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最新5篇_第1页
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最新5篇_第2页
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最新5篇_第3页
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最新5篇_第4页
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最新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最新5篇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

2、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1、情境引入讲本学期开学,

3、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4)谁愿意接着汇报?2、第一次发现(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板书:(50+60)3 = 503+603(75+68)5 = 755+685(80+

4、65)6 = 806+6563、第二次发现(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4、归纳总结:(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5、个性化理解(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甲+乙)丙=甲丙+乙丙(a+b)c=ac+b

5、c(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8+13)4 41(3+27)3(21+6) 75 +8413 +4127 321 +367(5+8) 84 +134(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

6、了吗?(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83+17)3=1025+425=()(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

7、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五)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50+60)3 = 503+603(75+68)5 = 755+685(80+65)6 = 806+656(a+b)c = ac+bc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2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

8、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一、铺垫孕埋伏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二、新授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5=625=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100+50=150(人)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

9、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b+ac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P38/5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四、

10、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1)(4+2)25(2)425+225=625 =100+50=150(人)=150(人)(4+2)25=425+225(学生举例)(a+b)c=ac+bca(b+c)=ab+ac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

11、运算。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1、学习例5。(1)出示例5(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425=100(人)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

12、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2、学习例6。(1)出示例6(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时指导。(255)2 25(52)=1252 =1025=250(桶) =250(桶)(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13、) c=a (bc)(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3、学习例7。(1)出示例7。(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a(b+c)=ab+ac(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3、学习例8。(1)出示例8。(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4)读懂过程,感悟

14、不同方法课后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习题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788517=78(_)81(4332)=(_)32(28+25)4= 4+ 41524+1215= ( + )647+653= ( + )(13+ )10= 10+72、判断对错。(1)3922-392=3922-2 ( )(2)3922-392=39(22-2) ( )(3)3928+3972=3928+72 ( )(4)3928+3972=39(28+72) ( )(5)3912=39(12-2) ( )(6)3912=39(10+2) (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先把

15、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4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探索方法。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二)能力目标。1、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2、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三)德育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三、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猜测法。2、验证法。五、教具准备:课件。六、教

16、学过程:(一)导课。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2745= 8(725) = 3425=(二)学习新课。1、师:学校在假期位每个班级的墙上都铺了瓷砖,咱们现在估计咱班东墙和北墙一共铺了多少块瓷砖,好吗?2、学生汇报:有的说100块,有的说90块。3、详细汇报生1:我将瓷砖分成两部分,两部分的和就是瓷砖的总块数。列式是6949=90(块)生2 :我也发现有90块,因为有10行瓷砖,每行9块。生3:那么是不是说明6949=(64)9大家说的对不对呢?再举一些例子验证一下吧。4、请大家观察这些例子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生1:从左到右是相同因数乘不同因数的和。生2:从右到左是相同因数分别乘不同的因数,再

17、将它们的积加起来。5、师:我们把乘法这样的规律叫乘法的分配律。如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6、(AB)C=ACBC叫乘法的分配律。(三)巩固练习。1、填一填。35(25)=35235( ) (4325)2=( ) ( )( )( )2、拓展练习。运用学的规律,将计算过程变得简便些。201950= 632547=(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会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吗?(五)布置作业。第49页练一练第2、3题。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5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通过观察、分

18、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 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 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七、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简便)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二)、探究发现1猜想

19、。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这样算哪?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2验证。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师:说说你

20、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学生计算,并汇报。)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

21、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3结论。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a+b)c=ac+bc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三、练习应用(生练习应用定律。)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

22、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四、总结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反思: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

23、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

24、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四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 篇7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教学设计思路: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