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演示课件(PPT 73页)_第1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演示课件(PPT 73页)_第2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演示课件(PPT 73页)_第3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演示课件(PPT 73页)_第4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PPT演示课件(PPT 7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麦病害防治技术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成云1第1页,共73页。小麦条锈病叶片上夏孢子堆2第2页,共73页。小麦条锈病叶片上冬孢子堆3第3页,共73页。小麦秆锈病叶鞘(左)和叶片(右)上夏孢子堆4第4页,共73页。麦类白粉病病叶5第5页,共73页。麦类白粉病病穗6第6页,共73页。麦类白粉病田间症状7第7页,共73页。小麦赤霉病8第8页,共73页。小麦赤霉病病穗9第9页,共73页。小麦赤霉病病粒(下)和健康粒(上)10第10页,共73页。小麦纹枯病基部叶鞘症状11第11页,共73页。小麦纹枯病中上部叶鞘症状12第12页,共73页。小麦根腐病病苗13第13页,共73页。小麦根腐病病叶14第14页

2、,共73页。小麦根腐病病穗15第15页,共73页。小麦腥黑穗病病穗16第16页,共73页。小麦腥黑穗病17第17页,共73页。小麦腥黑穗病病穗18第18页,共73页。小麦散黑穗病19第19页,共73页。小麦散黑穗病病穗20第20页,共73页。小麦粒线虫病21第21页,共73页。小麦粒线虫病病株22第22页,共73页。小麦粒线虫病病穗23第23页,共73页。小麦粒线虫病病粒(虫瘿.右)和健粒(左)24第24页,共73页。小麦赤霉病使小麦品质下降,出粉率降低。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头昏、腹痛等症状。 25第25页,共73页。症状苗枯:种子带菌引起苗枯,使芽鞘和根鞘变成

3、黄褐色、水渍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出土不久即死亡。基腐:麦的茎基部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 穗腐:几个小穗或整穗受害,小穗被害初期在基部变成水渍状,后逐渐褪色失绿呈褐色病斑潮湿时在颖壳合缝处及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籽粒发病以后逐渐皱缩干瘪,后期在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的颗粒(子囊壳)。26第26页,共73页。诊断要点:潮湿时在小穗颖壳合缝处及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后期在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的颗粒。27第27页,共73页。小麦赤霉病病穗28第28页,共73页。小麦赤霉病病粒(下)和健康粒(上)29第29页,共73页。小麦赤霉病30第30页,共73页。病原有性态为

4、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镰孢属。 31第31页,共73页。1.病穗 2.子囊壳 3.子囊 4.子囊孢 子5.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6.分生孢子32第32页,共73页。麦类赤霉病病原33第33页,共73页。发病规律初侵染来源:病原菌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形式在各种寄主植物的病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和病残体上的子囊壳、分生孢子是下一个小麦生长季节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可以引起苗枯,而土壤中的病菌多引起茎基腐烂。34第34页,共7

5、3页。发病条件*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是最易感病期. (1) 菌源量大病害重,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和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发病严重;(2) 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多,发病严重;(3) 种子带菌量大,或不进行种子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4)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35第35页,共73页。决定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其次是日照时数。小麦抽穗以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小麦扬花到乳熟期高温、多雨,穗腐严重。穗期多雾多露也可促进病害的发生流行 36第36

6、页,共73页。( 1)农业防治 a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b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c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不能太晚。d小麦扬花期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为了减少初侵染菌源,要在小麦扬花前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e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尽快促使植株病残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的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脱粒晒干,减少霉垛造成的损失。f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防治措施37第37页,共73页。药剂防治a种子处理: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l00 kg种子用药100200 g湿拌。防治措施38第38页,共73页。药剂喷雾

7、是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一般应于扬花10%50%时施药,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可选用25%施保克乳油8001000ml/hm2或80%多菌灵微粒剂7501000 ml/hm2加水常规喷雾、也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450600 g/hm加水常规喷雾。防治措施39第39页,共73页。麦类黑穗病 共同特点:是破坏穗部产生大量的黑粉,不仅使小麦减产,而且降低麦粒及面粉的品质。小麦腥黑穗病病菌孢子含有毒物质及腥臭的三甲胺等,使面粉不能食用。如将混有大量病粒的小麦作饲料,还会引起禽、畜中毒。 40第40页,共73页。小麦散黑穗病为害部位:整穗株型:病株直立、较矮病穗:穗

8、外包一层灰色薄膜,膜破裂散出黑粉,仅残留主穗轴籽粒:无籽粒病征:整个病穗变成为黑色粉状物气味:无气味41第41页,共73页。小麦散黑穗病42第42页,共73页。小麦散黑穗病病穗43第43页,共73页。小麦腥黑穗病为害部位:籽粒株型:病株较健株稍矮病穗:麦穗松散,颖片张开较大,病粒微露,膜不易破裂籽粒:籽粒变为菌瘿(黑粉)病征:籽粒变成灰褐色粉状物气味:含有毒物质三甲胺,有腥臭味44第44页,共73页。小麦腥黑穗病病穗45第45页,共73页。小麦腥黑穗病46第46页,共73页。小麦腥黑穗病病穗47第47页,共73页。诊断要点小麦散黑穗病为整个病穗变成黑色粉状物,黑粉散出,仅残留主穗轴;小麦腥黑穗

9、病为麦穗松散,籽粒变为菌瘿。48第48页,共73页。病原(1)小麦散黑穗病菌有性态为散黑粉菌Ustilago nuda (Jons) Rostr,属担子菌亚门真菌,黑粉菌属。49第49页,共73页。小麦散黑穗病病原菌冬孢子和冬孢子萌发50第50页,共73页。病原(2)小麦腥黑穗病病原菌主要有网腥黑粉菌Tilletia caries (DC) Tul和光腥黑粉菌Tilletia foetida (Wallr. ) Liro。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腥黑粉菌属。51第51页,共73页。小麦腥黑穗病病原52第52页,共73页。53第53页,共73页。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菌属花器侵染类型,1年只侵染1次

10、。小麦开花期病穗散出冬孢子,借风力传播到小麦健康的花器上。冬孢子萌发直接侵入,当籽粒成熟时,以厚壁休眠菌丝状态潜伏在种胚内越冬。带病种子播种后,潜伏在胚里的菌丝随着麦苗生长到达生长点,随着植株生长而伸展,形成系统性侵染。孕穗期到达穗部后继续生长发育,菌丝形成冬孢子(黑粉),成熟后散出。发病规律54第54页,共73页。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是幼苗期侵入的系统性侵染病害。小麦腥黑穗病的初侵染来源有种子带菌粪肥带菌土壤带菌在上述3种情况中,一般以种子带菌为主,其次是粪肥和土壤带菌。发病规律55第55页,共73页。小麦腥黑穗病种子带菌是主要初侵染源:a病菌以菌瘿及菌瘿的碎片混入种子、或以冬孢子附着在

11、种子表面成为种子传病的初侵染源;b以麦场上带菌的碎麦秸、麦糠及尘土混入肥料中,或用带菌的麦草喂牲畜及带菌种子喂家禽,c以病粒落入田间、或在小麦脱粒时,由风把冬孢子吹入靠近麦场的麦田中,造成土壤传染。发病规律56第56页,共73页。防治措施麦类黑穗病的防治应采用加强检疫、药剂拌种为主,农业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加强检疫小麦矮腥黑穗和印度腥黑穗病是我国对外检疫对象,为防止病害随种子或商品传播,应加强植物检疫工作。57第57页,共73页。(2)农业防治a建立无病留种田,繁育和使用无病种子是消灭小麦黑穗病的有效方法。留种田要与生产田隔离200m以上.b种子精选,要进行种子处理。注意施用无病肥,

12、及时拔除田间病株等。c适期播种,春小麦不宜过早播种,冬小麦不宜过晚播种,播种不宜过深,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d采用与非寄主作物12年轮作,种植抗病品种。58第58页,共73页。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 (药剂拌种是防治麦类黑穗病经济有效的措施)a.2%立克秀湿拌种剂100150g加水1.5L湿拌种100 kg,b.12%三唑醇、或12.5%烯唑醇,每100 kg种子用药2030g拌种;c.50%多菌灵,每100 kg种子用药200300 g拌种;d.3%敌畏丹悬浮种衣剂按1:1 000(药:种)进行种子59第59页,共73页。麦类锈病 锈病可分为条锈、叶锈、秆锈三种。为害:小麦被病菌侵

13、染后,植株营养物质大部分被锈菌消耗,呼吸作用加强,光合作用减弱,增加水分蒸发,一般比健株蒸发量增加20%60%,严重的达到200%300%。发病轻时,小麦穗短而小,种子不饱满,千粒重降低;发病比较早而重时,不能正常抽穗。三种锈病以秆锈对产量影响最大,条锈次之,叶锈较小。 60第60页,共73页。症状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在被害处产生夏孢子堆,后期在病部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根据孢子堆的大小、颜色、形状、着生的部位、排列的情况和表皮穿透的特点区分三种锈病。诊断要点:“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61第61页,共73页。小麦条锈病叶片上夏孢子堆62第62页,共73页。小麦条锈病叶片上冬孢子堆

14、63第63页,共73页。小麦叶锈病病叶片上夏孢子堆64第64页,共73页。小麦秆锈病叶鞘(左)和叶片(右)上夏孢子堆65第65页,共73页。病原三种锈病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柄锈菌属66第66页,共73页。小麦条锈病病原菌67第67页,共73页。小麦叶锈病病原68第68页,共73页。1.2.3.条锈病症状、夏孢子、冬孢子4.5.6.叶锈病症状、夏孢子、冬孢子7.8.9.秆锈病症状、夏孢子、冬孢子69第69页,共73页。发病规律传播:气流是主要传播媒介。南方飞来的夏孢子。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成熟后突破表皮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锈病流行。70第70页,共73页。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而有效的办法;精耕细耙,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避免过早播种,可显著减轻冬小麦幼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晚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适时收割;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减轻产量损失。71第71页,共73页。药剂防治在冬小麦苗期常发病区,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拌种,播种后45天仍可保持90%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