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单元材料_第1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材料_第2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材料_第3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材料_第4页
必修二第一单元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人名也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这表明牛耕出现于 A西周时期 B春秋晚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2.歌曲龙文唱道:“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其中“织女会牛郎”的故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反映了A中国文人的浪漫主义气息 B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C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D经济发达后人们享受着富足安康的生活3.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其主要原因是 A人们已经厌倦了长期的漂泊 B奴隶制国家已经建立C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D精耕细作技术已经成熟4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

2、说:“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这表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封建地主经济 C土地国有制度下的经济 D封建庄园经济5.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石器 耜 铁农具 曲辕犁A播种方式变革 B土地私有制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全过程 D耕作方式变革6.“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这一现象表明A.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出现 B. 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 C.春秋时期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D.战国时期社会秩序混乱7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

3、。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作出的判断最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8.杜甫秋兴八首之一中有一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古时制衣的料子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家家户户的逾越城垣的砧声反映了A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 B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C人们真正实现了自给自足 D川蜀地区丝织业繁盛9.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土地买卖现象严重

4、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 D中国古代人多地少的特点10.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 B. C. 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这不仅体现在农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本身也反过来加强了农业文明在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黍稷粟麦豆麻稻马牛羊狗猪 五谷六畜图鸡犁耕图 材料二 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

5、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 “吉祥”内容的词句非常丰富,试仿照材料二的格式列举2例。(3)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一、选择题:1秦末汉初时,岭南地区曾建立过南越王国,南越王墓葬中可能有的文物是A青花瓷器 B中亚地区产的丝绸 C曲辕犁 D青铜器 2孔雀东南飞中描写焦仲卿妻:“妾有绣腰糯,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

6、“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普通小吏,家里竟布置得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3.制瓷业的发展是中国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下列珐琅瓷出现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清时期4“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反映的是A商品经济 B.资本主义经济 C自然经济 D.手工业经济5.作家王克楠在瓷器诗中曾称“青色的重,白色的轻,红色的伤疤渗透骨髓”,人们能看到“青色的重,白色的轻”这一现象

7、最早在A.东汉时期 B.北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宋朝时期6下列有关官营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发明和革新主要不是为服务于社会 新技术容易运用技术工艺容易失传 代表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A B C D7.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8. “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对比这两句诗,说明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 B.当时的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地区 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使用9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 “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8、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糯,威(wen)夔(rui)自身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10杜甫在他的诗中写到:“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衰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你认为诗中描写的应是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彩瓷二、非选择题:11.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认为:(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

9、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请回答: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指出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一、选择题:1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有关“市”的场景不符合史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区内外店铺林立

10、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2明清时期很多著名的晋商在经商发财后往往大兴土木,留下了一些如下图所示的著名建筑,这一现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A缩小了晋商文化的内涵 B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 C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进程3“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则史料记载了杭州城的商业贸易情况,你认为它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 A商代 B汉 C唐代 D宋代4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二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zhng)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则材料说明当时A.市的地区范

11、围有限定 B.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C.市的经济规模有限定 D.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定5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已经很重视,这说明 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 宋代的城市发展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宋朝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A B C D6阅读下面两幅图,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 A.手工业发达 B.商业繁荣 C.有专业的贸易场所 D.打破了坊市界限7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阂疟之发,则其俗又以冷热发歇为市喻。” (青箱杂记卷3)

12、,这段话反映的是 A“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B宋代的城市发展速度很快C宋朝的草市有了明显的发展 D宋朝经济没有能均衡发展8明代中后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尤其是在富庶的江浙商业城镇,出现了许多会馆,它们或者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或者是各种手工业行会的组织机构。对这一经济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A. 工商业势力显著增强 B区域间商品流通活跃 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D工商业脱离了政府的控制9.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A.手工业生产

13、力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10.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诗无法反映的现象是A.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B.商业繁荣 C.商人众多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转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 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入士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也参加了秦国的政权。材料二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

14、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以上材料均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据材料二,指出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特点和反映的时代特征。(3)据材料一、二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造成的影响。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唐朝姚合在

15、庄居野行中说“客行田舍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表明 A唐朝时期商人地位很高 B唐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唐朝时期的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D唐朝时期农村经济出现萧条局面2.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3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此可知 施复夫妇有一定的资产 当时

16、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当时手工业还比较落后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 B C. D4乾隆六年(1741年),顺德县商人邓藤宇“与其姨夫贾游闽省,遍历关山,数十年积金千百,乃驱归家,创立田园庐舍”,这表明“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 土地兼并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这是清政府“重本抑末”政策的结果A. B C D 5.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

17、,传统社会结构解体6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71759年十月,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范外夷规条”,严格规定外商在华的经济活动。上述“规条”出台的背景是A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中外贸易仅广州一地B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C清政府开放两广地方,两广与外商贸易活动频繁D外国商人假借经商活动,破坏两广地方经济稳定8.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

18、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9.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10.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

19、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12材料二 (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保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7回答:(1)

20、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清朝采取这一政策出于何种考虑?你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应如何评价清朝的这些政策?第一单元综合练习一、选择题:1战国时,商鞅在变法时提出“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封建统治 B以农业发展来求得国家富裕C为对外战争统一中国打好物质基础 D促使工商业者投资于农业生产2.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

21、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3战争连绵不断的战国时期,工商业仍然有很快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封建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与手工业产品丰富了商品市场. 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工商业 .战争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4.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A城市中“市”开始出现 B成熟的白瓷开始出现 C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D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5.电视剧水浒传中反映了宋朝时期农民起义的历史,你认为下列情景不应该出现的是A江东地区有人用曲辕犁耕地 B有人能使用灌钢法制成利剑 C这一时期丝织品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D梁山上聚餐时用青花瓷大碗喝酒6.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发展为工场手工业阶段的根本原因

22、是A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C封建国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D封建政府愚昧无知7.明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可以看出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8.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重农抑商 B封建地租沉重C商品经济繁荣 D国家闭关锁国9.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阶级立场不同 B.政

23、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10.明朝时,松江有“卖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酬取值”。上述材料可见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和销售,变成了包买主 “合郡男妇”出卖的是他们的劳动力,成了卖袜店的雇佣工人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江南棉纺织业中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B C D11.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自耕农经济出现 土地所有制变化 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A B C D12.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

24、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13.“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11.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A徽商文化具有谦虚的特点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为人比较虚伪13明代中后期,在

25、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尤其是在富庶的江浙商业城镇,出现了许多会馆,它们或者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或者是各种手工业行会的组织机构。对这一经济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A. 工商业者势力有所增强 B区域间商品流通活跃 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D工商业脱离了政府的控制14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摹。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 土地兼并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这是清政府“重本抑末”政策的结果A. B C D 19马克思说

26、,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段话中的“大帝国”指古代中国,马克思所讲的“安于现状”表现在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仍占主导地位 A B C D20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丙:“商籍农而立,农赖

27、商而行”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为本19吕氏春秋重己载:“使五尺竖子引其棬(牛鼻环),而牛恣所以之,顺也”,说明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B畜牧业与农业同步发展C祭祀的物品发生了重大变化 D牛耕成为普遍的现象20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工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二、非选择

28、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亟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鸿儒!”材料二 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材

29、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30、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 因。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

31、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雍正帝的根据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参考答案一、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1B 2.B 3.C 4.A 5.D 6.B 7.C 8.A 9. C 10.D11.(1)基本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2)大象与如意可以寓意为吉祥如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