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城镇道桥受损特征与恢复重建技术对策(PPT)_第1页
地震灾区城镇道桥受损特征与恢复重建技术对策(PPT)_第2页
地震灾区城镇道桥受损特征与恢复重建技术对策(PPT)_第3页
地震灾区城镇道桥受损特征与恢复重建技术对策(PPT)_第4页
地震灾区城镇道桥受损特征与恢复重建技术对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汶川地震灾区城镇道桥受损特征与恢复重建技术对策“5.12”汶川地震及其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给灾区市政道桥设施造成了严重损坏,据省建设厅统计:39个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县(市、区)受损道路长2034km,桥梁408座,与市政道路配套的供水管道受损2471km,排水管道(污水)765km,燃气管道2409km。汶川地震灾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重建规划测算,恢复重建市政道桥设施需投资223.67亿元(不含乡镇),配套供水管道需投资32.79亿元,排水管道需投资31.37亿元,燃气管道52.85亿元(含场站建设)。一道路桥梁损坏的主要类型二震损的主要表现特征与规律三恢复重建技术对策措施 一道路桥梁损坏的主要类型

2、根据灾后检测调查,除了位于震中的北川、汶川、青川县城及映秀、汉旺、虹口、漩口等乡镇外,灾区城镇市政道桥交通设施受损破坏程度比公路要低很多,其主要表现类型为:1道路整体损毁:大面积山体崩塌、滑坡将道路桥梁整体掩埋、外推、淹没或冲毁,致使路段整体被摧毁,阻路现象尤为突出。此种类型主要发生在北川、汶川、青川县城及映秀、汉旺、虹口、漩口等乡镇的城镇道路及极重灾区县城对外交通通道上;2路基沉陷与开裂:处于沿溪(河)线处的道路,因地震的强烈纵横波使路基向河流方向滑移,造成路基沉陷、开裂及严重变形,此类现象比较常见;3路面损毁:地震引起山体上松散的岩体崩塌滚落,导致路面被砸出大大小小的坑槽,落实较大时,起水

3、泥砼路面断板,此类现象多在城镇对外交通通道上;4路基淘空:沿江(河)修建道路靠河一侧,支挡结构物被毁,路基失去侧向约束而向河道方向滑移,造成填方路基被淘空;5路基边坡垮塌:强烈地震造成挖方边坡失稳坍塌,路基路面被埋,此类现象多为发生在片区之间连接通道;6桥梁结构性垮塌破坏:桥位处于地震断裂活动带或桥型抗震性能较弱,地震引起桥梁变形骤增,超出原设计控制范围,从而导致桥梁结构性破坏直接垮塌,如小渔洞大桥、百花大桥、南坝大桥等;7桥梁构造性破坏:主要是支座、伸缩缝、防震挡块、桥面系及局部承压构件(牛腿、拱圈)的开裂、位移、砼碎裂,如青城大桥、通济大桥、绵阳机场高架桥、绵竹回澜桥等;8交通管理设施与服

4、务设施建构筑物因地震引起垮塌破坏,如崇州客运站、都江堰客运站等。震后的小渔洞大桥震后的百花大桥震后的小渔洞大桥拱脚破坏震后的小渔洞大桥引道破坏二震损的主要表现特征与规律:对灾后所进行的检测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可以看出出市政道路桥梁设施受损破坏的主要规律性表现特征为:1同一地区高等级道路桥梁受损程度相对较低;2上承式实腹拱桥受损程度比其它桥型相对较轻,基本上没有发生毁坏性破坏;3圆形、方形等规则形状的构筑物破坏程度较低,因其结构重心与几何形心相吻合,抗震性能较好;4采取圬工支挡结构的路段,其破坏程度远低于未作支挡或简易支挡的路段;5人行天桥比车行桥梁受损影响相对要大,主要原因是其刚度偏小,构件

5、形状不规则,抗剪切能力较低;6地道(隧道)结构受损轻微(仅在洞口出现崩塌、落石),灾后都能正常使用;7钢结构因其延性较好、抗震能力强,损毁情况较少(包括吊桥);8地震波传递方向(水平)与结构物破坏程度有很大关联性。三恢复重建技术对策措施:自然灾害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地震灾害无法抗拒也还无法精确预测预报。本次“5.12”汶川地震震级之高、破坏力之大也是千年不遇的,据测定,其释放能量相当于二战末期美国投放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的1000倍。但是,从工程技术角度而言,作为设计施工建设管理者,应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有效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的抗震减灾能力,减轻地震

6、及其它自然灾害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程度,尽可能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城镇市政道桥设施恢复建设应对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1科学选址选线,增强“地质定线”意识,重视场区内局部地质调查分析工作。道路设计选线阶段,除了“功能定线、环境定线”之外,应该同时进行“地质定线”,即以沿线地质灾害影响分析优选确定道路线形方案;一旦线形方案确定之后,应对桥涵、地道、高填方高边坡路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地质勘察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尽量详尽可靠的基础资料,对邻近地震活动带和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地段尤其应注意局部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分析论证,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避免潜在的地质病害威胁影响;2桥涵地道等建构物的方案选型,应注重其抗灾害性能

7、分析论证。作为城镇道路网上重要的桥涵、地道工程,其首要是交通安全的功能需要,其次才是城市环境景观需要,应以功能为主兼顾环境景观效果。因此,须对结构方案的抗震抗灾性能进行分析论证并作为确定方案的重要指标之一。结构受力体系应简洁明了、构件材质应均匀一致、轮廓形状应匀称规则、结构重心与几何形心尽量重和,以提高其抗震抗灾性能;3道路建设配套的地下管线尤其是管径较大的排水、电力管沟,应与道路桥涵恢复重建同步实施,对其管材选用及管道回填压实质量控制应予加强,以免管线受损破坏漏气、漏水导致交通中断。若有条件,可采用地下综合管沟(共同沟)方式敷设地下管线,既提高运营安全可靠度,也便于日常维护检修;4道路恢复重

8、建中,对外交通出入口(与国道、省道相连接)及学校、医院、防疫、消防、战略物资储备点等重要设施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接的通道设置,应满足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设置要求,确保其安全可靠,保证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道路畅通;5既有道路桥涵构筑物应进行可靠的检测评估,据此确定必要的改建、扩建、加固方案,以便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如道路改扩建时,应尽量利用原路面结构层作为路基(路床),避免过度挖除形成新的建筑垃圾;桥涵加固改建(重建)时,应对原桥存在病害、病因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的工程技术方案,其标准亦应按原桥设计标准执行;拆除重建时,按新标准及规划确定的规模进行实施建设;6桥涵、地道构筑物设计中,应注

9、重细节构造处理措施的完善优化,如支座、伸缩缝、防撞护拦、防震挡块、减震设施、支点处局部抗剪切设施等,应充分考虑最不利条件下的受力变形需要,避免灾害发生时引发二次事故;7严格执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等技术规范,合理确定抗震设防等级标准,科学设计合理构造,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应抗震防灾措施。我国地震烈度区划是以县(区、市)为单位,由于地域辽阔,同一县城不同地段的地质构造会有较大差异,应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实际情况、桥梁规模及重要性要求分析确定切合实际的地震设防等级、标准、参数,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复核,采取行之有效的防震技术措施,确保结构的整体性与构件联结的牢固性,如加大墩柱

10、配筋率、加大防震挡块结构尺寸与刚度、慎用牛腿支撑受力(不得已使用牛腿结构应加强防落梁措施)、高墩柱重视系梁设置、简支梁梁端设置减震缓冲橡胶垫块、多跨桥梁根据墩高不同采用不同断面尺寸以适应水平变形受力等。灾后调研报告表明:部份桥梁破坏原因与设计阶段忽视抗震设防要求,构造处理不当有较大的关联性;8尽量利用建筑垃圾。震灾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经筛分处理之后,可作为路基填料或路面结构层骨料。道路恢复重建中应按照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要求,经试验、分析论证后,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垃圾,减少环境污染。高填方路段可以酌情推广使用。过去的两年多中,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城镇道路桥梁设施恢复重建也按计划有序进行,社会影响重大的控制性工程项目均提前建成通车,桥梁造型简洁、桥位地质稳定 、结构受力合理、体系安全可靠成为其共性特色。(见新建小渔洞大桥照片)当然恢复重建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市政管线设施建设与道路桥梁建设不同步不匹配、过分强调河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