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第十二单元教案_第1页
四下第十二单元教案_第2页
四下第十二单元教案_第3页
四下第十二单元教案_第4页
四下第十二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二单元 统计【教材解读】本单元主要教学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以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奠定基础。本单元内容分四段安排:第一段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学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第二段学习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第三段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练习,进一步熟悉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其应用;第四段是综合应用相关统计知识开展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的活动。【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认识了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素材,让学生

2、在读图、比较中切实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并利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2.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知道可以通过查阅报刊资料和调查访问等方法获得信息和数据,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3.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

3、合作;能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在提供的表格里准确地制作统计图。【课时安排】 5课时课题一:折线统计图【教学内容】教科书9496 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

4、人合作的态度。【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出示例题图和统计表,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图:在收集气温。 表:可引导学生注意两个时间的比较,体会绘制时间的确定等问题。看懂表中的数据。) 2.出示折线统计图: 统计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认识折线统计图 1.整体感知: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指导学生会正确地从图中读数据) 与统计表比较,你觉得它的优点在哪里? (更能清楚地看出温度的变化情况。) 2.

5、从统计图的绘制过程了解统计图的特点: 如果让你来画这张折线统计图,你会怎么画? (1)横轴:横轴上标的是统计的几个时间,依次是还要多准备一格,最后是一个箭头。 如果还要画一个时间,应该是几时?为什么?(应该是21时,因为是每隔2个小时统计一次。) (2)纵轴:纵轴上表示的是什么信息?(是温度)怎么标的?(加2加2) 想一想:为什么只标到26呢?(只要比最高温度高一点点就可以了) 如果是多很多,或是不满26呢? (3)描点:依次描出各点并标上数据。(21没有现成的点,怎么找?) (4)描线:要用尺,依次把两个点连接起来。 3.观察变化情况: 从统计图中你能找出上升和下降的的区间。 气温升得最快的

6、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完成试一试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老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说说你看了“小红跳绳前后每分心跳情况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小红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 2.根据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完成小明身高的统计图。 交流检查。问:这份统计图和前面的统计图有一个地方是不一样的,你知道是哪里吗?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纵轴每5厘米一段,但0110之间是用的折线,没全部显示。因为最小的数据是116,所以只要略小于116可是设置就行了。这样的设计就更简便了。所以纵轴上的数据一般是考虑略小于最小

7、值,和略大于最大值。) 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收集有兴趣话题的数据,尝试设计成一个折线统计图。【板书设计】课题二:选择统计图【教学内容】教科书9799 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通过查阅报刊资料和调查访问等方法获得信息和数据,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或进行简单的预测。 3.让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体会统计

8、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难点】在提供的表格里准确地制作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板书)指出:“折”有的学生写成“拆” 谁能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说说我们通常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哪些信息? (身高情况,收入的增长,学校学生数的增长) 2.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什么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简单比画)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可以清楚地看出具体项目的数量多少情况) 二、学习例题 两种统计图各有优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

9、以选择。 1.分别读教科书97、98上的两份统计表,读完后思考、讨论:它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 交流:(1)表一用折线,因为更能清楚地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二用条形,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 (2)仔细观察横轴,其实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暗示:图一横轴下的一月、二月对着的是一根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图二横轴下的北京、南京对着的是格子,可以画直条,所以画条形统计图。 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降水量”的常识。 2.学生分别完成两份统计图。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图一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爬过山么?(简笔画:陡的山、不怎么陡的山。) 指出:当连出的线很陡

10、时,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很大。这张图里的八月和九月降水量就相差最多。当连的线不怎么陡时,就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不大,比如说一月和二月。 从图二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老师适当补充) 4.校对填写制图日期:有明确统计时间的,一般取后面的一个月;没有明确统计时间的,可以填现在的时间。 三、完成想想做做 1.谁能说出“五岳”?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2.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特殊吗?(纵轴上带曲线)说说这是为什么? 完成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估计2001、2002年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有多少元吗? 指出: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做一些预测。【板书设计】 课题

11、三:练习八【教学内容】教科书100、101页 【教学准备】 1.进一步明确两种统计图的异同,能正确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 2.在练习中,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能熟练地通过统计图(表)读懂相关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两种统计图的区别 1.昨天有同学在做回家作业的时候问老师个问题,有一题到底是选择用折线统计图还是用条形统计图?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两种统计图究竟有哪些异同呢? 板书:折线统计图(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数量多少) 2.具体而言,折线统计图是为了表达同一事物,不同时间内的变化。 比如说:为了表示老师工作以来的收入变化,我们就可以选择用折线统计图,(简单比画)从这个折线统计图中,你们能感受到

12、什么?(老师的收入在不断增加) 你还能选几个合适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话题吗? (可能会有某生的身高、体重、一天的温度变化等) 结合学生的举例,强调:同一事物,不同时间 可能会有学生会讲到某生运动前后的心跳情况,补充问:如果老师要调查这一个组6个同学的心跳情况,也用折线统计图合适吗?为什么? 3.指出:6个同学的心跳情况彼此是独立的,不会互相变化。所以应该用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不同事物,同一时间”的统计。 也请你说几个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的话题。(老师做适当的评价) 板书成: 折线统计图(变化情况)同一事物,不同时间 条形统计图(数量多少)不同事物,同一时间 4.补充:两种统计图纵轴上

13、的预设也是不相同的。 (以统计心跳为例,板书横轴)引导学生区别两种横轴的不同。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看折线统计图,完成表格。注意单位:万辆 完成书上的问题:2002年私人拥有汽车的数量比1997年增加了多少万辆? 你还知道了什么? 补充:我们太仓这几年私家车增加得也非常的快。 最早的排照格式:苏EJ “苏EJ”表示我们太仓,后面的表示4个数字,想一想,照这样,我们太仓最多能有多少辆私家车?怎么算的? 太仓早就远远超过这10000辆车了,所以我家车的号码格式就变成了: 苏ELN,E没变,后面两位变成了字母,后3位是数字。为了避免混淆,字母中不包括“O”和“I”,算一算,位数不变,现在最多可以

14、有多少辆车? 看来啊,我们以前学习的“找规律”也能很好地帮助解决车辆不断增多的矛盾。数学知识到处可见。 2.根据统计表完成折线统计图。 先请学生观察纵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再请几个可能有困难的学生依次说说是怎么找到这些具体的数据点的?(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画好的统计图,说说平平体重的增长情况。 3.根据统计表完成第3题的统计图练习。 注意检查学生数据点是否找得准确。 完成后,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注意单位“亿人次” 解释“人次”(可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来说) 比如作业尚未交的学生中,语文作业:,数学作业:,英语作业: 其中有这几个同学都是重复了,他几样作业都还没交。所以在统计人次的时候,他一个人

15、就有3人次。今天缺交作业的人有人,但缺交作业的人次是人次。 4.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略)【板书设计】课题四: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内容】教科书102105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折线统计图等统计方法与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2.进行相关的环境教育,从小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聊聊我们的生存空间,你知道影响我们生存质量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哪些吗? (依次板书:空气、水、树木) 简单介绍老师自己写的一篇blog:天赐童年捉鱼 现在大家吃鱼,一般都是从菜市所购,偶尔也会到鱼塘捕捉。 回忆我的童年,总觉得捉鱼是一件很快乐的

16、事。 虽然说是女孩子,但天性顽皮,总喜欢跟着哥哥的后面去看、去学。 春天的鲫鱼会打气,哥哥会把自制一个个网兜藏到水草下面,第二天一早,总能从那兜里倒出不少活蹦乱跳的鱼儿。 水桥缝里藏着塘鲤鱼,有一次小伙伴在洗手的时候突然一声惊叫,原来他的小手被一条鱼咬住了,情急之下,拼命甩,才算是鱼口脱险。后来大家七嘴八舌地把这事报告给大人,大人哈哈一笑,说:真傻,应该把它甩到岸上,就可以蒸一碗塘鲤鱼炖蛋。很多年后,另一朋友介绍另一方法:当塘鲤鱼妈妈产下子后,用手去掐那子,会发出清脆的声音,鱼妈妈听见声音就会跑出来咬人,就可以顺手把它捉住了。(可惜只是听说,没机会尝试。) 夏天常有暴雨,天上下雨,地上到处水汪

17、汪,好动的鲫鱼又要开始运动了,它们从河里挣扎到了岸上的稻田里。雨停后,稻田里过多的水哗哗哗地流回河里,此时,只要在稻田里开个流水口,缺口处套上袋子,鱼儿们又会傻傻地自投罗网。 夏天天气炎热,鱼儿们会成群结队地游玩,而且紧贴水面,男孩子们便会拿着鱼插,总能有收获。 撑一条船,拼命摇晃船身,船边的鱼竟然会慌不择路地跳到船里,一如“守株待兔” 拿个丝网,从河这边张到河那边,只要有鱼游过,总是不能幸免。还有一种是专门抓大鱼的大网,要通过转动转轴,才能把网牵上牵下,遗憾的是,当年年少的我只能等主人不在的时候偷偷去摇几把,更可气的是,偌大的网中从来不曾有过象样的鱼。 洗碗的时候,水桥头多的是争食米粒的小小

18、鱼。为了一口食,早忘了戒备的心,所以随便拿个碗一舀,就可以舀到n条。家里的猫儿是聪明的,早就守在一边,顺手把碗里的小小鱼带水往岸上一倒,那猫便“喵呜,喵呜”吃个开心。 童年捉鱼,一直是记忆中绝好的活动,所以长大之后,也多次来到曾经熟悉的河滩,可真应了“物是人非”。偶尔也会拿着鱼杆戴上帽子守着,可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份痛快! 真正的快乐是天赐的,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的。短短的二十年,我们再也找不到那份快乐,也就更觉得它的美好。 是美好的回忆。更是深深的惋惜。 二、读懂教材上的统计图 1.人口和环境是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重要因素。阅读下面的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图一:指名学生读读数据,注意要读成“12亿5786万人”说明了我们中国的人口还在增长。 也可多提供一些解放初的人口数据,简单向学生介绍有关中国人口增长的基本情况等。 图二:现在的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