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重点总结(部分)_第1页
药理重点总结(部分)_第2页
药理重点总结(部分)_第3页
药理重点总结(部分)_第4页
药理重点总结(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疾病状态,可以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药物和毒物之间无严格界限,毒物是指在较小剂量即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任何药物剂量过大均可产生毒性。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一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滤过:药物分子借助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为被动转运方式。简单扩散:非极性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

2、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也是一种被动转运方式,故又称被动扩散。其通过速度与膜两侧药物浓度差药物脂溶性呈正比。药物脂溶性以辛醇/水或橄榄油/水分配系数定量。药物在兼备脂溶性与水溶性才能迅速通过细胞膜。分子状态药物疏水而亲脂,已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屏障。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不易解离,非离子型多,脂溶性大,容易跨膜转运;而在碱性环境下易解离,离子型多,脂溶性小,不易跨膜转运。碱性药物则相反。载体转运:许多细胞膜上具有特殊的跨膜蛋白,控制体内的一些重要的内源性生理物质和药物进出细胞。跨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生性物质结合后,发生构型改变,在细胞膜的另一侧将

3、结合的内源性物质药物释出,具有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的特点。主要包括主动转运(耗能,可逆浓度)和易化扩散(不耗能实际上是被动转运)1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 药物自浓度高的一侧不耗能地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浓度差越大,扩散越快,直至两侧浓度相等。 特点:不耗能,顺浓度差转运。 分型:a. 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b. 滤过(水溶性扩散) c. 易化扩散 被动转运的特点:弱酸药在碱性体液中易解离,弱碱药在酸性体液中易解离 膜两侧pH不等时,弱酸性药物易由酸侧扩散至碱侧,弱碱 药易由碱侧扩散至酸侧 转运平衡时,弱酸药在碱侧体液中浓度高,弱碱药在酸侧 浓度高 调整生物膜两侧

4、体液的pH,可改变药物的跨膜转运2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药物逆浓度或电位梯度差转运的过程。 特点:耗能,需要特异性载体(有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使药物集中在某一器官或组织,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肝细胞中进行。3膜动转运(cytosis) 胞饮(pinocytosis):某些液态蛋白或大分子物质通过膜内陷形成小泡进入细胞内。 胞吐(exocytosis):大分子物质转运出细胞外。二 影响药物跨膜转运的因素: 膜性质与面积 膜两侧的血流量 Fick定律 药物的脂溶性及其解离度和膜两侧的pH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1)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

5、途径给药时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可不同,因而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和效应的强弱。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给药途径 首关消除 (首过效应):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第一次通过肝脏时部分药物被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物的理化性质及胃肠道pH药物的剂型吸收环境:胃肠道功能、血液循环状态、食物、联合用药等。 (2) 分布: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 多数药物呈不均匀分布并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不均匀分布不仅与药效而且与毒性有关.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体液pH值和药物理化性质(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等)。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碘,四环素局部器官血流量。血浆蛋白结合

6、率:血液中药物按一定比例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为白蛋白。具有可逆性(游离型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型药物)和非特异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非特异性的,两个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使被置换出来的药物药效增强,毒性增大。)两种特点。结合型不能跨膜转运,药理活性暂时消失,不被消除,作用时间延长。(3)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改变,也称生物转化。 = 1 * GB3 药物代谢的意义: 1.改变药物的药理活性: 由活性药物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灭活。 由无活性或活性较低的药物转变为有活性或活性 强的代谢物活化。 形成有毒性的代谢产物2. 将药物转化为易于排泄的代谢产物:代谢后的

7、产物水溶性加大,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利于自肾排出 = 2 * GB3 药物代谢部位: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胃肠道、肺、皮肤、肾也可产生代谢作用 = 3 * GB3 药物代谢反应: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使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或暴露极性基团,如产生羟基、巯基、氨基等。第一相反应后的产物多数失去活性,少数仍有活性或生成毒性产物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化学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等共价结合,生成极性大,无活性的结合物经尿排出。 = 4 * GB3 药物代谢酶: 专一性酶:针对特定的化学结构基团进行代谢的特异性酶,如MAO、AchE等 非专一性

8、酶:非特异性酶 肝药酶: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中,主要是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 能促使数百种药物进行生物转化的酶系统。 = 5 * GB3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药酶诱导剂: 能使药酶活性或使之合成加速的药物,可引起自身或合用底物药物的代谢加速药酶抑制剂: 能使药酶的活性或合成的药物,可引起合用底物药物代谢抑制肝药酶的特点:选择性低变异性大,个体差异大活性可变(4)排泄:指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排出体外,可经过肾脏、消化道、呼吸和体液排泄,主要经尿,次经粪排泄。1. 药物的肾脏排泄 : 肾脏是药物排泄最重要的器官。

9、影响药物从肾脏排泄的因素有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尿液pH等(p13页)2. 胆汁排泄:可用于治疗胆道疾病(红霉素、四环素等) 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肝肠循环多的药物血药浓度下降缓慢,作用时间延长。3其他排泄途径:肠道、乳腺、肺、唾液、汗液等第三节 房室模型房室的概念:药物在体内分布复杂而不均匀,为描述方便提出房室概念,以数学的概念描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一室模型:假设机体为一匀一单位,给药后,药物迅速分布并达到平衡,并以恒定的速率常数消除。 二室模型:药物在体内不同器官转运的速率有差异时,其转运分布以二室模型解释。 根据机体不同

10、器官血流灌注的不同,人为地将体内器官划分为中央室(指血流丰富,药物首先进入的区域。包括血浆、心、肝、肾、脑、内分泌腺等)和周边室(指血管较少,血流缓慢的组织和器官。包括脂肪、皮肤、骨骼、静止状态下的肌肉等)。单次快速静脉注射药物后,二室模型的CT曲线分为两个时相:(1) 分布相:快速静注药物后,药物迅速分布到周边室,也被消除。(2) 消除相:药物分布达平衡,血药浓度下降主要由于药物从中央室消除,消除相接近直线。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1 一级动力学消除 (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成正比。(2) 进入体内的药量较

11、少,机体代谢或排泄能力未被饱和,体内药物按一定比例减少。(3) t1/2恒定,不因药物浓度高低而变化,也不受给药途径影响。一次用药后约经5个半率期,消除96以上。(4) 多次用药时,不能按比例延长药物消除完毕的时间,不要企图增加药物剂量来延长药效持续时间。(5) 时量关系用普通坐标表示时为曲线,纵坐标改为对数为直线。 2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按恒定的速率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零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 药物剂量过大,机体对其消除能力有限,机体以最大 消除速率恒量消除药物。 t1/2不是恒定值,随血浆药物浓度高低而变化。血药 浓度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 多次用

12、药时,可以超比例地升高血药浓度,消除时间 大大延长,易导致蓄积中毒。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时量关系这种变化以血药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药-时曲线单次给药的药时曲线(p18)二 多次给药的稳态血药浓度恒比消除或恒量消除的药物,连续恒速或分次恒量给药时,当给药速度大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逐渐升高;当给药速度等于消除速度时,血药浓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称稳态血药浓度第六节 药动学重要参数消除半衰期(half life, t1/2):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意义:确定给药时间间隔,预测连续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

13、时间,预测停药后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清除率(clearance, 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体积血中的药物清除,其表示单位为L/h, 也可按体重计算L/kg/h。CL k Vd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或稳态时,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药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Vd 小,表示组织分布少,血药浓度高,排泄快。Vd 大,表示组织分布多,甚至在某些组织浓集,血药浓度低,排泄慢。不同药物Vd不同,同一药物Vd相当稳定。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非血管给药时,药物制剂实际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14、的药量占所给总药量的百分率,用F表示。F = A/D 100% A: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 D:实际给药总量 药物吸收入血的相对量:常用AUC衡量生物利用度的意义:评价药物的吸收率、制剂质量或生物等效性绝对生物利用度可评价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程度相对生物利用度可评价药物剂型对吸收率的影响,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评价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理论上同一药物同一剂型的制剂,生物利用度应当是相同的。由于制剂工艺的影响,可引起某些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的差异,而引起不等效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指药物对机

15、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理效应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相互转化:过度兴奋转入抑制。药物并不能赋予机体新的功能,只能够改变机体原有功能状态。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的。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全身用药时,在适当剂量下,药物只对某种组织或器官产生明显作用,对其他组织和器官作用很小或几无影响。 药物作用选择性的基础 a. 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 b. 组织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 c. 药物与组织细胞的亲合力不同 选择作用的相对性:

16、 随着药物剂量的改变,药物的选择性也随之改变。 选择性的利与弊: 选择性高,专一性强,可以选择性治疗某种疾病或某一症状。 选择性低,专一性不强,副作用较多。有时利用其作用广泛治疗疾病。药物作用的方式:直接作用(药物对所接触的器官、细胞直接产生的作用)和间接作用(由于机体的整体性而通过机体反射机制或生理性调节间接产生的药物作用)局部作用(指药物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直接作用)和全身作用(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1.治疗效果: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对因治疗): 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

17、疾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不能根除病因。 2. 不良反应: 不符合用药目的,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与药物剂量及药理作用相关的: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与用药机体的反应性相关的: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耐受性和依赖性(1)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和治疗作用同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系药物固有,较轻微,多为可恢复的功能性变化,可以预知并可以避免或减轻。产生的基础是药物的选择性低或作用范围广泛。随治疗目的不同治疗作用与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2) 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毒性反应一般是药物过量药理作用的延伸,可以预知

18、, 应当避免发生。 急性毒性:用药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 慢性毒性: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 特殊毒性: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3)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仍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巴比妥引起的宿醉现象。(4) 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或减量太快,使原病复发或加重,也称反跳现象。(5) 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少数经过致敏的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反应性质与原有药理效应无关,临床表现各人不同,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6) 特异质效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

19、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是由于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特殊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相关。第二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药物的药理效应与药物的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称之为剂量效应关系 量-效关系的物质基础:1.小分子药物与机体大分子相互作用符合质量作用定律;2.机体大分子受体或酶具有饱和特性量反应:是指药理效应的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数和量分级标志者。例如血压、心率、尿量、血糖浓度等。质反应:药理效应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表示者。例如死亡与存活、睡眠与觉醒、惊厥与不惊厥、麻醉与不麻醉等。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

20、: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大小。值越小强度越大。最小有效量: 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也称为阈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 能引起50%最大效应(量反应)或50阳性反应(质反应)时的药量。半数致死量(LD50): 能使50%动物死亡的剂量。量-效曲线的药理学意义:比较药物作用的强弱 探讨药物作用的机制 评价药物使用安全性 了解药物的法定剂量治疗指数: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但并不绝对安全可靠安全范围: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一 受体研究的历史:(1)占领学说:受体只有与药物结合才能激

21、活产生效应,而效应的强度与被占领的受体数量成正比,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出现最大效应。配体的亲和力越大,受体就越容易被占领。配体的效应不仅取决与它们的亲和力,还取决于配体的内在活性a,配体的a介于0与1之间, 内在活性a值愈高,所引起的效应越强。(2)速率学说:药物的作用取决于单位时间内药物与受体结合、解离的速率。(3)二态学说:受体构像具有静息态和活化态,二者可以互变。药物可以诱导受体构像变化,并且与相应状态的受体结合,产生效应。二 受体的概念与特性:受体: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能与之选择性结合,介导细胞内信号转导,触发后续的生理和药理效应的功能蛋白质。配体: 能与相应受体特异结合的物质,

22、也称第一信使。受体的一般特性:高特异性:引起某一类型受体兴奋的配体化学结构非常相似,但不同光学异构体的反应可以完全不同。 饱和特性:受体数目一定,作用于统一受体的配体之间存在竞争现象。 结合可逆性:配体与受体复合物可解离,原来的配体不是代谢物。多样性:统一受体广泛分不到不同细胞而产生拜托效应。 灵敏性:受体只需要与很低的配体浓度结合就能产生显著反应。三 受体与药物相互作用受体与药物反应动力学:药物与受体之间通过分子之间的键形成结合,例如共价键、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引力等。根据质量作用定律,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可以表达为:四 作用于受体药物的分类1激动剂:激动剂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

23、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前者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a1),可产生较强的效应,后者有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a1),效应较弱,有时还可以对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表现为部分阻断作用。 完全激动剂 1 部分激动剂 呼吸道、泪腺胃肠道内脏平滑肌:阿托品对多种内脏平滑肌有作用,尤其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状态的平滑肌作用更为显著。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痉挛,降低蠕动的幅度和频率,缓解胃肠绞痛。可降低尿道和膀胱逼尿肌的张力和收缩幅度;对胆管、支气管及子宫平滑肌作用较弱. 胃肠道膀胱逼尿肌、尿道胆管子宫、支气管眼:阿托品阻断M胆碱受体,使瞳孔括约肌的阻断作和睫状

24、肌松弛,出现扩瞳、眼内压升高和调节麻痹。(1)扩瞳作用:松弛括约肌,使去甲肾腺素能神经支配的瞳孔扩大肌功能占优势,使瞳孔扩大;(2)眼内压升高:由于瞳孔扩大,使虹膜退向周围外缘,前房角间隙变窄,阻碍房水回流巩膜静脉窦,造成眼内压升高。(3)调节麻痹:使睫状肌完全松弛而退向外缘,是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降低,只适合看远物。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心率:低剂量阻断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上的M1受体,抑制负反馈,Ach释放增加,心率短暂性轻度减慢;中高剂量阻断窦房结M2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抑制作用,心率加速。快速静脉给药是通常无上述现象。(2)房室传导:可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房室

25、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促进房室传导(3)血管血压:大多数血管无明显胆碱能神经支配,故治疗量的阿托品对血管活性和血压无显著影响.大剂量可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出现潮红,温热等症状,尤其当微循环的血管痉挛时,有明显解痉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其扩血管作用与M胆碱作用无关,可能是机体对其引起的体温升高(出汗减少)后代偿性的散热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量可轻度兴奋延髓及高级中枢而引起弱的迷走神经兴奋,较大剂量可轻度兴奋延髓和大脑。持续大剂量可致中枢神经由兴奋转为抑制,发生昏迷和呼吸麻痹。临床应用:解除平滑肌痉挛 :迅速缓解胃肠道绞痛;平滑肌处于过度活动或痉挛时,作用最明显。胃肠道膀胱逼尿肌、尿道胆管子宫、支

26、气管。对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有效胆绞痛及肾绞痛常与镇痛药合用抑制腺体分泌:抑制唾液腺、呼吸道腺体分泌。全麻前给药,减少唾液腺及呼吸道腺体分泌。眼科应用:(1)虹膜睫状体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红痛、视力下降、房水混浊及角膜后沉着物,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发生继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以及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而失明。睫状机松弛减轻对动脉的压力,减低毛细血管的渗透性,使渗出减少,起到消炎作用,促使炎症吸收。此外,阿托品的松弛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充分休息,有助于炎症消退。(2):验光,检查眼底。儿童睫状肌调节功能较强,需用阿托品充分发挥其调节麻痹作用。缓慢型心律失常:可治疗迷走神经过度兴

27、奋所致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心梗早期伴有窦性或房室结性心动过缓,故可通过改善心率和减轻房室结阻滞以维持合适的血流动力学来缓解临场症状。计量过低可加重心动过缓,过大剂量引起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而加重心肌梗死,并有引起室颤的危险。抗休克:抗感染性休克:解除微血管痉挛,改善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缺血状态,有助于休克好转。解除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主要对抗M样症状;对骨骼肌运动终板膜N2受体无作用;对中枢N1受体无明显作用, 对抗中枢症状较差;不良反应:轻度心率减慢,略有口干,无汗,心率加速,瞳孔扩大,语言不清,不安疲倦,头痛,烦躁不安,谵妄、幻觉、惊厥等。阿托品的最低致死量,成人为:80130

28、 mg,儿童为 10 mg。阿托品中毒指标:瞳孔极度散大甚至达到边缘;皮肤高度干热,肺部罗音加重;心率由快逐渐变慢;呼吸有规则变为不规则;烦躁不安、谵妄、幻觉、惊厥。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麻痹性肠梗阻禁用。 东莨菪碱:本品外周抗胆碱作用和阿托品相似,仅在作用强度上不同。中枢抑制作用较强,小剂量镇静,大剂量催眠。临床应用:麻醉前给药、抑制腺体分泌、中枢抑制防治晕动病、预防给药、抗震颤麻痹症、中枢抗胆碱作用。山莨菪碱:作用特点:1. 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中枢兴奋作用很弱;2.解痉、抑制心血管功能、抑制唾液分泌、散瞳等作用均弱于阿托品。3.对血管痉挛的解痉作用的选择性相对较高,改善微循环。4.主

29、要用于感染性休克。5.不良反应及禁忌症与阿托品类似,但毒性较低。用途:1. 感染中毒性休克2. 内脏平滑肌绞痛。不良反应,禁忌症同阿托合成解痉药:季胺类解痉药:异丙托溴铵:作用特点1. 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2. 主要用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溴丙胺太林:作用特点1.胃肠道M受体选择性抑制胃肠平滑肌作用强而持久,并抑制胃酸分泌2.主要用于溃疡病、胃肠痉挛等(二)叔胺类解痉药:盐酸双环维林、盐酸黄酮哌酯、贝那替秦贝那替秦(胃复康):作用特点1. 能缓解平滑肌痉挛,抑制胃液分泌2. 安定作用3. 只用于兼有焦虑症的溃疡病人(三)M1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替仑西平 ;M2受体阻断药;M3受体阻断药:达非那

30、新第九章 骨骼肌松弛药第一节 神经节阻断药药理作用: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 钙离子内流. 促使囊泡释放乙酰胆碱(递质), 作用于突触后膜上NM受体,引发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以电紧张性扩布方式使周围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一次动作电位。Ach 在引起一次肌肉兴奋后迅速被乙酰胆碱酯酶清除。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1对1的,也就是每一次神经冲动都能可靠的使肌细胞兴奋一次,诱发一次收缩,这种关系的保持还要依靠每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 能够在引起一次肌肉兴奋后被迅速清除,否则他将持续作用与终板膜而使其持续去极化,影响下一次神经冲动的效应。这类药物能够与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的胆碱受体结合,产生与

31、ACh 相似的除极化作用,引发动作电位及骨骼肌收缩。 Ach 在引起一次肌肉兴奋后迅速被乙酰胆碱酯酶清除,以保证下一次神经冲动的效应。琥珀胆碱不能迅速的被乙酰胆碱酯酶清除,使终板膜持续去极化,使终板膜的N胆碱受体不能对Ach起反应,此时的神经肌肉的阻滞方式已由除极化转为非除极化,从而使骨骼肌松弛。第二节 骨骼肌松弛药骨骼肌松弛药:Nm受体阻断药, 能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后膜的Nm胆碱受体,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作用,故也称神经肌肉阻滞药.分为除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筒箭毒碱)。(1) 去极化型肌松药:一. 作用机制:与NM受体结合,产生弱而持久的除极,终板膜的NM受体不能对A

32、Ch起反应,神经肌肉阻滞方式由除极化转变为非除极化,导致骨胳肌松弛。 相阻断:与N 受体结合并激活NM受体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终板膜去极化。 相阻断:NM受体对ACh具有亲和力,但ACh不能使离子通道打开二 药理作用特点:用药后常出现短暂的肌束颤动。连续用药可以产生快速耐受。抗胆碱酯酶药不能拮抗这类药的肌松作用。临床用量无神经节阻断作用琥珀胆碱:药理作用:肌松作用出现快,持续时间短,易于控制。一次静注10-30 mg后, 1min 出现显效, 2 min肌松作用最强, 5 min 作用消失。体内过程:口服不易吸收, 静注后迅速被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 故作用短暂。临床应用:1. 持续时间短,

33、主要用于小手术麻醉的辅助药,气管内插管、气管镜、食道镜和胃镜检查等短时操作。2.辅助麻醉:静脉滴注可用于较长时间手术。便于在浅麻醉下进行外科手术,以减少麻醉药用量,保证手术安全。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窒息感(过量可致呼吸肌麻痹,应准备人工呼吸机,多见于遗传性缺少假性chE。)、肌肉酸痛、血钾升高(持续去极化而释放K+入血,使血钾升高)、眼内压升高、眼外骨骼肌短暂收缩,其他:增加腺体分泌,促进组胺释放,恶性高热(特异质反应)(2) 非去极化型肌松剂:一. 作用机制:与ACh竞争神经肌肉接头的NM胆碱受体,但不激动受体,竞争性阻断Ach的除极化作用,使骨骼肌松弛。二 药理作用特点:骨骼肌松弛前无兴奋

34、现象。同类阻断药之间作用相加。吸入性全麻药和氨基甙类抗生素能增强和延长此类药物的作用。与抗胆碱酯酶药之间有拮抗作用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节阻断作用筒箭毒碱:在胃肠道很少吸收,口服无效。神经节阻断和释放组胺作用 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其临床应用是与全麻药合用,以获得满意的肌肉松弛。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是一类能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与肾上腺素相似的作用,因此也称拟肾上腺素药;该类药物的基本结构是是苯乙胺,由苯环,碳链和氨基三部分组成,这3部分的氢可被不同基团取代,人工合成多种衍生物。第一节: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释放的主要递质,肾上腺

35、髓质亦少量分泌,药用的NA是人工合成品。体内过程: 在胃内因局部作用使胃粘膜血管收缩,在肠内易被碱性肠液分解破坏,故口服不能产生吸收作用; 皮下和肌肉注射收缩血管,吸收缓慢,发生局部组织坏死,静脉推滴,引起BP急剧升高,心律紊乱.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很少到达脑组织。代谢产物为活性很低的间去甲基肾上腺素,迅速代谢,作用短暂。药理作用:激动受体作用强大,对1和2受体无选择性,对心脏1受体作用较弱,对2受体几乎无作用。血管:激动血管1受体,产生血管收缩效应收缩强度:全身各部分血管受体的分布密度有差异,所以各部分血管收缩程度不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最明显,其次是肾脏血管,此外脑,肝肠系膜

36、甚至骨骼肌血管也呈收缩反应。特别是小动脉和小静脉。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冠状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1)心肌代谢产物腺苷增加;(2) 血压升高,提高了冠脉灌注压力心脏:心脏以1受体为主,故激动1受体,心脏兴奋,心脏兴奋兴奋有四方面的表改变: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加。但整体上,心率由于血压升高而反射性减慢。血压:(1)小剂量静脉滴注 - 血管收缩作用尚不十分剧烈时,由于心脏兴奋使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多,脉压加大。(2)较大剂量时 - 因血管强烈收缩使外周阻力明显增高,故收缩压升高的同时,舒张压也明显升高,脉压变小。临床应用: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剧烈的刺激引起强烈的神经

37、反射性血管扩张,周围阻力锐减,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的早期小剂量NA静脉滴注,主要目的是维持血压,保证心、脑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低血压:中枢抑制药中毒引起的低血压。上消化道出血:将NE稀释后口服,使食道和胃粘膜血管收缩,产生局部止血。禁忌症与不良反应: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静脉滴注时间过长,浓度过高或药液漏出血管。如发现外漏或注射部位缺血表现皮肤苍白,应停止注射或更换注射部位,进行热敷,并用普鲁卡因(局麻药扩张小血管)或短效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作局部浸润注射,以扩张血管急性肾功能衰竭:静脉滴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肾脏血管剧烈收缩,可产生少尿、无尿和肾实质损伤。监测尿量,尿量应保持在每小时25mL以

38、上第二节:、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 AD是肾上腺髓质的主要激素(主要在髓质嗜铬细胞生 物合成)。药用AD可从家畜肾上腺提取或人工合成。体内过程:口服后易在碱性肠液,肠粘膜及肝内易被氧化破坏失效,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皮下注射因能收缩血管,故吸收缓慢,作用维持时间长。药理作用:肾上腺素主要激动、 受体, 受体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 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以及支气管平滑肌。心脏:心脏上以1受体为主,激动1 2受体,心脏兴奋,心脏兴奋兴奋有四方面的表改变: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输出量增加。作用特点:作用快而强血管:血管平滑肌上有a1受体,激动时血管收缩,血管血管平滑肌上还有2受体,激动时血

39、管舒张。皮肤、粘膜,内脏尤其肾脏等器官的血管平滑肌受体在数量上占优势, 2受体相对较少 ,因此皮肤粘膜血管,收缩最明显;内脏血管,尤其肾血管收缩明显;骨骼肌血管以2 为主,呈舒张反应。冠脉表现为舒张,因为激动2受体和心脏兴奋,代谢增强,腺苷的作用。血压:AD对血压的影响呈现双相反应:给与AD后首先表现为血压升高,然后出现血压下降,而且血压的下降作用时间比较长。原因:血压升高,给AD高浓度时, 1受体兴奋,心脏兴奋,a1受体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浓度降低,低浓度时 受体对AD的敏感性高于a受体,AD以兴奋受体为主,出现血管扩张,因此出现血压下降。支气管:激动2受体,松

40、弛支气管平滑肌;激动肥大细胞2受体,抑制其释放过敏介质;激动支气管黏膜1受体,使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降低其通透性,消除粘膜水肿。代谢:增强肌体的新陈代谢;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大剂量时可出现中枢神经兴奋症状。临床应用:心脏骤停:直接心内注射,兴奋心脏这个心脏骤停往往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过敏性疾病:(1)过敏性休克首选药。肾上腺素激动受体,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激动受体改善心功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减少过敏介质释放,扩张冠状动脉。(2)支气管哮喘;(3)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血清病。与局麻药配合及局部止血:可延缓药物吸收,延长局麻时间。鼻粘膜和齿龈出血:肾上

41、腺素激动受体收缩局部小血管止血。浸有0.1%盐酸肾上腺素的纱布或棉花球填塞出血处。治疗青光眼:促进房水回流、促使受体介导的眼内反应脱敏感化,降低眼内压。不良反应与禁忌:心悸、烦躁、头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剂量过大可使受体过度兴奋使血压骤升,引发脑出血,故老年慎用。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甲亢患者禁用。第三节 受体的激动药 异丙肾上腺素体内过程:口服易在结肠黏膜与硫酸基结合而失效;气雾剂给药,吸收较快;舌下给药可从舌下静脉丛吸收。吸收后主要在肝脏组织中被COMT所代谢。药理作用:异丙肾上腺素是经典的受体激动药, 对12选择性很低,对受体几乎无作用。心脏:激动1受体,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

42、率和加速传导作用。AD相比,其加快心率,加速传导作用较强,心律失常的几率比AD低.血管与血压:激动2受体,舒张骨骼肌血管,肾、肠系膜血管和冠脉也舒张。心脏兴奋外周血管扩张,使血压升高而舒张压略微下降,此时冠脉流量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激动2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AD略强);激动肥大细胞2受体,抑制其释放过敏介质。代谢:肝糖原增加,增加组织耗氧量。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中枢神经作用不明显。临床应用:支气管哮喘:舌下或喷雾给药,控制急性发作房室传导阻滞:舌下含药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强大的加速传导作用。心脏骤停:心室自身节律缓慢,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衰竭而引发的心脏骤停,与NA合用作心

43、内注射。休克:适用于低排高阻的感染性休克。不良反应及禁忌症:心悸、头晕、心律失常。禁用于冠心病、心肌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是一类能与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本身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拟肾上腺素作用, 却妨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或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受体结合, 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的药物。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给肾上腺素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继而出现微弱的降压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如事先 给与受体阻断药,对抗了缩血管作用,再用原来升压剂量的肾上腺素,反而呈现明显的降压反应.这种现象称为肾上腺素对血压的翻转作用. 充分体现了肾上腺素对

44、血管平滑肌2受体的激活作用。非选择性受体阻断药(1、2受体阻断药) 酚妥拉明 妥拉唑啉(竞争性拮抗剂)体内过程:酚妥拉明生物利用度低,大多数无活性的代谢产物从尿中排出。妥拉唑啉口服吸收缓慢,排泄较快,以注射给药为主。药理作用:与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作用相反。血管和血压:阻断1受体, 扩张血管平滑肌;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血压下降;静脉和小静脉扩张明显,降低外周阻力。心脏:酚妥拉明可兴奋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这种兴奋作用部分由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引起;部分是阻断神经末梢突触前膜2受体,从而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激动心脏1受体的结果。酚妥拉明尚具有阻断K+通道

45、的作用。其他:拟胆碱和组胺样作用。临床应用: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肢端动脉痉挛的雷诺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伤后遗症。去甲肾上腺素外漏:长期过量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外漏时,可治皮肤缺血,苍白和剧烈疼痛,甚至坏死。酚妥拉明10mg 溶于10-20 ml 生理盐水中做局部浸润注射。嗜铬细胞瘤: 用于鉴别诊断、高血压危象治疗及术前准备。抗休克: 酚妥拉明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是心排出量增加,并能有效降低肺循环阻力,防止肺水肿发生,从而改善休克状态时的内脏血液灌注,解除微循环障碍。前提是必须扩充血容量。治疗心肌梗死和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酚妥拉明间接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

46、降低外周阻力,使心脏后负荷降低。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用于肾上腺素等拟交感胺药物过量所致的高血压。不良反应与禁忌症:扩血管作用:直立性低血压拟胆碱作用:胃肠道刺激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反射性兴奋心脏作用:心律失常、心率加快、心绞痛。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禁用。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本类药物对受体有很高的选择性,与受体结合, 竞争性的阻断递质或拟肾上腺素药, 从而拮抗其型作用.体内过程:脂溶性高的药物跨膜转运能力强(大多数药物主要通过被动扩散),吸收快而且完全,消除方式主要通过肝脏还是肾脏,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这类药物口服吸收后必先通过肝脏才能到达全身血循环,因此首过消除明显。进入体内的量

47、就比较少,生物利用度就低一些. 半衰期也就比较短;经过肝脏消除,肝脏主要消除药物是肝微粒体酶.脂溶性低的药物,水溶性相对比较高,体内过程和脂溶性高的药物完全相反.肾脏的功能,只要是正常的肾功能,排泄能力差不多,因此血药浓度相对恒定.肝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药理作用:受体阻断作用:(1)心血管系统:阻断心脏1受体,抑制心脏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减少。还能延缓房室结传导,延长心电图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应用受体阻断药还可使肝肾,骨骼肌血流量减少。(2)支气管平滑肌:阻断2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张力增高,呼吸道阻力增大。可以诱发或加重哮喘。(3)代谢:

48、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致血糖升高、脂肪分解作用。抗甲亢,受体阻断药不仅能对抗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高,而且也可以抑制T4转变为T3的过程有效控制甲亢。(4)受体阻断药通过阻断神效球旁细胞器的1受体而抑制肾素的释放,内在拟交感活性:系不同程度的受体激动作用。具有ISA的受体阻断剂,其阻断作用较弱。由于这种作用较弱,一般被其受体阻断作用所掩盖。膜稳定作用: 部分受体阻断药具有局麻作用和奎尼丁样作用,皆是其降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所致。其他:(1)抗血小板聚集:普萘洛尔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该作用与膜稳定作用有关。(2)降低眼内压:阻断睫状肌受体,减少cAMP生成,减少防水的生成。临床应用:快速型心律失

49、常(慢速心律失常:阿托品)高血压:属于基础降压药 抗高血压治疗时阶梯性的用药,首先用的最基本的药物。充血性心力衰竭:早期用,心脏的收缩力降低,心脏射血减少引起的. 用药会使心肌的收缩力降的更厉害.必须是心脏还有一定的功能时用.心肌梗死早期应用心绞痛:冠脉发生病变,心脏供血不足,暂时性缺氧,心前区疼痛。其他:辅助治疗甲亢及甲亢危象、青光眼等不良反应及禁忌症:诱发或加剧支气管哮喘:非选择性受体阻断药可使呼吸道阻力增加。抑制心功能:外周血管收缩和痉挛:作用于2受体.反跳现象:长期应用受体阻断药时如突然停止用药,可引起病情加重,如血压上升,严重心律失常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加。偶见眼皮-皮肤黏膜综合症,幻

50、觉,失眠和抑郁症。禁忌症:禁用于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室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支气管哮喘。心肌梗死及肝功能不全者慎用。其余略,详见P99-P105第十六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抗癫痫药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的慢性疾病,发作时多伴有脑部局部病灶的神经元兴奋性过高所致的阵发性的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围扩散而出现大脑功能短暂失调的综合征,具有突发性、反复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短暂运动、感觉功能或精神异常,并伴有脑电图的异常。癫痫分类:部分性发作 (一侧大脑的某一部位):(1)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时不影响意识;(2)复合部分性性发作,发作时影响意识全身性发作(两侧大

51、脑同时受累):(1)失神性发作;(2)强直-阵挛性发作;(3)肌阵挛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这是大发作的极端严重形式,其实是非常快速的连串发作,患者有两次发作之间没有意识清醒的时候。这种状态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或数周,可以致命。药物是治疗癫痫最有效的方式。抗癫痫药的作用机制,有两种方式:1.抑制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 2.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组织,遏制异常放电的扩散。常用抗癫痫药物 苯妥英钠(大仑丁):体内过程: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不同制剂生物利用度显著不同。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60-70经肝脏代谢为羟基苯妥英钠,代谢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经肾排出。当血药浓度低于10g/ml时,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52、血药浓度高于10g/ml,转为零级动力学消除,血浆t1/2约20-60h。有效血药浓度为10-20g/ml。药理作用与机制:1.本品为治疗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但对小发作(失神发作)无效。2.治疗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中枢疼痛综合症。3.抗心律失常。苯妥英钠对各种组织的可兴奋膜,包括神经元和心肌细胞膜,有稳定作用,降低其兴奋性。不能抑制癫痫病灶异常放电,但能够阻止癫痫病灶异常放电向周围正常脑组织的扩散,发挥抗癫痫作用。膜稳定作用,降低其兴奋性:(1)阻滞电压依赖性Na+通道,减少Na+内流,使动作电位不易产生;(2)阻滞电压依赖性Ca+通道,减少Ca+内流。(3)对钙调素激酶系统的影

53、响:抑制钙调素激酶活性。抑制突触传递的强直后增强(PTP) :PTP是指反复高频电刺激突触前膜神经纤维后,引起突触传递易化,使突触后纤维反应增强的现象。PTP在癫痫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过程中也起易化作用。治疗浓度的苯妥英钠可以选择性的抑制PTP的形成,抑制异常放电的扩散。不良反应和禁忌症: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与血药浓度呈正比,一般血药浓度10g/ml时可有效的抑制大发作,血药浓度超过20g/ml可出现毒性反应。与剂量有关的毒性反应:静脉注射过快可致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口服过量引起急性中毒时主要影响小脑-前庭功能。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严重者可出现脑萎缩。血药浓度超过40g/ml可致精神错乱

54、;50g/ml以上可出现昏迷。慢性毒性反应:可出现牙龈增生,多见于青少年。本品为肝药酶诱导剂,可加速维生素D代谢,长期应用出现低钙血症,儿童患者可发生佝偻病样改变,少数成年患者可出现骨软化症,必要时应应用维生素D的预防。久服可致叶酸吸收及代谢障碍。还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发生皮疹、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定期做血常规检查)。致畸作用:偶见男性乳房增大、女性多毛症,偶可致畸胎(胎儿妥因综合征),孕妇慎用。临床应用:抗癫痫:大发作的首选药,对小发作无效,静脉注射可用于癫痫持续状态。治疗外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相互作

55、用: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保泰松、磺胺类、水杨酸类、苯二氮卓类和口服抗凝药等可与苯妥英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使后者游离血药浓度增加。影响肝药酶:氯霉素、异烟肼等通过抑制肝药酶可提高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等可通过诱导肝药酶加速苯妥英钠的代谢从而降低其血药浓度。苯巴比妥(鲁米那):本药具有起效快,疗效好,毒性小和价格低等优点,主要用于治疗癫痫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作用机制:降低病灶内细胞的兴奋性,抑制病灶的异常放电;提高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兴奋阈值,限制异常放电的扩散。注意事项:本品为镇静催眠药物,用药初期易产生精神萎靡等副作用。卡马西平(酰胺咪嗪):为安全、有效、广谱的抗癫痫药。对精

56、神运动性发作疗效佳;对大发作和单纯局限性发作也有效,对小发作效果差。与其他抗癫痫药相比,不良反应较少。作用机制:治疗浓度时阻滞Na+通道,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癫痫病灶及其周围神经元的放电。增强GABA在突触后的作用。临床应用:精神运动性发作疗效佳,尤其是伴有精神症状的癫痫,为首选药;对大发作和单纯局限性发作也有效,对小发作效果差。外周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疗效优于苯妥英钠。防治躁狂抑郁症,包括对锂盐无效者仍有一定疗效。丙戊酸钠(二丙基醋酸钠):本药为广谱抗癫痫药,对各型癫痫都有一定的疗效。对大发作疗效不如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对小发作疗效优于乙琥胺,但因其肝脏毒性,一般不作首选。

57、对复杂局限性发作疗效与卡马西平相似,对非典型的小发作疗效不及氯硝地平。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在80以上。不良反应较轻,常见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嗜睡,平衡失调,乏力、精神不集中、不安和震颤等。多发生肝损害。苯二氮卓类:地西泮: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静脉注射起效快,较其他药物安全硝西泮:主要用于癫痫小发作,特别是肌阵挛性发作及婴儿痉挛。氯硝西泮:为广谱抗癫痫药,对癫痫小发作较地西泮好,静脉注射也可用于癫痫持续状态。1-6月耐受,突然停药产生反跳,加重癫痫发作。根据癫痫类型可选择的药物:大发作: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酰胺咪嗪、扑痫酮、苯二氮卓类各种单纯的/

58、复杂部分性发作:苯妥英钠、酰胺咪嗪、苯巴比妥、丙戊酸钠、扑痫酮、苯二氮卓类小发作:乙琥胺、苯二氮卓类、丙戊酸钠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地西泮、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多卡因、硫喷妥钠应用抗癫痫药的注意事项: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给药方案个体化逐渐停药抗惊厥药惊厥: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全身骨骼肌不自主的强烈收缩。硫酸镁:口服给药很少吸收,有泻下和利胆的作用,外用热敷可消炎去肿。作用机制:镁离子可抑制中枢神经的活动,抑制运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的释放,阻断神经肌肉联接处的传导,降低或解除肌肉收缩作用。对血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使痉孪的外周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同时对子痫有预防和治

59、疗作用。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缓解子痫、破伤风等惊厥,也长用于高血压危象。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呼吸抑制:肌腱反射是其先兆血压剧降心脏骤停新生儿高镁血症急救措施:(1)人工呼吸;(2)静注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抗帕金森病药:帕金森病(PD)发病机制:PD是一组以运动失调为主的临床综合症,其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神经元变性是主要病理特征。详见P142页。拟多巴胺类药:多巴胺的前体药:左旋多巴:由酪氨酸形成的儿茶酚胺的中间产物,即DA前体。体内过程:口服吸收经小肠芳香族氨基酸转运体迅速吸收。食物中其他氨基酸可与左旋多巴竞争同一转运体,从而减少吸收。肝、肠、心、肾中被

60、L-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ADC)脱羧生成多巴胺,仅少量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疗效。L-DOPA生成的多巴胺一部分经突触前膜的摄取机制返回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另一部分被单胺氧化酶或COMT代谢,经肾排泄。药理作用:PD患者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酪氨酸羟化酶同步减少,使脑内酪氨酸转化为L-DOPA极度减少,但将L-DOPA转化为多巴胺的能力仍在。L-DOPA是多巴胺前体,通过血脑屏障,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的不足而发挥作用。临床应用:对轻症及较年轻患者疗效较好,而重症及年老衰弱患者疗效差。对肌肉僵直及运动困难疗效较好,而对肌肉震颤症状疗效差,如长期用药及较大剂量对后者仍可见效。作用较慢,常需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