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闻报道如何实现守正创新_第1页
教育新闻报道如何实现守正创新_第2页
教育新闻报道如何实现守正创新_第3页
教育新闻报道如何实现守正创新_第4页
教育新闻报道如何实现守正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新闻报道如何实现守正创新游勇超【内容摘要】本文对2022年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教育类获奖作品 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探讨了教育新闻报道如何在守住主阵地的同时推 陈出新,更好更快地到达受众,以期对教育新闻工作有所启发。【关键词】教育新闻;中国新闻奖;守正创新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也是寄托成千上万家庭 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之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高 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 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类新闻报道是

2、民众了解最新的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战线典型人物、 先进事迹等信息的窗口,也是发现相关问题,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教育类新闻报道题材愈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中国新闻奖作为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代表着 过去一年来新闻报道的最高水平。获奖的教育类新闻作品反映了教育 新闻发展的最新趋势,也为提升教育新闻报道质量提供了方向和指弓I。 一、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教育类获奖作品分析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扩散; 这一年,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国 际国内舆论场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既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 时代

3、元素,也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全新挑战。因此,此届中国新 闻奖的获奖作品更显意义重大。此届评选最终诞生了 346件获奖作品,其中特别奖5件、一等奖67 件(含12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104件、三等奖170件。笔者对这 346件获奖作品进行了统计,其中教育题材共有9件作品入选,占比 达到2. 6%,这既与“战疫“扶贫”两大主题报道的获奖作品数量 相去甚远,也低于本届获奖的经济类报道、科技类报道。这也反映了 我国教育类新闻报道在内容质量和影响力上还有待提高。从以上获奖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来看,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教育类获 奖作品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获奖作品紧扣时代脉搏,主题重大且鲜明,体现了独特的教育视

4、 角。如获奖的两个一等奖作品“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 山陈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访:即使拄着拐杖也要来关心台江的教育, 都是将教育战线的典型人物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张桂梅、陈立群作为 教育扶贫的典型人物,长期扎根大山,在大山深处帮助贫困学子完成 学业,不仅改变了当地孩子的命运,也改变着当地群众对教育的看法。 从一个孩子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地方,他们用自己全部的爱心和耐 心,诠释了什么是“教育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如安徽广播电视台采制的新闻特写:延期的高考,不延期的梦想, 聚焦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受洪灾影响延期高考的考生,细节生动的现 场、清晰紧密的事实、报道利用不同场景把新闻叙事逐步推向高潮

5、, 不仅做到了 “率先发声,也以完整生动的报道回应了社会关切。二是报道方式多样化,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取得了良 好的社会反响。此次获奖的教育新闻既有电视消息、电视专题片,也 有文字短消息、文字评论、文字通讯,还包括了广播新闻专题、新闻 漫画等,反映了教育新闻在各类题材上的报道质量都有了进一步的提 升。如获二等奖的新闻漫画孔夫子“失业”,聚焦备受关注的校 外培训乱象。通过孔子的弟子纷纷离开杏坛,前往各个补课机构的比 喻,讽刺校外补课机构泛滥,偏离正轨的现象,漫画一经推出,因其 以古讽今的生动性受到广泛关注,被众多媒体转载。如获三等奖的记者探访育民小学:教学正常部分学生完成核酸检测,

6、记者以Vlog的方式,呈现了北京育民小学在出现学生家长确诊新冠 肺炎后的应对举措。通过探访的形式,记录了记者在现场观察报道的 全过程,发挥了电视媒体及时生动,现场感强的优势。三是在体现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使命的同时,凝聚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如获二等奖的文字消息降低干部舒适度提升群众满意度盐城:政府 机关用电要为中小学教室“让路”,记者在参加当地政府会议时结 合会议建议,敏锐找到教育的切入点,从政府机关用电为中小学教室“让路的角度入手,展现当地政府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的“大行动”, 让文件里的民生工程更接地气。如获三等奖的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迟到的公示终还高中生清 白,记者从一则不起眼的拟表彰见义勇为

7、人员公示中发现,原本是 见义勇为的高中生却被列为犯罪嫌疑人,记者用时半个多月,采访了 有关各方,深度还原了新闻事件的曲折经过,也还了高中生李皖合的 清白。教育类监督报道与其他监督报道有所不同,很多情况下,记者 面对的是尚未成年的学生。如何用权威报道保护学生权益、反映学生 主张,是主流教育媒体应该高度关注的。二、教育新闻选题、手法与传播方式的创新 教育类新闻报道作为典型的行业报道,既有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属性, 也有自身专业特点的行业属性。“教育领域的活动周期长,规律性强, 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变化,也缺乏惊心动魄的情节,教育活动这种内在 的平静性使得教育新闻报道偏于静态。报道对象的这种先天不足, 使

8、得许多教育报道的视野狭窄。”从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数量和分布来看,目前教育新闻 仍有行业新闻固有的选题范围较窄的弊病,在融媒体传播日渐兴盛的 当下,具有突出创新精神的教育新闻还比较少见。如何在教育蓬勃发 展的大时代,抓住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对教育的期待, 可以在此届获奖的为数不多的教育新闻中一窥答案。(一)彳楚社会视角看教育挖掘时代精神教育新闻作为行业属性较强的新闻报道,其专业性不言而喻,仅按教 育类别划分报道内容,就可以分为学前教育报道、基础教育报道、高 等教育报道、职业教育报道、成人教育报道等。大部分“专业性”较 强的报道,如果无法结合社会热点,难免陷入“自说自话”的

9、困境, 影响范围局限在某个“小圈子”里。因此,要深刻把握教育的重要性, 把教育放在更大的社会意义上予以关注。在此届的获奖作品中,有两篇文字报道都关注了 “燃灯校长张桂梅, 分别是新华每日电讯的“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中国妇女报的张桂梅为什么感动中国。报道不单单局限于挖 掘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全心育人的故事本身,而是将事件放在更大的 时代背景下,关注背后的教育扶贫,乡村变化上,这也让张桂梅的故 事更显珍贵,更加打动人心。教弗是一份职业,更应成为培根铸魂的“大先生,因此典型人物报 道在教育新闻中更加普遍,不少媒体更是把“奉献无私”作为教 师的人生注脚,如何把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具体、感人

10、,不能一味 强调教师的“牺牲,更要说细节、讲故事,把人物的动机、心路历 程阐述出来,这样才能凸显平凡人的“不凡。(二)探索更多元的报道方式彰显新闻现场感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广播电视对于记录新闻现场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充分调动视听语言,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直观地感 受新闻现场。今年获奖的两则电视消息,就突出展现了视频所能呈现 的现场感。在电视消息一等奖获奖作品陈立群的最后一次家访:即使拄着拐杖 也要来关心台江的教育中,通过记录全国“时代楷模,支教校长 陈立群最后一次家访的特殊节点,生动地展现了在暴雨中陈立群和金 榜题名的学子合影留念,孩子们大声呼喊“陈爸爸,不要走,村民 边唱山歌边含泪

11、送别等鲜活的新闻现场。在报道中,陈立群校长一句“我拄着拐杖也要来关注台江教育”,既体现了教育扶贫过程中教育 人“久久为功”的锲而不舍,也升华了全片的主题,展现了 “扶贫先 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意义。在电视消息三等奖获奖作品记者探访育民小学:教学正常部分学生 完成核酸检测中,在北京新发地疫情发生后,记者经多方消息核实 后确认,确诊的“西城大爷是育民小学学生家长。校园学生密集, 学生抵抗能力差,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如果疫情在校园内蔓延, 后果难以设想,学生家长和广大市民也一时间议论纷纷。在北京市新 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通报该病例后的第二天,记者在 早上7点便来到学校门口进行探访,

12、通过采访学生家长、校方、北京 市西城区教委有关工作人员,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材料,最终记者以 Vlog的形式记录了探访的全过程,及时回应了舆情,反映了校园防 疫的现状,避免了谣言和恐慌的进一步蔓延。而通过vlog的形式, 也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探访过程同时还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 同步发布,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也反映了观众对这种报道形式的 认可。对于教育新闻,特别是一些突发的教育热点事件,作为专业的教育媒 体,必须履行自己的责任使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及时跟进,关 注最新的动态和发展变化,及时回应民众最为关心,最能引起共鸣的 话题,才能在重要的教育选题中发出教育专业媒体的声音,凸显教育 专业

13、媒体的价值。(三)以到达为目的探索全媒体传播方式传播的目的在于到达,被观众所认可,被读者所接收。教育新闻虽然 是行业报道,但受众却不仅仅是老师、学生。因此,从事教育报道绝 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局限于行业内的影响力。在全媒体时代,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阅读和观看习惯都越来越“短平 快”。因此,教育新闻报道绝不能故步自封,在坚守原本阵地的同时,还要 直面受众,积极开疆拓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现在, 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 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 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

14、点和落 脚点就要放在哪里。纵观此次获奖的教育新闻,都是在本媒体发布的同时,在“两微一端 及时跟进发布,随后被更多媒体转载,在被同行认可的同时,也被更 多受众看见。一些作品还根据不同传播渠道的媒介属性和受众习惯“一鱼多吃,如中国教育电视台获奖作品记者探访育民小学:教 学正常部分学生完成核酸检测,在电视首发的同时,还将3分多钟 的电视消息分拆为多个30秒左右的短视频,在微博、微信迅速发布, 短时间内在微博的观看量近3. 2万次,在抖音,点赞数量超过1. 9万,近8000条转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2022年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这是2022年中国新闻奖设 立“网络媒体奖”后的又一次创新布局

15、,体现了中国记协对新闻作品 的数字化、移动化及交互性等新技术应用的鼓励。此届并没有教育新 闻获得媒体融合获奖项,也反映了主流教育媒体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 媒体深度融合上仍有发力空间,从此届获奖作品来看,教育新闻的传 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一些突破,但与其他类型、 其他行业领域的报道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对教育新闻工作者提 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历来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教育兴则国兴,教育 强则国强。2022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 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再一次证明了教育是人民群众关注的头等大事。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既给教育新闻 提供了丰富的时代背景和报道素材,也对报道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 要求,教育新闻要成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回应社会期盼关切的重要 助推力量,要反映教育的时代主题,及时报道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新成果、新经验,树立典型模范,坚持舆论监督,引领正确的社会舆 论导向,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报道。解释:好作品决胜关键何在?中国新闻奖广电四项初评评委有话说, 中国记协网,htt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