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分析设计_第1页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_第2页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_第3页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_第4页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永远不说永远,从来不说重来,生命不相信如果,不要让每一次过错与错 过都重新来过目录第1章引言1第2章概述32.1分析设计直接法概述32.2术语和定义52.2.1与失效相关的术语52.2.2与载荷有关的术语92.2.3与模型有关的术语132.2.4与厚度相关的术语152.2.5与响应相关的术语152.2.6与设计校核有关的术语172.3载荷特征值和特征函数概述212.3.1承压设备指令中的要求212.3.2根据PED要求得到的载荷特征值和特征函数222.4设计模型和本构关系概述242.4.1设计模型242.4.2材料本构关系概述26第3章设计校核与载荷工况333.1设计校核333.2载荷工况34

2、3.3步骤383.3.1步骤一建立载荷工况清单383.3.2步骤二建立设计校核表393.3.3步骤三建立设计模型403.3.4步骤四进行校核403.3.5步骤五结论413.4工程实际案例41第4章总体塑性变形设计校核(GPD-DC)424.1前言424.2步骤444.3设计模型454.4载荷设计值484.5原理494.6应用准则514.7工程实际案例51第5章 渐增塑性变形设计校核(PD-DC)525.1引言525.2步骤575.3设计模型585.4载荷设计函数605.5原理605.6应用准则615.7工程实际案例63第6章 稳定性设计校核(S-DC)646.1引言646.2步骤736.3设计

3、模型736.4载荷设计值与载荷设计函数756.5原理766.6应用准则766.7工程实际案例76第7章 疲劳设计校核(F-DC)777.1引言777.1.1疲劳设计校核概述777.1.2未焊接区域循环疲劳设计校核概述797.1.3焊接区域疲劳设计校核(F-DC)概述847.2步骤887.3设计模型897.3.1焊接区的要求897.3.2未焊接区要求897.3.3焊接区与非焊接区的通用要求897.4载荷设计值和设计函数907.5原理917.6未焊接区的修正系数917.6.1塑性修正系数917.6.2有效应力集中系数937.6.3表面粗糙度修正系数947.6.4厚度修正系数947.6.5平均应力修

4、正系数957.6.6温度修正系数957.7焊接区域的修正系数967.7.1塑性修正系数967.7.2厚度修正系数967.7.3温度修正系数977.8设计疲劳曲线977.8.1焊接区域的设计疲劳曲线977.8.2非焊接区域的设计疲劳曲线987.9循环计数987.9.1 概述 987.9.2水库循环计数法997.10疲劳损伤累积1017.11疲劳设计校核方法评述1017.12焊接区域及表面热点的疲劳设计校核方法1027.13焊接区域和内部热点的疲劳设计校核方法1037.14非焊接区域的疲劳设计校核方法1047.15工程实际案例107第8章 静平衡设计校核(SE-DC)1088.1引言1088.2步

5、骤1088.3设计模型1098.4载荷设计值1098.5原理1118.6工程实际案例111附录A 一些实用的安定定理112附录E实例115附录E.3如何建立设计校核表115巳3.1建立夹套快开门容器设计校核表115附录巳4总体塑性变形设计校核(GPD-DC)118巳4.1加氢裂化反应器的总体塑性变形设计校核119巳4.2圆柱壳和半球壳连接过渡区的设计校核125巳4.3空气冷却器封头的总体塑性变形设计校核(GPD-DC)133巳4.4半球形封头上接管的总体塑性变形设计校核(GPD-DC)143附录巳5渐增塑性变形设计校核(PD-DC)151巳5.1加氢裂化反应器的渐增塑性变形设计校核(PD-DC

6、)151巳5.2空气冷却器封头的渐增塑性变形设计校核(PD-DC)158巳5.3带接管的半球形封头的渐增塑性变形设计校核(PD-DC)163附录巳6稳定性设计校核(S-DC)169巳6.1夹套搅拌容器的第一次稳定性设计校核(S-DC)169巳6.2夹套搅拌容器的第二次稳定性设计校核(S-DC)173附录E.7疲劳设计校核(F-DC)175巳7.1圆柱壳与半球形壳体过渡区的疲劳设计校核(F-DC)175巳7.2空气冷却器封头的疲劳设计校核(F-DC)178附录巳8静平衡设计校核(SE-DC)182巳8.1裙座支承的重型反应塔的静平衡设计校核(SE-DC)182巳8.2裙座支承的轻型压力容器的静平

7、衡设计校核(SE-DC)186巳8.3腿式支承的立式贮存容器静平衡设计校核(SE-DC)192附录L: ANSYS输入命令流198L.4.1加氢裂化反应器的总体塑性变形设计校核(GPD-DC)198L.4.2圆柱壳与半球形封头连接处的总体塑性变形设计校核(GPD-DC)201L.4.3空气冷却器封头的总体塑性变形设计校核(GPD-DC)202L.4.4半球形封头上接管的总体塑性变形设计校核(GPD-DC)209L.5.1加氢裂化反应器的渐增塑性变形设计校核(PD-DC)(模型同L.4.1模型)210L.5.2空气冷却器封头的渐增塑性变形设计校核(PD-DC)210L.5.3半球形封头上接管的渐

8、增塑性变形设计校核(PD-DC)(模型关键点同L.4.4 )216L.6.1夹套快开容器的第一次稳定性设计校核(S-DC)216L.6.2夹套快开容器的第二次稳定性设计校核(S-DC)219后记221参考文献222序言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第54工作组C小组(CEN TC 54 WG C)首次发表分析设计中所 使用的新方法草案已有12年之久,该方法被压力容器设计应用的法定基础即承压设备指令1 (PED)所采纳已有7年,分析设计手册3(一本基于新方法草案的手册)发布也已有5 年。在PED已生效5年,协调性标准EN13445非直接接触火焰压力容器的第1部分至第 5部分2已被批准的情况下,现在似

9、乎是一个合适的时间推出一本具有全面统一内容的有关 这个新方法的手册,该方法现被称之为分析设计中的直接法而被放在EN13445非直接接触火 焰压力容器的第3部分设计”的规定性附录B中。作为我所写的德文版基础教材压力容器结构设计基本原则4的一个继续,本书已酝酿了 很久。通过国际会议上的一些讨论、国际研究团体中得到的经验和有关这一专题所发表的文章512,我意识到,在压力容器零部件设计领域,推广这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新方法的最好 途径,就是出版一本英文著作。压力容器结构设计中所用的校核方法大多数都是基于按公式设计的概念,这些方法以相对简单的 计算,结合一些简单的公式和图表,并采用名义设计应力的概念(也称

10、为许用应力、许用工作应 力或设计应力强度),来得到所需要的零部件的厚度或横截面尺寸。设计规范的大部分篇幅是围 绕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仍是压力容器结构设计文化的一部分并且被认为是先进的。基于按公式 设计的方法,其优点仍在于简单,只是在最近几年,基于按公式设计所采用的方程和计算方法才 变得越来越复杂以期望得到更精确的结果,虽然经常不能达到目的。基于按公式设计的方法局限于特定的几何形状和细部结构,它需要严格符合标准中指定的特定规 则,只能在公式有效的范围中使用,并需严格符合有关材料、制造和试验要求。例如,特定的制 造公差通常是基于良好的工艺,如果该公差不能满足,则该方法就不能使用,除非有其他的证据。

11、 但一般来说,在该方法范围内,得到这种证据是不可能的。后记EN13445第3部分附录B给出的基于分析设计的直接法,是对非直接接触火焰压力容器零部 件进行更为合理和详细设计所迈出的关键一步。该方法使我们对压力容器零部件的行为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它针对各种失效模式给出了不同 安全裕度。在改进设计、在役检测、在役检测程序和在役检测间隔时间的确定,以及基于风险的检测方法等 方面,该方法都有较大的优势。当前存在的对于由足够韧性的钢材制造的非直接接触火焰压力容器的某些限制,其实并不是真正 的限制,因为当前的标准显然涵盖了大部分非直接接触火焰压力容器,而且将材料扩展到其它有 足够韧性的材料。在不远的将来,现在对于非直接接触火焰压力容器只能在材料蠕变状态以下操作的限制将不再适 用,因为非直接接触火焰压力容器在蠕变状态下的设计草案已经通过了第一轮的审查。基于结构全概率概念和结构可靠性概念的设计,也许在理论上有更具吸引力和更合理的方法,但 是,由于压力容器行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设计要求和现象,要使得这些方法被普遍接受,可能还 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基于分析设计的直接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