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读书法浅析_第1页
朱子读书法浅析_第2页
朱子读书法浅析_第3页
朱子读书法浅析_第4页
朱子读书法浅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朱子读书法浅析中国古代教育,素重读书,已成传统。历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就有“钩玄提要”的妙法。然最 为有名、较为完整、全面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算南宋大思想 家、大教育家朱熹的读书之法。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 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 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 称为朱子读书法,本文拟就此六法进行简要分析。1、循序渐进在朱子读书法中朱熹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 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 的治学之方。朱熹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 学之所以”。小

2、学只能教学生识一些字,做一些具体的事,从识 字做事当中获得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到了大学,就要领悟道理。 就是大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四书,也严格规定阅读次序:先大 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文章,按一定顺序,一 篇一篇地读;书,也按一定的顺序,就其内容上说,必然有其内 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 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认知应当而且必然要遵循的。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 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 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之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 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我们从中可分析出

3、朱熹主要是从 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 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他说:“事有大小, 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并称:“君子教人有序, 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 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 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是说学习的进步或退步,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的精神。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 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 的顺序来读。总而言之,“未明于前,勿求于后”。朱熹循序渐进

4、的读书原则,主要是强调学习要有踏实的作风,追求扎扎实实的 效果。2、熟读精思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反复阅读,在读书的遍数上要严格要求自 己,一点不能偷工减料。门生吴伯英初见朱熹问如何读书。朱熹 的回答再简单不过:“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 “凡人读书,须 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一一食物滋味尽在 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这里,朱熹告诫门 生吴伯英: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朱熹在建阳考亭撰文教 谕沧州精舍的门生曰:“书不记,熟读可记”。书要读到不仅要能 背熟,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而且在说出书中的内容时,就像 自己发自内心所说的话那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读书时深入探

5、求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的旨趣。“一 一认得,如同自己作出 来底一般”。熟读是精思的基础,要对书中的名物训诂,都要一一 领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熟读精思的目的,是深刻理解圣贤文章中有关性理的真谛。他说: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 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在建阳考亭沧 州精舍的“教谕”中说:“义不精,细思可精。”又说:“大抵所 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小有疑处,即更思索, 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阅。”在朱子读书法中又说:“穷理之要,必 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语中所

6、谓之“精”,有 两种含义。其一是:精密思考;其二是:得其精蕴。前者是后者 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精思的过程是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 朱熹一生,无论教学,还是著述,都是殚精竭虑,探幽索微,力 求获得精深的义理。在沧州精舍时,完成了六经的传述。“其於读 书也,又必使之辨其音释,正其章句,玩其辞,求其义,研精覃 思,以究其所难知,平心易气,以听其所自得,然为己务实,辨 别义利,毋自欺,谨其独之戒,未尝不叁致意焉。盖亦欲学者穷 理反身而持之以敬也。”“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 方好。”朱熹特别强调读书须有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又说:

7、“书始渐未知有疑, 其次渐有疑,再其次节节有疑,过此一番之后,疑渐读释,以至 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开始读书时只是理解而已,然 后渐渐产生疑问,通过思考,疑问渐解,最后达到全然无疑,这个过程就是读书成功的体现。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 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 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 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3、虚心涵泳朱熹极力主张读书一定要虚心涵泳。他说:“学者读书,须是 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朱熹针对一般人读书往往存 在的先入为主的毛病,提出读书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看文字 须是虚心,莫先立己意。”

8、“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如 果先带框框先立己说,固步自封,自然不能彻底理解书的本义, 而是自我的主观揣恻。所以又说:“虚心切己,虚心则见道理明, 切己自然体认得出。”(同)但是,“今人观书,先自立了意,后 方观。尽率古人语言,入做自家意思中来。如此,只是推广自家 意思,如何见得古人意思?”(同)针对读书中心存偏见,拘囿 于成说提出读书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读 书正如听讼,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 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万 能辨其曲直。”(同)又说:“读书若有所见,未必便是,不可便 执着,且放在一边,益更读书以来新见

9、。若执着一见,则此心便 被遮蔽了。”(同)朱熹还讲一步强调了读书更不能因人而论, 因人废言:“观书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如其可取,虽 世欲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 须更加审择,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脚踏实地,动有依据, 无笼罩自欺之患也。”(11)不因“庸人”而废言,不因“圣贤”而盲 从,“文字且虚心平看,自有意味。勿苦寻支蔓,旁穿孔穴,以汩 乱义礼之正脉。”(12)又说:“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 (同(11)“读书遇难处”,朱熹认为应当“虚心搜讨”。(同)也 就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同(ID)进而“勤苦捱将去”,花一 番力气,这样才可

10、能“理会道理”。(同(11)他对涵泳工夫尤其重 视。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 慢咽,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廿是辛,始为知 味”(13)。“看人文字,不可随声迁就,我见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 (深钻进去,反复玩味分析),方有见处(见解)。不然,人说沙 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M)他认为,读书时应该 边读边思考,用心体会圣人的思想,反复揣摩圣人的话语,只有 如此,才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深意。4、切己体察所谓切己体察,朱熹认为: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 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即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 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

11、来,他说:“读书穷理,当体 之于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 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15)又说:“读 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 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同上)“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 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着身己 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如何习,不亦说 乎。”(同上)所以朱熹从秦汉以来的历史,推及到目下,强烈反 对不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 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16)”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 察,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

12、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17)其次,朱子强调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 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要自家日用躬 行处着力方可。”(18)又说:“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 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理其轻重耳。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 是非,临事即此理。”(19)能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考 察体验自己能否如此力行。朱熹曾说:“读书须是身心都入在这一 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可见得一般道理出。”(加)朱熹是主张 “读书穷理”的,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 必在于读书。” 21而“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 上求理义,须反来就

13、身上推究”22 读圣贤书的最终目的,是为 了 “存天理,灭人欲”,并落实到自身。朱熹以圣贤的榜样为例, 讲正心,自己先心正;讲诚意,自己先意诚;讲修身齐家,也不 是空话。他强调“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也就是说,读书 不仅是要获得知识,探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 高上。如果学到的义理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只是用于教导别 人,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切己体察,就是要切实地联系自己, 来体察圣贤书中的道理,变成激励自己改进提高的动力。从读书 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 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5、着紧用力即读书时必须抓紧时间、振作精神,不能疲

14、疲沓沓、松松跨 跨。“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 23朱熹把读书比做撑上水船,比作治病救火,以此来强调读书 要抓紧时间,一刻也不能放松。“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24又比作两军对垒:“圣人千言 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 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到 工夫。若瞻前顾后,便做不成” 25总之,读书时虽不可求速成, 但必须抓紧抓狠,毫不懈怠,要有“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的精神。(同25)一方面朱熹最忌讳“半上半落,半沉半浮”的 二吊

15、子作风,认为这种态度必定一事无成。另一方面,读书又是 一项细致功夫,也不能蛮干。为此,他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 程”的读书原则。意思是说,考虑到熟读精思的需要,总的读书 计划指标不能定得过高,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在具体实 施时,例如读一本书时,就绝不能松松垮垮,一定要抓紧时间, 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6、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 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朱熹认为,做学问的诀窍“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而“读书则实究其理,行己则实践其迹”26。因此,他要求“读 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逐句,各有着落,方始好商

16、量。大凡 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 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 27这是教人读书必须将心收敛起来,有谨慎感,有进取心,不 放纵自身,不轻率从事,做到“专静纯一”,志于为学。人若具有 这种精神,用于应事时,就能敬于读书。只要心能用于“专静纯 一”,不“驰走散乱”,自然能做到“日用动静间”,使为学之道发 自内心,学起来当然要“日成日新”。学习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所以, “居敬(居敬就是“此心自作主宰处”,“守此而不易之谓”。即排 除杂念,专心致志,所以“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心诚则 干什么事都能集中精力干好,这里吸收了佛教禅

17、宗的思想。)持志” 作为读书法的最后一条,也是起根本保证的一条。朱熹说:“敬字 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 28。朱熹继 承了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之说,提出“致知必须 穷理,持敬则须主一”的为学原则,而在二者中“持敬又是穷理 之本”。“敬”的本义就是恭敬,不放肆。在这里,“敬”是端正态 度,就是说,诚心诚意、兢兢业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 也不例外。居敬也就是要从内心中严格尊崇礼法,专一有恒,一 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要排除杂念,不受外界诱惑, 所以“敬”又通“静”。心静自然诚,诚心诚意、兢兢业业地去学 习,去做事,个人修养也就能顺利提高了。“持志”

18、是要有坚定志 向。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 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 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朱熹的读书方 法远不止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为以上六条。就上简析,我们可 知它确实是经验之谈,自有其一定的创造性和特点。字字句句朴 实无华,平易贴切。各条联系紧密。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 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符合知识结构、人的心理、认识以 及教学活动等的客观规律,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它是 朱熹一生刻苦治学,五十学辛勤执教的切身体验和实践经验总结。 当然,由于朱熹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而不是读一般的书,圣贤之 书自然句句是真理,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就是进 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质疑和 问难的原则,不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