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1一、国内生产总值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三、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四、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五、名义GDP与实际GDP2一、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 含义如下: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有其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
2、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3.GDP是一定时期内(常指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4.GDP是计算期内(如2011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GDP是地域概念,GNP是国民概念。4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of National Product)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GNP本国公民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收入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GNP=GDP 本国公民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收入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 =GDP+NF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6.GDP一般仅指由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为何总
3、产出总是等于总收入?为何总产出又总等于总支出?5表2-1 一个假设的纺纱厂年产出和收入报表 单位:美元收入(支)产出(收)工资和薪金 20 000利息 15 000地租 5000利润 10 000生产出成品(纱) 200 000减:购买原料棉花 150 000总计收入 50 000产出(增值) 50 0006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用支出法核算GDP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其中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的支出总和。消费支出(C, consumption 指居民个人消费):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投资(I,
4、 investment):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 折旧(depreciation):资本品用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成为折旧。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7政府购买(G, government expenditure ):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净出口(NX,):进出口的差额。X (export)表示出口,M (import)表示进口,X-M就是净出口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如下: GDP=C+I+G+(X-M)8用收入法核算GDP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包括以下项目: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公
5、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资本折旧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9三、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 旧,就得到NDP。国民收入(NI):从国民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 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是一锅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个人收入(PI):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
6、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是个人可支配收入。10表2-2 美国2008年从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单位:1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 GDP ) 14 441.4 加 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809.2 减 本国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 667.3等于 国民生产总值(GNP ) 14 583.3 减 固定资本消耗 1847.1等于 国民生产净值(NNP) 12 736.2 减 统计误差 101.0等于 国民收入(NI) 12 635.2 减 包含存货价值和资本消耗调整的公司利润 1 360.4 净税收* 993.8 净利息 815.1 社会保险税 990.6
7、政府所经营之企业的当前盈利 -6.9 企业当前转移支付 118.8 加 个人资产收入 1 994.4 个人当期接收的转移支付 1 875.9 统计误差* 5.1等于 个人收入(PI) 12 238.8 减 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支付 1 432.4 等于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10 806.4 减 个人各项支出* 10 520.0 等于 个人储蓄 286.4 11 *:净税收指生产与进口税和补贴的差额。 * :统计误差指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账户中统计劳动者薪金收入时出现的误差。 *:个人各项支出指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利息支付及本人对本国政府和国外的转移支付。资料来源:U.S. Department
8、of Commerce12四、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从支出角度看:Y=C+I 从收入角度看:Y=C+S 储蓄投资恒等式 :I=S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从支出角度看:Y=C+I+G 从收入角度看:Y=C+S+T 储蓄投资恒等式 :I=S+(T-G) 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从支出角度看:Y=C+I+G+(X-M) 从收入角度看:Y=C+S+T+Kr 储蓄投资恒等式 :I=S+(T-G)+(M-X+Kr)13 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图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两部门经济是指只包括生产和消费两部门。 (2)图示:消费者厂商收入消
9、费支出为货币流向14储蓄 S 作为一种漏出因素对国民收入有收缩作用投资 I 作为一种注入因素对国民收入有扩张作用消费者 厂商金融机构(货币市场)投资注入漏出要素市场产品和劳务市场消费支出收入储蓄15从总需求来看:总产出(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C)+投资(I)从总收入也就是总供给看:总产出(Y)=要素收入总和=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消费(C)+储蓄(S)由于有Y=C+I,Y=C+S, 所以C+I=C+S 即I=S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公式16当SI 时,即ASAD,国民收入将收缩,情况严重时则势必引起失业,部分设备闲置,开工不足;一旦矛盾达到激化的境界,则爆发经济危机。当SI时,
10、即ASAD,国民收入将扩张,情况严重时则势必引起物价持续上涨,形成强烈的通货膨胀。当S=I 时,即AS=AD,生产资料得到充分利用。既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通货膨胀,国民收入达到均衡。17三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图政府消费者厂商金融机构消费支出收入投资储蓄政府购买税收转移支付税收18从总需求来看总产出(Y)=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 =C+I+G从总供给看,总产出(Y)=要素收入总和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 =C+S+T由于总产出=总收入即C+I+G=C+S+T,所以I+G=S+T 即I=S+(T-G)其中,T-G是政府的储蓄。TG时,差额为预算盈余;TG 时,差额为预算赤字。 三
11、部门流量循环公式19当S+T I+G时,国民收入收缩;当当S+T I+G时,国民收入扩张;当I+G=S+T时,国民收入均衡。20从AD来看,Y=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即AD= Y=C+I+G+X 从总收入也就是AS看,Y=要素收入总和=对本国产出的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即AS =Y=C+S+T+M均衡时由于总产出=总收入即C+I+G+X=Y=C+S+T+M ,所以I+G+X=S+T+M 即I=S+(T-G)+(M-X) = Sp+Sg+Sr 四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21国外厂商消费者政府金融机构政府向国外购买(G)国外向政府支付关税(T)转移支付税收企业向居民支付要素收入消费者消费支出出
12、口进口税收转移支付储蓄投资22当S+T+M(漏出)=I+G+X(注入)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当S+T+M(漏出) I+G+X(注入)时,国民收入收缩;当S+T+M(漏出) I+G+X(注入)时,国民收入扩张。23五、名义GDP与实际GDP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表2-3 名义GDP和实际GDP 1996年名义GDP 2006年名义GDP 2006年实际GDP 香蕉 15万单位1美元 20万单位1.5美元 20万单位1美元 =15万美元 =3
13、0万美元 =20万美元 上衣 5万单位40美元 6万单位50美元 6万单位40美元 =200万美元 =300万美元 =240万美元 合计 215万美元 330万美元 260万美元24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是商品价格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一般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根据某种商品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来确定其价格的加权数的大小。 25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也称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常被用来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指标。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14、),也称批发价格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产品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它是衡量通货膨的潜在性指标。 GDP缩减指数,又称GDP平减指数,或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是衡量各个时期所有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26潜在GDP与奥肯定律1.潜在GDP (The Potential GDP)与实际GDP(actual GDP) 潜在GDP: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可供利用的生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产出的最大产量,也就是实现充分就业时会有的GDP 。 实际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所生产的GDP。即由有效需求水平所决定的GDP,它和潜在的GDP相对应。272
15、.GDP缺口:潜在GDP 和实际GDP之间的差距称为GDP缺口。 在有效需求不足或经济萧条期间,潜在GDP大于实际GDP,二者间的差额就是萧条缺口(通货紧缩缺口); 若有更多的成年人参加劳动或增加时数,则实际GDP大于潜在GDP,二者间的差额就是通货膨胀缺口。 潜在GDP是不断增长的导致潜在GDP不断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8奥肯定律(Okuns law) 1.奥肯定律是回答潜在GDP 和实际GDP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亦即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2.概述如下:第一,假定潜在GDP每年增长X%; 第二,如果实际GDP每年增长超过潜在GDP
16、 增长的3%,则失业率下降1%。3.注意两点(1)这是一种经验验证; (2)为调节经济提供了一种政策依据。29 环比与同比 由于采用基期的不同,发展速度可分为同比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简单地说,就是同比与环比,都可以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同比发展速度,一般指是指本期发展水平与上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一般指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所说的房价涨幅,一般比较多地采用同比和环比的概念。 同比和环比,这两者所反映的,虽然都是房价相对的变化速度,但由于采用基期的不同,其反映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同地方,房价
17、涨幅相互之间进行比较,一般也只能是同质相比较才有意义,如同比与同比相比较,环比与环比相比较,而不能拿同比与环比相比较;而对于同一个地方,考虑时间纵向上发展趋势的反映,则往往要把同比与环比放在一起进行对照。30与历史同时期比较,叫同比。与上一统计段比较,叫环比。环比增长率(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100 ,反映本期比上期增长了多少 同比增长率(本期数同期数)/同期数 100 ,指和去年同期相比较的增长率。即:同比增长是指与上一个期间的比较 ; 环比则是本期与上期比较31复习与思考题1.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2.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3.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政府转移支付;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签订流程解析
- 2024年兼职协议样本
- 2024销售合作协议示例
- 个人租房合同书范本
- 房屋室内装修合同书样式
- 合作契约:展会活动合作契约-合同样本
- 广东省餐饮行业劳动合同
- 2024年技术开发合作协议参考
- 高速公路盾构隧道建筑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标准
- 2023年高考地理重点难点考点通练-整体性差异性(解析版)
- 仓储物流中心物业安全管理
- 医疗器械注册专员培训
- 期末复习重要考点03 《一元一次方程》十大考点题型(热点题型+限时测评)(原卷版)
- 生物丨金太阳(25-69C)广东省2025届高三10月大联考生物试卷及答案
- 车队车辆挂靠合同模板
- 期中 (试题) -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动物疫病防治员(高级)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跨境电商行业研究框架专题报告
- 提升初中生英语写作
- 2024年深圳市优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考聘用综合网格员(派遣至吉华街道)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