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辛亥革命的是新教材中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上承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下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经济与文化,它是中华民国的开篇历史,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峰,因此这篇课文的讲解关系到学生对前面课文的进一步加深理解,明白辛亥革命为何发生, 也为下一课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绝望”与“希望”埋下伏笔。此外,辛亥革命是民国建立的起点,这对于理 解下一单元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也大有裨益。从单元构成来看,能够使得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是时代的召唤,从侧面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就这

2、一课而言,课本分为三个子目阐述,分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三个子目概括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内容以及影响,可谓是史学研究的三部曲,这与旧教材的分类来看没有太多的差异。然而,在 新教材的课本描述中,引言即是邹容的 革命军,这一内容在旧教材是放在历史纵横中的, 这里放在引言是一大变化之一。其二,旧教材中对清末新政仅一笔带过,并以幌子二字盖棺定论,但在新教材中列举了新政涉及的方面与内容,还有奏定学堂章程一个插图,以及 后来的皇族内阁的阐述,这是新教材原因描述中两个最大的变化。显然这是新教材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描述,并就学生对新政就是“幌子”

3、能够更好的理解。就其第二子目来看,新教材 减少了一些基本史实的要求,比如民国纪年、五色旗等。这些内容是在初中有所体现的,此 处不再机械性的重复是新教材传递的一个信号,并且就南北议和着墨颇多,最后也没有太主观的评价在孙袁民元让位问题。第三个子目则是对辛亥革命的定位有了一个新的表述,“民族民主革命”,其不足方面也用了一段来描写,其它并无异同。这要求教师对新教材有一定 研读,在理解新教材传递的精神后,如何在课堂上就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有一定的体现。二、学情分析高一 8班是高一年级的平行班,由于借班上课,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太熟,因此对教材的 把握和课堂的互动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

4、课堂积极性调动起来,此为其一。学生初中基础功底如何,尚未可知,高一年级的历史也仅上完第一单元,前 面没有任何的知识铺垫,如果学生初中历史基础不好的话,这节课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此为其二。_本课内容较为形象,符合新课改中的相关要求, 尤其是学生对历史材料和历史事实的把 握需要比较准确,因此采取的教学方法,既不能太过枯燥,也不能一味的说故事。值得一提 的是,广州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基地,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就在广州市越秀区,并且广州市有辛亥革命博物馆,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可以先让学生分组前往上述两地参观,并就自己感兴趣的一物拍照带回,课堂交流,这是最好的。但由于此次是试教,对学生也不够了解,只 能在课

5、后或者是尽可能的尝试。三、教学目标的易位有一初步认识。(5)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理解中华民国建立对帝制的结束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局限性。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二.教学难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 性五、教学设计思路一悭学主题:F量与妥协一整体设计思路:以“较量与妥协”为主题,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框架设计:从纵向来 说,较量与妥协在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有体现,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 段是清政府与革命派为争取民心之间的较量与妥协,这种较量是一种软实力之间的较量;第二阶段是清政府与革命派的武力较量,然而武力的背后其实是政治理念的较

6、量;第三个阶段是孙、袁为代表的革命派和反对派之间较量,这是一种软实力的较量;从横向来说,每一阶 段的较量和妥协都是该时期两方处在不同角度的一种思想和政治理念的较量即历史的最终 选择。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把握,设计学生对第一阶段清政府与革命派在民族危机这样的大背 景下是通过什么方式向人民展示其施政理念,这种方式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又是如何在较量中妥协的,妥协与较量二者的关系要如何体现;第二阶段的武力较量中, 清政府和革命派双方又各自存在什么问题, 双方又是如何应对产生的问题的?在应对产生问题时双方如何把握 较量与妥协这一艺术; 第三阶段,在革命派的较量对象发生转变之后,他们应该怎么做?让学生通过的对史

7、料的研读和各方的态度中进行取舍,做出自己对辛亥革命应有的判断,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通过三个阶段的主题教学,达到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落地,并伴有家国情怀的贯穿,感悟革命党人的艰辛,不过分苛求历史人物。教学环节1:较量与妥协设计意图:主要通过革命派与清政府的大事年表,让学生感悟双方在哪些方面有较量, 清政府是如何妥协。教学方法及达成能力素养要求:情景再现,还原细节,学生阅读大事年表和辅助材料, 在探究问题引领下,探究学习,梳理革命背景,突出“时空观念”素养。教学环节2:双方再较量设计意图:了解清政府和革命派的军事冲突,体会较量与妥协的艺术。教学方法及达成能力素养要求:学

8、生阅读史料、得出革命派在军事较量中的不足,为评价埋下伏笔。基础知识的落实在课前解决。教学环节3:较量与妥协?设计意图:展示材料,探讨革命派的做法,进而评价辛亥革命。教学方法及达成能力素养要求: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感悟革命派的措施,学会理解历史人物的无奈,进而分析革命影响。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放出高一新生军训时的照片,让学生发现他们的军训发型,并用四川一则1911年全城剪辫子的小故事引入课题。.检查学生课前学案的填空题的填写,使学生有初步的框架知识,对辛亥革命的基本事实有大致的了解。.引出辛亥革命概念【新课教授】环节一.较量与妥协1944,曲土*1663牛乩乏K势声门斗争”iflK 4 L

9、i文卜.* 4 )K讪丁 , “看总产.打冲=e L 芯”“1*?4 二弟上当战*卜“1&9S上欣发*中去学用单由广箕4* if19W*.戋初考卅/4左瞰*1钝)J牛网号匕弁*号中L*电用.+斗过坤|M日必月上上月上强一 M.J:-民生士“TQ07 .+飞动、之后t由奉丸航”1% +*H *内=二:*通山M时也Iflll斗祀自制X.从谷妃X#展示孙中山和清政府在武昌起义前十年的大事年表,层层递进式的设问,让学生在大事年表中获取必要的历史事实。13 *中法航4 .,H i|幻44挈器力足*甲斗风争式发,1,5千*4119Kl+4小同迂讷,人因龊军讨华。I9C1 1/ .K./ A /1905年八

10、大品由X*.潇政府糊并至布一 1W7t. Wltw湛粉W1WB4演近界口右中-工上共羯a1W?- Y Ji: + fl tr . J 衽一教师:从两个大事年表中, 尤其是蓝色字,我们可以得到孙中山从改革到革命的转变的 大环境是什么?从红色字体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孙的什么精神?学生: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产生,孙中山对革命的执着和坚持。教师:再看我们的大事年表,在孙中山不断革命的实践中,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深蓝字体)唤醒人们的意识,促使了革命思想的传播。教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扩大这种影响的?学生:(阅读书本导言)通过著书立说和创立一些列的革命团体提醒学生结合书本和 PP

11、T展示的内容。如下图:展示材料:章炳麟一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一一革命军陈天华一一猛回头和警世钟成立革命团体MdwAJf钝牡媚 推翻清政闲线恰平均地权民生H义之解决土地对息教师:仔细观察这两个 PPI结合图中所出现的书中的名字,我们可以推测出来,在革命思想的传播中,革命派曾经和哪些人物进行过争论?一学生:与康有为等立宪派争论,争论的过程又正好扩大革命思想的影响教师:这些革命团体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以书本同盟会为例,证明我们刚才的分析是否正确。(展示PPT索除槌出恢红中华h匕”楙都# iY制,鹿 |4报3 卜/赞产阶级注和【q.学生:沿海大城市分布较多, 也有个别内陆城市和国外城市

12、,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同盟会中的驱除勒虏恢复中华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恰好证明了革命思想的影响力,此外对于推翻君主专制的要求又恰好证明了这是资产阶级提出的要求,也符合革命团体分布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这里是民族资未主义发展的较充分的地区。教师:面对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革命党人的步步紧逼,清政府是如何与革命党派较量?学生:通过对时间轴的观察,清政府也并不是坐以待毙,通过新政等一系列措施希望拉使民心,和革命派展开较量。|教师:那我们就去了解一下清末新政吧,看看这个对革命派的回击怎样。展示材料: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 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

13、、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 M,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 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勘、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 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 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 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 清末新政”。清德宗实录前清末年,禁种成膏,成效渐著,吸者渐减。”一一孙中山我当时是学生,觉得清末新政时一天比一天好,蒸蒸日上。 ”一-李宗仁 教师:同学们对清末新政有何印象?学生: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这是它与革命派较量的方式之一,应该说取得了定的成效。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太好了, 的确清末新

14、政在一定程度上是是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是清政府所给出的回应是否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求呢?我们来看一道题展示题目: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教师:同学们,通过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清政府当时所采取的新政我们可以说是与 革命派的较量,也可以说是对人民呼声的一个妥协,然而,他所妥协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了么?从题目可以看出来,这点妥协是远远

15、不够的。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大事年表,我们发现了, 清末新政实施几年后,清政府又采取了预备立宪。我们也来了解一下这个预备立宪。展示材料:以今日之时势言之, 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 一日,皇位永固。 一日, 外患渐轻。 一日,内乱可弭。海滨洋界,会党纵横,甚者倡为革命之说。今改行宪政, 则世界所称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极轨,彼虽欲造言而无词可籍,欲倡乱而人不肯从,无事缉 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大利三。一一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教师:从载泽的奏折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 么?通过大事年表中中绿色的字体我们看可以看出,这场预备立宪是否达到了他的目的?试说明理由学生:直接目的就

16、是为了应付不断爆发的起义,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通过大事年表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呼声不仅仅是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教育改革,更重要的在准备实行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清政府在与革命派较量的过程中,祭出了预备立宪这个利器,其实是赢得了立宪派的支持的。然而在时间上和后来书本描述的皇族内阁的出台暴露了 清政府其实有心无力的对改革进行推进,反而失去了立宪派的支持, 加速了武昌起义的爆发,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可以说,革命派和清政府在这一环节中都各自亮剑,双方在 较量过程中,清政府有一定的妥协, 那么同学们是否能就他们之间的较量和妥协中得出什么 感悟并归纳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17、吗?学生:正是因为清政府在较量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妥协的度, 并没有将妥协这门艺术表演好,导致原本支持它的立宪派也倒戈相向,此外,清政府还在妥协的期间更进一步的倒逼人民,引发了保路运动,将来之不易的一点好形象毁的一干二净。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妥协事实上与较量就是两兄弟,在较量的过程中如何妥协这是一门艺术。(展示 PPT)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1.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清末新政的推动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与革命思想的传播4. 一系列革命武装起义的经验积累5.民众的觉醒6.保路风潮的刺激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大事年表,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让学生能够从一些细微处捕捉历 史的细

18、节,体会主题较量与妥协的把握。 得出较量是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面对民族危机,步步紧逼清政府,清政府为应对立宪派和革命派被迫做出措施。这种较量是建立在双方较为均等的情况下进行的,清政府面对着挑战,虽有妥协,但没把握住妥协的度,导致武昌起义 爆发。妥协是政治的延续,妥协也是一门艺术。环节二:双方再教量双方再较量实际上说的是辛亥革命过程中的武力较量。展示材料:湖北的革命党人为发动起义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如成立了起义的领导机构, 推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计划定于10月16日起义。1911年10月8日晚,蒋翊武被捕,后跳出巡警署围墙逃跑。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 炸弹

19、时发生事故,不幸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 帜等被搜走。湖广总督瑞澄闻听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教师:同学们在阅读完这则材料后,告诉我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越多越好学生:起义仓促(偶然)、群龙无首。(其它回答只要是合理的都是正确)两个事例:山东于11月12日宣布独立,11月24日又宣布取消独立,独立时间一共才 12天。11月1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受革命力量的推动,在此用竹竿挑去巡抚衙门上的几块瓦 片,宣布江苏省脱离清廷独立。至此,作为江苏省城所在地的苏州,不费一枪一弹就赢得了 光复。教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这两个省的独立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清政府在短短

20、一个多月内又说明了什么?学生:两个省的独立说明了辛亥革命的起义风潮不是波及到每个省的,起义不是很彻底,这为后来的革命失利埋下了伏笔,此外也说明了在革命派中混进了大量的立宪派和旧官僚, 起义进行的如此顺利不是革命派军事力量强大造成的,革命党人的军事实力也不够强大。清政府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除了说明它的确不得民心外,也从侧面证明了此前我们清政府在与革命派较量的过程中, 没有把握好妥协的度。 双方要进行较量一定是要在实力均势下才会有 结果的,否则可能会是两败俱伤。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从历史细节入手,通过历史现象来解释问题,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环节三:较量与妥协?展示孙中山和袁世凯的相关信息资料,让

21、学生明白两个阵营代表人物的基本信息,从而让学生神入历史。孙、袁之间是如何较量与妥协的?展示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面临以下问题:1.革命主要领导人均不在武汉或 国内,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亡;2.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率北洋新军进攻武昌;3.革命党人经费不足。两个简历:孙中山,同盟会领袖,数次领导革命起义皆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前的十几 年均不在国内,武昌起义后仍在美国募集革命经费。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清末新政期间推 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先后任命其为湖广总督,内阁总理大臣,手握清政府 的政治,军事大权。教师:面对着革命党人的所面临的问题,分别站在立宪派、 革命党人

22、和孙中山以及列强的角度思考,你会选择谁为临时大总统?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发言之后,展示材料。黎元洪(旧官僚代表):身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的黎元洪曾捎信给袁世凯 ,说只要袁 能来 归”,与吾徒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之中华 共和国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也。”一张国渔,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1黄兴(革命派代表):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南方国民军总司令黄兴则在11月9日就致电袁世凯,说:兴思人才原有高下之分,起义断无先后之别,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 热切盼望袁 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 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

23、拿破仑、 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苍生霖雨,群仰明公,千载一时,祈毋坐失”一黄兴集孙中山(革命精神领袖):今闻已有上海议会之组织,欣慰。总统自当推定黎君。闻黎有请推袁之说,合宜亦善一孙中山全集列强代表:我认为,行动的时间已经到了。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障。一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教师:为什么当时的各派代表要做出那样的选择?在孙袁较量中,孙是如何妥协的?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精神?袁又是如何妥协的?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学生1:立宪派和旧官僚出于感情和对革命派的不信任推举袁;黄、孙在军事不能保证 胜利的情况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做出的

24、无奈之举;外国列强对袁世凯的认同和最大程度上 榨取中国利益推袁这些都说明了只有在实力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才有较量。学生2:孙中山继承临时大总统,倒逼袁世凯促使清帝退位,保存了革命的力量,又达 到了政治目的,说明了妥协是政治的一种弹性选择;孙中山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主动让位其精神值得敬畏。学生3| :各方代表都一定程度上表态了要实行共和制(红色字体),说明妥协也是有 底线的,不是无底线的妥协,袁世凯在各方的要求下,也停止了武力进攻(当然不排除他有 私心),逼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结束。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认识, 辛亥革命最后的结果可以说 是达到了大部门的目的, 但这场革命还是没

25、有深入到中国的各个层面的,因此我们指望这样一场革命就能够解决中国的所有的疑难杂症是不现实的。最后,在对这场较量与妥协中,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次革命。展示材料:在这场革命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时间偶然、群龙无首、进程迅速、各 方较量与妥协。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国民享有各项权利。一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1912 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 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 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 50年的投资

26、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约增加 1 倍。一一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 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等。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 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 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 予 中华民国人也老农 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 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一一-唐文权、桑兵编:戴季陶集袁世凯身边的唐在礼说:我们同僚中很多人知 共和,但是这个共和怎样共法,怎样建立新局面,新局面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 一一摘自吴长翼编八十三天皇帝梦学生:各抒己见。(不做固定的答案要求)教

27、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个人认为,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在于它推翻了清王朝,达到了它当时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我们才说这是一场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 I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再一次凸显主题较量与妥协,让学生明白,为国家大计牺牲个人利益的大无畏精神,感悟孙中山的革命情怀, 并设身处地的体谅当时的人物抉择。在评价中不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做过多的苛责,只要学生明白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艰辛 TOC o 1-5 h z 坎坷。但在这一环节中,要强调课标新增补的民族民主革命这一新的内容。I七、教学评价设计课前评价:学案(成果形式:纸质),设计意图和评价标准详细见附件1课后评价:活动课(成果形式:PPT,活动

28、报告),设计意图和评价标准详细见附件2。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新教材试教课, 而辛亥革命它是在旧教材中有的。对比新旧教材,新教材中最大的区别是开始正视清末新政的内容,不再是以“立宪为幌子” 一句带过。此外,部分革命 过程的叙述有了一定的改变。因此在如何上好这一课,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这表现在即要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区别旧教材的不同, 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又受到了旧教材上法的约 束。笔者对这节课做了以下的处理:1.设立主题,使各环节均围绕该主题进行,并充分展现史(材)料,史料力求精,不求多,一个史(材)料可以反复使用,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来理 解这个内容。此外,展现的史(材)料能够让学

29、生有神入的体会,或者是能够感同身受的理 解当时的人为何要那样做,不那样做行不行。2.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落实好学案,上课不讲重复的话, 啰嗦的话,不机械性的简单复制学生已掌握的内容。3.多给学生有难以抉择的史(材)料,力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明白历史的复杂性,不是那么轻易的就能够得出结论的,进而感悟到历史对现实的启迪作用。课毕,在整节课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均较好,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尤其是高一8班的学生听的很认真,学生也都积极回答,这在借班上课中是比较不错的。但也存在这几个疑虑:1.这类型的课适合哪类学生使用? 一节课不可能是通用的,所谓因材施教是也;2.课堂只有40分钟,在这40分

30、钟里,我尝试了使用课本,而没有教课本,那效果如何呢?堂上看,学 生的反应尚可,那么应对考试呢? 附件活动课:缅怀革命英雄,培育家国情怀活动说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指出:“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 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 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当前,我们已经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

31、和信心。向着未来进发,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传承英雄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新时代续写新辉煌。在这种大背景下,缅怀革命英雄,培育家国情怀,中学生正当时!活动主题:以“缅怀革命英雄,培育家国情怀”为主题,通过小组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 士墓和辛亥革命博物馆(二选一),探究革命英雄的伟大事迹或辛亥革命,感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英雄人物的革命情怀。活动目标: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进程梳理、总结,了解和把握辛亥革命的总体进程,加深对革命的了解,体会革命的艰辛与革命党人为国家前途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和国家情怀。认识到,历史进程中的曲折与发展。认识到,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的。认识到,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参观,了解那一民族危机时期涌现出来的革命人物,理解并深刻体会家国情怀的内涵,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明确中学生身上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报告资料和见解,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通过课堂展 示和讨论、探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设计意图:上述目标的设定实际上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