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优课教学设计26篇_第1页
江苏省优课教学设计26篇_第2页
江苏省优课教学设计26篇_第3页
江苏省优课教学设计26篇_第4页
江苏省优课教学设计2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TOC o 1-5 h z 2011年江苏省优质课教学设计26篇目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启东实验小学陆伟杰)2 HYPERLINK l bookmark0 o Current Document 圆的面积(东台市第一小学陈刚)4 HYPERLINK l bookmark2 o Current Document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新沂市新安小学相辉)6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9 HYPERLINK l bookmark7 o Current Document 找规律(泰州实验学

2、校谭彩琴)11 HYPERLINK l bookmark9 o Current Document 观察物体(泰州市实验小学卞彩云)13认识米(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陆丽华)16 HYPERLINK l bookmark11 o Current Document 认识负数(丹阳市正则小学张炜)18 HYPERLINK l bookmark13 o Current Document 认识分数(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小学朱爱玲)20 HYPERLINK l bookmark15 o Current Document 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灌南县长茂镇中心小学姜平)22 HYPERLINK l bookmark18

3、 o Current Document 观察物体(赣榆县青口镇黄海路小学吴凌艳)24 HYPERLINK l bookmark20 o Current Document 轴对称图形(泗洪县青阳小学王静)26 HYPERLINK l bookmark22 o Current Document 方程的意义(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孙方友)28复式条形统计图(常州市兰陵小学吴明珠)31 HYPERLINK l bookmark24 o Current Document 轴对称图形(常州市实验小学蔡芹)33 HYPERLINK l bookmark26 o Current Document 认识线段(淮安市

4、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天津路小学周丹菊)37 HYPERLINK l bookmark28 o Current Document 认识百分数(淮安市新区实验学校小学部王玉龙)39 HYPERLINK l bookmark30 o Current Document 平均数(滨海县实验小学成根)42 HYPERLINK l bookmark32 o Current Document 24时记时法(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黄湘云)44 HYPERLINK l bookmark34 o Current Document 列表的策略(扬州市汶河小学徐丹丹)46 HYPERLINK l bookmark36 o Cu

5、rrent Document 认识分数(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唐煜)481120各数的认识(扬州市东关小学方智炜)50认识分数(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毛丽婷)53认识整万数(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陆艳)55可能性(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吕琳)57复式统计表(南京市浦口区汤泉小学王长青)59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启东实验小学陆伟杰)教学内容:江苏教育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8-60页教学目标:.引领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

6、方形的特征备课重点:长、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学情分析都表明学生是大致认识的。这样的状况并不表明,教学就此轻松,而恰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性因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因为一知半解,教学也就更不易组织和深入。因此,备课中重点思考: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在处理教学细节时,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样出自学生自己,而且又是兴趣盎然的?验证的安排,怎样超越细枝末节而又重点突出,在取舍中凸显教学智慧?生活的联系,怎样从司空见惯中提炼新的题材和赋予更多的数学思考?特征的运用,怎样紧扣两个图形的特征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金量?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揭示长方形特征.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

7、形的小朋友举举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颜色的图形是长方形?学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长方形。2通过以前的学习,大家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猜猜它是不是长方形”的游戏,看看大家对于长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号图形(一个角是锐角的图形),是长方形吗?用手中的长方形说清楚理由。反衬出长方形内角是直角。号图形(直角梯形)这个是吗?从边和角两个方面去看,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长方形真的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吗?用手中的长方形验证一下,再和同桌说一说。学生验证,再交流汇报。量。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测量出来

8、的数据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个体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折。不借助工具,直接把长方形纸上下对折,发现上下边重合,从而得出长方形上下边相等;再把长方形纸左右对折,发现左右边重合,得出左右边相等。折两次,也能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我把这个图形这样放,是长方形吗?这样呢?通过变式,让学生体会到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它的形状,它仍然是长方形。5.介绍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一组对边长、一组对边短,通常我们把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组织学生指一指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说一说屏幕上长方形的长和宽。二、承上启下,揭示正方形的特征1多次缩短长方形的长边,让学生体会长方形长和宽长度关系的变化。并由此想象

9、,会不会变成一个特别的长方形?这个特别的长方形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正方形。2根据已有学习经验,推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3重点说明正方形边的特征。你能想办法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用手中的正方形做一做,再和同桌说一说。量量四条边,发现四边相等。折从学生中搜集各种不同的折法,全班交流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出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介绍正方形的边长既然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我们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三、链接生活,综合运用1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1)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形生活中你在哪见过长方形或

10、正方形,找找看。(2)长方形餐巾纸这是什么?从这里也能找到长方形吗?这是一张多大的长方形纸巾呢?产品规格里就有,找找看。能看懂什么意思吗?介绍餐巾纸的规格。你知道这个规格介绍和这张长方形的纸巾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猜想,并通过测量的方法验证。3)正方形餐巾纸到超市里买正方形的纸巾,根据包装盒上的介绍应该选哪一种呢?说一说理由。4)卷纸能看懂这个规格介绍吗?这筒卷纸上哪里有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纸巾的规格吗?一卷完整的纸巾一共有多少段?把它全部展开会是一个怎样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呢?2路线图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机器人从家出发,去书店走了多少米?如果去书店呢?去商场呢?路线图上只标注三个数据,

11、能说出机器人去三个不同的地方分别走了多少米吗?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解释没有标到数据的路线的长度。3画长方形和正方形1)你们会画长方形吗?在方格纸上画一个。2)你画了一个多大的长方形呢?怎样才能说清楚。请几位同学边展示边说清楚。3)在刚才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你画出的最大正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有什么联系?4)一位同学说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其余同学猜一猜他画的最大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5)(随机)长方形中剩下的小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几厘米?6)(随机)从他的长方形中,我找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正方形,正方形边长是()厘米,你知道他画的长

12、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四、总结提升:交流今天所学的内容,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圆的面积(东台市第一小学陈刚)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回忆旧知师:前些日子我们已经研究了圆,今天咱们继续研究圆。

13、你会画圆吗?学生自主画圆。师: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有的大有的小?二、探究圆面积与半径的关系.猜想师:刚才同学们一致认为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关,他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了便于同学们的研究,咱们请来了一个我们已经学的图形。师:会求正方的面积吗?师: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r表示,那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怎么表示?课件演示:以正方形的一个顶角为圆心,以它的一边为半径画一个圆。仔细观察所画成的图形,大胆的猜测圆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数方格(1)刚才我们初步对圆的面积范围做了一个估计,那到底这个估计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来作一个初步的验证。(出示圆整个覆盖方格纸书例7)师:与以往数方格不同的

14、是,圆是一种特殊的图形,象这样不满一格,但和一格又非常接近的都算作一格,其余不满一格的还按半格计算。师:有了数的方法,咱们就可以开始数了,不过老师觉得有点麻烦,有没有一个简洁一点的方法?师生共同数方格填写表格中。正方形的面积/cm2圆的半径/cm圆的面积/cm2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精确到十分位)164503.1你会按这样的方法研究下面的两个圆吗?小组合作数方格填表格。学生讨论自主发现圆的面积是它面积的3倍多一些。三、探究面积计算公式.第一次剪,明确思路,体会转化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研究一个新图形的面积时都用到过哪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圆的面积有没有什么帮助。师:如果我们也像推导三角形、

15、梯形面积那样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你认为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让学生体会到拼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重找新方法。师:老师先将圆,平均分成两份。那你能把它拼成什么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那如果老师再继续剪下去,平均分成4份,(师剪)现在我们来拼一拼。这个图形好像有点意思。有的同学说它像是平行四边形,像吗?它就是平行四边形啊?有点轮廓了,这思路真不错。但我们又发现剪拼成的图形和平行四边形不是很像,怎么样才能更像呢?(平均分成8份)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和刚才那个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呢?.第二次,明确方法,体验极限师:唉,刚才我们将圆片分别剪成4等份、8等份再拼成新的图形是想干什么呀?那还能更像吗

16、?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师:和前两次拼成的图形比,又有什么变化?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幅图更接近平行四边形了?如果让我们拼成的图形还要更接近平行四边形,怎么办?现在如果老师让你把圆剪成128等份,有什么感觉?电脑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2、64、128份然后拼一拼,体会转化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师:把圆剪一剪、拼一拼,得到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我们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形状变了,什么没变呢?这样就把求圆的面积转化成了求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第三次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师:现在,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的要求:能不能在动脑思考

17、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这可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大家可以对照示意图把推导的过程写在图的下面。那现在你能说说圆的面积到底是他半径平方的多少倍?.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同学们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大家运用了转化的方法把圆这个新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求出了圆的面积,以后大家遇到新问题都可以尝试一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的研究过程:通过猜一猜我们知道了圆面积的大小与圆的半径的平方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数一数、算一算我们知道了,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点,从而初步验证了我们的猜测。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我们将圆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通过比一比、算一

18、算成功的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验证了我们所有的猜测。四、解决问题.现在要求圆的面积是不是很简单了?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了?如果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与圆的面积有关的题目,瞧!(例9练习)请同学们仔细读题,看看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想像一下想像这个喷水龙头所喷出的水会形成一个什么图形?他的半径是多少?现在你能求出他旋转一周喷灌的面积吗?五、拓展刚才在巡视的时候还有同学问我,能不能把剪下来的小扇形拼成其它的图形比如三角形或者是梯形。你们认为能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拼的过程)那利用拼成的三角形和梯形又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有兴趣的同学

19、可以课后去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新沂市新安小学相辉)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94-95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2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教学重点: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

20、生的可能性大小。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理解用几分之一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教学例1.(播放乒乓球比赛的场景。)刚才同学们观看了精彩的乒乓球比赛,那么乒乓球比赛时是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的?.我们这里是用猜球方法,一起来看看好吗?(播放猜球场景)在左手还是在右手?.想一想,用这种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刚才那个同学说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你同意吗?这里的2表示什么?1呢?.你明白了吗?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的结果只有“对”或“错”这两种情况,猜对或猜错的情况只是其中的一种,是相等的,所以说猜对或猜错的

21、可能性都是。(板书:).现在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了吗?(上面猜对和猜错的可能性都是,因此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公平的。)(二)教学试一试刚才同学们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了可能性的大小,(板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下面,袋子中的摸球问题你也能用分数来表示吗?).教师出示试一试左图,问:如果让你从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同时板书: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这里的“2”表示什么意思?生:“2”表示这里一共有2个球,说明任意摸一个球产生的所有情况有2种。师(板书:所有情况(种)2).接着问:“1”表示什么意思?生:摸到红球的情况有1种,也就是符合要求的

22、情况只有1种。师(板书:符合要求的情况(种)1).谁来说一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为什么也是?出示:试一试右图1.现在袋子中放入3个球,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又是几分之几?2生汇报,反问:这里的3是什么意思?(师同时板书:31).如果在袋子里再放入一个黄球,从中任意摸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板书:).如果想让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为,袋子中的球又该怎样放?(师同时完成板书51).通过刚才的活动,结合这些数,(师指板书),你看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可能回答:A符合要求的情况作分子,所有情况作分母。B这些可能性中最大的是。C符合要求的情况相同时,都是1,所有情况越大,摸到

23、红球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大。D一共有几个球,摸到一个球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一。二、自主探索理解用几分之几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教学例2.出示扑克牌例2图,问:认识吗?这里有没有可能性的问题呢?学生按要求完成第一问。.从这6张牌中,你还能提出哪些有关可能性的问题?生回答师归纳。课件出示:把牌洗一下反扣在桌面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可能性是几分之几?黑桃呢?摸到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2、3呢?师:摸到奇数牌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学生充分回答,师:刚才同学们运用分数表示了许多可能性的问题。真了不起。(二)试一试改编.课件出示,这里有5张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

24、几分之几?.学生先思考,再讨论交流。师相机板书。.课件出示:符合要求的情况(种)012345所有情况(种)555555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01问:从这些数中,你看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所有情况不变,符合要求的情况越大,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越小。归纳概括.观察:符合要求的情况(种)0111145所有情况(种)5543255 TOC o 1-5 h z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红桃A01不可能可能一定师:师指数,5张牌中,没有一张红桃A,任意摸一张,能不能摸到红桃A?生答:不能,(师板书:不可能).与它截然相反的是什么?生:5张牌中,都是红桃A,任意摸一张,一定摸到红桃A。(板书:一定)师

25、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在不可能与可能之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板书:有可能).以前我们学习了用不可能、可能、一定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之后学习了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又进一步学习了用精确的分数准确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三、巩固提升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掌握的知识来解答有关可能性大小的问题。好吗?1连一连在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96页第1题)2说一说小华做了3个小正方体(如下图)。(96页第2题)。抛蓝色正方体要求改为:落下后“1”朝上的算小红赢,落下后“2”朝上的算小刚赢,落下后“3”朝上的算小赢,.画一画幸运大转盘如果你是一个商场的经理,你准备

26、怎样设计这个转盘?设计要求:(1)设计好后标出各个奖项。(2)用分数分别表示出获得每个奖项的可能性。4选一选是否公平,怎样做才公平?.非常六一、52中的砸金蛋个金蛋中有3个藏有礼物。.读一读出示信息,说说感受。体彩“幸运七星”属于数字型玩法,即从00000009999999共1000万个号码中任选一个七位数号码组成,每个号码均从09共10个数字中开出,猜对第1个号码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猜对前2个号码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以此类推,“幸运七星”头奖的理论中奖可能性为1000万分之一。总结:可能性和生活联系很密切,课后请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找找生活中哪些事件和可能性有关。四、全

27、课总结深化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自主探究,发现正方体的特征。(1)继续变化棱长,得到正方体。(2)引导学生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自主探究正方体。(3)讨论交流正方体的特征:个面,都是正方形,完全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8个顶点。相机揭示棱长的定义。.对比概括,揭示课题。(1)比较发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说一说理由。相机出示集合图。2)揭示课题: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三、巩固新知,发展能力。1观察想象,图形还原。出示一个木柜的6个面,指

28、出前面,请学生应用新知判断其它的面分别是几号。说一说这个木柜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分米,六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2联系生活,正确选择。根据所给数据选择对应物体。(1)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2)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魔方粉笔盒骰子(3)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4)当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0.1毫米,猜猜是什么物体?四、畅谈收获,总结课堂。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收获吗?现在,如果请你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你有什么话想说呢?小结:本节课同学们经过自主探索,在操作中探究了棱的特征,又由

29、棱联想到面,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并独立探究出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教学难点:认识

30、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各一个、长方体框架一个、课件;(学具)正方体、长方体的物体各一个、土豆和小刀、若干小棒和三通接头。教学过程:一、切物成形,导入新课。学生动手切土豆,认识“面”、“棱”、“顶点”。先切一刀。摸一摸新切的面,比较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再切一刀,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指一指新增的边,并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揭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切第三刀,观察又有什么新变化。指一指新增的点,并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继而通过屏幕演示,将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二、循序渐进,探究特征。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

31、”的数量。1)独立数一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2)交流结果和数法。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交流:长方体面的个数你们是怎么数的?长方体棱的条数你们又是怎么数的?齐读发现。3)提出研究角度:这堂课将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继续研究长方体。2渐次展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动手操作,探究“棱”的特征。以高楼大厦的建造一般是以长方体框架为基础引入,提出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建筑师”,试着用小棒来制作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活动提示。材料说明:材料中配有颜色不同的小棒和连接小棒的接头。学会合作: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长方体框架。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完成的作品,结

32、合活动单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动手操作。汇报交流。搭一个长方体框架一共使用了几根小棒?这些小棒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每种颜色的各几根?这些小棒在搭的时候有什么规律?从而发现: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齐读特征。思考:在搭长方体框架的过程中有没有使用红色小棒?2)直觉判断,认识直观图。初步认识。相机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面”和“棱”。直觉判断。寻找看不见的棱,知道在直观图中用虚线来表示看不见的棱。形成表象。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样子。3)变式呈现,理解长、宽、高。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先擦去一条,展开想象。再擦去三条,继续想象。最后,发现最少保留三条不同方向的棱就

33、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相机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辨认长、宽、高。变换教具的摆放位置,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哪些棱的长度。4)展开想象,探究“面”的特征。根据长、宽、高想象长方体的6个面,选择合适的长方形配面。交流演示,引导发现面的特征:这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齐读特征。变化棱的长度,认识特殊的长方体。动态演示变化过程。观察发现:长方体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完全相同。寻找身边这样的特殊长方体。找规律(泰州实验学校谭彩琴)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34、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数学规律的寻觅发现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关系,并学会用解决一些类似的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习惯。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张作业纸、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创设情境,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教师课件准备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袋,里面装着一串黄白一一间隔排列的球。)教师依次拉出5只球:黄、白、黄、白、黄,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球的颜色,说说怎样想的。小

35、结: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方式我们可以叫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板书)。.在生活中寻找一一间隔的实例,体现出规律存在的普遍性,数学源于生活。比如:白天和黑夜、马路边电线杆和广告牌、窗框和玻璃、树木和空档、桌子和方凳等等,丰富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课件出示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让学生感受一一间隔的独特美。提问:看到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二、自主探究,研究规律.出示图片,寻找间隔课件出示主题图,寻找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填写表格,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填表格。数量数量第1组夹子手帕第2组兔子蘑菇第3组木桩篱笆第4组青菜萝卜学生完成表格。学生汇报,引导发现:前三组

36、中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个,第四组中两种物体个数相等。提问:同样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为什么有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差1个;有的排列中,两种物体个数相等?.讨论交流,集中反馈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突出让学生自己去“找”。学生向全班说明自己的发现:第一组中两端的物体都是夹子,第二组中两端的物体都是兔子,第三组中两端的物体都是木桩,第四组中两端分别是青菜和萝卜。从而发现:上面3组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而第四组中排在两端的物体不同。分别讨论两端相同与两端不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那么排在开头物体比另一物体多1个;如果排在两端的

37、物体不同,那么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师:如果我们不用数的方法比较每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比较方法吗?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对应”的思想解释规律,教师课件演示。4借助“礼物”,验证规律。借助导入时使用的一串球,观察:两端球的颜色不同时,两种球的个数相等:两端球的颜色相同时,两种球的个数相差1个。从而检查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是否一致,让学生体验规律存在的一般性。5实际应用,巧妙拓展出示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作品,比一比每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课件依次出现,一组排在两端的物体不同,一组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一组围成一周的一一间隔物体。)讨论分

38、析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如果围成一周,那么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怎样?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围成一周,那么两种物体的个数也相等。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兔子乐园里有一座石桥,石桥的一边共有40根石柱,每两根石柱中间装一块石板,这座石桥的一边共需要多少块石板?提问:你是怎么理解“每两根石柱中间装一块石板”这句话的?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名口答,列出算式:40-1=39(块)。.在一个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一共要栽()棵桃树。指导学生认真读题,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6段

39、,需要锯几次?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模拟锯木头,寻找锯成的段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展示学生的作品,介绍是怎么表示的,说一说锯成的段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联系今天所学的规律解释木段和切痕之间的个数关系。.小兔们计划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兔子乐园。现在已有12盆黄花,需要多少盆红花来搭配?提问:有什么设计要求?比比谁的设计更有创意!学生独立设计。汇报交流,展示学生作品:介绍自己是怎么设计的,需要多少盆红花?通过学生不同的设计,让学生分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如围成一周,两种物体个数相等。排成一行,若首尾相同,则开头物体比另一物体多1;若首尾不同,则两种物体数量相等。让学生在解释说明的

40、过程中充分感受从不同中发现相同,这些花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谈话:我们生活中隐藏着许多的数学规律,希望同学们能用你智慧的双眼去观察和发现,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观察物体(泰州市实验小学卞彩云)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6、87页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体会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有位置、高度等,以及体会观察位置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学生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由两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并能正确判断所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

41、分析能力,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事物,从而把握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照相机、摄像头、图书箱、捐款箱、长(正)方体模型学具准备: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课前准备:学生6人一组,选小组长,按小组坐。每组两张图片。课前谈话:每组发一张图片,让学生自由看。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是什么?师:同一幅画,大家看到的怎么不同呢?教学过程:一、观察实物,深刻感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1)出示被观察物体:图书箱师:想知道我们今天观察什么物体吗?(出示)是图书箱。师:它的正面、上面、侧面,你能指一指,说一说吗?指名上台摸一摸并指出图书箱各面。指出:图书箱有门的这

42、一面是它的正面;左右两边都叫作它的侧面。(2)小游戏:看教师手势,学生快速识别图书箱各面。(3)练习反馈(“想想做做1”)A出示洗衣机整体图。师:这是什么?它的正面、上面、侧面各在哪儿?谁来指一指,说一说?指名到电脑上,边指边说。师(转动洗衣机):现在它的正面在哪儿?师:不管怎么转动,它的正面始终不变。B出示冰箱分解图。师:你能想一想,连一连吗?指名说。C出示长方体师:刚才观察的洗衣机、冰箱,正面都有明显标志,很好辨认。如果是(课件出示:长方体)师:你能说出它的正面、侧面、上面各是什么颜色吗?指名说完整。师:(变换长方体)现在呢?师:正方体呢?师: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通常将面对观察者的这一面

43、称为正面。师:了解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下面就来仔细观察这个图书箱,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变换不同地点和高度观察物体观察图书箱1)小测试。师:这个图书箱是我们实验小学捐赠给另一所小学的,你知道是哪所小学吗?师:这个图书箱是捐给三棵树小学哪个班的呢?明确:中间的同学只能看到图书箱的正面。两边的同学,不仅可以看到图书箱的正面,还可以看到一个侧面,看到左侧面就看不到右侧面。两个侧面只能看到一个。思考:同一个图书箱,大家的观察结果怎么不同呢?(观察位置会对结果产生影响。)2)给图书箱拍照。师:今天,老师还想给图书箱拍几张照片用作新闻报道,想请小朋友帮忙,好吗?出示拍照要求:第一张只能拍到图书箱的正面

44、;第二张只能拍到它的正面和侧面;第三张既要拍到它的正面、侧面,还要拍到上面。指名拍,依次展示照片,检查是否符合要求。小结:从刚才的拍照过程中,我们知道:影响观察结果的,不仅有观察位置,还有观察高度。观察捐款箱师:我们实验小学不仅给三棵树小学捐赠了图书和图书箱,还举行了爱心捐款活动(认识捐款箱各个面。)师: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为什么?师:各看到几个面?如果任意选一个位置,能看到更多的面吗?猜猜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学生猜测。师:究竟谁正确呢?为了方便研究,我们用长方体模型代替捐款箱。一起来听活动要求。二、观察模型,内化理解观察长方体(播放录音)活动要求:学会观察:1.观察时,不随意改变长方体的

45、位置。2.选择不同位置观察,每次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跟同桌说一说。学会思考:想一想,一次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为什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活动,观察长方体。汇报交流,并用摄像头看一看,验证结果。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看到3个面。想想,这是为什么呢?集体交流: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情况下,看到左侧面就看不到右侧面,看到正面就看不到背面,看到上面就看不到下面。因此,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看到3个面。观察正方体1)指导观察方法。师:如果是正方体呢,一次最多看到几个面?只要看到正面,怎么看?学生示范,教师指导方法。师:从侧面、上面看呢?师:从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分别是

46、什么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活动,指名回答。2)观察用两个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同桌合作、交流。3)检查观察结果。课件出示:(1)(2)(3)正面侧面上面师:正面看到的是图几?侧面?上面?师:上面看到的也是图(2),看来有时观察地点不同,结果却有可能相同。4)师:如果竖着拼呢?直接判断,将正方体收到抽屉里,比比谁快!好,一起看图。课件出示:1)(2)(3)正面上面侧面学生举手势依次判断正面、上面。5)师:如果要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想一想,怎样拼?出示:(1)(2)师:从哪个位置可以看到图(1)?从哪儿可以看到图(2)呢?三、欣赏图景,升华认知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这么多形体,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

47、许多形态各异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去欣赏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在我们家乡泰州就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建筑,想看吗?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师:在这里,除了地点、高度会影响观察结果,还有时间。其实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还有很多。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收获自己的见解与感受。认识米(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陆丽华)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2-53页。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米,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

48、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绸带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需要.复习长度单位厘米。谈话:小朋友们,我们身体的各部分都很神奇。其实,在我们的身上还藏着神奇的身体尺呢!瞧,这是小明的身体尺。他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一拃的长大约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看的?小明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小明一拃的长大约12厘米。小结:通过测量,我们找到了1厘米和12厘米的身体尺。像量这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2引入,初步认识“米”。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揭示课

49、题。米(板书)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M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板书)米。.让学生自由说说:关于“米”,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引问。二、观察米尺,认识1米教学例题:.观察米尺,说说看到了什么?提问:在小朋友们桌上有一把米尺,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小结: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学生在米尺上指一指、说一说,认识1米。.剪1米长的绸带。1)同桌合作,剪1米长的绸带。明确要求:在箩筐里拿出绸带和剪刀,同桌分分工,一个同学将绸带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按住,另一个同学拉直绸带对准100刻度线,然后剪断。听明白了吗?开始。2)拉直看看1米

50、有多长。观察:请一个同学拉住绸带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拉住绸带的另一端,拉直举起看看,1米有多长。3)闭上眼想想1米有多长。想象:闭上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呢?.用学生尺拼1米长。1)猜一猜:1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猜想:小朋友们,陆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彩纸做的学生尺,猜猜看,1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2)拼一拼。活动:要求2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啊。其他同学在桌上对着米尺拼一拼。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剪绸带和拼学生尺,知道了1米实际有多长。接着,我们继续来体验1米大约有多长。三、体验1米大约有多长教学例题:1.活动:找身体米尺。米大约有多长。1)播放视频,明确活动要求。 TOC o

51、 1-5 h z 2)活动:比一比: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量一量: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拼一拼:几本数学书的长大约是1米?排一排:横着排,几个小朋友肩膀的宽大约是1米?3)汇报:4到5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7个或8个一拃的长大约是1米。4本数学书的长大约是1米。横着排3个小朋友肩膀的宽大约是1米。(4)小结: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排一排等方法,感受1米大约有多长。3.在上课现场,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提问: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物体的长或高大约是1米。双人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饮水机的高大约是1米。在上课现场,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四、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教学例题:.看一

52、看。在米尺上看出1米=100厘米。.数一数。在米尺上数出1米=100厘米。.算一算。计算出1米=100厘米。小结:我们通过看、数、算,认识了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等于1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五、练习巩固.完成“试一试”第1题,估测黑板的长度。提问: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1米有多长了,那黑板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米呢?可以用手臂米尺先来估一估,谁愿意来估?检验:到底估得准不准呢?请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一下。小结:通过测量,黑板的长4米差一点,刚才这位同学估得比较准。.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提问:陆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这些物品,你会给它们填上合适的单位吗?在()里填上“米”和“厘米”。(1

53、)床长2()。(2)粉笔盒高8()。 TOC o 1-5 h z (3)铅笔长20()。(4)旗杆高15()。集体校对,订正。.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情境:陆老师的学校上半年举行了一场运动会,瞧,激烈的跳远比赛开始了。1号运动员跳了4米,2号运动员跳了3米,谁跳得远呢?这几个你们还会比吗?在书上填一填。在。里填上或“=”。5米。6米8米。8厘米1米。100厘米90厘米。1米追问:90厘米小于1米,你们是怎么想的?六、游戏:火眼金睛七、全课总结提问:小朋友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1米等于100厘米,我们还一起感受了1米有多长。学到这儿,小朋友们课上想要研

54、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找到答案了,关于米的知识,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它,应用它。认识负数(丹阳市正则小学张炜)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3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P6练习1第16题。教材简析:认识负数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对负数的初步了解和直观认识。因为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学生经常有机会接触到负数,已经有了一些关于负数的生活经验,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负数的认识又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因此本阶段要求学生认识的负数,主要是日常生活

55、中常见的、可以直接感受的负数。学生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能更加深切地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从而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教学目标:.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数、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达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教学难点:明确负数的意义,建立相应的数感。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生成内需引出负数。.情境体验,“逼”出

56、负数。(1)分别出示图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温度的高低,并分别到温度计上找一找相应的温度。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老师也很喜欢旅游,这是今年暑期我去张家界游玩时拍的照片(出示照片),当时天气很热,温度高达30摄氏度以上;在这个温度计上,你能指出30摄氏度吗?(出示不完整的温度计。)转眼间,到了现在,天气逐渐转凉,温度大约在10摄氏度左右;师:如果越往后去,天气会变得更冷,当温度降到了4摄氏度;你能指出这个温度吗?你是怎么找的?师:天气越来越冷,水开始结冰了,温度下降到了0摄氏度。(停顿)0度是最低温度吗?(2)出示图片,温度零下4摄氏度,让学生感受4摄氏度在0摄氏度的下面。师:是啊,北风呼

57、呼的吹,如果温度到了零下4摄氏度。在这个温度计上,你还能找到这个温度吗?师:怎么不能?这儿不有个4么?(指着零上4摄氏度)师:那零下4摄氏度在哪里呀?(生:在零度的下面)出示完整的温度计。师:现在,你能找到零下4摄氏度吗?(3)学生在温度计上找一找零下4摄氏度,并说一说怎么找的。师: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找的?(4)引导讨论,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可以怎样记录?(5)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分别记录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6)交流学生记录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你最欣赏哪一种记录方法。学生通过比较很快发现,自己的记录方式只能自己明白,需要一个统一的记录方法。.引出概念,学会读写。(1)了解关于负

58、数的数学史料,统一记录方法。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零上4度和零下4度。其实,历史上,数学家们对这种问题也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数学史)(2)指导学生正确读出“4”和“4”。引导学生认识正号和负号,学会正负号的读法和写法。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记录方法记录几个温度。(5)引导学生观察写下的数,揭示像4、30、10等这样的数都叫做正数,像4、8、10等这样的数都叫做负数。(6)讨论正数的简写,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省略正号,其实正数就是我们曾经认识的数。(7)讨论负数是否能够简写,揭示课题二、体验内化,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认识负数。.温度中的正、负数。出示图片,学生用

59、正、负数记录。(2)初步感知0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零上温度都可以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可以用负数来表示,0在这儿有什么用呢?.海拔中的正、负数。(1)介绍海拔、海平面知识,再次了解0在海拔中的作用。通过介绍,引导学生得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都可以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都可以用负数来表示,海平面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2)分别出示吐鲁番盆地、珠穆朗玛峰图片,学生分别用刚认识的正、负数记录。.内化提升,归纳正、负数和“0”的关系。(1)学生再随意说几个正数和负数,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正数和负数是说不完的,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引导学生分别圈出黑板上所有的正数和负数,引发讨论,为什么不圈“0”

60、?(3)交流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只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三、回归生活,引领学生自发拓展应用应用负数。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负数。1)电梯中的正、负数。出示电梯图片,指导学生分别按出相应的楼层,让学生感受负数。(2)不同环境里的鱼。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别将不同环境下的鱼与相应的温度连一连,让学生体验负数。.整理拓展,加深认识。1)出示数线。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填出空格里的数。2)引发讨论,负数也应该在数线上有相应的位置,你能找到它们的位置吗?(3)展示交流,说一说负数的位置。4)引导整体观察,得出负数都比“0”小,正数都比“0”大。.课堂小结,归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