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2022年】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2022年】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2022年】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2022年】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2022年】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2022年】(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TOC o 1-5 h z 1、有四位同学对隋唐史进行了概括,其中与历史比较吻合的是()中华文明起源B.中华民族的繁荣开放C.中华民族的大融合D.中华帝国的哀落2、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见,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3、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A,辽 B.西夏 C.金 D.元4、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朝,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商汤灭夏B.盘庚迁殷 C.武王伐纣D

2、.平王东迁5、下图所示的是青牛白马的故事,反映的是关于契丹族起源的传说。你知道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并建国的契丹族首领是谁吗()A.赵匡胤 B.阿骨打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6、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东汉末年,为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并编创了防病健体医疗体操的名医是()A.张仲景 B.华佗C.孙思邈 D.李时珍7、明末,民谣唱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首民谣反映的是()A.君王昏乱,奸臣当道B.宦官专权,打击忠臣C.明朝刑法严酷D.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8、他统治前期,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新的发展,唐朝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材料

3、叙述的盛世局面的是()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C.康乾盛世 D.开元盛世9、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A.皇帝安于享乐B.奢靡之风盛行C.文化兼容并包D.尚武风气流行10、原始人类的某一行为被誉为“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这是指原始人类( )A.学习制作陶器 B.能够制作工具 C.学会用火 D.能够直立行走11、“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春秋时期最显著 TOC o 1-5 h z 的政治特点是()A.分封诸侯众多,离心离德B.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C.霸主尊王攘夷,辅

4、助弱小D.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12、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史书记载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与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A.国家统一 B.发展生产C.开凿运河 D.加强中央集权13、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4、唐末农民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A.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B.占领长安,建立了政权C.瓦解了唐朝的统治D.起义军进行流动作战1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

5、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16、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隋文帝灭掉陈朝B.隋朝创立科举制C.隋朝统一度量衡D.隋朝开通大运河17、隋朝主持开通大运河的是(A.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秦始皇18、东汉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安定,18、东汉刘秀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A.文景之治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大_统D.开元盛世19、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许多古诗千百年后依然脍炙人口。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是()A.秦朝汉朝隋朝D.唐朝20、两汉文化看徐州。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A.

6、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D.公元前3世纪末2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B.做给农民看C.稳固自己的统治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22、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夏商一秦汉A.西周、春秋B.春秋、战国C.西周、东周D.东周、战国23、“从这一时代起,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 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文中的“这一时代”开始于()A.秦始皇 B.汉高祖 C

7、.汉武帝 D.唐太宗24、“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 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运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A.辽军攻宋发生渲渊之盟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宋金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25、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 入”终于治平了洪水。这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 “皆怀牒(证件)自列于

8、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 公开考试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二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 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 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 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材料四 (唐太宗)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散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 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 得英雄尽白头唐一五代王定保唐摭言(1)根据材料一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于哪位皇

9、帝在位时期?他设置了什么考 试科目?(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选官的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四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统治者推 行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 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有 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 活。材料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 原始居民。根据材料二回答,图中的原始居民住房分别是什么样式的?它们房屋结构 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

10、造成的?结合两则材料,说一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隋统一全国后,天下安定,老百姓各安其业。那时,水旱灾害也 比较少。皇帝下令洛阳等地修建大型粮仓广储粮食。开皇末年,仓库里粮食堆 积如山。摘编自 隋书材料二 贞观年间,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满山遍野,粮食空前便宜。皇帝 励精图治,官吏大多勤谨清廉。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犯罪人数大大减 少。摘编自旧唐书 新唐书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原 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编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 失。一一杜甫忆昔材料一中

11、的“皇帝”指的是谁?这则材料反映出该皇帝在哪个方面采取了 积极的措施并取得很好效果?“贞观”是谁在位时的年号?据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他在治理国家时所 采取措施。材料三中,杜甫回忆那个令人难忘的往昔,有哪些令忘怀之处?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涉及的三位皇帝在治国安邦中的 共同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TOC o 1-5 h z 1、B2、B3、D4、B5、D6、B7、D8、D9、C10、C11、D12、C13、C14、D15、A16、A17、B18、B19、D20、D21、C22、C23、C24、D25、D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1)隋炀帝。进士科。选官标准从主要靠家世背景变为通过考试择优录取。皇帝。(或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2、(1)黄河流域:半坡居民。长江流域:河姆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