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共5页)_第1页
在职研究生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共5页)_第2页
在职研究生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共5页)_第3页
在职研究生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共5页)_第4页
在职研究生心理学简答题复习资料(共5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简述认识过程(guchng)、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关系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不想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体的总和,他们(t men)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有所感,并且随着认识过程的不断深化,情感也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与认识过程。2)认识过程和意志(yzh)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的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法、方式等。另一方面,意志过程也可以影响人的认

2、识过程。意志是人的认识过程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第一:人的情感对意志活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活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绪,不畏艰难,在逆境中成就一番事业。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作斗争。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这些学科更加深入地认识其研究对象。3)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

3、基础理论,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教育学科都是以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的。研究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根据心理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去影响人的心理。2)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3)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2、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下列条件:一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二是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2)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发生和发展。3)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4)教育性原则,研究的课题、使用的方法不应损害被试者的身心发展,

4、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答:弗洛伊德把心理发展分为: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儿童的快感主要来自嘴唇和舌头的吸吮和吞咽活动。第二个阶段: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的快感区主要集中在肛门周围。第三个阶段:前生殖器阶段(36岁),这个时期的快感区集中到生殖器区。第四个阶段:潜伏期(611、12岁),儿童的性格发展出现了停滞现象,也可以说是出现了倒退。第五个阶段:生殖器区(11、12岁以后),随着青春期的都来,上一阶段沉寂了的性冲动又重新活跃起来了。4、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答: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种:1)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

5、的事物的变化。2)集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3)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答:1)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冯特,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向、感情三个主要要素,他首创实验内省法。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是冯特,他们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识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

6、替心理现象。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惠特海默,后期代表人士勒温,强调心理的整体性。5)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是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他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格是有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系统。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强调人是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7)认知心理学,始创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并建立了“发生认识论”,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认为智慧本质就是适应。6、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答:斯金纳认为强化石行为形成地和改变的最基本的规律,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

7、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五种: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2)定比间隔强化3)定时间隔强化4)不定比间隔强化,它的效果最好5)不定时间隔强化。在实际生活中,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又不定比的间隔强化。7、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答:人类心理发生的条件有: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对于心理发展来说,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环境和教育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要使环境和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得以实现,必须做到教育本身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或状态出发。3)心理发展的动力,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

8、,目前的主要看法是:在个体不断地积极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概括性: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目的性(预见性):区分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主观能动性的定义。社会制约性(三点)【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实践活动水平;阶级地位】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答:维果斯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点: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组合,形成间接地,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结构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9、。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fzhn)原因1)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fzhn)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chng rn)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 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答:知觉作为对事物综合的整体反应,知觉的基本特征是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1)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做知觉背景。知觉的选择性

10、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刺激强的事物或变化着的事物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对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3)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它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

11、体来反映。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做哦那个是不相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对象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的特点。在小学生识字教学阶段,学生对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常常出现书写错误,如学习折与拆等字时,往往容易把“、”忽略了。这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形中是弱的组成成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4)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他们,从而使人能在

12、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简述记忆表象及其特点答: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得形象。但不能简单的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1)直观形象性,记忆表象与知觉一样都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2)概括性,也就是说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感知过的一般特点,因而它比知觉形象有更高的概括性;3)模糊片段性。表象的形象没有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巴甫洛夫关于记忆的生理机制的理论答: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经形成,

13、便会在大脑皮质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就是回忆和再认。分析与综合的关系答:分析与综合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的。1)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也是肤浅的、空洞的。2)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分析的材料将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也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3)分析与综合的相互依存关系,还表现在分析为最初的综合认识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论述创造思维与创造思维的特点答: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

14、创造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思维。1)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活动都需要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具有新异或独特性。2)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思维过程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构思,因而它又是思维和想象的统一体。3)创造思维往往觉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4)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型的综合表现。如何培养创造思维答:创造思维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所必不可少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或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

15、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积极、活泼的状态,思维也才能有创造性。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思维的培养。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的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16、。最后,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与表现。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答:相同点:1)感知和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感知和思维都是人的认识活动。不同点:1)感觉和知觉时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思维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规律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2)感觉和知觉是反映当前事物,而思维是不仅反映当前,还能反映过去,并能预见未来。联系:1)感觉、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或认识是思维过程的基础。2)思维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心境的概念及特点: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

17、又微弱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第一,缓和而又微弱,第二,持续时间较长,第三,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激情及其作用: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特点:第一,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量强烈,第二,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化,第三,发作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已的个性去影响(yngxing)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教师的感染力只要表现为:第一, 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第二(d r), 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第三, 能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简述马斯洛的需要(xyo)层次说理论答:美国心

18、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分层次的:最底层是生理需要,中间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占优势,而后产生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占优势。论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答:情绪和情感的区别: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请给你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发生的较早,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

19、则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则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4)从表现角度看,情绪有冲动性,情感有意识性,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联系: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对情绪有巨大作用。2)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3)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答: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于1884年提出了对情绪历程的解释,他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即大脑对身体反应的反馈)。丹麦生理学家朗格(C.Lange)于1885年也提出了同

20、样的解释。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恐怕只是一种对于他身体内的变化的知觉”。后人把他们的理论称为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图7l说明了该理论的神经机制。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答: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凯农就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暑的看法。感受器(R)接受外周刺激后发生的兴奋,沿着神经通道l到达丘脑(Th),再通过1到达大脑皮层(C),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从而形成人们对外界对象的知觉。然后皮层的兴奋经过通路3,使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中心获得释放,引起一种情绪模式(P)。丘脑的神经冲动经通路2引起内脏(V)和横纹肌(SKM)的活动,从内脏和横纹肌系统来的内部感觉回到丘脑,并经过通路4再回到大

21、脑皮层,在皮层上和最初发生的知觉相结合,就使人们关于外界对象的知觉获得情绪色彩。阿诺德关于情绪的认识评估说答: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一种情绪理论,叫“情绪的认识评估说”。该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发生的。C代表大脑皮层,R代表感受器,感受器接受到刺激,通过丘脑的转换站(SR)传到皮层,Ev是对情景的评估,即用大脑皮层里原来储存的信息和现在新输入的信息比较,从而产生情绪:F代表恐惧,A代表愤怒。情绪产生后,通过下行箭头2和2(即外导通路),经过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转换站(SNS和PNS),到达血管和内脏组织(BIV)。然后又把这些器官的变化,

22、通过上行箭头3返回大脑皮层,产生关于内脏变化的感觉。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要受到储存信息的评估,最后使原有的情绪(F或A)附加点感觉材料S(情绪的另一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答:在智力活动中,如果出现消极的情绪,则阻碍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相反,情绪愉快的学生,在智力活动中往往表现出信心十足,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掌握和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1)教师要掌握良好情绪标准,良好情绪标准有如下几条标准: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 2 * GB3 * MERGEFORMAT 有良好情绪的而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

23、当强度的反应。 = 3 * GB3 * MERGEFORMAT 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 4 * GB3 * MERGEFORMAT 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 1 * GB3 * MERGEFORMAT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 2 * GB3 * MERGEFORMAT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 3 * GB3 * MERGEFORMAT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

24、。所以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答:乔姆斯基首先认为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语言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语言的表层结构则是对认识内容的表述。同样的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另外,不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可以用相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其次,乔姆斯基认为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的转化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人先天就具备这种转化的本领。其证据是: 第一,不同民族的人,其认识常有共同之处。即语言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但各民族表达的方式则明显不同,即语言的表层结构不同。第二,不同民族的儿童,生活的语言环境不同,但他们掌握发音、句法结构的次序都是相同的,时间也大

25、致一样。第三,语言发展的阶段和动作发展的阶段基本一致,动作发展到什么水平,语言也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一样的,即语言和动作发展是平行的。动作的发展是天生的,语言也是如此。第四,儿童学习说话,有个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学习语言就很困难。这一事实不能用学习来解释。因为就其它学习而言,学习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不会因年龄增长,学习能力反而下降。学生动机的培养答:培养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第二,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第三,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远景性学习目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从社会发

26、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2)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师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的直接力量,他们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3)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学年、学科等远期目标,也包括章节、课时等近期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和使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般来说,具体目标的设置应以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宜。4)及时、有效的反馈。反馈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它不仅能使学生纠正错误,澄

27、清认识,还能起到激励作用。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进步了,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做为教师,则应注意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多鼓励他们。5)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时应注意其合理性,避免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和其他不良反应。在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学习竞争的同时,也要强调团结、合作以及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力争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论述(lnsh)意志品质答:品质(pnzh):意志的基本(jbn)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四个方面:1)意志的自觉性。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既定

28、目的的意志品质。2)意志的果断性。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辩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3)意志的自制性。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品质。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4)意志的坚韧性。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简述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活动的区别和联系答;区别:(1)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人脑对自身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态度反映。意志过程是人脑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反映。(2)认识过程是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情感过程是对自身的

29、态度体验,意志过程则是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联系:(1)认识是意志活动的基础,离开认识,意志无法产生。(2)情感对意志有重要作用,它既可能是意志活动的动力,也可能是阻力。(3)人的意志影响和调节人的情感。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1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2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3原来注意的紧张度。4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简述如何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答:

30、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同时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如何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一个人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得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和决心越大时,他的注意就越能集中和稳定。第二,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兴趣好像是一种兴奋剂。一个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的人,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长期坚持下去。第三,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嘈杂,对学习和工作有影响。这主要靠加强注意的

31、目的性和意志努力去克服各种干扰。二是任务繁多,思绪万千,既干着这件事,又想着那件事,思想不能集中。面对这种情况,最好是分出轻重缓急,统一安排,作出计划,逐个解决。做到在进行每项工作时,都能集中注意和精力,专心致志。论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答:兴趣不是天生的,他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兴趣产生于认识的需要,要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第一,在个人经历过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第三,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引起兴趣。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

32、增强人对从事相应活动的兴趣。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与爱好的区别和联系答:区别: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爱好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1兴趣是人想熟识某种对象、积极探究它、领会它的一种认识倾向;爱好则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时,就成了爱好。2在日常生活中,兴趣和爱好经常是一致的,例如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其兴趣所在,也就是其爱好所在。但有时对某事物有兴趣,并不一定有从事该活动的倾向。例如

33、,某人对足球感兴趣,是个热心的球迷,但他不一定爱好踢足球。举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答: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比较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34、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一方面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三、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

35、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简述(jin sh)技能与习惯的区别答:(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习惯(xgun)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2)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这

36、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3)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技能有水平高低之分。(4)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的任务联系;习惯则只是和一定情境而不和一定任务相联系。技能是由一定任务所始动,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只由一定的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5)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huzh)是别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需求的指标。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

37、外,还需要别的反馈。习惯则不是这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简述促进智力技能形式与发展的条件答:(1)动作概念的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动作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去怎样进行动作;动作表象就是能够在自己头脑中想象出应该如何去动作;具体动作则是自己能够根据动作表象去实际进行的动作。(2)示范: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而范例往往由视觉通道提供。(3)反馈:有反馈才能有进步,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不通过反馈,动作就失去受到强化的机会,只有使合乎要求的动作受到强化,不合乎要求的动作受不到强化,自己才能辨别

38、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不正确。但当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反馈就不一定必要。(4)练习中的时间分配:练习要有间歇,有间歇的练习效率比没有间歇的练习效率高。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答:区别: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二,生理机制不同。知识、技能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

39、型,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练习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都比较狭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能力则有相当广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间(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较之能力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能力也不是永远随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联系:能力与

40、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联的。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论述能力形成的条件答:(一)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素质是人们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人能力的发展潜力。(二)环境和教育,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产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人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三)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四)主观能动性,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和主观能动性。他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会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