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_第1页
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_第2页
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_第3页
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_第4页
李学勤:《诗论》的题材和作者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在2001年末出版之后,海内外许多学者都沉浸于其 中诗论的读释研索,并准备组织若干研讨会,对这篇十分珍贵重要的文献进行讨论。我 在学习上博诸先生成果之余,也想提出一些陋见与大家商榷,初步想写三篇小文:一篇是诗 论简的编联与复原,试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拚排残简,作出分章释文。其次即本文, 说明诗论文例同孔门七十子及其弟子的某些著作相类,从而推测可能的作者。还有一篇 是诗论与诗,由简文看当时的诗,并和今传本比较。在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中,我将诗论共29号简,按照文句之间、各章之间语意和位置的关系,分 为4组,然后寻找各组间最佳的排序,也考虑到一部分简首尾皱缩脱字的现象,由此

2、推想原 简不少于23支。依此做出的编排,是简数最少的方案,能体现简文自国风二南到颂的叙说次 第,似可供读者参考。为了方便,现将初步的分章释文附于本文后面,以下的论述便从这一 释文出发。不妥之处,敬希方家指教。我想在这里强调的,是这篇诗论是有严密组织和中心主旨的论文。大家知道,诗固然有的出自民间,有的成于庙堂,在当时已居六经 之列。孔门论诗,必有着思想的涵义。书舜典已云:诗言志,歌永(咏)言,声依永 (咏),律和声。儒家诗学由此引申,故诗序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吠之不足,故永(咏)歌之,永(咏)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

3、对照诗论所载: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观点全然一贯。诗论这一篇论文,正是从这种角度论诗,并涉及 性、情、德、命之说,可与同出性情论(郭店简性自命出)等相联系。有关这些问题, 容另文详论,这里先就诗论的组织结构,作一探讨。如果我们的分章释文是可取的话, 诗论简文可分为十二章。在十二章中,第二、六两章都冠有孔子曰,而且看来全章都肯定是孔子的话。如第二章: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以下有吾以甘棠 得宗庙之敬,吾以口口得币帛之不可去也吾以杕杜得爵服,四 语互相比次,吾都是孔子自称,非常明显。第六章也是这样,孔子列举宛丘、猗嗟、鸤鸠、文王清庙、烈文、昊天有成命七篇,反复评论,其间吾也必是

4、孔 子自称。第十二章即上引诗亡隐志一条,语意似已完备,可能孔子就讲了这么多。假如是这样,自然没有别人的话在内,但这一点无法确定。还有第九章,开头也是孔子曰,下面若无整支缺简,孔子的话一定很简短。不过这一章也可能接在第八章后面,详见下论。 从第三章到第五章,只有第三章首冠以孔子曰,以下是否还有,缺损太多,不能知道。看 第五章的第二十三简有:兔胃其用人,则吾取很像也是孔子所说。把这三章看成是孔子的话,或许不会大错。!-empirenews.第一章开头是:关睢之改,樱木之时,汉广之知,鹊巢之归,甘棠之保(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 曷?曰:童而皆贤于其初者也。这显然是在对7关睢之改等七句进行阐释。这

5、样的文 例,可参照郭店简成之闻之下列文句:君奭曰:惟冒丕单称德,曷?言疾也。君奭曰:襄我二人,汝有合才(在)言,曷?道不悦之词也。槁(乔)木三年,不必为邦 基,曷?言富(逼)之也。大禹曰:余(舍)才(兹)宅天心,曷?此言也,言余(舍)之此而 宅于天心也。昔者君子有言曰:圣人天德,曷?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康诰 曰:不还率大嗔戛,文王作罚,刑兹亡赦,曷?此言也,言不敦大常者,文王之 刑莫厚焉。诗论下面第七章还有:帝谓文王,予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所有这些都不难看出,有曷字前面都是前人所说,或系诗、书,或为成语,无一例外。因此,诗论的关睢之改云云,也只能为前

6、人所说,不是作者的话。假设这些话来自孔子,后面的论述就不能属于孔子。第七章的情形尤为清楚。在上引诚谓之也,诚命之也等语下面,有:孔子曰:此命也夫! 文王虽欲也,得乎?等语,容易明白,诚谓之也二句都不出于孔子之口。第八章也没有孔子曰。这里可以有不同理解,如将第九章接于第八章下,其文例便同于第七章,也就是 说作者引孔子的话。但由于第九章孔子所言已缺,不能作出判断。无论如何,第八章很难视为孔子所言。第十一章情形,与第八章相同,没有孔子曰字样。第十章前云:孔子曰:诗其犹平门与?同下面的文字并非一体,看来也是引文。蚤民而裕之,其用心将何如? 等语,则是作者口气。以上关于诗论体裁的分析,表明一个重要事实,

7、即诗论非出孔子之手,也不像论语那样直记孔子言行,而是孔门儒者所撰,内中多引孔子亲说。 类似的作品,在儒家著作中还有不少,最适于比较的,是子思的中庸中庸乃子思所作,见于史记等书,通过近些年竹简佚书的发现研究,应认为可据。该篇保存于礼 记,宋明以来备受推崇,有关说法很多,本文只为与诗论结构对比,没有必要一一征引, 只用最流行的朱子中庸章句之说,也就够了。在此特别要说的,是朱子把中庸分为 三十三章,这和我们试把诗论分章一样,仅是一种办法,并非古人本意。中庸的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云云,文字很长。朱子说:右第一章, 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这意味着文字出于子思,而思想来自孔子;其中慎独

8、之说,又来 自曾子。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开头都冠以仲尼曰或子曰,朱子认为都是孔子所说,故于第一章下云: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这些章,有的很简短, 如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empirenews.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但第十章、第十一章等便比较长,语意也有曲折,如第十一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 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两处吾字均孔子自称,而君子依乎中庸以下,是 不是孔子语,就难讲了。再往下,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一大段,朱子说子思之言,怎样与第十一章分开,却没有确切理由。以上情

9、形,和诗论颇多相似。后者有孔子曰的,也有非常短的话,易于判定;比较长的,有的即难与作者的文句区分。中庸第十三至二十章,文中均有子曰,然而容易知道不都是孔子的话,故朱子云系杂引孔 子之言以明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十章哀公问政云云。这一章非常长,后半论点繁多,朱子划为一章,只是由于孔子家语亦载此章,而其文尤详。按晚出家语 列此章文于哀公问政篇,多了一些话,成为问答体,实际恐为改编中庸而成。中庸 此章里的好多话,很可能仍出子思。中庸第二十一至三十二章,朱子云皆子思之言。看第三十章有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等话,当属可信。其间第二十八章也有子曰 二处,前面一处是: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

10、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栽(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 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朱子认为裁及 其身句以上孔子之言,非天123下一页子此以下子思之言,也只是一种分法而已。第三十三章仍是子思之言,最后又引有:子曰:声色之于化民,末也。这与诗伦末引孔子语,亦甚相近。由以上的对比,大家可以看到 孔门弟子的论文是怎样引述阐释孔子。他们在有些地方全系征引孔子,有些地方杂引原文, 同自己的话联成一体,再有些地方则只申述孔子之意,不少是作者自己的思想语言。这样的 作品,可说是七十子及其弟子常有的风格。诗论的作者,能

11、引述孔子论诗这么多话,无疑和子思一般,有着与孔子相当接近的关系。符合这个条件,能传诗学的人, 我认为只能是子夏。东汉时徐防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子夏在孔子身后,教经艺于西河,为魏文侯师,对六经的传流贡献甚大。即以 现存子史记载而论,子夏问学孔子,或其本人论述,涉及诗、书、礼、乐、易春秋的,都有若干条。在经学历史上,子夏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子夏与诗的 关系,最为密切。汉书艺文志言诗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陆玑毛诗草木 虫鱼疏云:孔子删诗,授卜商(子夏),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 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诂训传,

12、以授赵国毛苌。时人主胃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传授相当明细。经典释文序录引徐 整说,则释: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仓子,薛仓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人大毛公。 毛公为诗故训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陆玑、徐整,都是三国吴人,而所说不同。吴 承仕先生曾评论说:徐以子夏四传而及毛公,世次疏阔,又谓大毛公为河间人(应为鲁人), 似不如陆疏之谛。!-empirenews.吴承仕先生又指出,高行子即高子,与孟仲子俱见于孟子书,诗丝衣序引高子,维天之命及宫传引孟仲子是也。 是二人传诗都有一定根据,陆、徐二说均未必是杜撰。郑玄诗谱还提到孟仲子 是子思之弟子。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战国中期传诗的一些情况。这些表明,

13、传诗的源头,一定要追溯到子夏。梁玉绳古今人表考卷三云:子夏始见论语。姓卜,名商,是为卜商,字子夏,卫人。亦曰子夏氏(檀弓),亦曰卜子夏(吕氏春秋察贤), 亦曰卜先生(韩诗外传六)。魏文侯师之。案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卒时,子夏 年二十九。先秦诸子系年估计其生率年为公元前507-420年,约88岁。他活动期间 长,影响特别深远。论语一书,郑玄云系仲弓、子夏等所撰定,其八佾篇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所论为卫风硕人。由此已可见子 夏对诗的兴趣,且有突出心得,故韩诗外传称子夏问诗,学一以知二,认为是 教学相

14、长的范例。孔子与子夏论诗,更见于礼记的孔子闲居篇。篇中记载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以大雅泂酌诗义问于孔子,孔子讲了五至、三无等说, 引及的诗,有周颂的昊天有成命、邶风的柏舟、商颂的长发、大雅 的嵩高和江汉等篇。孔子闲居正好在上博简中存在。一些书中记录的子夏言论,也有引诗的,如韩诗外传卷二载,孔子与子夏论书子夏曾引用陈风衡 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疗饥。同书卷五及新序杂事记,鲁哀公 问子夏:必学而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也引用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10 总之,从传世文献推考,子夏很可能是诗论的作者。2002年1月20日附录诗论分章释文 说明:简号注于简末。缺字能补出的,用号表示

15、;不能补出而可数的,用口表 示;不能补出又不可确数的,用号表示。原有误字照写,用。注出正字。句读符号不 再标出。楚竹书已释出的字,一般不作隶定。分章系为阅读方便,仅供参考。 第一章关 睢之改,樱木之时,汉广之知,鹊巢之归,甘棠之保(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童而皆贤于其初者也。关睢以色喻於礼,十两矣,其四章 则喻矣。以琴瑟之悦 (拟)好色之 (愿),以钟鼓之乐十四口口口口好,反内于礼,不亦 能改乎?樱木福斯在君子,不十二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知恒乎?鹊巢 出以百两,不亦有 (离)乎?甘棠十三及其人,敬爱其树,其保(报)厚矣。 甘棠之爱,以召公十五情爱也。关雎之改,则其思疑(益)矣。樱木

16、之时, 则以其禄也。汉广之知,则知不可得也。鹊巢之归,则(离)者十一召公也。绿衣之忧,思古人也。燕燕之情,以其独也。!-empirenews.第二章 孑L 子曰: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以蕖 萋之故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 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吾以二十四口口得币帛之不可去 也。民性固然,其 (隐)志必有以俞(抒)也。其言有所载而后内,或前之而后交,人不 可 也。吾以杕杜得雀(爵)(服)二十如此可,斯雀(爵)之矣。 (离) 其所爱,必曰吾奚舍之,宾赠是也。第三章 孔子曰:蟋蟀知难。仲

17、氏君子。北风 不绝,人之(怨)子,泣不二十七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木瓜 有藏 (愿)而未得达也。因木瓜之保(报),以俞(抒)其 (情)者也,杕杜则 情,喜其至也.第四章 十九十月善薜(譬)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 也,王公耳心之。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者也。小 (宛)其言不恶,少有 (仁)焉; 小弁、巧言则言 谗人之害也。伐木八 咎于其也。天保其得禄蔑疆 矣,巽寡德故也。祈父之贵,亦有以也。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多耳心者其病之乎? 菁菁者我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九第五章 东方未明有利词。将仲之 言,不可不韦(畏)也。扬之水其爱妇想(烈)。采葛之爱妇口。君子阳阳少人。有兔不逢时。大田之卒

18、章,知言而有礼。小明不二十五忠。邶柏舟 闷。谷风 (悲)。蓼莪有孝志。隰有熹楚得而悔之也。二十六鹿鸣以乐司而 会以道,交见善而学,终乎不厌人。兔苴其用人,则吾取二十三恶而不(悯)。墙 有茨慎密而不知言。青蝇知二十八 (患)而不知人。涉溱其绝 而士;角 妇。河水知二十九贵也。将大车之嚣也,则以为不可如何也。湛露之疑也,其犹 与?第六章 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憙之,鸤鸠吾信之,文王 吾美之,清庙吾敬之,烈文吾悦二一之,昊天有成命吾口之。(宛)丘 曰:询有情而无望,吾善之。猗嗟曰:四矢弁(反),以御乱,吾憙之;鸤鸠曰: 其仪一,是心如结也,吾信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二十二清庙 曰: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乍亡兢维人,丕显维 德,於乎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讼(颂)六第 七章 帝谓文王,予怀尔明德,曷?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