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设计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说“木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说“木叶”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是林庚写作 的论述文章 ,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本文为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5 第9课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 力。.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性学习、迁移性练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 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

2、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全文外表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 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 诗歌中特指落叶。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 凄清的艺术格调。【设计意图】“木叶”是什么,题目就不是很好理解,从题目入手,能帮助学生 理解。且充满了文学色彩和语文风格。

3、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林庚,出生于1910年2月22日,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 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 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设计意图】这样的文章,作者和背景作为了解内容。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设计意图】不好理解,需要多读,边读边理解。四、研读赏析(一)文章结构思路(1-3)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 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4-6)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 朗的秋天气息。(7)总结:

4、“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异几乎是一 字千里。(总结)(二)(1-3)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 钟爱的形象。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 “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

5、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 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 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 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4 6)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 朗的秋天气息。.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

6、?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 示性。.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 的两个艺术特征。(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异几乎是一 字千里。(总结).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 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异几乎是一字千里。文章一至三段表达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 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

7、证方法。(三)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那么没有。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 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 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 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 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 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

8、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 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 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比拟:“木”和“树”的区别:“木”一木头、木料一树干(疏朗)一落叶一秋天一离愁别绪一悲“树”一繁密叶子一浓荫(绵密)一不是秋天一不是离愁别绪一不悲“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 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 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

9、所够成的文化气氛,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 示性内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四)拓展练习: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在有清霜。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挖苦攀附权贵、失势猖狂的奸佞之臣。【设计意图】教师先带着问题讲解,通课文,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然后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使更 好的理解文章。五、全文小结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 的面纱。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