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IT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_第1页
构建IT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_第2页
构建IT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_第3页
构建IT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_第4页
构建IT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构建 IT 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效途 径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 学技能,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的培养就成为教师适应环境、 提升能力、 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 途径。 2004 年 12月 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 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2005 年 4 月 4 日,教育部印发了 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 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计划以标准为依据,以全面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为目 的,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考试认证体系, 组织开展信息技

2、术 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 全面提高广大 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在 2005-2007 年间,使绝大多 数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不低于 50 学时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 训,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认证。 但 是近观这五年来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工作, 并结合 我校的情况, 可以看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在取得一定成绩的 基础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教师参加培训目的不明确 参加培训不是教师自身的需求,而是政策所迫,为了取得 证书,满足评优、评先、升职、晋级的需要,教师缺乏主动性。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离 由于培训者不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3、,不能将教 育技术与实际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 导致中小学教师学习一些与 实践需求不相关的惰性知识。而且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 约,受训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学目的、培训内容的 整齐划一,忽视了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培训方式、方法单一 培训多采用集中面授、大班上课的方式,过程只重视单方 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参与性。评价手段单一 仅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作为评价手段,缺乏对 培训机构、授课教师、受训教师学习和培训后使用情况的考核。 培训者和受训者只看重培训的结果, 而不是培训过程中的体验与 领悟,缺乏体验式的过程,使培训的质量永远保持在一条线上, 没有起伏, 没有更高的要求,

4、 更别提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了。通过对培训后教师的跟踪调查发现,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 位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支持,培训的绩效迅速下滑,有的 甚至会低于培训前的水平, 受训者很快就退回到培训前长期以来 已经形成和适应的工作行为与习惯, 严重阻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 力的提升。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 对受训者回到工作 岗位后进行持续的支持与各种形式的指导与帮助,构建 IT 教育 共同体是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二、“ IT 教育共同体”的内涵 社会学家为“共同体”赋予“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 生活的群体、 组织或团队”的含义, 这一概念被移植到教育领域 最早见于博耶尔

5、( Ernest L Boyer) 在 1995 年发表的题为基 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中,报告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 体”。目前,“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已成为国内外 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词汇, 一般研究者将团体行为理论、 教师专 业发展理论和合作教育理论融汇到其内涵研究中。 1IT 教育共同体是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现教育信息 化的大形势下, 建立在教师专业化浪潮基础上的, 以行动研究和 反思性教学作为理论基础, 在高师院校与地方中小学之间建立一 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和 大、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IT 教育共同体是指高师院校或 综合性大学具有

6、师范性质的学院 IT 教师(包括网络专家)、师 范生(包括 IT 教育硕士)与中小学教师在这一载体内获得教、 学、研共同发展的实体。同时,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建 立“教育发展服务区”,为 IT 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政 策支持。三、“ IT 教育共同体”理论模型及阐释“IT 教育共同体”是以高校中小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为联合基地,以教师(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与职后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合作与研讨为载体,通过 项目合作、教学互动、共同研究、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教师教育 技术能力提升的合作联盟。共同体中四大力量“教育发展服务 区”、高校 IT 教师、师范生及中小学教

7、师相互配合,各取所长, 整体行事,就会产生极大的整体效益,“ IT 教育共同体”的理 论模型如图 1 所示。在这个 IT 教育共同体中, 在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组 成的“教育发展服务区”的有力支持下,高校 IT 教师、师范生 和中小学教师这三大主体以指导与合作的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教、 学、研共同发展的实体。这个共同体的主要特征有:合作共识IT 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旨在为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 育的均衡发展, 共同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即将高校理 论研究与中小学丰富的教育实践相结合, 以双方的需求与问题解 决为出发点,偏向于任何一方都不能使 IT 教育共同体的运行与 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8、。 高师院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基础教育 信息化的推进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共同的责任。合作项目IT 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打破了高师院校与地方中小学的界 限,以合作联盟的形式将高校 IT 教师、师范生、中小学教师及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个方面的力量聚集在一起, 在政府的支持下 构建合作的框架,组建合作的机构,设立合作的项目,实施合作 的行动。 以实质性合作与紧密结合为标志, 建设具有实际价值的 合作项目。本着“熟悉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 领基础教育”的方针, 我校于 2006年 11 月启动了“顶岗实习 置换培训”项目,并先后与临汾、运城、晋城、长治、吕梁等 15 个市、县

9、(区)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 教、学、研基地。按照协议,我校负责向基地学校选送优秀师范 生进行一学期的教育实习, 并向基地学校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 信息化教学资源,选派优秀教师和相关专家对基地学校的教学、 科研进行驻地指导。 同时从基地学校置换出一批中小学教师来高 校进行为期四个月的专业培训学习,基地学校负责提供培训费、 师范生的实习岗位及食宿, 并定期组织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 教科研活动。项目实施五年来,共涉及农村中小学校280 余所,先后选派 10批师范生共 2554 名学生到基地学校进行教育实习, 置换出中小学教师 1088 名进入高校培训学习,同时利用寒暑假 组织各类

10、中小学教师、 校长短期培训班 29 个,培训中小学教师、 校长共计 4095 名。合作多赢 共同体形成的基础是互为主体的协作,共同发展的合作多 赢,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原则。通过构建 IT 教育共 同体,在“教育发展服务区”的有力支持下,高校 IT 教师获得 了持续的研究基点, 中小学教师获得了持续发展与理论提升的有 力指导, 师范生找到教育实践的实习基地, 改变了高师院校职前 培养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职后培训缺乏针对性、 科学性和前瞻性 的现状。四、“ IT 教育共同体”在高平市基础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实施“顶岗实习一置换培训”项目五年来,先后有7批师范生轮流赴高平市进行教育实习,每批选

11、派师范生 70 余名,分 布在 20所中学,其中市区中学 3 所,乡镇中学 4所,农村中学 13所。同时,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中小学教师、 校长培训 10 余次,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学习, 基本具备了一定的 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高平市是一个经济较发达 的地区, 85%的中学都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校园网络,但 是配置不太高, 教学中也很少用, 只有在上公开课或应对上面检 查时用到。信息技术课平时也很少上,学生上课大多是玩游戏, 没有起到教学的作用, 更不用说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创新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也只有零散的光盘资源,这些 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几乎

12、不能直接拿来使用, 而教师缺乏对信息技 术教学课件的二次开发能力, 这严重阻碍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 施,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项目合作五年来, 师范生、 中小学教师与高校 IT 教师一起 应用教育技术开发教学, 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应用技术, 并对其 结果进行评价、反思、改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更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举办专题讲座,培养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高校 IT 教师、学科专家作为驻地指导教师, 一般每学期至 少举办23次教育技术专题讲座,以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 程中的困惑为主题,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来创设高效学习环 境、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

13、题的意 识。职前职后培训,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师范生除了必修的大学计算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及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外,在为期三周的岗前培训中还开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 具备了基本的教育 技术能力。置换回来的“中小学换岗教师”在进行为期四个月的 培训过程中,也开设了教育技术学的课程,主要讲授教育技 术的基本知识、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搜索、多媒体 课件的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及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这部分内容占到整个培训内容的四分之一, 通过培训学习, 使中 小学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与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能力。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能力 为了

14、营造信息化教学应用的良好氛围,学校出台一些激励制度,资助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课题研究, 或与高校教师合作研 究,比如如何利用数字化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 学科课堂进行有效整合等等, 学校每学期资助两项课题, 既提升 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学校教学的信息化。组织专家听课、评课,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 合的研究五年来,先后多次组织高校 IT 教师、学科专家、中小学特 级教师赴高平市进行教学听课、 评课, 组织研究团队开展信息技 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 随着中小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 合教学改革的推进, 教师开始学习制作教学课件, 学校还通过组 织课件制作大赛, 来

15、提高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及操作能力, 激起了 他们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的紧迫感, 教师由原来的上课一本教 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转变成现在人人都能初步采用多媒 体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而且使用率达 95%以上,人人争着上多媒 体课。在这个过程中, 有的师范生还为基地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络 和教学资源库。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信息化应用实践活动, 发挥共 同体中各组成元素的优势,有机合作促成了目标的达成。远程协作交流,提升教师终身学习能力针对高校 IT 教师不能随时随地一对一指导的问题, 建立了 基于 B-Learning 的教师培训平台。组织各学科专家和网络专家 建立了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使中小学教师以及

16、师范生在信息技术 教学中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就能拥有符合课堂需求的教学资源。 平 台还提供了交互式 BlackBoard 功能,通过网上聊天室、张贴文 章和阅读资料进行在线研讨、 协作交流、集体合作开发教学资源, 提升了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据调查,截至2011年3月 27日, 平台注册人数达 169人,发表日志 3092 篇,评论 2912 个五、构建 IT 教育共同体, 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 在坚持“ IT 教育共同体”整体合作思路的基础上,五年来 的实践证明,不论是高校 IT 教师、师范生还是中小学教师,其 教育技术能力都得了普遍提升。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应用能力 我国著名

17、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了“优秀教师 =教学过程 +反 思”的教师成长模式。 2 在 IT 教育共同体中,中小学教师在 “实践培训反思再实践”的模式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信 息化教学、研究与应用能力。调查数据显示,五年来,多媒体教 学实现常态化,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主持或参与过一项教学研究课 题,自从建立了基于 B-Learning 的教师培训平台后,教师们还 踊跃参与网上教研, 积极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将自 己的信息化教学经验“晒”在网上与大家共享。个体通过 IT 教 育共同体成员再交流、再分享,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获得持续 发展与理论提升的有力指导平台, 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 高。促

18、进“新手教师”向“成熟教师”的转化 教育技术作为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在课时有 限、内容繁多、大班教学、面授讲授为主的情况下,师范生作为 “新手教师”,在学校接受的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技术都停留于纸上谈兵,缺乏教学方式实践操作机会, 不能有效地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 并且缺 少教师心理素质、 协作精神的培养和锻炼, 教育技术能力得不到 应有的提升。在 IT 教育共同体中,师范生观察和模仿专家教师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是取得进步的重要渠道, 通过与共同体中 专家教师和其他教师的经验交流、 对话和分享活动, 逐渐向“成 熟教师”靠拢。高校 IT 教师获得了持续的研究基点 就目前的教师教育来看,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职前培养 与职后培训脱节, 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 高校教师习惯于在 书斋中“研究”,高校教师研究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但 不了解中小学教师的知识与业务需求, 研究的理论缺乏实践的检 验。在 IT 教育共同体中,高校教师通过在基层实践、指导,检 验新的教育理论, 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获得了基于实践的理 论提升与学术生长点。结束语在合作的过程中, 高校 IT 教师、 师范生参与到中小学的教 育教学实践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