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出发,永无抵达_第1页
永远出发,永无抵达_第2页
永远出发,永无抵达_第3页
永远出发,永无抵达_第4页
永远出发,永无抵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永远出发 , 永无抵达“在一堆零碎的语字中 /安排宇宙 /我踮脚望去 /你正由众人 中走出 主要乃在 /你把歌唱 /视为大地的诠释 /石头因而赫然发 声/河川/ 沿你的脉管畅行 /激流中,诗句坚如卵石 / 真实的事物在 形式中隐伏/你用雕刀/说出/万物的位置”这是洛夫在诗 人的墓志铭中的自况和对诗歌的期许。短短的诗行,道出的是 诗人数十年来对诗歌的坚守。 因为“我之迷恋于诗, 而鲜作其他 文体的尝试, 即基于对这种无形的内在力量的强烈信念诗能 使我在这个世界活得更有趣,更充实,更有力量”1。 1957年的处女诗集灵河出版至今,洛夫已经出版了 石室之死亡 、 魔歌、漂木等三十余部诗集,诗人之镜等

2、五部评论 集。诗人以大胆鲜明的意象,雄奇奔放的诗风,锐意求新求变的 诗路,为诗坛开辟了直通缪斯心脏的航路。 诗人擎起超现实主义 的桅杆, 融合中国传统文人之精神和古典诗歌之精粹, 在诗的海 洋中“永远出发,永无抵达”。“永远出发, 永无抵达”, 不仅指诗人在诗歌航路上的腾挪 变化,不断以意想不到的语字安排宇宙,撞击人们的心灵;还牵 伸着诗人的漂泊命运。从大陆到台湾,一湾水隔断两地情,被迫 “流放”使魂牵梦绕的故乡成异乡; 而古稀之年自我流浪去加拿 大,更是使人惊诧和不解。 但对洛夫来说, 这是他新征程的开始。晚年定居温哥华, 希望能在这美丽和平的新的环境中, 以宁静的心境重新关照人与自然的和谐

3、关系,再创写作的高峰。”2“也许由于诗的蜕化就是生命的蜕化吧, 几乎我的每一个诗集即 代表一种迥然不同的心境和生命情”, 但诗人“肯认写诗此一作 为,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且相信诗的创 造过程就是生命由内向外的爆裂,迸发” 3。正是这种不断 追恋,不断创造的精神,绘出了诗人的波谲云诡的诗路。魔之修炼:拥抱现代主义洛夫素有“诗魔”之称, 且自我调侃到“诗之入魔, 自有一 番特殊的境界与迷人之处, 女人骂你一声魔鬼, 想必她已经 对你有了某种欲说还休的情愫。古有诗圣,诗仙,诗鬼,独缺诗 魔,如果一个诗人使用语言如公孙大娘之使剑, 能达到霍如羿 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的境界,如果

4、他弄笔如舞魔棒,达 到呼风唤雨,点铁成金的效果,纵然身列魔榜,难修正果,也足 以自豪了” 4。这是洛夫的自谦之语,拿石室之死亡来 说,一首结构庞大、气势恢宏、意象驳杂的长诗,是“诗魔”的 代表作。 存在主义氛围和超现实主义技巧弥漫诗句之中, 诗中意 象繁复且过于密集, 潜意识和直觉表现手法以及“自动语言”结 构出的诗句,生僻怪异,匪夷所思,读后使人震撼但又大多晦涩 不可解。究其原因,大可归结在洛夫当时的心境和时代之环境上。在历史面前,某一个人的命运总显得微不足道,站在 1947 年驶向台湾的中字号运输舰甲板上的洛夫就是其中一位。 一声长 鸣的汽笛,宣告了洛夫流放生活的开始。洛夫又是幸运的,他得

5、到了缪斯之神的垂青,诗歌挽救了洛夫的生命并改变了他的命 运:“揽镜自照,我们所见到的不是现代人的影像,而是现代人 残酷的命运,写诗即是对付这残酷命运的一种报复手段。”5超现实主义既是洛夫也是整个创世纪诗社的艺术旨归。 超现 实主义有着如存在主义相似的历史背景, 不同的是超现实主义是 主张破坏一切社会的、 道德的、 美学的传统以追求一种新的美与 秩序。在技巧上他们迷恋潜意识下的真实, 语言上舍弃甚至反对 逻辑性而服膺于心灵的自动表现。 在超现实主义者看来, 表面的 真实是不可靠的, 它不足以映照出现实的真实影像, 只有超越现 实之上的某种组合形式才是接近本真的。而这种形式就是潜意 识、直觉和梦幻

6、,也只有这种形式才能达到一种纯粹的真实。所 以当洛夫面对这个虚无、 迷乱的世界时, 他渴望通过诗歌来还原 生命的本真,找出凄苦命运的航路。在石室之死亡中,洛夫 写直觉,写潜意识,写梦幻。这些诗句意象密集而紧凑、浓烈而 怪异,让读者兴奋的同时也造成晦涩不解的迷瘴。 “超现实主义 最大的贡献乃在扩展了心象的范围和智境, 浓缩意象以增加诗的 强度,而使得暗喻、象征、暗示、余弦、歧义等重要诗的表现技 巧挥发最大的效果” 10,从洛夫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令 人惊奇的诗句来自于诗人观察事物的方式即通过心灵去感 受世界万物, 而非肉眼之观察。 所以“晦涩不懂”也许因为诗人 没有按照读者心中原有的认知模式去

7、结构语词, 这正是超现实主 义所追求的真实与诗之纯粹, 也是洛夫的一次生命情采的爆发和对自己命运的啼血解读古典的重估与反思魔之重生: 对传统与对传统和古典的体认, 是台湾现代主义新诗自我调整的一个 大方向, 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命题。 如具有浪子情怀和仁侠 精神、 善于化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 诗风兼具婉约与豪放的郑愁 予,保持着东方式的矜持和含蓄、 以其婉约优柔的抒情诗饮誉台 湾诗坛的林泠,充满着凄绝悲苦、闪烁着哲思禅理的诗境、特立 独行于台湾诗坛的周梦蝶, 等等。余光中更有着缠绕难解的“中 国情意结”和乡愁,其对中国文化的关切、热爱和自豪,全部反 射在“白玉苦瓜”这样的意象上。 为什么紧随

8、西方现代主义诗潮 的台湾现代新诗会疏疏密密地映照着中国传统文化之光呢?首先,这与诗歌内部发展规律分不开。在 50 年代,特殊的 社会条件,造成诗人思想上的虚无茫然、感情的伤痛绝望、心态 上的压抑和窒息。他们急于找到一个新的诗歌空间和形式。而 “西方现代主义作品中叛逆的声音、 哀伤的调子, 是十分能够打 动我们那一群成长于战后而正在求新望变彷徨摸索的青年学生 的” 11,诗人对自由、对人性、对文学复归的愿望得到了某 种程度的实现。而且“ 50 年代的言论没有今天开放,想表示一 点特别的意见,很难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超现实主义的朦胧,象 征式的高度意象的语言,正适合我们,把一些社会意见、抗议、 隐藏

9、在象征的枝叶后面” 12。但也正是这些朦胧、象征、歧 义、晦涩,加之纪弦为人诟病的“横的移植”,导致了一场关于 台湾现代派诗歌的大讨论。现代派诗歌内部和外部的激烈争辩, 加深了人们对现代派诗歌的理解, 也促进了台湾新诗民族化的发 展,台湾现代派诗歌开始走向自我调节之路。其次, 60、70 年代的台湾,经过一系列改革,经济已经开 始平稳快速发展, 人们开始冷静地关照台湾本土社会文化。 1966 年 11 月起,国民党当局因大陆发生“文革”而推动的“中华文 化复兴运动”, 虽用意在贬抑中共, 但客观上却抵御了全盘西化 的风潮。大量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典籍的整理、出版等举措,大大 提高了一代青年学生的国

10、学水准。 “跨越语言的一代”的台湾本 土作家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和学习, 开始以关怀乡土、 关注现实 的姿态重新踏入文坛。 在这些事件的合力作用下, 台湾现代派新 诗开始了一个新的走向。 正如余光中所说: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 完全不反传统或者反传统竟回不了传统的大诗人, 同样, 我们也 不能想象一个不能吸收新成分或者一反就会垮的伟大传统。” 13所以我们看到了“许多以现代主义或超现实主义为旗帜的 诗人、作家们,一方面专注于生存的荒诞、生命的孤绝、潜意识 的挖掘等种种感受,同时也忘不了生死有命、人生无常、天人合 一、物我两忘等典型的中国式感慨。一方面,他们热衷于意象、 象征、暗示、语言陌生化等各种

11、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实验、运用, 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融进了比兴、 意境、 含蓄等典型的传统手法” 14。对于“诗魔”洛夫而言,也是如此。从诗集魔歌开始, 洛夫进入了调整语言、改变风格以至整个诗观发生蜕变的时期。 “如果说魔歌是以融入现实,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照,提炼 出生命的意趣, 来消解石室之死亡 所积淀下的孤绝情怀的话, 那么,时间之伤就是以融进传统,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追慕, 倾诉绵延不绝的乡愁,来发散这一积重难返的情怀的” 15。 这一时期洛夫创作了很多意象明朗、 含蕴古典、脍炙人口的诗歌。 长恨歌节奏变化多端,古典与现代的糅合出神入化; 金龙 禅寺、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等在十分流畅平白的语字中,

12、却时时生发出小令的韵致; 与李贺共饮则言“嚼五香蚕豆似 的 / 嚼着绝句。绝句。绝句”。说起洛夫的诗歌观调整,还要从他的诗人之镜来谈。在 此,洛夫对超现实主义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做了充分而严整的论 述。值得关注的是, 洛夫笔下的超现实主义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 念:“实际上超现实主义之影响正方兴未艾, 而且我们认为它的 精神统摄了古典、浪漫、象征等现代诸流派。” 16在 1988 年 9 月答文学报 记者问时还说: “首先,我想说明, 所谓回 归传统,绝不是复古,而是再造。当年狭义的现代主义已为今 天广义的现代诗所取代, 早期标榜前卫性和实验性的现代诗, 已 日渐转化为一种现代、浪漫、现实多种趣味合起

13、来的田园诗、抗 议诗、乡愁诗”17 纵观此一时期洛夫的创作,其诗观之 改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追求内心的潜在到关怀外界 的真实。洛夫自言:“作为一种探讨生命奥义的诗,其力量并非 纯然源于自我的内在,它该是出于多层次,多方向的结合,这或 许就是我已不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绝对的美学观念的缘故吧。 换 言之,诗人不但要走向内心,探入生命的底层,同时也须敞开心 窗,使触觉探向外界的现实,而求得主客体的融合。” 18如 有鸟飞过,整首诗的语字清新自然,一切都是淡淡的,淡淡 的香片,淡淡的日常生活,但通过诗人的观照,竟提炼出了生命 的意趣。还有自焚、独饮十五行都是对生活事件的直接 介入,但都融入了

14、诗人自己的生命体验。其二,从追求纯粹的知 性到感悟式的灵性。洛夫试图连接超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古典传 统,他曾说:“中国艺术传统中即隐含着那种飞翔的,超越的, 暧昧而飘逸的气质。 这种气质也许就是中国文学中所谓的性 灵正与超现实主义某些精神相吻合。” 19体现在诗中, 就是“禅趣”。洛夫对严羽的诗论情有独钟:“诗者,吟咏情性 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 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20这种追求“顿悟”、“不落言诠”与 有道家色彩的“天人合一”相结合, 体现在创作中是一种将个人 生命情感切入大自然中, 排除理性

15、和外界的干扰, 达到一种空灵 纯净的美。比如“撑着一把油纸伞 / 唱着三月李子酸 /众山之 中/我是唯一的一双芒鞋”,“晚钟 /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 物/沿着白色的石阶 /一路嚼了下去”, 这种灵性, 是超越知性与 感性的东西,是绝对的东方智慧, 看似信手拈来, 实是禅思妙悟。 最自然的也就最接近本真,诗的本真。 魔之天涯美学:大中国诗观的提出 洛夫一直在诗歌的殿堂中求新求变, 但每个时期的诗观都是 前后连贯,相辅相成的。大中国诗观的提出也是如此。随着台湾 的解严,两岸交流陆续展开, 诗人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 “从 1988年 9月到 1995年 11月,洛夫先后十一次回大陆访

16、问、 开会、学术交流并旅游, 其次数之多、 频率之高, 所到范围之广, 影响之大,在港澳台诗人乃至海外华文作家中, 是仅见的。”21 不管历史再怎么无情, 地缘再怎么相隔, 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华民 族总有着血浓于水的情义。这都刺激、激发洛夫的创作理念。在 文章建立大中国诗观的沉思中系统阐述了大中国诗观:“我 们要创造的现代诗不只是新文学史上一个阶段性的名词, 而是以 现代为貌,以中国为神的诗。因此,一个现代中国诗人必须站在 纵的(传统)和横的(世界)坐标上,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近百年来中国泅过血泪的时空, 在历史中感受无穷尽的捶击与磨 难所激发的悲剧精神, 以及由悲剧精神所衍生的批判精神,

17、并进 而去探索整个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意义, 然后通过现代美学 规范下的语言形式, 以展现个人风格与地方风格的特殊性, 表现 大中华文化心理结构下的民族性,和以人道主义为依归的世界 性。” 22 1988年 9月份访问杭州时,在西湖“总相宜”画 舫上,面对两岸三地的诗友,洛夫再次解说了他的大中国诗观: “我们的民族是从碎玻璃上踩过来的, 这是个悲剧, 是时代给我们安排的命运, 也是时代给我们诗歌的极好的营养。 每一个有抱 负的中国诗人,都应该是为历史作证的中国现代诗人”。23这个命题的提出, 有着洛夫数十年的积累和沉淀。 在反思与重估 传统时期, 洛夫就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度探索, 并力争

18、回到 中国人文精神之本位上。他的诗中,大量融入古典题材,汇入前 人写作技巧,表达了一个现代诗人的生命体验。 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一旨在消除因历史原因所形成的两岸四地和海外各自为政、 各 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尴尬和困扰的诗学命题, 并没有得到两岸诗 坛的积极回应 24。步入晚年的洛夫,选择了“自我流放”, 定居温哥华。 “虽然用流放来形容自己的迁徙, 或居住的地理环境改变了, 表面上看,像是抽身两地的紧张关系, 在心路上洛夫实则是愈走愈深, 愈宽阔。 ”25“流放”也好, “逃离”也罢, 都与洛夫数十年积淀下来的孤独意识和他锐意求 新求变的诗观分不开。 洛夫的孤独是一代人的孤独, 是无所皈依 的苦

19、闷, 是对能安放自己灵魂之家园的渴望。 或许是大半生的漂 泊经历,也或许是离开大陆和台湾而产生的审美距离,长诗漂 木生发出了诗人的“天涯美学”。洛夫说:“提到漂木,必然要谈到我自创的天涯美学, 这是我垂暮之年创作这首长诗的审美意识的核心, 其主要内容有 两点:1. 悲剧意识, 乃是个人悲剧精神与民族集体悲剧经验的结 合;2. 宇宙情怀, 将诗人超时空的本能提升为一种浩瀚无垠的宇 宙境界。 所以天涯美学的精髓就在这个释字, 也正是常说的一种精神上的放, 或像庄子逍遥游中那只大鹏的怒 而飞。” 26“天涯美学”是洛夫对自己整个命运和整个诗 歌历程的一次总结, 不管是人生还是诗歌的答卷, 它都非常厚

20、重, 不仅是个人的还是整个民族的, 不仅是汉诗的也是世界的。 首先 就是漂流于世,在孤绝中寻求超拔。读漂木一诗,首先,一 种被抛弃的孤绝感跃然纸上,凄苦中却还透漏出心有不甘的激 情;其次,是对个人、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 漂 木完成,洛夫反复阅读后惊悟到:“这么长的一首诗,其主要 内容, 竟可归纳为生命的无常与宿命的无奈, 这么简单的命 题”。27这是洛夫集一辈子的生命体验爆发的一次“天问”。 从自我生发到“人”, 从“人”到民族再到宇宙, 表达出了生命 之局限、 宿命之无奈和生死之轮回。 现代派技巧和中国传统古典 之意境都已混融入诗人的血液, 信手拈来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意 境。与早

21、期的石室之死亡相较,漂木少了庞杂的比喻、 离奇繁复的意象, 简单的语词刻绘出诗人晚年对生命和命运的深 刻哲思。只有体验过大失落、大痛苦,才能写出这种以小我暗示 大我、从个人生发到宇宙的大诗。归根结底,诗人虽远走天涯, 但在漂泊中还是割不断“养我育我, 塑造我的人格, 淬炼我的精 神和智慧,培养我的尊严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28。洛夫一生都在“永远出发, 永无抵达”的路上, 诗人始终显 示出对自己生命的认真和负责, 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洛夫本身 就是一部历史,一部活的诗歌史。诗歌就是洛夫的生命,他也一 直希冀一种能表现“现代人心灵之镜”的诗, 因为“这种诗能以 完美的形式反应出民族与个人在这个时代中的生命情态和精神 面貌,帮助我们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某些我们前所未知的东西, 并 为我们找回一些我们一直相信是真实的但不幸久已失落的东 西”。 29注释:1、3、4、18洛夫:我的诗观与诗法自序,洛夫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XX公司1975年版,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