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教学反思2_第1页
四下教学反思2_第2页
四下教学反思2_第3页
四下教学反思2_第4页
四下教学反思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乘法分配律教后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本堂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这一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两道算式,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

2、展,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导入,由简单的练习复习乘法分配律,加深孩子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好准备,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在教学时,教材首先呈现的是32102,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并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估计的。在学生回答时追问了一句:根据你的估计,你能判断出实际付的钱比估计的多还是少。然后让学生

3、利用口算算出实际得数。很多学生都能从中发现口算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然后让学生用口算的思路完成计算,这样使得学生较自然地得出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变得简便。而且学生觉得对这种方法不陌生,因为以前就已经运用过了。解题后让学生反思计算过程,并及时进行练习,练习时让学生明确,要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简便的方法。在“试一试”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将例题和“试一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简便,有的时候是分别乘简便,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让学生更好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练习五教后反思: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教学乘法的分配率,其教学内容的确不难,可学生

4、的作业总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主要是计算的正确率不太高,多多少少总是要算错,这还是归咎为计算的态度不够端正,计算习惯不够好。还有就是计算的灵活性不够好,看到形如c(b+a)的题目不能灵活、正确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在两数相乘时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还是运用乘法结合律来得简便分析不够就提笔做。还有少数学生在计算时混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计算125(138)时化成1258+12513进行计算若把学过的简便计算的各种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计算那存在的问题就会更多些,而知识点的掌握必须是由能否正确、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的,所以不能只是靠独立单元的学习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我们班的这

5、一情况只有多练习,通过练习、师生的共同交流尤其是生与生的交流评价、总结来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和灵活度。此外,我还认为让学生进行简便计算,尤其是现在几种运算定律在一起混合运用的时候,就一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清楚题目,找准关键的数字。譬如3599,关键数字是99,因为99可以变为100-1.而3599+35,关键数字就应该是后一个35,因为题目中有两个35,而后一个35可以变351.总之是要根据题目的特点,找准关键数字,而后进行变式,再运用简便计算。我们去春游教后反思:这是一节必须充分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课。利用生活场景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数学问题中,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提出并解决春游前必需

6、解决的问题。在思考和计算中,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最后又通过观看不良的卫生环保场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与策略,并引导他们体验不同的方法的优劣,从而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简单快捷的解决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第一,对于各环节的衔接表述需要加强。思考如何用简洁而高效的语句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第二,开头的引入和结尾的环保教育注意点到即止;第三,在引导学生说与做时,要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大胆放手听听孩子的想法,将会有更多的收获。认识对称轴教后反思:轴对称图形这个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今天的认识对

7、称轴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牲,会画出对称轴,会利用对称轴把一个对称图形画完整。 一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在预习作业时,我让学生把几个图形分为两类:轴对称图形和非轴对称图形,并且借机复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把图形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我们用了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进行对折,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就进行了操作,并且得出了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在这儿,我规范了学生对称轴的画法,许多学生就是直接一条直线,其实应该是虚线与点的结合。二体会数学的美丽。轴对称图形是非常美丽的。美在哪儿,美在它的对称性。但是这种美学生不容易感受。今天想想做做的第2题有用

8、椭圆组成的图形,我让学生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画出来,确实很漂亮,特别是第三幅有5幅花瓣的图形,全部画好后就是一个非常匀称,非常有特点的雪花。学生都说:真美呀。这是美在外形。想想做做的第四题更是美在规律。我们通过画对称轴得出了: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这样一个规律。学生说,是不是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对过对等边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的对比,大家就明白了,必须是几条边都相等的几边形才具有如下性质。图形的二次平移教后反思: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是在以前学习一次平移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平移。在教学中,先出示例题图,让学生看一下如何把小亭子图从左上方

9、平移到右下方。学生经过交流,可以看到,要把小亭子图先向右平移相关的格数,再向下平移一定的位置。于是,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际操作,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总结相关的经验:(1)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平移,都要沿着一直线进行。(2)找准关键点,先平移关键点,再根据点复原出原来的图形。图形的旋转教后反思: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

10、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 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由于学生们知道三整时十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转30度、6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认识倍数和因数教后反思:1.本堂课的主要内

11、容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和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用列举法研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和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内容比较多,知识多比较零碎。 2.课前上课老师有一个课前准备,即请一个学生用:我叫,我的好朋友是这样一个小介绍,然后被点到名字的同学也站起来,说我叫,是的好朋友,再与一开始的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倍数和因数是和生活中的“找朋友”是有关系的,不是独立分开的。3.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完善自己的认知理解掌握找一个数倍数的

12、方法,并结合实例,通过交流比较,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第二个层次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先是让学生自行探究,而后,通过集体交流,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学生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学生“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数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

13、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4.进行游戏。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即随机抽出一个学号,让这个学号的因数站起来。游戏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教师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课的一开始,复习倍数的有关的知

14、识,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不信就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这样引入课题,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下面通过呈现 “百数表”,让学生从表中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找出它们的特点。我在学生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总结出5的倍数特征后,紧接着又让学生继续观察,找一找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没有相同的数,然后再看看这些数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基本上是可以

15、独立发现的。教学中,我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学生在体验中获取了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3的倍数的特征教后反思:“2、5”的倍数的特征规律比较明显,教学轻松。3的倍数特征,学生较难发现规律,且受“2、5倍数的特征”影响往往也从个位上寻找,(比如,个位上是3,6,9的),但经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接下来,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数的和,发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补充了一些其他的数,如493=147,1663=498

16、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 我感到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了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素数和合数教后反思:素数和合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2

17、、3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素数和合数也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约分的基础。因此,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教材安排的教学程序是:素数合数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巩固练习。教学时我打破常规,将教学程序稍稍作了改动,即:素数合数巩固练习(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也就是将“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这一知识点放在练习中学习(而不是生硬的去死记知识),我设计了一个“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的练习题,其中有对“1是素数”、“1是合数”的判断,让学生自主探究,同桌自由交流。最后,大家通过判断因数个数的多少,结合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最终弄清“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这样不仅

18、使学生加深了对“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的理解,又巩固了对素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的掌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知识,而应该主动的获取知识。教师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本,凡是学生自己交流后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充分给予学生亲自实践、思考、发现的机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找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智力。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为了能让积的几条不同的规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融为一体,我用了同一个例题156=90,从不同的方面探索了几条不同的规律,这样能加深规律间的对比和

19、联系,让学生能清楚的掌握枯燥的多条规律。先复习一个因数乘10、100、1000等整百整千数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质疑“是不是只能把其中一个因数乘10、乘100积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呢”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进而想要寻求乘非整百整千数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第一条规律的探索以老师引的居多,学生跟着感觉走,为师主生辅。其他几条规律则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比如当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的变化规律”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

20、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商不变的规律教后反思:这节课教学用计算器来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获得商不变的规律,也为下节课学习被除数和除数未尾有0的除法奠定基础。并能应用规律解决一些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1、思考一:为什么要用计算器来探索商不变的性质?回忆起老教材中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并没有利用计算器,而是通过学生举一些例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感觉计算器在这里是多余的。但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这里使用计算器是很必要的,因为学生不用计算器举的例子是相当有限的,也是片面,这是造成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而让学生用计算器来举例验证,充分发挥

21、了计算器的优势,在多样化的例子中感受科学的探索方法。2、思考二:如何处理0的问题?在自学课本后,让学生比较与我们刚才探索得到的结论与什么不同,学生很自然地发现“0除外”这个限制条件,由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要0除外,学生都认为乘或除以0后,结果也变成0了,学生的回答似乎很有道理,但我们都知道数学上规定0是不能作为除数的,怎么向学生解释呢?教学中我的简单的处理并没有让学生信服。因此在课后,我作如下解释:0( )=0,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根据这个算式,说说“00=”通过这样的交流发现答案可以是任何数,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除数是0是无意义的。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后反思: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

22、生也很舒服。一、首先,在出示了例题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我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二、争论。到例题二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学生1:余数是,因为在十位上,表示的

23、是个十。学生2:余数是.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学生3:余数是,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所以,课我上得很舒服。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问题教后反思:1学会画图整理的方法例题的教学中,首先要突破“如何画图”这一重点。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怎样

24、画,也不是把现成的图画好展现给学生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因此在画图方法的教学环节中,我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想像图(长增加3厘米是怎样的变化)试画图(把想象的变化画下来)交流图(指名让画得比较规范的学生说说是怎样一步一步画的,要注意些什么)示范画图(看电脑画图)完善图(在明确画法后,学生修改)总结方法”这几个环节,步步深入帮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习得画图的基本方法。2.重视对示意图的理解画图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对画出的图能分析解读,找出条件和问题之间隐蔽的数量关系,是形成策略的必要条件。学生正确画图后,重视对示意图的分析,引导读图,梳理条件和问题,再借助图找出解题关键,突

25、破独立解题的障碍。最后在解题思路的整理回顾中,使学生感悟到画图不是最终目的,画图只是一个中介,画图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推理。3.体会画图的意义生成策略学会画图,并不说明学生就自然具备画图的策略。只有当学生对“为什么要画图”、“什么时候需要画图”,“画图有什么好处”有了深刻的体会后,才能生成画图的策略。怎样加深学生对这一策略的体会,教学时设计了两处对比,首先是复习题与例题的对比,复习题是常规题,已知长宽可以直接算出面积,无需画图,与例题所呈现的非常规题不同。两题进行对比反思,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并非任何面积问题都要画图,画图是解决复杂的图形面积问题时采用的一种常用策略。其次是例题和“试一试”第一题的

26、同类题型比较,是学生初步感悟,面对稍复杂的面积计算,画图能够帮助我们明晰数量关系,从而积极地寻找计算的方法。用画图或列表策略解决有关行程问题教后反思:要让线段图从详尽走向简炼。我们在教学中总是会要求学生在画的线段图的时候要能全面反映题目的全部信息,也是以这个来指导学生画线段图,例如:标明出发点和相遇点、平均分段表明速度和时间等等。所以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端正又细致地打磨线段图,以求能得到一个“标准”、“齐全”、“美观”的作品。但这一精耕细作却用了学生许多时间。于是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为了学生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好”体现在这种策略能帮助学生发现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出台算式算法,“快

27、”则表现在学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工序、太多的材料、太多的时间去运用这种策略。所以,在画线段图这种策略的“运作”中,老师应让学生经历两次提升阶段:首先是由“杂”到“简”的提升,即由例题文字叙述的繁杂发展到线段图示意的简明。刚开始,教师为了能让学生领略线段图的意图,可以把线段图做全、做细,这一教学过程,教师一般都能操作到位;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行由“实”到“虚”的提升,即由线段图据实反映信息的齐全发展到线段图大体反映信息,例如:可以省略后续均分点位、省略出发和相遇地名、省略行走方向等,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线段图的实用性和抽象性。折线折线统计图教后反思: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后,自己尝

28、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讨论,也可以看书。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考虑,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教师适当进行了指导。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把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我没有拿一些学生较为困难的学生的作品,而是让他们也尝试加入到裁判的角色里面。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美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 计图画的美观好看。 在该节课里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把握的不好,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