相比,镇痛效果较强,而且连续多天刺激不易产生耐受。Hans治疗仪仅仅是在皮肤上通电,也能取得一定疗效。甚至在古希腊,很可能包括古埃与,就懂得用电鳗放电来治疗各种痛症。虽然电针作用可达深部组织,但如上述,作用不很明显,而在皮肤表面的电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设想,在这种取效的过程中,皮肤或其他表层组织一定起了作用,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刺激皮肤或其下层取得疗效呢?尤其是疏松结缔组织,含水量相对大,电阻小,按照物理学原则,电压相等的情况下,电阻小的线路电流量大,因此,经皮电刺激所
27、以起作用,疏松结缔组织起主要作用的可能性最大。 (2)有实验证明,经络没有独特的物质基础。余安胜等用体视显微镜(225倍)观察足三里新鲜标本层次和断面结构与ABS铸型、淋巴灌注标本,发现足三里穴与非穴位的巨微结构观察无显著差异,均未发现除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腱、肌肉等组织外的特殊结构,因而认为穴位不是由一种组织结构而成,而是由多种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足三里穴的淋巴管分支和交通较丰富和集中,与非穴位的对照组相比发现有明显的不同。这就是说,基本上排除了经络是一种现代医学还没有发现的独立的组织结构的认识。但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腱、肌肉这些组织结构中哪一个起主导作用还未明确
28、。史学义等通过实验进一步认为: “皮肤、皮下结缔组织是穴位普遍的形态学基础,而不同穴位的组织结构成分与其数量的差异、相互组合方式的不同,与与其邻近组织结构进而与整个机体的结构功能联系的不同决定不同穴位的特殊性。 “皮下结缔组织缠绕刺针可能是浅层客观针感的物质基础。肌层肌衣缠绕刺针并牵拉肌纤维引起肌收缩则可能是深部客观针感的基础。肌衣牵拉与反射性强力肌收缩可能与主观酸胀感有关,邻近小血管受牵拉与痛感有关,邻近或远离针孔的神经支、干受牵连刺激则可产生麻感和电击感。可见针感,特别是主观针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非仅由局部某种原始的多觉感受器受刺激所致,而是通过结缔组织的中介针刺力同时或先后广泛作用于多种
29、已知的针感结构的结果。显然针刺作用力引起的穴位组织结构的动力学改变是客观针感和主观针感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于是,史氏得出结论:以结缔组织为中介,捻针力可刺激穴区多种针感组织结构,这可能是针感形成与其复杂性的生物学基础。浩然等在人尸体上,沿着古典的经络路线进行了解剖学的观察和分析,认为经络是存在于四肢的肌肉间隔和躯干的筋膜间隙等部位的间隙结构,由疏松结缔组织连接搭桥而形成的路线。这种间隙结构的路线基本符合从灵枢?经脉关于“十二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的论述。这种理论强调了疏松结缔组织的重要性。无独有偶,尔瑜等用成人尸体3具与小腿标本一具,留针于局部再解剖。结果,自风池至足窍阴25个穴位中,与骨膜、
30、骨间膜相关者18个,余与筋膜、神经鞘膜、关节囊相关。用小腿标本7具,在骨间膜近腓骨缘处用PIXE作线性扫描,发现穴位区钙元素浓度比经络线上非穴位区高4倍以上。党瑞山等为探讨经络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在3具成人尸体上留针于穴位局部后再解剖观察了手太阴肺经全部穴位与相关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11个肺经穴位中,与骨膜相关者9个,与神经鞘膜和动脉壁相关者各1个,X线CT观察验证了尸体解剖观察结果。此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经络与结缔组织的关系和经络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上述几个实验说明了得气和结缔组织之间的关系,这里,要注意的是,得气主要和致密结缔组织有密切关系,与浮针疗法所针刺的疏松结缔组
31、织不同。但这些研究对我们重视组织学研究有着启发作用。有人认为,经络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出现较早、分化较低的传导组织,而结缔组织也是出现较早、分化较低的组织。因此,我们认为,经络的现象与疏松结缔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很有可能,传统针刺和艾灸等疗法所以能起效大多是因为各种疗法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当然,这仅仅还是假说,需要有大量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的支持。我们关于腕踝针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在皮下埋针能够提高痛阈,而且,该实验并没有完全按照腕踝针的分区选点法,实际上就是浮针疗法的雏形,但结果却相当令人满意。实验方法:有关器具高温高压消毒后,截取一长7mm的32号毫针针尖部分,套入7号注射
32、针,局部消毒,依临床穿刺埋线法,将毫针埋于大鼠后肢小腿下1/5的皮肤下。在皮肤被酒精浸湿的情况下,毫针若隐若现,不然,毫针可能太深。毫针针尖向下直对第2、3掌趾关节处。我们用微电脑辐射热测痛仪检测大鼠单侧后肢第2、3掌趾关节足背局部的痛阈。结果发现针刺后48小时痛阈值与针刺前、针刺后即刻都有显著性差异,P6加 B=12-A B 较敏感型A A2或B3 B 稍敏感型A A=1加B=2 B 不敏感型A A=1或B=12-A B (根据中央卫生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业字73第125号文件规定的统一标准)由上表可知,当时判定循经感传的标准就是以能不能过关节为指标,说明关节是针灸起作用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部位,
33、关节两侧两点生理病理的联系比没有关节的两点相对要弱。从这一点可以反证上述观点,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临床上,浮针疗法有时也可以越过关节起作用。例如,对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疼痛,多采用在腕关节上方取进针点的办法。如果进针点与痛点在关节侧(屈面),上述影响要小一些,如果在外侧(伸面),影响要大一些。在关节部位疏松结缔组织少,如果跨关节针刺总是影响疗效,但屈面的疏松结缔组织比伸面的多,因而影响也少一些。也就是说,在伸面尽量不要跨关节,而屈面可以跨,但也尽量不要跨。五 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对于糖尿病等抵抗力弱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消毒。 (1) 进针部位消毒在
34、需要针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拭搽即可。在拭搽时应由进针点的中心向四周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当进针点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也可用碘伏消毒。 (2) 医者手指消毒施术前,医者应先将双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即可。第四节针刺方法本节将介绍进针和运针,进针的方向,留针和出针。一进针和运针操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针,第二步运针。在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紧密配合。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学者这样认为,“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难经?七十八难),针经指南?标幽赋更进一步阐述其义,它说:
35、“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里“徐入”是指进皮后缓慢细致进针)。这几段话虽然都是针对毫针刺法而言,而且与浮针疗法的要求也不一样,这里引用这些话主要是为了强调左右手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见图2-4-1),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辅助针身(见图2-4-2),类似毫针刺法中的挟持进针法。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35?角左右刺入(见图2-4-3),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改变斜持毛笔样的姿势,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针座,仔细地轻轻提拉,使针身离
36、开肌层,退于皮下。浮针在不在皮下的标志有二:一是不扶持时,针身随即倾倒,若在肌层,不易倾倒;二是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中有突然轻松的感觉。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即可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运针,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空松软滑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mm-35mm之间。对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与达深度,作扫散动作。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鲜明特色,是运针完毕到抽出针芯前的一个动作。操作方法
37、是: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运动(见图2-4-4)。扫散动作的操作要点:1. 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2. 神情要专注,心无旁鹜,医者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3. 操作时间尽量长,一般在2-3分钟,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扫散动作和推拿手法一样,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简单完成整个过程容易,做好每一个步骤不容易。初学者必须多练习细体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扫散完毕,抽出针芯(见图2-4-5),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最好把针芯重新放回保护套管,再放置于医疗垃圾筒。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
38、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可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二针刺的方向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一般来说,如果针刺方向偏离进针点与痛点的连线超过20,疗效即大受影响。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成180,效果更不理想。浮针疗法的方向问题,无疑是值得研究的焦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对浮针疗法的机理阐释清楚很多,而且对几乎所有外治疗法的改进提供了一个思路。关于这个问题,日本针灸家赤羽幸兵卫氏、关于皮针的研究工作可作参考。因为皮针和浮针疗法都是与皮肤紧密相关的两种疗法,关于皮针的论述有助于帮助理解。他在皮针的远隔治
39、疗的问题上做了这样的临床实验:为避免将实验用针针尖刺深,改用2mm长的环形皮针,针尖刺入皮达表皮与真皮之间。结果见到,在同一经脉上用皮针治疗有效,而且顺向患病部位刺入比逆向患病部位刺入效果更显著。避开经脉的问题不谈,就顺向还是逆向患病部位的问题,赤羽幸兵卫氏的结论与我们在临床上关于浮针疗法的结果一致。赤羽幸兵卫氏是日本针灸史上的大人物,作过很多贡献,但他的这个研究并没有引起针灸研究界和临床学家的重视,希望今后的研究者们不要忽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的操作方法,而且也是生理学家和病理学家一个有较大前景的课题。三留针和出针将针刺入皮下运针后,使针留置于皮下称为留针。它是针
40、刺治疗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留针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镇痛效应。因为,临床上常常发现运针完毕疼痛即减或消失,也就是说,浮针疗法有较好的即刻疗效,但若随即起针,病痛会复作。留针可维持即刻疗效。临床上,一般来说,如果即时疗效不行,留针后疗效也不会提高。如果即时疗效有,但不是很好,比如说疼痛减轻60%,留针后很少会更好,不会到70%,只能变得略差一些,可以是60%,也可以是50%,或更差。为什么留针可以维持疗效?这与扫散动作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人体的肌肉、表皮无时不刻不在相对运动,一个外来的软套管也在和这些组织作相对运动,就相当于不断地在作微型扫散动作。在留针时多用胶布贴敷,把软套管的针座固定于皮肤表面即可
41、(见图2-4-6),为安全起见,进针点处可用消毒干棉球覆盖一薄层后用胶布贴敷。传统的布胶布粘性较大,价格便宜,但往往容易引起过敏,可改用创口贴或纸胶布,创口贴价格相对高,纸胶布透气又防水,粘贴时间越久越牢固,价格也不高,可多用。现在市场上有防水胶布,使得即使在留针期间也可洗澡冲凉,但密不透气,胶布下的水汽不能释放出去,时间长了并不舒服,因此,各种胶布请选择使用。在有条件的单位,尽量使用纸胶布,或专用胶贴。传统针灸留针时间有较大的盲目性,甚或如针灸大成?医统?附辩云,“或问:有医置针于穴,略不加意,或谈笑,或饮酒。半晌之间,又将针拈几拈,另呼几呼,仍复登筵以饮,然后起针,果能愈病否乎?”为了消除
42、这种盲目性,我们曾以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为治疗对象,应用正交设计法,以体重、溃疡面积、血浆SOD、LPO为指标,观察比较了针刺时间间隔、留针时间、操作方法、针具大小等四个针刺因素在针刺中的作用,在留针时间方面,5分钟、10分钟、15分钟三个留针时间以10分钟为最佳。但这仅仅是关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留针时间所得出的结论,而对于其他疾病留针时间还有待于大量的工作,而目前临床上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时一般留针1030分钟,但浮针疗法留针时间要长得多。关于留针时间的临床实践,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详细完整的统计资料,但据初步观察,我们认为可长达24小时,甚至48小时、72小时,这得到了动物实验的支持,实验表明
43、,留针24小时针刺效果较好,而留针48小时后针刺效果更为明显。这些实验数只能作为参考,因为浮针对于大鼠就相当于用一棍子捅人体。我们临床体会,对于慢性疾病,一般留针24小时即可,留48小时或72小时,意义并不显著。因此考虑到临床实际情况,我们主留针时间以一天为宜。当然,这里所说的24小时,并非绝对不能变通,大概在那个时间段即可。另外,留针时间的长短还要根据天气情况、病人的反应和病情的性质决定。若气候炎热,易出汗,或病人因为胶布过敏等因素造成针口或局部皮肤瘙痒,时间不宜过长。若气候凉爽,不易出汗,病人没有反映不适感,时间可长一些。至于病情的性质与留针时间长短的关系,一般而言,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的病症
44、,如癌性疼痛,留针时间要长;而病情轻浅,病程较短的病,留针时间可短一些。治疗时需叮嘱患者:留针期间勿打湿针刺局部,防止感染;可适当活动,但局部活动围不要过大,以免胶布松散,影响软套管的固定;活动的程度也不能过于强烈,避免汗出太多,影响疗效;少数情况下,留置于皮下的软套管移动后触与血管,导致疼痛,可嘱患者自行起针或家人帮助,也可到附近的医疗机构取出;局部有异常感觉时,不要紧,大多为胶布过敏所致,医生可改用其他类型的物件固定,如邦迪止血贴等。在留针达到既定的时间后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拇、食两指拿捏浮针针座,不要捻转提插,慢慢将软管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
45、血(见图2-4-7)。出针后病人休息片刻即可离开。出针也可由患者自己或家人完成,如果这样,医生必须告知患者:出针是安全的,因为仅仅是一软套管在皮下,几乎是绝对可靠的;进针点处的针孔痕迹一般在一两天消失,不必处理;少数情况下,出针时可能出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2-3分钟即可,如果是皮下出血,一般不需处理,严重者24小时后用热敷;出针10分钟后即可洗澡冲凉。四针刺间隔时间、次数和疗程这里的间隔时间,指的并不是相邻两次针刺之间的时间。和传统针刺方法不同,在浮针疗法中,指从上次起针到下次进针的时间。从理论上讲,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气候等都应该影响到间隔时间,间隔时间的研究是个复杂的工程,因而到
46、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取得实验室的数据来说明间隔时间以多少为宜。现在我们只能谈谈我们的临床大略观察和经验体会。浮针疗法所需要的治疗次数要比传统针灸少很多,但也不是所有的病例都可以一劳永逸。多数病例需要两次以上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间隔时间以一天为最佳,也就是说,如果今天针刺,明天起针,后天即需针刺。如果间隔时间太长,将会影响疗效。就象打一场攻坚战,只有一拨紧接一拨地往上冲,不让敌人有喘息休整的机会,才能胜利。是不是间隔时间再短一些更好?这个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因为在南方,留针期间的不冲凉已经让人勉为其难,起针当天一定要洗澡冲凉,第二天再行浮针疗法,这样病人容易接受。所
47、以,我们一直把间隔时间定在一天。针刺次数的多寡取决于病痛的进展情况。一般以病人症状消失为原则,甚至,在症状消失后,依旧可以续针一两次,以巩固疗效。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浮针疗法有耐受性,适应性,不会因为针刺次数多了而疗效下降。因此,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中,一般不讲疗程,只需一鼓作气,连续作战。第五节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因为针体仅入皮下,没有较长时间的酸胀麻等感觉,只是在透皮有瞬间的刺痛,所以浮针疗法比传统针刺疗法更为安全,一般不会出现滞针、弯针、断针等异常情况。但如果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也会出现一些不利于治疗的情况,常见者有皮下瘀血与晕针。一 皮下
48、瘀血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富含小血管,皮下脂肪组织少的地方或偏瘦的病人,较粗的血管尚可区分,在针刺时可注意避开,但皮下脂肪较厚处,虽较粗的血管也不易辨认,以致难免被刺破而出现皮下出血。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只要告知病人,消除其顾虑情绪与恐惧心理即可,不必立即起针。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影响到功能活动时,可先起针,作冷敷止血,24小时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有人认为,针刺引起的皮下瘀血,不一定待24小时后才热敷,在1小时后即可热敷或按摩,这种提法可供参考。二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现象。晕针时,患者出现精神疲倦
49、、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相比传统针灸,浮针疗法的临床更少发生晕针。但也可发生于个别敏感者,以青年女性较多见,尤其是在体质虚弱,精神紧,或疲劳、饥饿等情况下容易发生。对于晕针应着重预防。如初次接受浮针疗法的治疗或精神紧,身体虚弱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适合的体位,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生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与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晕针的处理方法: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
50、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血压下降,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第六节浮针疗法注意事项浮针疗法安全可靠,疗效快捷确切,但由于人的生理状态和生活环境条件不同等因素,在运用浮针疗法等治疗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安全有效的目的。1. 有传染病、恶性病的患者,或发高烧,有急性炎症患者,不要采用浮针疗法。2.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过饱、刚刚睡醒时,不宜立即针刺。3. 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在小腹部针刺。若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
51、、腰骶部也不宜针刺。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治疗痛经,亦不应针刺。4. 小儿囟门未闭,头顶部勿针刺。5.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损伤后出血不止者,如血友病患者,不宜针刺。6.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7. 浮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相对传统针刺疗法而言,理论上讲,较易感染。浮针器具只能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注意消毒。特别是对容易感染的病人,如糖尿病病人,当加倍小心,慎防感染。8. 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9. 针刺的部位一般应选在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的部位。关节活动度较大,一般不宜选用,可在关节附近进针。另外也
52、不要太靠近腰带的部位,因为腰带的活动或紧束常影响针体的固定。10. 根据情况,进针点可以选择在离病灶较远的地方,但浮针进针点和病痛部位之间尽量不能有关节。否则,疗效相对地差。尤其是外侧(伸面),不要跨关节浮针治疗为佳。11. 治疗消化道疾病,由于腹部皮肤松弛,留针时刺入的针具活动围较大,方向容易偏差,影响治疗效果,故除了加强固定外,还要嘱患者少活动。同时注意观察,一旦发现针体歪斜,与时予以调整。12. 当肢体浮肿时,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疗。例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大量的激素导致水肿,在这种情况下,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差。13. 在涂抹过红花油等刺激性外用药的局部,在短时间不宜针刺
53、。14. 短期局部用过封闭疗法,也不宜用浮针疗法。15. 外观红肿或发热的病痛,如痛风急性期,效果不如外观没有变化的,如网球肘。16. 留针过程中要嘱咐病人控制运动量,不能出汗。17. 灵枢?终结云:“凡刺之法,?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气至乃休。”这是对毫针刺法针刺前的要求,即将自身之精、气、神贯注于针上。对于这种要求,在黄帝经中有多篇论述。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针,必先治神。?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上,操作过程中,也要讲究“治神”,持针时如握虎一般,精神意志高度集中,
54、不可左右顾盼分散精力,甚至要达到“毋闻人声”之入静状态。因为浮针疗法仅仅作用在皮下,方向要求准确无误,深浅掌握得要好,所以更要强调“治神”。第三章浮针疗法的组织学基础浮针疗法操作时主要涉与皮肤和浅筋膜。了解它们的结构有助于对浮针疗法机理的理解,下面分别介绍。第一节皮肤的组织学基础皮肤的面积为1.2?2m2,约占体重的8%,是个面积广大的器官。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组织相连(图3-1-1)。皮肤有毛、指(趾)甲、皮脂腺和汗腺,它们是由表皮衍生的皮肤附属器。皮肤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对人体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能阻挡异物和病原体侵入,并能防止体组织液丢失。皮肤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
55、外界的多种刺激。此外,皮肤对调节体温也起重要作用。一 表皮表皮是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人体各部位的表皮厚薄不等,一般厚0.07?0.12mm,手掌和足蹠最厚,约0.8?1.5mm。表皮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角蛋白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的绝大多数,它们在分化中合成大量角蛋白,细胞角化并脱落;另一类细胞为非角蛋白形成细胞,数量少,分散存在于角蛋白形成细胞之间,包括黑色素细胞、郎格汉施细胞和梅克尔细胞,它们各有特别的功能,与表皮角化无直接关系。1 表皮的分层和角化手掌和足蹠的厚表皮的结构较典型,从基底到表面可分成五层。 (1)基底层基底层附着于基膜上,为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图3-1
56、-1,3-1-2),称基底细胞。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染色较浅。胞质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故在HE染色的标本上呈强嗜碱性,有分散和成束的角蛋白丝,也称力丝。细胞的相邻面有桥粒相连,细胞基底面以半桥粒与基膜相连。基底细胞是未分化的幼稚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新生的细胞向浅层移动,分化成表皮其余几层的细胞。 (2)棘层棘层在基底层上方,一般由4?10层细胞组成。细胞较大,呈多边形。胞核较大,圆形。细胞向四周伸出许多细短的突起,故名棘细胞;相邻细胞的突起由桥粒相连。胞质丰富,也含许多游离核糖体,因而也显嗜碱性。胞质含许多角蛋白丝,常成束分布,并附着到桥粒上。光镜下能见成束的角蛋白丝,称力原纤维。电镜下
57、,可见胞质中有多个卵圆形的颗粒,称板层颗粒,直径为0.1?0.5?m,有界膜包被,有明暗相间的平行板层。这种颗粒由高尔基复合体生成,其容物主要为糖脂和固醇。(3)颗粒层颗粒层约有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组成,位于棘层上方,胞核和细胞器已退化。细胞的主要特点是胞质含有许多透明角质颗粒,在HE染色的切片上显强嗜碱性,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电镜下,颗粒没有界膜包被,呈致密均质状。颗粒的来源不明,主要成分为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在颗粒层细胞,角蛋白丝与透明角质颗粒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电镜下可见角蛋白丝伸入颗粒中。颗粒层细胞含板层颗粒多,并常位于胞质周边,与细胞膜相连,将所含的糖脂等物质释放到细胞间隙,在细
58、胞外面形成多层膜状结构,构成阻止外来物质透过表皮的主要屏障。(4)透明层透明层位于颗粒层上方,只在无毛的厚表皮中明显易见。此层由几层更扁的梭形细胞组成,在HE染色的切片上,细胞呈透明均质状,细胞界限不清,被伊红染成红色,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细胞的超微结构与角质层细胞相似。(5)角质层角质层为表皮的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化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干硬,是已完全角化的死细胞,已无胞核和细胞器。在HE染色切片上,细胞呈均质状,轮廓不清,也易被伊红染色。在电镜下,可见胞质中充满密集平行的角蛋白丝,浸埋在均质状的物质中,其中主要为透明角质颗粒所含的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细胞膜面附有一层厚约12nm的不溶性蛋白质,
59、故细胞膜明显增厚而坚固(图3-1-3)。细胞表面褶皱不平,相邻细胞互相嵌合,细胞间隙中充满板层颗粒释放的脂类物质。靠近表面的细胞间的桥粒解体,细胞彼此连接不牢,逐渐脱落,即为日常所称的皮屑。身体大部分的表皮相当薄,与厚表皮的分层有差别(图3-1-4)。基底层与厚表皮的一样,棘层的细胞层数少,颗粒层只有2?3层细胞,没有透明层,角质层也薄,只有几层细胞。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结构变化,反映了角蛋白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移动和脱落的过程,同时也是细胞逐渐生成角蛋白和角化的过程。表皮角蛋白形成细胞不断脱落和更新,其更新周期约为3?4周。表皮角蛋白形成细胞定期脱落和增殖,使表皮各层得以保持正常的结构和厚
60、度。表皮是皮肤的重要保护层。角质层细胞干硬,胞质充满角蛋白,细胞膜增厚,因而角质层保护作用尤其明显。棘层到角质层的细胞间隙充满脂类,构成阻止物质出入的屏障。因此表皮对多种物理和化学性刺激有很强的耐受力,能阻挡异物和病原体侵入,并能防止组织液丧失。2 非角蛋白形成细胞(1)黑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是生成黑色素的细胞,由胚胎早期的神经嵴发生,然后迁移到皮肤中。它们大多数在表皮基底细胞之间,真皮中可有少数。它们分布身体各部的数量有明显差别,如前额每平方毫米约有2000个,四肢每平方毫米约有1000个。这种细胞在HE染色的切片上不易辨认;用特殊染色法可显示细胞的全貌,为有多个较长并分支突起的细胞。在电镜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医师节精彩演讲稿(9篇)
- 中学生学习保证书
- 梦课件素材教学课件
- 弥勒金辰时代广场招商提案
- 影像科报告诊断质量评价标准
- 脑瘫案例课件教学课件
- 机车车辆空气调节系统 第3部分:能源效率 征求意见稿
- 护理课件讲解教学课件
- 2024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护理人员招聘(8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余杭区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 2024年高压电工操作证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共三套)
- 人际需求和孤独感在青少年网络游戏障碍与抑郁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 医美行业分析报告
- 广州介绍课件
- 中国普通食物营养成分表(修正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期中综合测试卷
- 2024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英语仿真模拟卷03(全解全析)
- 2024至2030年中国综合能源服务行业运营动态及投资规模预测报告
- 大学介绍清华大学宣传
- 2024年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导游综合知识测试》题库及答案
- (完整)土地复垦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