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接受论_第1页
披文入情——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接受论_第2页
披文入情——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接受论_第3页
披文入情——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接受论_第4页
披文入情——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接受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披文入情中国古典诗学语言承受论诗歌,作为语言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是繁富驳杂的生命世界的感性描绘,也是人类情感意绪、精神风貌的直观形态。由于古汉语音义构造、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使得以它为载体的诗歌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意味。不同的文本密码,需要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才能使其储存的艺术信息得到更为准确、深化的破译。伴随着诗艺的演进,我国古代的理论家很早即注意诗歌鉴赏的规律性问题,并有周详的阐述。本文以语言为视角,试着清理出古典诗学对诗歌承受时过程、方法的可贵见解。一、“静气按节,密咏恬吟从文艺作品的价值功能来说,创造的作品不过是一些抽象死板的指示性符号而已,语言文本自身的完美,只给艺术欣赏提

2、供一个契机,一部作品的艺术生命的完成,其价值的实现,还有待于详细的文学承受过程,通过承受主体的参与、创造,从字词句到语段篇章信息的译解、总合,不断建构新的意义图式,传送新的艺术信息。我国古典诗学,非常注重鉴赏者的主动性,擅长根据审美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鉴赏方式。首先,它强调吟咏。宋人魏庆之说:“诗全在讽诵之功。看诗不须着意去里面分解,但是平平地涵泳自好。(?诗人玉屑?卷十三)读诗的技诀不是环环相扣的条分缕析,它是情感上的体验和共鸣,阅读过程是承受者跨越语言的栅栏,设身处地经受诗人所经历过的感情,重新获得感发的过程。审美情感的到来,非外在强力所能至,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贵在不着意地吟咏

3、意会。这是步入审美之境的根底和必要条件。因为诗由语词符号构成,属于时间艺术,而且古代诗歌特别讲究音律的效果,注重音乐的美感效应,构造整齐,字字铿锵,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抑扬顿挫,通过谐美的声音传达意义,震荡心灵,陶情冶性,讽咏时,读者心里的尘俗之门被关闭,更容易进入诗的情境,感受诗人的一致之思。元稹记述自己读陈子昂诗说:“适有以陈子昂?感遇?诗相示,吟玩剧烈,即日为?寄思玄子诗?二十首。1“吟玩剧烈,更突出地表现了诗歌欣赏时有着强烈的感情冲动,说明了阅读过程中的心理的不平衡态势。“吟玩使得言语文字进入文学流通,承受者感入神思,彷徨八极,充分地化语词为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思,处于一种最正确的情绪体

4、验状态,并引发出元氏个人内心深处埋伏的情绪流,形诸笔墨,赋而为诗。正如前面所讲的“不须着意一样,这种“吟玩剧烈的情形,是承受者(元稹)感情被激活、鼓荡的产物,语言构筑的艺术世界暂时包容、取代了个人的精神世界,占据着自我的整个心灵,忘形忘物,“反复讽咏,便移寒暑,它既是不同的文艺欣赏主体审美时的共同感触,又是鉴识、玄赏古典诗歌作品的特殊之处。但是,读者在艺术承受过程中,并非总是轻易地就能浸入艺术世界,领会诗的意蕴。诗歌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到读者知觉活动时意象整体组合,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复杂多样的。一部作品,或许因为诗语的含蓄隐晦,使欣赏者一时难以把握其真正的思想内涵。或许还因读者自身生活经历的缺乏,

5、与诗人情思上存有隔膜,无法与作品对等交流,产生共鸣。所以,文艺承受又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古人说:“须是将来吟诵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诗人玉屑?卷十三)一首诗,特别象我国古典诗歌,字数一般不多,浓缩度却特别大,隐含的意义非常丰赡,只有反复吟诵,多番讽咏,才能使诗意渐次突现出来。换句话说,要理解诗歌作品,光靠看前人的注疏不可能到达深化的程度,只有往复屡次吟咏,以自己亲身经历或设身处地去体认,才会自然领悟到诗人所表达的情绪意趣。言语在理解中绵延,传统的注疏只代表前人的解读结果,不同时代的不同个人都会有浸透着现实生活的新的阐释,赋予旧作以崭新的话

6、语。读诗之法,以涵咏为尚。沉着讽诵,不着意地习诵其辞句,悠游浸润,涵咏默会,以寻绎其旨趣,在往复低徊、抑扬曲折中,按索其谐美的节奏,洞明诗的真正旨归、真实性情。古人常把“吟咏合离作为评判诗歌的圭桌,以诗语音乐的美感效果,与抒情达意之功能是否契合为准绳,合那么为上,离而为下,分辨诗的工拙优劣。因为不同体制的诗篇,其声韵、音节等语言形式因素迥异,形成的风格特征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诗的意蕴是文本各个环节综合的信息反响,意在言先,亦在言后,在涵咏讽诵中,诗歌的风格气象自然生成,诗意由含而不露,转而心领神会。所以,吟诵能使人更好地深化到诗情的深层,体会诗的底蕴。清人沈德潜言:“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

7、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2沈氏认为:诗歌以声为用,通过声音传达诗人不同的情思,那么诗歌的意味就浓缩在诗歌语言的字词音律之间,一首诗的微妙之处即在抑扬抗坠、上下起伏中,营构诗的境象。这是选择适当的鉴赏方式的客观性前提。因此,读者在承受作品过程中,要拥有审美的心境,“静气按节,密咏恬吟,即澄怀虚胸,日常意识被垂直切断,依寻音节,细细吟咏,渐渐涵濡,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对象之上,全身心投入到创造性的知觉活动中去,调动诸种心理机制,从语义的认知渐入审美的体验,领略诗的整体风貌,直探“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这才真正得读诗兴趣。文艺承受是一种心理承受的过

8、程,自始至终表现为一种情感体验。“心有灵犀一点通,心灵上的共鸣,有时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大雅棫朴?有章:“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大意是说:银河浩大灿烂,天空荣耀闪闪。周王长寿不老,怎不造就人才。朱熹评论道:“此等语言自有个血脉流通处,但涵泳久之,自然见得条畅浃洽,不必多引外来道理言语,却壅滞却诗人活底意思也。3虚怀定力,“涵泳久之,自然而然“条畅浃洽,神爽心开,见着活泼泼的意象,把握住诗语之间的血脉流通;否那么,引用繁复的言语说教,反而会破坏诗歌形象的整体性和情感的连接性。无法用语言表述出当时的心理感受,恰恰是艺术欣赏的极境。可见,涵诵吟咏,作为古代诗学的解诗方式,是符合我

9、国古典诗歌实际的,它能更好地穿过语言的雾障,直指诗人心灵,是理解诗美的必由之路。二、“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唐代司空图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言韵外之致耳。4味指韵味,司空图把辨明诗歌语言内含的韵味作为评论诗的前提,进而透过诗的语言意象,洞悉其言外之意。以味言诗,在中国古典诗学中并非司空图所独创,早在六朝时代,刘勰就提出符合法度、言辞简练的作品应该“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物色?),味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情趣盎然而又格外清新。其后钟嵘以“滋味说作为诗鉴赏的中心,在?诗品序?里,他从诗体的演进入手,以味之有无多寡考察

10、四言之衰、五言之盛的原由,指明语言文字诸形式带给人的审美感受。后来,把“味引入诗歌批评理论的更多。白居易评论元九诗:“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白居易集?卷十五)韵高体律,意古词新,只是一种物态形式,一旦承受者“甚觉有味,才意味着作品的价值得到真正的肯定,说明它翻新组合新的构造形式,超过了前人的语言领域,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清人刘熙载谈到词的语言时如是说:“澹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5表达了诗语的一种相摩相荡、相辅相成的关系。不管诗人采取何种表达手段,编织什么样语言构造系统,但要能体会出韵味那么是共同的,否那么,迫新逐奇,枯燥乏味

11、,就会失去感动人的力量。前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读古人的诗章也是有门径的,清人黄子云说:“学古人诗,不在乎字句,而在乎臭味。字句魄也,可记诵而得。臭味魂也,不可以言宜。当于吟咏时,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或得或丧,假设存假设亡,始也茫焉无所遇,终焉元珠垂曜,灼然毕现我目中矣。见而获之,后虽纵笔挥洒,却语语有古人面目。6读古人诗不在于会不会理解诗句外表直观的意思,而在于感受出语言蕴含的滋味,对味的感悟并不在字句注释、解析,而在内心与诗意的冥合无闻,以我之心深化作者当时处境,化物化的文字为活泼泼的意象,通过把握古诗之味,唤醒自己心灵底情绪,陶冶着

12、深层的人性构造。这才是欣赏诗艺、破译诗语的真谛。对后代诗人而言,学古不是拟古,而是为了掌握古人诗章韵味,融入我之作品,使得“语语有古人面目,同时又表达出鲜活的内容,表达异种情调,昭示新的风格。特别是在博览群书之后,假设果能转益多师,采众人之长,融汇贯穿,“以五味调和,那么为全味,树立一家之格,而又能出于咸酸之外,不局限于某一种单调的味道,把诗的水准提到更高度。这类诗歌真中有幻,寂处有音,篇圆句紧,简约玄澹,其语境常常处在迷离惚恍之间,意蕴具有丰富性、多面性及韵外之致。转贴于论文联盟.ll.诗味在不同诗人的作品中,甚至在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中,并不一样,存在着味之浅深、多寡的区分。清人张萧亭说:“

13、唐司空图教人学诗,须识味外味。坡公常举以为名言。假设学陶、王、韦、柳等诗,那么于平淡中求味。初看未见,愈久不忘。水味那么淡,非果淡,乃天下至诗,又非饮食之味之可比也。但知饮食之味者已鲜,知泉味者又极鲜矣。7这就是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的语言艺术境界,寓澹泊之至味,也是多而深之味,在古代诗学中特别受到推祟,象陶、王、韦、柳等人诗便如此。读他们的诗就要于“平淡中求真味,如同品饮泉水,外表味淡,其实“乃天下至味,使人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吟诗的目的不在欣赏其华美的外表形式,而在其深藏的意蕴,外表惹人喜欢的辞章,假设无内在的质素,其味索然,这是浅薄的表现;另一些诗,其表平淡,没有招徕欣赏者的外

14、部装饰,淡而有味,真气灌注其中,兴趣暗寓其里,这是高质量的诗。假设火候未到,徒拟平淡,读者费尽咀嚼,终无意味,就不能算是好诗。陶渊明诗的语言风格平淡,世所公认,但仔细品味,“字字有味,每个语词负载着最大意义负荷,透过“淡,又能体验到“甜如丹山蜜的味道。魏庆之云:“晦庵论读诗看诗之法: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诗人玉屑?卷十三)读诗时,须让欣赏主体精神沉潜到诗歌的艺术境界中去,反复讽诵诗句,品析其中包含的义理,咀嚼出味道,向心灵深度拓展,才符合艺术鉴赏的法那么,有所收益。诗歌语言是虚拟性的,只是创作者以一种特殊的表达技巧,将日常惯用语“陌生化,具有意义的多重意向性,承受者

15、要凭借个人的生活经历,加以想象、综合、发现,在详细语境中去体验。讽诵、玩味,就是通过对语言表层意义的细致探求,追寻其引申义、文外文,以及多层意义组合而获得的新生义。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讲,语言符号的具象性、语义的不确定性,恰好能引起深层无意识的反响,它会调动或激发大量前逻辑的、原生态的多种感受,它们互相渗融,使视听觉同味触觉串联起来。这类感觉的移位、转换,既是审美情感紧张力的一种能量释放,也是审美愉快的导航灯和前奏曲。所以说,读诗品味,既是鉴赏古代诗歌的经历总结,又是品析诗歌文本优劣成败的准那么。三、“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诗歌是诗人的情绪流动的凝固化的物质形式,它传达诗人的情感,通过欣赏主体的承受,

16、感发志意。因此,读诗就不仅是欣赏文本的构造规那么、语言形式,获得感官的快适,而且要领会诗人抒发的情志、意念。孟子早已说过:“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之。(?孟子万章上?)诠释诗的人,不能因为只注重文辞的品味而损害对诗人情意的理解和把握,尽管“以意逆志有其缺陷,但这种反对割裂章句或拘泥字面意思,要求从整体的语言构造中体会诗的本来意义,是有进步意义的。本来,诗歌语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惟有传达所由表达的语义,才能洞明诗人的情志。但是,古典诗学讲究言不尽意,味在咸酸之外,语言只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符号系统,具有多重埋伏性的召唤构造,真正的诗情还需要通过对语词呈示的象外之意的体认,

17、由承受主体去领会。宋人魏泰曾言:“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那么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如将盛气直述,更无余味,那么感人也浅,乌能使其不知手舞足蹈;又况厚人伦,美教化,动天地,感鬼神乎?他还举“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瞻乌爱止,于谁之屋诗,评为:“其言止于乌与桑尔,及缘事以审情,那么不知涕之无从也。8诗虽云表达情性,但“情贵隐,诗人用语词述事以便寄情,这比直接陈述要感人得多,更容易到达诗的教化作用,所以,读者承受时采取的正确方法乃是“缘事以审情,根据诗语描绘的事物,探求其深藏的蕴涵,所引?诗经?里诗外表上是在说乌桑,本质上是玲珑巧妙的心灵装置,寄托着人的悲伤情思。这种情思在

18、语言所提供的意象之外。可见,在诗歌承受过程中,有赖于读者的积极介入,“老夫非是爱吟诗,诗到忘言是尽时,要想理解诗的真实含义,必须超越语言给定意义。司马光指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读者只有通过考虑,才可能得言外之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那么时可知矣。9假设没有承受过程欣赏者虚神静态的考虑、体味,杜诗的意思就不会被清鉴、明察,更不能引起广阔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从创作来说,诗之生成是性情所至;从承受角度讲,欣赏者阅读诗歌作品要想正确地理解原

19、意,必须披文入情,探本求源,把着促成诗人创作动机的真实性情。诗由于其特殊的艺术性,情假设深渊,含蓄蕴藉,见于语言之外。读者既利用现成诗语的意向性、启发性,又要超越语义束缚,去心神冥契。皎然说:“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假设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10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并非不看表达的文字,而是说明诗之味旨超出于语言的文字形质、音节风格的表层面。审美程度高的人如康乐辈,往往能得其精而忘其粗,得其意而忘其言,使其成为通向宇宙、人生慧境的崎岖甬道。这似乎有些玄虚、神秘的色彩,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符合艺术欣赏的本质特征的。?诗筏?上云:“盛唐人诗,有血痕无墨痕

20、,今学盛唐者,有墨痕无血痕。11学习盛唐诗贵在学它的精、气、神,即血痕,假设单由片言只字求工,虽守诗家之律,却失去了诗人真至的情性,徒有其表而无其里,有其形而无其神,一经细咀慢嚼,便兴味索然。因此,诗歌欣赏时,训字释句,决不可少,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感受诗的整体境界,读者应由注重字调句读入手,先必须得诗人之心,然后打破感官,参破时空,逼向具有历史意识、人类意识的情性,到达对意蕴的把握,得意忘言。刘熙载评论杜诗时,概括地指出:“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12杜诗吐弃高远,涵如阔大,曲折深邃,非常人所能及。他自言“直取性情真,气象与取意相兼,谓之“有,但其使用的语言文字却并不见新异,无刻意雕凿之痕,故谓之“无。“有“无之辩证统一,使得杜诗登峰造极,后人无可追攀。所以,鉴赏不同诗人的作品,即是对不同诗作情性的区分:“羌村三首,惊心动魄,真至极矣。陶公真至,寓于平澹;少陵真至,治为沉痛。此境遇之分,亦情性之分。13陶诗与杜诗同为真至,皆发自肺腑之言,但前者写得平澹,后者写得沉痛,风格不同,是他们二人各自生活境况而引发迥异性情所决定的。欣赏古典诗歌,力求获得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这就要求承受者以个体的生命直觉去感悟、冥会,甚至遭遇类似禅宗的神秘体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