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微小膜壳绦虫_第1页
人体寄生虫学:微小膜壳绦虫_第2页
人体寄生虫学:微小膜壳绦虫_第3页
人体寄生虫学:微小膜壳绦虫_第4页
人体寄生虫学:微小膜壳绦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概述一、形态二、生活史三、致病五、流行与防治四、实验诊断2概述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又称短膜壳绦虫,主要寄生于鼠类,亦可寄生于人体,引起微小膜壳绦虫病。3一、形态(1)虫体:纤细,乳白色,体长580 mm,宽0.51 mm。由100200个节片组成。成虫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4一、形态(2)头节:球形,具4个吸盘和1个短而圆、可自由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030个小钩,排成一圈。成虫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5一、形态(3)成节: 有3个较大的圆球形睾丸,横列在节片中部,

2、储精囊较发达。卵巢呈分叶状,位于节片中央。卵黄腺椭圆形,在卵巢后方的腹面。子宫呈袋状,其中充满虫卵并占据整个节片。成虫成节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6一、形态(4)孕节: 大小(0.150.30)mm(0.81.0)mm,各节片生殖孔均位于虫体同侧。成虫孕节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7一、形态 圆球形或近圆球形,无色透明,大小(4860)m(3648)m。卵壳很薄,其内有透明胚膜,其两端略凸起并发出48根丝状物,弯曲地延伸在卵壳和胚膜之间,胚膜内有一个六钩蚴。虫卵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8二、生活史两种形式1. 需要中间宿主完

3、成生活史2. 不需要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且可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生活史)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9二、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过程1虫卵蚤类、面粉甲虫、拟谷盗六钩蚴孵出似囊尾蚴终宿主(人或鼠)成虫中间宿主蚤类拟谷盗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10二、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过程2孕节或虫卵经口六钩蚴孵出似囊尾蚴小肠肠绒毛成虫(成虫寿命仅数周) 若孕节未排出,亦可直接在肠内释出虫卵,孵出六钩蚴,再钻入肠绒毛发育为似囊尾蚴后又回到肠腔发育为成虫。即在同一宿主肠道内完成整个生活史并在肠道内不断繁殖,此方式称自体内重复感染。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

4、s nana)11二、生活史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12三、致病致病机制1临床表现2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成虫头节上的小钩和体表微毛对宿主肠壁的机械性损伤及虫体的毒性分泌物所致。 感染数量少无症状;感染严重者特别是儿童可出现胃肠和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头晕、头痛、烦躁和失眠等。13四、实验诊断 粪检虫卵或孕节即可确诊,采用水洗沉淀法或浮聚浓集法 可提高检出率,异位寄生靠手术活检虫体鉴定。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14五、流行与防治1. 微小膜壳绦虫呈世界性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较多见。国内各地的感染率一般低于1%,10岁以下儿童中感染率较高。2. 该病的传播主要是人与人,通过粪便或厕所、便盆等污染,而直接经手到口食入虫卵所致,偶可因误食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而感染。3. 鼠类作为保虫宿主,在传播上起一定作用。流行1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15五、流行与防治治疗患者,以防传播和自身感染;加强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