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全套课件)_第1页
古文字学(全套课件)_第2页
古文字学(全套课件)_第3页
古文字学(全套课件)_第4页
古文字学(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文字學導論 緒論第一節:古文字與古文字學文字:關於文字的概念,語言文字學者分廣義和狹義兩派,狹義派認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廣義派大致認為,人們用來傳遞資訊的、表示一定意義的圖畫和符號,都可以稱為文字。這裡我們採用狹義派的觀點,因為在傳統的漢語文獻裡,歷來是用“文字”這個詞稱呼記錄語言的符號的。符號與文字古文字:學術研究上所說的“古文字”其上限應上溯到文字的萌芽,其下限則到秦統一文字止。因此,“古文字”即先秦文字。古文字學:古文字學就是以古文字及其載體為研究物件,探索漢字產生、闡明古漢字發展與演變、研究並解讀地下出土古文字資料,藉以揭示古代歷史文化奧秘的學科。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經過

2、上萬年前的圖畫、花紋發展,西元前4000年(6000年前)左右產生成體系的象形文字。它同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一樣,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但這種文字最初僅僅是一種圖畫文字,後來才發展成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種符號組成。表意符號是用圖畫來表示一些事物的概念或定義。但是表意符號都不能表示字的發音,因此古埃及人又發明了表音符號。表音符號也是一些圖形,它共有24個子音,在這一基礎上,又構成了大批的雙子音和三子音。如口為單子音,發“Y”的音,燕子為雙子音,發“Wr”音,甲蟲為三子音,發“hpr”音等,但這些發音都表示不止一種意思,為了有所區分,古代埃及人又發

3、明了部首符號。這種部首符號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區分不同範疇的符號,類似於漢字中的部首偏旁。絕大多數的埃及文字都有部首符號。這種文字常被刻在廟牆、宗教紀念物和紙草上,主要使用者是僧侶和書吏。埃及象形文字對以後的字母文字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古代埃及歷史的不同階段,埃及的象形文字隨著社會生活的需要出現過多次變化。中王國時期出現過祭司體,後期埃及時出現過民書體,在羅馬統治期間又出現了科普特文字(用改造過希借字母書寫的埃及文字)。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沒能發展成字母文字。但是,古代埃及文字卻對腓尼基字母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紀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東岸崛起的腓尼基人與埃及人進行交易,這時

4、飽學的腓尼基僧侶們把簡單的象形文字改寫成有秩序的字母,説明其商貿往來。由於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難,隨著古埃及的滅亡,這種文字逐漸變成死文字,完全被人們遺忘。正是由於羅塞達石碑的發現和商博良對埃及象形文字解讀的成功,才使古埃及歷史全部展現在我們面前。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源於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這種文字是由約西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人所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約3000年的歷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於泥板上,少數寫於石頭、金屬或蠟板上。書吏使用削

5、尖的蘆葦杆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軟泥板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一塊3000年前小孩子的腳印。主人留下這個年齡還太小的孩子的腳印並刻字,以示主人佔有僕人的物證。“頭”字的演變楔形文字的破譯1835年,英國一名25歲的陸軍中尉羅林森,來到波斯一個名為“眾神的居住地”的破落小鎮,他對這裡郊外巨大的奇怪岩刻發生了興趣。岩刻所在處比小鎮高520米,而且從岩刻腳下到銘文頂處是104米高的、人工鏟平的陡立光滑的表面,讀者無法靠近銘文臨摹。在這幅浮雕上,偉大的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腳踩反叛者,在兩位全副武裝的波斯貴族陪伴下倚弓而立,傲視面前九個從頭到腳被拴著繩索的“反王”(即各地起來反抗他統治的國王)。浮

6、雕人物邊上和底下的文字則分別用3種楔形文字刻寫著國王的豐功偉績。好在這位羅林森中尉不但學習過波斯語、印地語、阿拉伯語等多種語言,還是一名運動健將,打獵、騎馬和田徑運動樣樣精通。他決定進行一次冒生命危險的大賭注:先是設法爬到了岩刻的最底部臨摹銘文,然後又在邊緣架起了梯子。最後,他乾脆從崖頂放下一條繩子,捆好自己,懸空摹繪岩壁上的符號。有時,他也雇傭一個本地的男孩幫忙。男孩小心地爬過光滑岩刻平面達到銘文區的上面,然後把隨身帶的木楔錘入岩縫,綁上吊繩懸在空中,按下麵的羅林森喊出的指示,用墨汁和紙逐字逐行地把符號拓印出來。羅林森憑藉著精通多門語言和多種文字的堅實基礎及其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長達16年後,

7、他不僅完成了這篇3種語言書寫的銘文的全譯文,還成功破譯出約150個楔形文字符號的讀音,500個單詞和數十個專有名詞,最終與其他學者共同將兩河流域最古老的蘇美爾人創立的楔形文字釋讀成功。英國皇家亞洲學會為了證明楔形文字的釋讀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還曾經進行了一次背對背的小小考試:他們把一篇無人研究過的楔形銘文分寄給羅林森和其他3位學者,請求他們獨立翻譯它。當4位學者的譯文被開封檢驗時,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此時,人們真正相信,在湮沒2000年之後,楔形文字之謎終於徹底揭開。古漢字第二節 古文字學簡史一、漢代:許慎著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作者是東漢的經學

8、家、文字學家許慎(獻給漢安帝)。說文解字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許慎(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現河南郾城縣)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贊賞。許慎根據文字的形體,創立540個部首,將9353字分別歸入540部。540部又據形系聯歸併為14大類,字典正文就按這14大類分為14篇,卷末敘目別為一篇,全書共有15篇。說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系統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六書。說文解字的體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則在後面列出。然後解釋這個字的本義,再解釋字形與字義或字音之間

9、的關係。說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體相似或者意義相近的原則排列的。說文解字產生的學術背景一、當時的學術動態今文學派:在西漢時期,通行的典籍是以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書寫的。以這些典籍為依據並表示其學術的、政治的主張的學者,稱為“今文學派”。它們以董仲舒的公羊學為代表。他們認為孔子的六經皆有微言大義,他們的任務就在於闡發這些微言大義,主張通經以致用。古文學派:漢武帝時,在孔子的舊宅發現了一批用古文字書寫的典籍,有尚書、周禮、論語、孝經等等,稱為壁中古文,亦稱為“古文經”。這種文字,實際上就是戰國時期的文字。由於這些古文字一般人不認識,這就需要對它進行考釋,需要進行研究整理。後來經過劉向、劉歆父子的

10、研究整理,始為人們所重視,這樣就逐漸形成了所謂的“古文學派”。古文學派在學術上是以文字、聲韻、訓詁三學為基礎的,古文學派的興起,與之有關的研究成果,就為說文解字的成書提供了條件。二、前期字書的基礎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略早於說文解字的字書,只有爾雅。爾雅只有文字意義的解釋,而沒有涉及文字的形體結構和音讀問題。史籀篇、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曆篇、胡毋敬博學篇。漢初,閭裡書師合倉頡、愛曆、博學3篇,斷 60字以為一章,凡 55章,統稱倉頡篇。 凡將篇、急就篇、元尚篇、訓纂篇。其中只有急就篇由於歷代書法家的臨寫,作為書法而流傳至今。說文的文字學價值說文是一部研究古文字的經典,研究古文字一刻也不能離開它。漢字

11、由篆體變成隸體,再變為楷書,已失去原來的形狀。我們看慣了楷書字,要辨認篆體系統的古文字,必須解決一個字體轉換的問題。說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說文是一部把篆體系統文字編輯起來的字典。有了說文就可以系統地瞭解楷體字與篆體字的對應關係,掌握篆體字的結構原理,進而對古文字進行研究。二、魏晉至宋初1.三體石經:三體石經建於西元241年(三國魏齊王曹芳正始二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刻,故名。石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是繼東漢熹平石經後建立的第二部石經。三體石經在中國書法史和漢字的演進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汲塚竹書晉咸寧五年 (西元279年),一作太康元年(西元280

12、年)或二年,汲郡人偷盜魏襄王的陵墓,得到竹書數十車,全是科鬥文書寫,稱“汲塚古文”。經過整理,有竹書紀年12篇,因為原本寫在竹簡上而得名,敘述夏、商、西周、春秋時晉國和戰國時魏國史事,與傳統記載不同,可校正史記所載戰國史事之失。原簡早已不傳。古本竹書紀年至宋代(西元960年西元1279年)佚失。清代(西元1644年西元1840年)學者有輯校本,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資料。3.汗簡與古文四聲韻汗簡四卷,宋郭忠恕撰。古文四聲韻五卷,宋夏竦編。這兩部書都是研究戰國文字的重要資料。漢代劉向別錄:“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易書,複不蠹,謂之殺青,亦謂汗簡。”4.石鼓文與詛楚文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今陝西

13、省鳳翔縣)發現了十個石碣,每碣上都刻著一篇六七十字的四言詩。這些石碣每個有約一米多高,形似高腳饅頭。因為它們有些象鼓,一般就稱之為石鼓。經過很多學者的研究,石鼓文已經證明是先秦時代的秦國文字。關於其年代,研究者通過與秦公簋和20世紀90年代發表的秦公大墓殘石磬的字體的仔細比較,認為其時代最可能屬於春秋晚期早段。(徐寶貴石鼓文整理研究,中華書局,2008)詛楚文:這是秦王詛咒楚王的告神之文。當時每告一神即刻一石,文字基本相同。北宋時發現了告巫鹹,告大沈厥湫和告亞駝三石,原石和拓本後來都已亡佚,現在只能看到摹刻本。其年代大約在前312至310年。(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三、宋代金石學的興起,宋代學者

14、在研究金文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主要有北宋的楊元明、歐陽修、呂大臨、趙明誠和南宋的薛尚功等人。宋人編了不少古銅器和銘文的著錄書,流傳至今的有呂大臨考古圖(1092)、宋徽宗敕撰的博古圖錄、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1114)、王俅嘯堂集古錄及趙明誠金石錄。四、元明時期略五、清代金石學的興盛清代受乾嘉學派影響,金石學進入鼎盛。乾隆年間曾據清宮所藏古物,禦纂西清古鑒等書,推動了金石研究的復興。其後有考工創物小記、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捃古錄金文、齋集古錄、綴遺齋彝器款識考識、寰宇訪碑錄、金石萃編、古泉匯、金石索等書,均為有成就的金石學著作。這一時期研究範圍擴大,對銅鏡、兵符、磚瓦、封泥等開始有專門研

15、究,鑒別和考釋水準也顯著提高。清末民初,金石學研究範圍又包括新發現的甲骨和簡牘,並擴及明器和各種雜器。羅振玉和王國維是此時的集大成的學者。馬衡著中國金石學概要,對金石學作了較全面的總結。西清古鑒,四十卷,附錢錄十六卷。是一部著錄清代宮廷所藏古代青銅器的大型譜錄。收商周至唐代銅器1529件(包括銅鏡),而以商周彝器為多。清梁詩正等奉敕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纂,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書。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阮元吳式芬:捃古錄金文共3卷9冊 。著錄1334件商周銅器的銘文。按器的種類編排,每類又以銘文多少為序。在所錄銘文後面附有釋文,間有作者考證或採錄諸家之說。吳式芬:精通訓詁音韻

16、,擅長考訂經文。于咸豐六年(1856)去世,當時捃古錄金文一書尚未完成。後由其子請人校刻,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刊行。吳式芬還著有金石文字目錄捃古錄20卷,以及與陳介祺合著封泥考略等。甲骨文的發現王懿榮(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東省福山縣(今煙臺市福山區)古現村人。光緒六年進士,授編修。泛涉書史,尚經世之務,嗜金石,因見藥店所售“龍骨”上的刻紋,發現甲骨文,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三為國子監祭酒。庚子八國聯軍入京時,投井死。六、民國到現在1.明國前期羅振玉和王國維的學術活動2.1928年殷墟的發掘3.近代著名的古文字學者的學術成果1.羅振玉羅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

17、年5月14日),字式如、叔蘊、叔言,號雪堂,永豐鄉人,晚號貞松老人、松翁。祖籍為浙江省上虞縣永豐鄉,出生在江蘇省淮安縣。對中國科學、文化、學術頗有貢獻,參與開拓中國的現代農學、保存內閣大庫明清檔案、從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與傳播、整理敦煌文卷、開展漢晉木簡的考究、宣導古明器研究。他一生著作達189種,校刊書籍642種。2.王國維王國維,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海寧人。王國維是我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解體,王國維攜全家隨羅振玉東渡日本,僑居四年有餘。在羅振玉的幫助下,有機會靜下心來做學問,研究方向轉

18、向經史、小學。他與羅振玉一家相鄰居,平時互相切磋,往返論學,協助羅氏整理大雲書庫藏書,得以盡窺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並與日本學者廣泛交流。1923年春,當時溥儀要選海內碩學之士,王國維經升允推薦,到北京充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1924年冬天,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結束了“南書房行走”的工作,遂有崇仰他學問的胡適、顧頡剛等人推薦他擔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王國維推而不就院長職,僅任教職。講授古史新證及說文、尚書等課程,從事水經注校勘及蒙古史、元史研究,以其精深的學識、篤實的學風、科學的治學方法和樸素的生活影響了清華學人,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學、歷史學、考古

19、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同時他自身的學術也更加精進,學術成果豐碩,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其論殷周、釋甲骨、釋鐘鼎,處處卓絕,語語精到,皆出自己心得、發明和獨創,對古代歷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重大貢獻,博得海內外學人的推崇和尊敬。1925年2月,清華委任吳宓籌辦研究院,並擬聘王國維為導師。1925年9月14日,國學研究院普通演講正式開始,王國維講古史新證。1925年10月15日,加授尚書課程。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一說吳宓)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塾弟子遍充中國史學界。二重證據法“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

20、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學術背景:古史辨派的興起古史辨派,又稱古史辯派、疑古派,以顧頡剛、錢玄同等為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國新文化運動以後出現的一個以“疑古辨偽”為特徵的史學、經學研究的學術流派。 古史辨 ,共七巨冊,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彙集。經十年拓展,五四運動以後,顧頡剛等史學家為探索古史做了不少工作,從1926年至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七冊,包羅了三百五十篇文章,三百二十五萬餘字。代表人物顧頡剛(1893.5.8-1980.12.25),漢族,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小名雙慶,筆名有餘毅、銘堅等。江蘇蘇州人。

21、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字德潛,號疑古,漢族,浙江吳興(現浙江湖州市)人。語文改革活動家、文字音韻學家、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宣導者之一、著名思想家。曾主張廢除漢字。自稱“疑古玄同”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受到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宣導的“整理國故”思想的影響。他們主張用歷史演進的觀念和大膽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會學、考古學等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和典籍。自1923年顧頡剛發表與錢玄同論古史書 ,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冊問世,標誌著該派的正式形成。以後,古史辨又持續出到七冊,當時有不少知名學

22、者參與了這項活動,在學術界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傳統所謂的“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構成的中國古史系統。其中,顧頡剛提出了著名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他著重地考察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源頭,認為:“時代愈後,傳說中的古史期愈長”;“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雖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據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於一統“地域向來一統”、“古史為黃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古史辨派”的古史辨偽工作,對於推翻舊的臆造的古史體系,探求科學的古史系統,推進中國史學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績。古史辨第1

23、冊於1926年出版以後,胡適評論說:“這是中國史學界一部革命的書,又是一部討論史學方法的書。此書可以解放人的思想,可以指示做學問的途徑,可以提倡那深澈猛烈的真實的精神。”(注:胡適:介紹幾部新出的史學書,古史辨第2冊,第334頁。)郭沫若於1929年評價顧氏的“層累說”“的確是個卓識”,“他的識見委實是有先見之明”。(禹的問題。)1957年,徐旭生評價說,“古史辨派”的治學方法雖存在有問題,但是取得的成績很大。“最大的功績就是把古史中最高的權威,尚書中的堯典、皋陶謨、禹貢三篇的寫定歸還在春秋和戰國的時候。由於疑古學派(廣義的)歷史工作人及考古工作人雙方的努力,才能把傳說時代和狹義歷史時代分開。

24、”(注:徐旭生: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增訂本)第22頁。)自從顧頡剛發起古史大討論以後,再也沒有人糊裡糊塗地將“盤古氏,開天地”的傳說作出真實的歷史講起,啟發人們審慎地將傳說材料進行抉擇,結合考古發現,仔細地考辨其中的“史影”,從而逐步地“重建”科學的古史體系,這是中國史學近代化的一項重要成果。 由於臆造的舊史體系,是與一千多年來束縛人們頭腦的封建“道統”相一致的,因此,古史辨偽工作就具有掃蕩長期毒害人們思想、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的意義,與“五四”運動反封建的偉大潮流相一致。尹達先生對此有中肯的評論,他說,顧先生“繼承了今文學派的傳統,吸收了實驗主義的方法,大膽懷疑古文經書,從而發展為懷疑傳統的

25、古史,否定了這些作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經典,這一來就具有反封建的重大意義。”(注:見楊向奎論“古史辨派”“後記”, 中華學術論文集 。)殷墟發掘與甲骨文研究殷墟為殷商王朝後期都城遺址, 發現於 20世紀初,1928年開始發掘。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二十四平方公里。自盤庚遷都於此至紂王(帝辛)亡國,商以此為都(約西元前14世紀末至前11世紀),共經八代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1899年,王懿榮在中藥“龍骨”上發現契刻文字,後經羅振玉、王國維等考證、調查,確認為商代甲骨,出土於安陽小屯村。1928年10月,董作賓主持了試掘。同年12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組,負責殷墟的發掘工

26、作,先後主持工作的有董作賓、李濟、梁思永、郭寶鈞等。自1928年10月至1937年 6月,共發掘十五次。發掘大墓十一座、方坑一個、小型墓和祭祀坑一千二百多座,以及大量建築基址,出土刻字甲骨近兩萬片和大量陶器、銅器、玉器等。中研院史語所開始計畫挖掘安陽殷墟甲骨,始於民國十七年(1928),該年4月,史語所于廣州中山大學成立籌備處。7月,代理所長傅斯年指派通信員董作賓赴安陽調查甲骨出土情形,十月由董作賓主持安陽小屯試掘,此為第一次的殷墟發掘。傅斯年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東聊城人,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

27、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所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影響深遠。胡適評價傅斯年:“他的感情是最有熱力,往往帶有爆炸性的;同時他又是最溫柔,最富於理智,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他能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功夫,他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他是最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又是最能辦事,最有組織才幹的天生領袖人物。”台大“傅鐘”傅鐘啟用後成為台大的象徵,每節上下課會鐘響二十一聲,因傅斯年曾說過:“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發掘殷墟的構想傅斯年在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中曾說到是因為安陽殷墟自出土甲骨文以來,經羅氏收購及私自

28、挖掘所得之龜甲,皆查無下落。“夫殷人卜辭藏地下者,寧有幾許?經一度之非科學搜羅,即減損一部之儲積,且因搜求字骨,毀棄他器,紊亂地下情形,學術之損失尤大。而吾國之官廳及學者竟熟視無睹近代的考古學更有其他重大之問題,不專注於文字彝器之端。就殷墟論,吾等已確知其年代,同時並知其他銅器石器兼出,年來國內發掘古代方地每不能確定年代如將此年大確知之墟中所出器物,為之審定,則其他陶片雜器,可以比較而得其先後,是殷墟知識不啻為其他古墟作度量也。又如商周生活狀態,須先知其居室;商民族之人類學的意義,須先知其骨骼。獸骨何種,葬式何類。陶片與其他古代文化區有何關係,此皆前人所忽略,而為近代歐洲治史學古學者之重要問題

29、。故吾人雖知河南省內棄置三十年從不過問之殷墟已有更無遺留之號,仍頗思一察其實在情形。董作賓董作賓(18951963),甲骨學家、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省溫縣人。原名作仁,字彥堂,號平廬。董作賓集甲骨文詩軸我昔少年日為樂不知秋自作秦淮賓(客)初為吳越遊白衣千萬乘花下一漁舟縱為十日飲賓(客)去室幽幽第三節 研究古文字學的意義1.與考古學的關係考古工作者往往是新出土的古文字資料的直接獲得者。一處墓葬或遺址,如果有古文字資料出土,常常可以解決年代、器主等關鍵問題。一個田野考古工作者具有古文字知識,就可以對出土的古文字資料親自去研究,從而大大加快整理和研究工作的速度。婦好墓婦好墓位於當時小屯村

30、的西北地,這裡原是一片高出周圍農田的崗地,1975年冬,掀起“農業學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這片崗地成為被平整的目標。要保護這片遺址必須提出充分的理由,由於過去沒有在這一帶作過發掘工作,對遺址內涵知之甚少,當時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共同商量,決定對重要遺址進行鑽探。批復手續後,於1976年春季開展了對小屯村西北地的發掘。重點是發掘建築基址,參加工作的人員有鄭振香、陳志達,南京大學歷史系張之恒教授也參加了一段時間的發掘。為弄清房基下邊夯土的範圍和性質發掘了1號房基,清除房基土之後,下面出現的是一長方形坑,內填夯土,其南邊被取土挖掉,但經鑽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找到其南邊緣,整體呈長方形,很像

31、一座墓,自1976年5月17日開始集中力量發掘此墓葬,基口長5.6米、寬4米、深約8米。當時對面積僅有20多平方米的一座豎穴墓,並未抱過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斷出現遺物。雖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共出土不同質料的隨葬品1928件,有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體現殷墟文化發展水準的是青銅器和玉器。青銅器共468件,以禮器和武器為主,禮器類別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對或成組,婦好銘文的鴞尊、盉、小方鼎各一對,成組的如圓鼎12件,每組6件,銅鬥8件,每組4件。司母辛銘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對。其他銘文的,有成對的方壺、方尊、

32、圓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婦好”之名見於武丁時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從事征戰,地位顯赫。婦好墓屬殷墟早期,與武丁時代相合。墓主婦好當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於該墓保存得好,年代與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任相宏、邱波山東沂水天上王城出土羋孟子鼎(中國文物報2012年8月17日第六版)考古學研究方法對古文字學的促進科學的古文字資料都是由考古發掘出土的。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對古文字學意義1.甲骨斷代2.銅器分期3.簡牘整理(如簡背劃痕的發現)2、與古代史的關係先秦典籍主要是用篆體的古漢字寫成的,兩漢時的典籍是用隸體的古文字寫成的,我們現在所見的詩經、尚書等史料遠非本來面目。要訂

33、正這些史料中的錯誤,證明他的可靠性,補充他的不足,就只有依賴地下出土的古文字資料。在古文字資料中可以看到的史料是多方面的。文字形成的過程(一)文字的定義狹義派: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原始文字:對完整或基本上獨立創造的文字來說,從第一批文字的出現到能夠完整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的最後完成,總是需要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的。我們把還不能完整記錄語言的文字稱為原始文字。文字畫: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曾經用畫圖畫和作圖解的辦法來記事或傳遞資訊,通常把這種圖畫和圖解稱為文字畫。文字畫是作用近似文字的圖畫,而不是圖畫形式的文字。(二)文字形成過程的推測技術條件:人類早已會用實物、圖畫或符號來記事表意。文字的產生是需要

34、一定的社會條件的。在社會生產和社會關係還沒有發展到使人們感到必須用記錄語言的辦法來記事或傳遞資訊之前,他們只可能直接用圖畫來代表事物,而不會想到用它們來記錄事物的名稱語言裡的詞。通常要到階級社會前夕,文字才有可能出現。?最初創造出來的應該是什麼類型的文字六書:象形字、表意、假借、形聲、指事字、轉注在文字誕生的歷史上,用圖形符號記錄語言大體可分為兩大階段。起初人們只用一定的圖像或符號記錄一個籠統的意思或一段話中最主要的語詞,這是“文字畫圖形文字”階段。當人們有足夠的符號而能夠逐詞記錄語言,即基本上使圖形符號跟語句中的詞有一一對應關係,才形成了真正的文字體系。文字分類文字之記錄語詞,就是以一定的形

35、式代表和區別一定的音和義。從這個觀點來看,文字符號和所記錄語詞的關係可分為三大類,即:1.以形表義2.以形記音3.兼及音義文字的分類表意字: 人們最先需要為它們配備正式的文字的詞,其意義大概都是難於用一般的象形方式表示的,如數位、虛詞、表示事物屬性的詞,以及其它一些表示抽象意義的詞。表意字:字形本身跟所代表的詞的意義有聯繫,跟詞的語音沒有聯繫的字。數字:一、二、三、方: 圓:大: 比較:記號字:在文字產生之前,除了一般的文字畫之外,人們還曾使用過跟所表示的物件沒有內在聯繫的硬性規定的符號,把這種符號用作所有權的標記,或是用來表示數量或其他意義。五、六、七、八語言裡有很多詞是很難或完全不可能給他

36、們造表意字的。如:我 汝 勿 或 花(花錢)記號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詞沒有內在聯繫,比較難認難記,不容易被人接受。記號字的局限性比表意字還要大得多。要克服表意字和記號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難,只有一條出路:採用表音的方法。假借字:借用某個字或者某種事物的圖形作為表音符號,來記錄跟這個字或這種事物的名稱同音或音近的詞。這種記錄語言的方法,在我國傳統文字學上稱為假借。用這種方法為詞配備的字,就是假借字。文字形成過程正式開始的標誌跟圖畫有明確界線的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現,是文字形成過程正式開始的標誌。典型象形字與岩畫藝術形聲字:為了克服假借所引起的字義混淆現象,人們把有些表意字或表意符號用作指示字義的符

37、號,加注在假借字上。這種由表音的符號和指示字義的符號一起組成的字在我國傳統文字學上稱為形聲字,表音部分稱為聲旁,表意部分稱為形旁。形旁在普通文字學上稱為定符或類符。加注義符翼-翌它-蛇 莫-暮加注音符風雞裘一字分化:在古漢字裡,為了區別一形多用的表意字形的不同用法,往往採用字形分化的辦法。大-大、夫月-夕、月示-示、主形聲字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文字表達語言的明確性,是文字體系形成過程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步驟。在形聲字出現之後,原始文字大概還需要經過多方面的改進,才能發展稱為能夠完整地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估計在不斷增加新字的同時,至少還需要進行這樣一些改進:逐漸摒棄文字畫式表意手法,簡化字形並使之趨於

38、比較固定,使文字的排列逐漸變得與語序完全一致。漢字的形成和發展一、關於漢字形成問題的討論 兩個問題:1,漢字這一文字體系的形成過程開始於何時,結束於何時?2,漢字是怎樣從最原始的文字逐步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地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在已經發現的各種內容比較豐富的古漢字資料裡,時代最早的是商代後期(約前14-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它們是已經能夠完整地記錄語言的成熟的漢字。與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幾何形符號,見於仰韶、馬家窯、龍山和良渚等原始文化的陶器上,偶爾也見於骨器和石器上。已發現的半坡類型(距今六七千年)符號,絕大部分都刻在同一種陶器的同一個部位上,規律性很強。有些符號不但重複出現在很多個器物上,

39、而且還出現在不同的遺址裡。看來這些符號,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可能已經比較固定地用來表示某些意義了。如個人或集體的標記。有關考古材料的發現幾何形符號臨潼薑寨的刻劃符號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館藏象形符號在屬於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莒縣陵陽河遺址發現了五個象形符號。大汶口晚期距今約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左右。學界關於此類符號的討論有些學者認為它們是文字,並且把它們當作比較原始的文字加以考釋。如:第2例,於省吾釋“旦”,唐蘭釋“炅”。臺灣學者鄧淑萍認為,所謂的“火”形其實象展開雙翼的負日神鳥之形。第4例釋“戉”,第5例釋“斤”。有些學者認為這種符號還不是文字,如汪寧生認為它們“屬於圖畫記事的範疇”。是“代表個人或氏族

40、的形象化的圖形標記”。族氏銘文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的某些遺物上,也可看到與大汶口文化符號相似甚至相同的符號。良渚文化的年代約為前3300至2前22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年代正在其範圍之內。這兩種文化分佈的地域比較接近,並有某些相同類型的器物,彼此顯然是互有影響的。良渚玉器符號(距今5250-4150)象形符號的用途有的用作性質接近後世的族氏或人名的標記,有的用作器主或其所屬之族的職務或地位的標記。不過古代往往“以官為氏”,“以爵為氏”,“以技為氏”,後一種標記往往會轉化為前一種標記,二者的界線不是絕對的。漢字形成過程開始的時間大汶口文化象形符號的作風跟古漢字相似,二者之間似乎不會一點沒有關係。如

41、果說大汶口文化象形符號可能曾與原始漢字同時存在,相互影響,或者曾對原始漢字的產生起過一定的作用,距離事實大概不會太遠。由此推測,漢字形成過程開始的時間,大概不會晚於西元前第三千年中期。由商代後期文字的發展水準推測漢字形成時代商代後期的漢字不但已經能夠完整地記錄語言,而且在有些方面還顯得相當成熟。商代的族氏銘文象形程度比較高,甲骨文和一般金文,跟它們比起來,寫法已經大大簡化,不少字已經變得不大象形了。有些字由於文字直行排列的需要,改變了字形原來的方向,如“犬”、“豕”、“疾”等。當時,在上層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社會生活裡,文字已經使用得相當廣泛,為他們服務的史官一類人的書寫技巧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從

42、這些方面看,商代後期漢字脫離原始文字階段而形成完整文字體系的時代,應該已經有一段距離了。但另一方面,在商代後期文字裡仍然存在一些比較原始的跡象。如某些表意字的字形一形多用,某些表意字隨語言環境而改變字形,以及文字的排列偶爾與語序不相應等。尚書多士記載西周初年周公對商朝遺民的訓話說:“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周公特別強調殷的先人有典冊記載“殷革夏命”之事,也許我國就是從夏商之際開始有比較完備的記事典冊的。漢字完整文字體系的形成到西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隨著夏王朝的建立,我國正式進入階級社會。統治階級為了有效地進行統治,必然迫切需要比較完善的文字,因此原始文字改進的速度一定會大大加快。夏

43、王朝有完整的世系流傳下來這件事,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進的反映。漢字大概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在夏商之際(約在前17世紀前後)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的。二、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主要變化從形體上看,漢字主要經歷了由繁到簡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字體和字形兩個方面。漢字字體演變的過程可以分為兩個大階段,即古文字階段(商代-秦代)和隸、楷階段(漢代-現在)。線條化和筆劃化線條化:在整個古文字階段裡,漢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斷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元,本來大都很像圖形。古人為了書寫的方便,把它們逐漸變成用比較平直的線條構成的、象形程度較低的符號。這可稱為“線條化”筆劃化:從古文字演變為隸書的過程裡,字元的寫法發生了更大

44、的變化。它們絕大多數變成了完全喪失象形意味的,用點、畫、撇、捺等筆劃組成的符號。這可稱為“筆劃化”。漢字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字形繁化的現象一類純粹是外形上的繁化:如為了明確字形以避免混淆,上、下;王、玉;還有一些繁化沒有實際意義,只是書寫習慣上的一種變化。一類是文字結構上的變化所造成的繁化,最常見的就是增加偏旁。如吳公蜈蚣漢字在結構上的變化形聲字的比重逐漸上升所使用的意符從以形符為主變為以義符為主。形符是依靠本身的形象來起表意作用的,它們往往不能獨立成字。義符一般都是由現成的文字充當。記號字、半記號字逐漸增多。西周春秋文字一、西周春秋時期的文字資料金文西周銅器篇幅較長的如:大盂鼎(291)、小盂鼎

45、(400左右)、散氏盤(350)、毛公鼎(近500)西周銅器大多數為周王朝貴族、臣僚所作,春秋銅器幾乎都屬於各諸侯國。春秋早期春秋晚期美術字西周甲骨文1977年春天,在陝西省岐山縣鳳雛建築遺址西廂房的11號灰坑和31號灰坑發現甲骨一萬七千餘片。2003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學者在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祝家巷村北發現兩版西周蔔甲。侯馬盟書1965年在位於山西省侯馬市的東周時代晉國都城新田的遺址裡,發現了大量書寫著盟誓之辭的玉、石片,研究者稱為“侯馬盟書”。盟辭都是用毛筆寫的,絕大部分是朱書,少數是墨書。研究者多認為這批盟書跟趙鞅與範、中行氏之爭有關,是春秋晚期的東西。盟書的字體跟戰國文字很接近。

46、二、西周春秋時代文字形體演變的情況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王西周金文的形體,最初幾乎完全沿襲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風。到康、昭、穆諸王的時代,字體逐漸趨於整齊方正,但是在其他方面變化仍然不大。恭、懿諸王以後,變化才劇烈起來。西周金文形體演變的主要趨勢是線條化、平直化。線條化和平直化線條化指粗筆變細,方形圓形的團塊為線條所代替的現象。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線條被拉平,不相連的線條被連成一筆等現象。春秋時代各國的金文,在開始的時候大體上都沿襲西周晚期金文的寫法。後來各地區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各地區金文的特色主要表現在書寫風格上,字形構造大體上還是相似的。彼

47、此差別不大。在一部分春秋中晚期的金文裡,出現了明顯的美術化傾向。(1)字形特別狹長,筆劃往往故作宛曲之態。(2)加鳥形等紋飾的鳥篆。金文的正體和俗體西周春秋時代一般金文的字體,大概可以代表當時的正體。一部分寫得比較草率的金文,則反映了俗體的一些情況。在文字形體演變的過程中,俗體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時候,一種新的正體就是由前一階段的俗體發展而成的。比較常見的情況,是俗體的某些寫法後來為正體吸收,或者明顯地促進了正體的演變。三、籀文的時代籀文指史籀篇裡的文字。根據傳統的說法,史籀是周宣王(前827-前782)的史官,史籀篇是他所編的一部字書。這部書所用的字體,後人稱為大篆。史籀篇早已亡佚,但是書

48、中的一部分字形還保留在說文解字裡。許慎在說文敘裡說他編書的體例是:“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古、籀”就是指古文和籀文。關於籀文年代的爭論傳統的看法:西周晚期的文字王國維史籀篇疏證:籀文“作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複,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規旋矩折之意多”,體勢與小篆極近,字形也多與已發現的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相同,應該是戰國時代秦國通行的文字。史籀篇應該是“春秋戰國之間秦人作之以教學童之書。”唐蘭中國文字學:籀文“和春秋時到戰國初期的銅器文字很接近。”我們的看法我們認為史籀篇應如漢人所說,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書,籀文就是周宣王時代的文字,只不過在後來的傳抄過程中已經產生了一些訛誤。近人把籀

49、文時代推遲的說法不能成立。相關工具書容庚金文編董蓮池新金文編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全書共收錄傳世和新出土的商周有銘青銅器16704件(下限到2012年2月),包括食器(鼎、鬲、甗、簋、盨、豆等),酒器(爵、角、觚、觶、杯、尊、卣等),水器(盤、匜、鑑等),樂器(鐘、鎛、鐃、鈴等),兵器(戈、戟、矛、殳、劍等),用器(農具、工具、符節等)及其他(金銀器等)。以前的金文著錄書,如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金文總集,只收錄青銅器銘文拓本,並不收錄青銅器的圖像。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汲取三代吉金文存和殷周金文集成的優點,拓本採用原大付印,又在相同的銘文拓本中選取精拓和字跡清晰者,有的還附錄摹本;除此

50、之外,又收錄青銅器圖像,這是此書之最大特色;同時將釋文和相關背景資料編排在一起。這給古文字研究者以及考古、歷史學者,提供了一份較為完整的資料,對商周史和古文字研究將有所裨益。六國文字六國文字與秦系文字在秦國文字裡,大約從戰國中期開始,俗體才迅速發展起來。在正體和俗體的關係上,秦國文字跟東方各國文字也有不同的特點。東方各國俗體的字形跟傳統的正體的差別往往很大,而且由於俗體使用得非常廣泛,傳統的正體幾乎已經被衝擊得潰不成軍了。秦國的俗體比較側重于用方折、平直的筆法改造正體,其字形一般跟正體有明顯的聯繫。而且戰國時代秦國文字的正體後來演變成小篆,俗體則發展成為隸書,俗體雖然不是對正體沒有影響,但是始

51、終沒有打亂正體的系統。戰國時代東方各國通行的文字,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時代的傳統的正體相比,幾乎已經面目全非。而在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裡,繼承舊傳統的正體仍然保留著重要的地位。唐蘭把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跟東方各國的文字區別開來,前者跟春秋時代的秦國文字和秦代的小篆合稱為秦系文字,後者稱為六國文字。六國文字所謂“六國文字”,其範圍實際上並不限於齊、楚、燕、三晉這六個國家的文字,而是把東方各國的文字全都包括在內的。同一個詞用不同的字表示逢:秦文字用“逢”,楚文字用“奉”,三晉文字用“彳奉”彼:秦文字用“彼”,楚文字用“皮”、“非”,三晉文字用“皮”、“非”設:秦文字用“設”、“埶”,楚文字用“埶”六國文字

52、資料金文璽印文字戰國時代各國的官、私璽印,遺留下來的為數很多。所以璽印也是研究戰國文字的重要資料。戰國璽印大多數是銅印。貨幣文字鑄幣在我國從春秋時代開始使用,到戰國時代已經在很多地方流通。鑄幣根據形狀可以分為布、刀、圓錢、蟻鼻錢四大類。布主要流通于三晉和燕,刀主要行用於齊、燕、趙。圓錢出現得比較晚,三晉、齊、燕似乎都使用過。蟻鼻錢只行用於楚國。蟻鼻錢(鬼臉錢)六國貨幣上的文字多數為地名,應是發行貨幣的城市之名。有的還鑄有標明重量或價值的文字。陶文戰國時代的陶器上往往有文字。已發現的陶文,多數是在燒制之前用璽印打上去的(印文多為陶工之名),少數是在燒制前或燒制後劃上去的。所以陶文大部分其實就是璽

53、印文字。簡帛文字我國在使用植物纖維紙之前,長期以簡和帛為主要書寫材料。簡文的種類:古書、隨葬記錄、日書、占卜記錄等說文“古文”說文敘:“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記載有古文的材料:說文解字、三體石經古文與六國文字的比較三體石經曹魏正始年間,政府把尚書、春秋兩種經文刻在石碑上。每個字都用古文、小篆、隸書三種字體書寫三遍。這就是所謂的正始石經,也稱三體石經或三字石經。六國文字的特點六國文字最顯著的特點是俗體的流行。俗體之中最常見的是簡體。 六國文字的筆道通常比春秋以前的文字平直。 在六國文字也出現了一些加點畫或偏旁的繁化現象。六國

54、文字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各國文字異形同一個字所用的偏旁,在不同的國家的文字裡是不一致的。如“廚”、“門”。六國文字的正體與俗體六國文字“正體”與“俗體”的關係各國的正體都跟西周春秋文字比較接近,因此它們之間的共同性也較多。不過在我們所看到的六國文字資料裡,幾乎找不到一種沒有受到俗體的明顯影響的資料。工具書介紹 秦系文字一、秦系文字資料秦系文字指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以及小篆。1、石刻文字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今陝西省鳳翔縣)發現了十個石碣,每碣上都刻著一篇六七十字的四言詩。這些石碣每個有約一米多高,形似高腳饅頭。因為它們有些象鼓,一般就稱之為石鼓。經過很多學者的研究,石鼓文已經證明是先秦時代的秦

55、國文字。關於其年代,研究者通過與秦公簋和20世紀90年代發表的秦公大墓殘石磬的字體的仔細比較,認為其時代最可能屬於春秋晚期早段。(徐寶貴石鼓文整理研究,中華書局,2008)詛楚文:這是秦王詛咒楚王的告神之文。當時每告一神即刻一石,文字基本相同。北宋時發現了告巫鹹,告大沈厥湫和告亞駝三石,原石和拓本後來都已亡佚,現在只能看到摹刻本。其年代大約在前312至310年。(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秦皇刻石秦統一後,始皇巡行天下,在嶧山、泰山、琅玡台、芝罘、碣石、會稽等地刻石銘功。秦二世時又在每處刻石上加了一道詔書,說明這些石上的文字是始皇刻的。這些刻石是研究小篆的最好資料,不過原物基本不見,只有琅玡台刻石尚

56、存殘塊。嶧山刻石的文字有完整的摹刻本傳世。泰山刻石有殘拓的摹刻本傳世。琅玡台刻石嶧山刻石金文春秋時代有秦公鐘(鎛)、簋等銘文戰國時代的秦國金文,多見於兵器、權量、虎符等器物上。秦統一後,把始皇26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刻在或鑄在很多權、量上。二世時,為了說明這些是始皇時的刻辭,又在很多權、量上加刻了一道詔書。漢代銅器上的銘文,也有不少是篆文。秦公鐘(春秋中期)秦公簋(春秋中期)杜虎符商鞅量印章、封泥文字戰國後期和統一後的秦印,歷來發現得很多。印文多是篆文,但也有不少是早期古隸或接近古隸的篆文俗體。已發現的漢印數量很多,印文一般是篆文。封泥:在用紙之前,一般印章主要用來打在封文書信劄或其他物品的封泥

57、上。封泥上的印文或稱封泥文字。陶文簡帛文字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1979年,四川青川木牘。(文物1982年第1期)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天水放馬灘秦簡,中華書局,2009年)2002年,湖南龍山裡耶秦簡。2007年,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購藏秦簡。2010年,北京大學入藏秦簡。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大批帛書。有些帛書是用篆文或很接近篆文的早期隸書抄寫的,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秦抄本。秦簡是研究秦代隸書的重要資料說文的小篆說文收集了九千多個小篆,這是最豐富最有系統的一份秦系文字資料。但是說文成書于東漢中期,當時人所寫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訛誤。此外,包括許慎在內的文

58、字學者,對小篆的字形結構免不了有些錯誤理解,這種錯誤理解有時也導致對篆形的竄改。說文成書後,屢經傳抄刊刻,書手、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錯誤。因此,說文小篆的字形有一部分是靠不住的,需要用秦漢金石等實物資料上的小篆來加以校正。秦系文字的特點從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的金石文字來看,春秋早期的秦國文字跟西周晚期的文字,是比較接近的。在整個春秋戰國時代裡,秦國文字形體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字形規整勻稱程度的不斷提高上。虢季子白盤(西周晚期)秦系文字的形體小篆的形成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成的,不是由籀文“省改”而成的。傳世的新妻虎符和近年發現的杜虎符,都是秦在統一前鑄造的,但是銘文的

59、字體跟統一後的文字簡直毫無區別。我們可以把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和小篆合稱為篆文。秦文字形體演變過程的變化首先,小篆的字形進一步趨於規整勻稱,象形程度進一步降低。其次,一部分字形經過明顯的簡化。秦文字資料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天水放馬灘秦簡,中華書局,2009龍崗秦簡,中華書局,2001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4裡耶秦簡,文物出版社,2012岳麓書院藏秦簡,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袁仲一: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羅福頤: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文物出版社,1987蕭春源:珍秦齋藏印秦印篇,澳門市政廳,1993周曉陸、路東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1孫慰祖:古封

60、泥集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孫慰祖:中國古代封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三秦出版社,1990王輝:秦文字集證,藝文印書館,1999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隸書的形成(一)秦代隸書的形成漢書藝文志、說文敘:隸書開始出現于秦代,是為了應付當時繁忙的官獄事務而造的一種簡便字體。從地下出土的秦系文字資料來看,戰國晚期是隸書形成的時期。秦國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時候,為了書寫的方便也在不斷破壞、改造正體的字形。由此產生的秦國文字的俗體,就是隸書形成的基礎。商鞅矛鐓(秦孝公前342)在秦國文字的俗體裡,用方折的筆法改變正規篆文的圓轉筆道的風氣頗為流行。有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