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心理学(全套400页PPT课件)_第1页
视觉心理学(全套400页PPT课件)_第2页
视觉心理学(全套400页PPT课件)_第3页
视觉心理学(全套400页PPT课件)_第4页
视觉心理学(全套400页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视觉心理学1. 设计中的心理学1 设计中的心理学1 设计中的心理学 消费者:对产品的视觉认知、消费 心理 设计师:设计中运用视觉思维原 理、设计师心理1.1 认识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与生活息息相关 心理学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1.2 认识视觉心理学视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人的视觉信息处理过程。(认知心理学观点)2.通过针对人、艺术品的实验分析研究人的视觉规律。(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1.2 认识视觉心理学人的视觉信息处理过程包括视觉信息如何被眼睛所捕获,这些信息如何被投影到视网膜上,怎样通过神经通路传向大脑的初级视皮质,这些被传到大脑的有

2、关图形、色彩和空间位置如何被大脑组织、辨认和识别等。1.3 认识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CSI)的一门学科。2 视觉系统2 视觉系统及理论2.1 眼球的构造2.1 眼球的构造角膜:外界光线由此进入虹膜:其伸缩可以使瞳孔缩小或放大,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亮,以适应不同亮度环境水晶体:是双凸透镜睫状肌:其伸缩可随时使晶状体的凸度改变,调节透镜的焦距。所视物体在远处时,水晶体变得扁平;所视物体在近处时,水晶体变得凸起玻璃状液:维持足够的眼压,保持眼球的正常形状2.1 眼球的构造视网膜:其上有两种感光细胞

3、(光感受器):一种是杆状细胞,对明度敏感;一种是锥状细胞,对颜色敏感。在这里完成眼睛的关键作用,把光转换为能被大脑识别的神经信号。中央窝:这个部位只有锥状细胞,没有杆状细胞,是视觉最敏感的区域,对颜色和空间细节的检测都十分准确。中央窝没有双极细胞2.1 眼球的构造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整合锥状细胞和杆状细胞的信息。双极细胞整合感受器的神经冲动,并传递到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整合一个多个双极细胞的冲动,形成单一的发放频率,形成神经冲动。盲点:这是视网膜上非常有趣的一个区域,就是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地方,没有感受细胞。2.1 通向大脑的通路 视交叉的形状像希腊字母X 每条视神经在视交叉处分为两束,其

4、中一束传递到同侧,另一束传递到另一侧的大脑半球。2.3 大脑中的视觉功能2.3 大脑中的视觉功能 在初级视皮层中,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立刻处理整幅图像,分解出形状、颜色、纹理、立体的深度和运动等成分。2.3 大脑中的视觉功能 初级视皮层是一个紧密项相连的交织区域,在这里处理不同种类的信息。后传递给视觉二区的神经元进一步加工。2.3 大脑中的视觉功能 内容通道从视觉一区和视觉二区开始,沿着大脑两侧的低层边缘向前扫描,完成某种环境下物体的辨别。位置通道从大脑上部分向前扫描,处理所处位置的信息。2.4 视觉刺激引起视觉的刺激是光,光是由电磁波而形成的。2.4 视觉刺激引起视觉的刺激是光,光是由电磁波而形

5、成的。2.4 视觉刺激可见光:界于380nm(紫外线)到780nm红外线)红色780-630nm 橙色630-600nm黄色600-570nm绿色570-500nm青色500-470nm蓝色470-420nm紫色420-380nm2.4 视觉刺激构成视觉的光有两种: 一种是由发光体直接发射出来的光,另一种是由物体反射出来的光。2.4 视觉刺激波长-色调: 各物体的颜色由其所反射的光的波长来决定,何种波长的光波反射出来的最多,就带有何种颜色。由光波长短所决定的某种颜色感觉,称为色调。波长是其物理属性,色调是其心理属性。2.4 视觉刺激2.4 视觉刺激(明度)(浓度)2.4 视觉刺激明度:光刺激的

6、强度作用于眼所发生的效应。 看上去越亮,明度越高;反之亦然。 与物体反射的光的多少有关。2.4 视觉刺激不同明度的绿色 2.4 视觉刺激图中的各个颜色块的亮度值相同,但其明度觉却有差别。 2.4 视觉刺激色调:指颜色。 不是光波的物理属性,而是不同波长的光波的光波作用于眼睛而产生的视觉属性。 对于不发光的物体,则是其所反射的光波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光波的颜色决定的2.4 视觉刺激饱和度: 指颜色的程度,又称浓度。 完全不饱和色:“无彩色”,白、黑、灰2.4 视觉刺激颜色的亮度增加饱和度会降低 颜色中加入黑色饱和度降低 颜色锥体锥体内的各点表示色调,半径表示饱和度,纵轴表示明度。颜色锥体的垂直部分,

7、表示单一色调在饱和度和明度上的区别2.4 视觉刺激感受性: 人眼对不同颜色的光感受性是不同的:在明视觉条件下,在相同的光强度下,人眼对黄绿色(550nm)感受性最高 ;在暗视觉条件下,在相同的光强度下,人眼对蓝绿色(505nm)感受性最高。 2.4 视觉刺激感受性: 人眼对不同颜色的光感受性是不同的:在明视觉条件下,在相同的光强度下,人眼对黄绿色(550nm)感受性最高 ;在暗视觉条件下,在相同的光强度下,人眼对蓝绿色(505nm)感受性最高。 2.4 视觉刺激视敏度: 就是指眼睛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 测量方法是能否分辨出空间中的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点。 也叫空间觉察阈限。 视敏度不仅和亮点间的

8、距离有关,而且与它们同眼睛的距离有关。2.4 视觉刺激暗适应:由亮处进入暗处时发生。 在生理上,发生三种并行的生理作用:瞳孔放大,以收入更多的光;锥体细胞感光敏度增加,以暂时维持视觉功能;杆状细胞的感光敏度迅速增加,取代锥体细胞的作用。 暗适应所需时间:10-40分钟2.4 视觉刺激 亮适应 :由暗处进入亮处时发生。 其经过和暗适应相反:瞳孔缩小,减少强光进入(眯眼睛);锥体细胞的感光敏度缓慢减低;杆状细胞的感光敏度迅速减低。 亮适应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2.5视觉的主要现象混色与补色后像与颜色对比色觉缺陷对色盲混色: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波混合之后得到的色觉。可以由两种颜色相混而得,也可以由数种颜

9、色相混而得。2.5视觉的主要现象色觉原则:由两种颜色相混时,若其所占比例相同,则所得混色介于两色之间,饱和度也将随之成比例的减低。2.5视觉的主要现象补色色环: 如果把黄色光和蓝色光相混,其所得色觉是灰色。红与绿也是如此。2.5视觉的主要现象色环补色:像这样居于色环的相对位置的两色光,混合之后变为灰色的现象,称为补色。2.5视觉的主要现象混色规律互补律:颜色环上的任意两种经圆心对应的颜色都互为补色。间色律:两种非补色相混合,产生一种中间色,其色调视两种颜色的比例而定,哪种比例大,就接近哪种颜色。替代率:以任何方式混合成的颜色相同的混合色,可以互相替代,不受原色具体光谱的影响。 红+绿=黄 等2

10、.5视觉的主要现象混色规律相加混色:指色光相混。因为在色光刺激下,视网膜感受到的是两种不同光的重叠,每一种色光本身的波长并没有改变或消失,从而产生相加的感觉。 红+绿=黄 红+蓝=紫 红+绿+蓝=白2.5视觉的主要现象2.5视觉的主要现象混色规律一般来说,色光的混合是把所混合的各种色的明度相加的混合, 颜色成分越增加, 颜色的明度就越高, 比最初的任何一色更明亮, 所以叫加色混合。2.5视觉的主要现象讨论: 红色和绿色相加混色成为黄色,是波长发生了变化导致的吗?如果是,是什么效应导致的? 2.5视觉的主要现象不是波长变化,而是人眼的问题。 如果用仪器来“看”这些混合光,他们仍然是单色光的组合而

11、已。但是人眼中的锥状细胞不能分辨色光的组合中的单色,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反馈给大脑,因此而产生了颜色知觉。 2.5视觉的主要现象混色规律相减混色:指颜料相混。 在颜料或其他带有颜色的物体所构成的视觉刺激情景中,给视网膜的色感来自这些刺激对白色反射出来的光波。在不同颜色混合后,一部分光波被颜料吸收,只有部分波长反射出来,所以会形成不同的色觉。 青=白-红 紫=白-绿 黄=白-蓝2.5视觉的主要现象混色规律2.5视觉的主要现象后像2.5视觉的主要现象后像2.5视觉的主要现象后像视觉刺激消失而感觉暂时留存的现象,称为后像。2.5视觉的主要现象后像正后像:原刺激消失后,其所遗留的后像,与原刺激的色彩及亮度

12、均相似。如看电影。负后像:后像的亮度与原刺激相反,色彩与原刺激相补。后像出现的可能性与视觉刺激的强度和注视时间的长短有关。2.5视觉的主要现象颜色对比指不同颜色之物体并列或相继出现时,所得的色觉与单一颜色出现时不同,白黑并列,则黑者益黑,白者益白。2.5视觉的主要现象颜色对比三种类别: 同时对比:两种刺激同时出现而产生的颜色对比。 连续对比:两种刺激相继出现而产生的颜色对比。 亮度对比:两色觉刺激亮度不同而产生的颜色对比。2.5视觉的主要现象颜色对比2.5视觉的主要现象色觉缺陷与色盲色觉缺陷:对红绿蓝不能明确辨别。色盲:对红绿蓝三色完全不产生色觉经验。红绿盲、黄蓝盲。色盲男性中有8%,女性约0

13、.4%。2.5视觉的主要现象色盲检查图2.5视觉的主要现象2.6 视觉理论三元色说拮抗说三元色说杨-黑氏三元色理论Young于1800年左右提出了最早的颜色视觉理论。他认为:在正常的眼睛里,有3种颜色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特定部分十分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这三种颜色是最基本的颜色感觉,其他颜色感觉都是由这三元色合成的。2.6 视觉理论三元色说杨-黑氏三元色理论1856年,黑尔姆霍兹Helmholtz完善了Yung的理论,认为3种颜色感受器对波长的敏感度不同,红、绿、蓝分别对长波、中波、短波更敏感。因此,当某种光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它引起的兴奋

14、在三种感受器中有所不同,从而产生相应的颜色感觉。2.6 视觉理论三元色说杨-黑氏三元色理论优势:这个理论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接受,因为它很好的解释了混色现象,说明了如何凭有限的种类的手提反应出无限多样的颜色。 彩色电视机就是依据此理论所设计的。2.6 视觉理论三元色说杨-黑氏三元色理论实验支持:视觉研究者们已经发明除了一项分析单个锥体细胞电活动的技术。实验者用的是恒河猴的单个锥体细胞,每个锥体细胞被放入一个空的玻璃试管中,这个试管大约是人的头发直径的1/25。然后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在试管上,在锥体细胞上产生的电信号的强度被放大后记录下来。通过这个实验,研究者们发现一些细胞对波长435nm的

15、光反应最强,一些细胞对535nm的光反应最强,其余的对570nm的光反应最强。其他颜色涉及两种或三种锥体细胞。2.6 视觉理论拮抗说(四色说)19世纪后期,赫林Hering提出拮抗说。他认为所有的颜色都产生于三个子系统,每一个系统都包含两个对立成分:红与绿,黄与蓝,白与黑;当一个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的作用就相对突出出来,因此产生颜色负后像;当一个颜色系统受损时,失去了一对颜色觉察能力,因而局部色盲总是成对地丧失颜色感觉。2.6 视觉理论拮抗说(四色说)拮抗说完好地说明了颜色负后像和色盲。2.6 视觉理论拮抗说(四色说)实验支持:由两位De Valois最初获得证据。他们在视觉通路

16、的终点之一丘脑神经核上发现了拮抗细胞,这些细胞会怎强对一些波长的反应,降低对另一些波长的反应。对其中一些细胞,敏感性的择机或降低转变发生在红-绿之间等,2.6 视觉理论哪一个更科学?这两个理论并不矛盾。它们分别描述了视觉系统对生理构造中不同水平上发生的过程。一方面,视网膜上的确有三种类型的锥体细胞分别对红、绿、蓝敏感;另一方面,神经节细胞中以三种子系统的方式组合这些信息。2.6 视觉理论视觉查询3.1 中央凹与近窝区 3.1 中央凹与近窝区 我们只处理视野中心的细节,通过快速的眼睛运动使中央凹对准要提取的信息。 附着在眼球上的眼肌可以使眼球快速地旋转,角速度达到900度/秒。3.2 知觉活动

17、知觉:形成对一个客体的内部表征和对外部刺激的知觉,提供对客体可能的大小、形状、运动、距离、朝向等估计。知觉的作用:使得感觉有意义。 一般来说,知觉活动包含两个过程:自下而上的过程和自上而下的过程。3.2 知觉活动 3.2 知觉活动 自下而上:所看到的东西依赖于图案所传递的信息。称为信息驱动或数据驱动。自下而上的信息促使图案创建。自上而下:在注意的需要下决定看什么位置和获得什么样的内容。称为注意力驱动或概念驱动。自上而下的关注过程强化了相关信息。 我们只在需要时看见信息!3.2 知觉活动 3.2.1 自下而上 视网膜成像 特征 图案 目标 3.2.2 自上而下 注意力会让人们倾向于自己正在寻找的

18、信号。色彩形状3.3 分布式认知 大脑是由许多特定区域组成的,每个区域用于执行一些特定的处理任务。视觉加工通过这些处理区域的协调来实现。每个区域都和与之相连的其他区域协调配合。(如:边说话边骑车)3.4 设计启示 信息设计的目标就是要设计出一些显示图形,使得视觉查询过程进行得快速而又正确。3.4 设计启示 3.4 设计启示 有效的图形设计应该从视觉任务分析开始,确定设计方案要支持的一系列视觉查询,然后运用颜色、表格和空间有效地为这些查询服务。 有经验的图形设计人员常常是凭直觉来做的。3.5 易于看到的内容 qlljtaobapvnyivkjhgfuiqjmnbhgbvceudhkjhngiql

19、kasgtbcvdexskpmfgeawyiljer3.5.1 低层特征分析机制对基本特征做出分析初级视皮层是一个紧密项相连的交织区域,在这里处理形状、颜色、纹理、立体的深度和运动成分。3.5.1 低层特征分析机制注意的引导作用带有倾向性的“喊叫机制”3.5.2 醒目=倾向于 3.5.2 醒目=倾向于 绿色点醒目大圆点醒目3.5.2 醒目=倾向于 运动的点醒目3.5.2 醒目=倾向于“鹤立鸡群”: 对象和其所在环境在特征级别上的对比决定了它的明显程度。 这种对比是指初级视皮层多处理的特征,颜色、方向、尺寸、运动与立体深度等。3.5.2 醒目=倾向于 3.5.2 醒目=倾向于 3.5.2 醒目=

20、倾向于 要使某个特征明显,就是让它为初级视皮层中低级特征处理机制的信号提供不同于其所在环境的特征。3.5.2 醒目=倾向于 3.5.2 醒目=倾向于 三个绿色方块没有显示出“弹出”的效果。因为初级视皮层不能同时关注到两个特征。3.5.2 醒目=倾向于 3.5.2 醒目=倾向于 反转的L与其他物体特征相同,难以发现。而添加的绿色使得目标突出。3.5.2 醒目=倾向于 3.5.2 醒目=倾向于 颜色相近的点难以发现。3.5.2 醒目=倾向于 仅仅存在低级特征差异还不够,这种差别还要足够大。3.5.2 醒目=倾向于 3.5.2 醒目=倾向于 在两个通道上都有差异,会比只在一个通道上有差异明显。3.5

21、.2 醒目=倾向于 3.5.3 运动 让目标运动起来是一种独特的视觉增强方法。 从视网膜中央窝向外,我们对静态细节的敏感程度下降得非常快,可对运动物体的敏感下降得并不快。 计算机界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3.5.3 运动 正面:提醒,如新邮件通知或者及时消息请求等。有移动,晃动、闪烁等特征。 运动快可以用在消息紧急时,慢可用在需温和提醒时。 负面:视觉污染。3.5.4 对设计的启发 如果想让某个物体易于被发现,就要按照那些初级视通道的特征,让他有别于其所处环境:颜色不同,大小差异,闪烁或移动等。3.5.4 对设计的启发 3.5.4 对设计的启发 如果符号在多个通道上存在差异,就更容易被发现。3.5

22、.4 对设计的启发 3.5.4 对设计的启发 任何复杂的设计都要包含一定数量的背景颜色、线条密度和纹理。 符号也同样会有尺寸、形状、颜色和材质等的区别。3.5.4 对设计的启发 3.5.4 对设计的启发 七个通道中,每一个符号都与众不同。 但每个通道上可有三种不同层次可用:三种尺寸,三个方向和三种运动频率。3.5.4 对设计的启发 3.5.4 对设计的启发 3.5.4 对设计的启发 3.5.4 对设计的启发 3.5.4 对设计的启发 要考虑风格的一致性和整体的清晰性之间权衡问题。 仅是颜色的差异或仅是形状的差异,会有较好的风格一致性,但会增加认知成本。3.5.4 对设计的启发 但每个通道上可有

23、三种不同层次可用:三种尺寸,三个方向和三种运动频率。3.5.4 对设计的启发 3.5.4 对设计的启发 3.5.4 对设计的启发 3.5.4 对设计的启发 3.5.4 对设计的启发 视觉增强效果是不对称的。 增加符号的大小将比减少同样尺寸的效果更加明显;增加对比度比减少对比度更加明显;给符号增加额外的部分比减少一个部分效果更好。3.6 视觉搜索策略与技巧 经验的作用。 不同等级的视觉结构。21433.6.1 探测域 3.6.1 探测域 探测域:能够探测到特定目标出现的区域。扫描策略的目的就是让目光到达目标的附近。3.6.1 探测域 典型的扫描策略是人们在阅读是使用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层搜

24、索策略:大的图案分为小的图案。3.6.1 探测域 避免重复访问。大脑中的侧向顶骨连接完成这个任务,记住最近注视过的地方。一般4-6个位置会被保留。3.6.2 视觉搜索过程 移动和扫视循环:确定头部的位置与方向获得最 佳视点。眼睛运动控制循环:每秒1-3次的眼睛运动。图案检验循环:检验图案是不是要搜索的目标。 一次注视会有1-4次检验。3.6.3 多级结构方便搜索 3.6.2 视觉搜索过程 要支持有效的视觉搜索,设计中就要同时存在大小不同的等级结构。元视觉7.1 心理想像 理解心理想像很关键,因为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其中某些部分是心理想像的,还有一部分是与看的结合。7.1 心理想像 艺术家的

25、思维是形象思维,他们在创作和构思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以形象材料进行:线条、阴影、空间、色彩等。7.1.1 表象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7.1.1 表象表象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7.1.1 表象直观性: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表象的材料均来自过去知觉过的内容。因此表象是直观的感性反映。 但表象又与知觉不同,它只是知觉的概略再现。7.1.1 表象直观性 表象不如知觉完整,不能反映客体的详尽特征,它甚至是残缺的、片断的。表象不如知觉稳定,是变换的,流动的。表象不如知觉鲜明,是比较模糊的、暗淡的,

26、它反映的仅是客体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7.1.1 表象概括性 一般来说,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它有感知的原型,却不限于某个原型。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是对某一类对象的表面感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这种概括常常表征为对象的轮廓而不是细节。7.1.1 表象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有一定的限度,对于复杂的事物和关系,表象是难以囊括的。7.1.1 表象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 由于视觉的重要性,大多数人都有比较鲜明的和经常发生的视觉表象。很多事例说明,科学家和艺术家通过视觉的形象思维能完成富有创造性的工作。7.1.1 表象表象是感知与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反映形式,表象的发生处于知觉和思维之间。7.1.1

27、表象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人在感知客观事物后,其形象保存在脑中,即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经人的加工、改造、分解和重新组合,转化为新形象,即想象表象。7.1.2 想像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米老鼠、孙悟空等;新乐章、新设计等都是以在头脑中构成新形象为前提的。 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或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7.1.2 想像想象的分类:不随意想象 随意想象 幻想7.1.2 想像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 梦 幻觉 无意想象经常发生浮想联翩创作的前奏7.1.

28、2 想像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创新程度不同与形成过程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7.1.2 想像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或相仿的新形象的过程。是在词的指导下的形象思维过程。7.1.2 想像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艺术家的作品、设计师的设计。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特点。也是在词指导下的形象思维过程。7.1.3 创造想像的三种形态原型启发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契机。根据任务的需要,创造者思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时,某些事物或表象对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启示作用,这样的事物或表象就是创造发明的原型。鲁班造锯7.1

29、.3 创造想像的三种形态 原型的启发作用在于原型的特征与要创造的东西有相似之处,原型的特征在创造者的头脑中揭示了要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原型促进发明者的积极思考。 人脑中储存的知识和表象都会成为原型。因此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7.1.3 创造想像的三种形态典型提取是创造想象过程的主要环节。 创造想象要经过多重加工,高度概括,其中最主要的是抽取典型特征的过程,把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分离和抽取出来,概括到某一对象身上,从而得到一个既具有代表性,又有创新性的典型形象。家7.1.3 创造想像的三种形态灵感升华是创造想象活动接近突破阶段时出现的顿悟。 创造想象活动中,新形象或新物件的产生往往带有突

30、然性,这种突然出现的新意念状态,就称为灵感。 7.1.3 创造想像的三种形态幻想: 理想 空想7. 元视觉设计者们如何把“设计”由“想像”变为现实?7. 元视觉看与想像的关系是什么?设计过程包含视觉思维过程吗?7. 元视觉是一种怎样的视觉思维?7. 元视觉元视觉创造性视觉思维。7. 元视觉创造性视觉思维的步骤: 视觉概念的形成。 概念外化。 建构性的批判。 巩固和扩充。7.1 心理想像 理解心理想像很关键,因为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其中某些部分是心理想像的,还有一部分是与看的结合。7.1 心理想像 MRI研究结果表明,看到实物与产生心理表象时激活的高级神经元机制是相同的。但是产生心理想像时,

31、初级视皮层的低层机制没有被激活。说明视觉想像发生在视觉处理过程的高级阶段。7.1 心理想像 心理想像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内化的主动过程,与内心对话是言语的内化一样。但构建心理想像是一种比较专业的技能。7.2 草图 7.2 草图 在草图中,线条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可以是线,是边缘,是颜色边界,是花纹,是相邻物体的间隙,是相交平面的边缘,是内部的轮廓等。7.2 草图 将一个物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有哪些?7.2 草图 将一个物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有哪些?轮廓亮度的变化色彩的差异纹理的边界运动的边界7.2 草图 7.2 草图请大家在纸上随意画一些大的不规则闭合图案。7.2 草图视觉建构的能力

32、。草图功能可以作为创造性工具。7.2 草图 感知的机制通常可以敏锐的发现细微的信息的含义。知觉的理解性2022/7/251732022/7/25174知觉的理解性7.2 草图 感知的机制通常可以敏锐的发现细微的信息的含义。7.2 草图随意的涂鸦是一个很好的从固有的视觉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的途径。7.3 使想法具体化的图形这里的图形与草图不是同意概念,不是表达视觉原型,而是表达概念结构。图示设计7.3 使想法具体化的图形7.3 使想法具体化的图形7.3 使想法具体化的图形7.3 使想法具体化的图形有趣的箭头: 表示运动的路径,因果关系,顺序关系,层级关系等抽象关系。并且也已有方向性。7.4 理解设

33、计需求要在想办法解决问题之前理解并定义问题。早期设计解决方案 逐步精细 完整的设计7.5 构建草图先素描草图,再进行解释。一是把头脑中的想像画在纸上,二是边画边构建。7.6 创造性的设计循环 模糊的概念 随性的纸面草图 感知评判(对草图的视觉扫视和建设性的解释) 增加记号,扩展或固定方案,增加心理映射。7.5 创造性的设计循环模糊的概念随性的纸面草图对草图的视觉扫视和建设性的解释,增加心理映射增加记号,扩展或固定方案7.5 创造性的设计循环 概念草图图或者粗略原型,即原型草图。 大多数是二者的结合,一部分表达外观,一部分表达概念。7.5 创造性的设计循环 7.6 元视觉 对心理想像的表达及感知

34、评判。7.6 元视觉 对设计原型的感知评判。要从一个全新的观察者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这是一种专业技能,包括模拟他人的视觉查询,并进行自我提问。这种自我评判能力越高,越易想到备选方案。7.7 设计启示 设计人员必须提升视觉评判技能。 将努力而为变为自动而为。7.7 设计启示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练习时间 休息时间7.7 设计启示 光看视觉设计作品是不够的,练习对每个作品进行视觉评判才是重要的。总结 视觉系统灵活而具有解释性的图案发现能力,一条线可以表示许多内容; 草图绘制快速,易于改变。 视觉评判技能一部分是将新的想法映射到部分完成的草图上的能力,一部分是评判各种不同解释的能力。 还有为设计增加新

35、的心理想像的能力。视觉空间6. 深度知觉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这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6. 深度知觉 从眼睛的生理构造的角度,对深度知觉的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们最感兴趣的是以下两个问题: 眼睛内的视网膜是平面的,在网膜上构成的影像也是平面的,何以产生立体的深度知觉?假如说,深度知觉的产生是由于两只眼睛的协调作用,何以只有一只眼睛的人,或单眼视物时,仍然能对物体的远近做出正确的判断? 6. 深度知觉心理学家的解释是:我们的深度知觉,得于单眼与双眼两类线索。6.1 单眼线索 又称图形深度线索,图形本身具有某些特征,观察者即使只

36、用一只眼睛去看,照样可以获得足以判断远近的深度知觉。图形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知觉的单眼线索。6.1.1 遮挡 离我们近的物体会妨碍或在视觉上挡住远处的物体,遮挡物看起来近些,而被遮挡物则觉得远些。 这是最有力的深度线索。6.1.1 遮挡 一般最重要的信息遮挡住那些不重要的信息。 在设计中使用遮挡时,重要的是保证被部分遮住的物体仍然可以被识别。 交互式计算机应用程序应允许通过鼠标点击把遮挡的物体放在前面。6.1.2 大小透视 6.1.2 大小透视 在平面图上,远处的物体比近处相似的物体看起来更小。 可以痛多大小的变化为不同信息对象的相对重要性提供视觉隐喻。 好处是不重要的信息比重要的信息占用的

37、空间小。6.1.3 线性透视 在平面图上,平行线投影会集中到一起。6.1.3 线性透视 6.1.4 纹理梯度 6.1.4 纹理梯度 随着距离的增加,纹理元素的尺寸会变小,密度会增加。平面上的纹理元素可以提供物体大小的参考。6.1.5 投影 6.1.5 投影 6.1.5 投影 一个物体向另外一个物体上投射的阴影能反映出距离信息。6.1.6 平面图中的高度 6.1.6 平面图中的高度 因为我们的视觉世界搜参考平面的支配,所以视野中位置较高的物体通常离我们更远。 在平面图中,把一个物体放在较高是位置上表示它的距离更远。6.1.7 阴影 明暗:6.1.7 阴影 根据物体表面与光源的朝向,反射的光线有多

38、有少。6.1.8 景深 6.1.8 景深 人的眼睛就像是相机的透镜一样吗,能在一定的距离上对物体聚焦,更远或更近的物体都会变得模糊。 清晰的图像比模糊的图像更容易吸引人,所以模糊程度也可以作为一种引导观察者注意力的设计技术。6.1.9 参考附近已知物体 6.1.9 参考附近已知物体 大小已知的物体可以作为判断其他物体的参考。这是一种绝对大小。 这个线索必须基于已有知识。6.1.10 对比程度 6.1.10 对比程度 因为空气与水都是透明的,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变小。 设计人员可以人为地减少对比度来增减大气的对比度,来强化对深度的感知。同样也可以用来减少对那些不太重要的物体的关

39、注程度。 6.2 双眼线索 一种深度线索来自于眼睛,称之为立体深度感知。 视物时,由两只眼睛同时协调运作,从而对物体获得深度知觉的线索。6.2.1 辐辏作用 当我们的注视远方物体时,两眼的视线是接近于平行的,此时两个眼球的位置,自然也就平行对向正前方,不须转动。但在注视近物时,两眼的视线,就必须向中间聚合,以便将视线之交点投于物体之上。像这种由两眼球转动以聚合视线,从而获得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称为辐辏作用。6.2.1 辐辏作用 辐辏作用的发生,和聚合角度有关:愈远,聚合的角度就愈小。反之依然。如此大脑就根据聚合转动的角度大小对物体距离做出判断。6.2.2 双眼像差 6.2.2 双眼像差 是指在

40、注视同一物体时,因两眼视线的角度不完全相同,故而在两眼视网膜上构成两个不同的影像,就叫双眼视差。 视网膜上的像差,在物体距离远时减小,近时增加。两眼同时视物。在我们意识之外。 双眼视像融合:立体电影6.2.2 双眼像差 大多数立体技术的消失。 6.2.3 运动6.2.3 运动 非图形深度线索最好的是运动。当物体相对于某个视点旋转时,大脑可以解释这些连续的图案从而获得深度信息。 6.2.3 运动 6.2.3 运动 6.3 设计启示(一) 2.5维设计与三维设计6.3 设计启示(一) 2.5维设计与三维设计6.3 设计启示(一) 2.5维设计与三维设计6.3 设计启示(一) 2.5维设计与三维设计

41、6.3 设计启示(一) 2.5维设计与三维设计6.3 设计启示(一) 2.5维设计与三维设计6.3 设计启示(一) 深度线索要有选择地支持设计目标,如果组合方式与现实不一致也没有关系。6.3 设计启示(一) 6.3 设计启示(一) 物体的布局应避免遮挡,意味着场景整体深度应该是受限的。6.3 设计启示(一) 6.3 设计启示(一) 当需要遮挡时,要确保关键的信息不要被遮住。或者使用透明度表示遮挡后面有什么。6.3 设计启示(一) 6.3 设计启示(一) 6.3 设计启示(一) 6.3 设计启示(一) 啮合着的物体之间的结合应清晰可见6.3 设计启示(一) 6.3 设计启示(一) 物体之间的空间

42、关系要清楚6.3 设计启示(一) 6.3 设计启示(一) 深度信息要少,但是当不同深度存在时,应该谨慎地设计布局,清晰地表示物体间的相对距离。简单的投影、景深效果和透明度都可以用于设计。6.3 设计启示(一) 6.3 设计启示(一) 在平面图片上显示文本。用透视视图的方法显示的倾斜文本会难以阅读,尽量避免。6.3 设计启示(一) 6.3 设计启示(一) 呈现物体的正常视图以便快速确认。6.3 设计启示(一) 6.3 设计启示(一) 二维还是2.5维,还是三维? 我们需要多少第三位空间?6.3 设计启示(一) 有些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三维的表示形式一定会比二维好,因为更接近真实。6.3

43、设计启示(一) 但我们并没有感知三维空间。在三维空间中探索比在二维空间定位困难得多。导致视觉查询的成本增加,认知过程减慢。6.3 设计启示(一) 实际上,以二维空间设计为主,结合适当使用深度信息为好,也可为信息分层提供有效的方式。6.3 设计启示(一) 即使是信息本身有三维属性,如建筑设计等,2.5维原则仍旧适用。6.3 设计启示(一) 三维的界面应有二维的控制方式。6.3 设计启示(一) 大的空间界面应该提供二维的平面,再结合一种或多种透视图来显示细节信息。6.3 设计启示(一) 6.3 设计启示(一) 6.3 设计启示(一) 6.4 示用性 所谓示用是指,物体本身具有某些特性,可以使我们感

44、知它的用途,这种物体所具有的表示自身用途的能力,称为示用。这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和人的行为有关。6.4 示用性 示用性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否定的一面。6.4 示用性 示用性完成“感知与动作”的连接,这个任务与位置通道有关。它的完成同样是无法察觉的。6.4 示用性 技能水平的提高过程是从相当困难需要全神贯注到毫不费力地自动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连接感知与动作的通道得到增强。6.4 示用性 电游中控制器特定按钮与计算机图形空间动作的映射。6.5 设计启示(二) 人与物的交互空间设计将是未来设计的重要内容。如何将虚拟的世界的规则与物理世界的规则结合起来,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如:眼睛移动成本与鼠标点

45、击成本的比较。 形状与空间4. 形状与空间图案的形成:从特征中提取有意义的图案。4.1 2.5维空间 视觉是2.5维的,因为我们只能看到物体的表面,纵深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或者说我们关于上下左右的光线的获取可达百万,但只有一个颜色点对应深度。 4.1 2.5维空间 4.1 2.5维空间 大脑中的图案处理资源大多用于处理平面图像的信息,而不是深度信息。4.2 图案处理机制图案感知中有两种处理过程: 通过连续的轮廓和区域的接来划分空间(涉及外侧枕叶皮层); 在内容通道完成一系列更加繁杂的图案处理。4.2 图案处理机制4.3 边界特征的加工使断开的信息片段构成相互连接的信息。4.4 抽象的轮廓轮廓亮

46、度的改变颜色的差异纹理边界动作边界抽象轮廓提取机制外侧枕叶皮层4.4 抽象的轮廓4.4 抽象的轮廓4.5 纹理区域4.5 纹理区域4.5 纹理区域4.5 纹理区域 除了颜色与亮度,可以区分纹理的因素还有粒度、方向和对比度(曲线与直线,模糊与清楚)等。4.5 纹理区域 相邻纹理区域没有表现低层特征差异,就难以区分了。4.5 纹理区域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4.5 纹理区域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47、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4.6 干扰 在具有相似特征元素的背景上,即使背景的颜色与文本颜色不同,文本也难以阅读。4.6 干扰 在元素粒度、特征相似度和整体对比度上与背景的差异越大,文本就越容易阅读。4.6 干扰 为了使干扰最小,必须使信息之间的特征层次差异最大。4.7 图案与注意力 4.7 图案与注意力 注意力与特征的调整。当关注其中一种表示方式时,其他特征就会减弱。4.7 图案与注意力 设计启示:用简单的特征表现不同的区域。4.7 图案学习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是神经图案发现系统形成的关

48、键时期。 对简单图案的经验会有差异。 对复杂图案的学习则需要技巧与学习。 看地图、艺术评论家等。 V4 与下颞叶皮层存储特殊编码。4.8 空间布局相似法则: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相似法则。 4.8 空间布局相似法则: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相似法则。 4.8 空间布局接近法则: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而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接近法则。4.8 空间布局接近法则: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而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接近法则。4.8 空间布局闭合法则:刺激物本身既不闭合,也不连接,观察者主动补充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增加他们的特征,从而获有意义的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

49、称为闭合法则。4.8 空间布局闭合法则:刺激物本身既不闭合,也不连接,观察者主动补充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增加他们的特征,从而获有意义的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闭合法则。4.8 空间布局连续法则:刺激物本身不连续,观察者依据经验看做是连续的心理倾向,称为连续法则。4.8 空间布局连续法则:刺激物本身不连续,观察者依据经验看做是连续的心理倾向,称为连续法则。4.8 空间布局连续法则:刺激物本身不连续,观察者依据经验看做是连续的心理倾向,称为连续法则。主观轮廓:你看到中间白色的正三角形了吗?4.8 空间布局4.8 空间布局4.8 空间布局4.8 空间布局一些神经元对大的形状响应好一些对小一些的形状作反

50、映。4.8 空间布局4.8 空间布局4.8 空间布局字母的拉伸或旋转带来的变形,我们仍旧能够识别。视觉四区的神经元可以很好的响应。4.8 空间布局我们对垂直线与水平线更为敏感。原因:一靠重力来维持我们的姿势。 二生活中有很多矩形。BA4.9 设计启示连接起来的轮廓A B C封闭的轮廓A B C一致的颜色区域4.9 设计启示一致的纹理区域A B C还有临近成组,排列,共同的运动等等。4.9 设计启示群组间的关系 表示概念间的关系:4.9 设计启示表示概念间的关系:4.9 设计启示表示概念间的关系:4.9 设计启示4.9 设计启示4.9 设计启示色彩视觉 色彩视觉1 色彩主要现象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

51、1 色彩主要现象三原色:1 色彩主要现象混色: 由两种颜色相混时,若其所占比例相同,则所得混色介于两色之间,饱和度也将随之成比例的减低。色环1 色彩主要现象1 色彩主要现象。补色: 像这样居于色环的相对位置的两色光,混合之后变为灰色的现象,称为补色。混色规律:互补律:色环上的任意两种经圆心对应的颜色都互为补色。1 色彩主要现象混色规律:间色律:两种非补色相混合,产生一种中间色,其色调视两种颜色的比例而定,哪种比例大,就接近哪种颜色。1 色彩主要现象混色规律:替代率:以任何方式混合成的颜色相同的混合色,可以互相替代,不受原色具体光谱的影响。 红+绿=黄 红+蓝=紫 红+绿+蓝=白1 色彩主要现象

52、相加混色: 色光相混。因为在色光刺激下,视网膜感受到的是两种不同光的重叠,每一种色光本身的波长并没有改变或消失,从而产生相加的感觉。 红+绿=黄 红+蓝=紫 红+绿+蓝=白1 色彩主要现象相加混色: 一般来说,色光的混合是把所混合的各种色的明度相加的混合, 颜色成分越增加, 颜色的明度就越高, 比最初的任何一色更明亮, 所以叫加色混合。1 色彩主要现象相减混色: 指颜料相混。在颜料或其他带有颜色的物体所构成的视觉刺激情景中,给视网膜的色感来自这些刺激对白色反射出来的光波。在不同颜色混合后,一部分光波被颜料吸收,只有部分波长反射出来,所以会形成不同的色觉。 青=白-红 紫=白-绿 黄=白-蓝1

53、色彩主要现象相减混色:1 色彩主要现象颜色锥体锥体内的各点表示色调;半径表示饱和度;纵轴表示明度;颜色锥体的垂直部分,表示单一色调在饱和度和明度上的区别。1 主要颜色现象1 色彩主要现象2 色彩处理机制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 Rochester大学研究者发现,对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数量远远少于对长波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2 色彩处理机制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2 色彩处理机制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 Rochester大学研究者发现,对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数量远远少于对长波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 Rochester大学研究者发现,对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数量远远少于对长波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 Rocheste

54、r大学研究者发现,对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数量远远少于对长波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2 色彩处理机制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 Rochester大学研究者发现,对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数量远远少于对长波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 Rochester大学研究者发现,对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数量远远少于对长波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 Rochester大学研究者发现,对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数量远远少于对长波中波长敏感的锥状细胞。3 颜色对立理论 到达视皮层的信号,在视觉一区通过神经网络以不同的方式增加或减少锥状细胞信号,使其转化为反色通道:红绿、黄蓝和黑白(亮度)。 一些神经元计算红绿敏感锥状细胞之间的差异,一些神经

55、元计算红绿敏感锥状细胞的总和,一些计算黄蓝敏感锥状细胞之间的差别。3 颜色对立理论 红绿、黄蓝、黑白3 颜色对立理论拮抗理论: 19世纪后期,赫林Hering提出拮抗说。他认为所有的颜色都产生于三个子系统,每一个系统都包含两个对立成分:红与绿,黄与蓝,白与黑;当一个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的作用就相对突出出来,因此产生颜色负后像;当一个颜色系统受损时,失去了一对颜色觉察能力,因而局部色盲总是成对地丧失颜色感觉。3 颜色对立理论实验支持: 由两位De Valois最初获得证据。他们在视觉通路的终点之一丘脑神经核上发现了拮抗细胞,这些细胞会怎强对一些波长的反应,降低对另一些波长的反应。对

56、其中一些细胞,敏感性的择机或降低转变发生在红-绿之间等,3.1 对比亮度对比3.1 对比亮度对比我们对亮度的绝对值不敏感,但我们对亮度差别敏感。3.1 对比度色度对比3.2 特殊的色调黑白、红绿、黄蓝3.2 对空间细节的敏感度亮度通道比色度通道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强:对精细图案更易辨认。3.2 对空间细节的敏感度亮度通道比色度通道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强:对精细图案更易辨认。3.3 对运动的敏感度 亮度通道比色度通道更有效传递运动信息:如果只用红绿通道来表示,它们的运动看起来就变慢了。3.3 对运动的敏感度3.4 对立体深度的敏感度 大脑通过亮度通道来处理立体深度信息。3.4 对立体深度的敏感度3.4

57、对立体深度的敏感度3.5 饱和度随亮度而变化3.6 亮度的非线性 我们对暗灰色差比明亮色差更敏感。锐化:在明亮的背景中,对近白色的色差的敏感度会增加。3.6 亮度的非线性 我们对暗灰色差比明亮色差更敏感。锐化:在明亮的背景中,对近白色的色差的敏感度会增加。3.7 颜色分割 显现的颜色少了,但可被清晰表示。3.8 颜色与注意力 如果环境是灰色的,一小块颜色就会突出;但如果环境中色彩很多,对某个颜色的搜索就很困难。3.9 色彩表现 色彩会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4 设计启示 既要清晰又能为视觉任务提供支持,但又不会妨碍设计人员创作视觉上令人愉悦的图形。4.1 呈现细节 每当有细节信息要表现时都必须要有

58、亮度对比。黑色和白色是最极端的。更好的是黑色背景上的黄色, 或者白色背景上的深蓝色。随着图形特征变大,极端亮度对比的需求就会减少。红绿与黄蓝时一样。4.1 呈现细节 4月13日,市场调研机构赛诺日前发布的首份中国4G手机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苹果、三星称霸今年前俩月的中国4G手机市场,占据了高达85%的市场份额。 4月13日,市场调研机构赛诺日前发布的首份中国4G手机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苹果、三星称霸今年前俩月的中国4G手机市场,占据了高达85%的市场份额。4.1 呈现细节 4月13日,市场调研机构赛诺日前发布的首份中国4G手机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苹果、三星称霸今年前俩月的中国4G手机市场,占据了高达85%的市场份额。4.1 呈现细节 4月13日,市场调研机构赛诺日前发布的首份中国4G手机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苹果、三星称霸今年前俩月的中国4G手机市场,占据了高达85%的市场份额。4.1 呈现细节 4月13日,市场调研机构赛诺日前发布的首份中国4G手机市场数据报告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苹果、三星称霸今年前俩月的中国4G手机市场,占据了高达85%的市场份额。4.1 呈现细节 4.1 呈现细节 4.2 颜色编码 首先使用独特的色调红、绿、黄、蓝。其次是粉红、棕、橙、灰和紫。如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