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平版亲子互动与家庭教育心理_第1页
曹中平版亲子互动与家庭教育心理_第2页
曹中平版亲子互动与家庭教育心理_第3页
曹中平版亲子互动与家庭教育心理_第4页
曹中平版亲子互动与家庭教育心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四章 亲子(qn z)互动与家庭教育心理第一节 亲子(qn z)互动第二节 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第三节 独生子女教育心理共八十二页1.家庭互动的概念(识记(sh j))2.良性家庭互动的特征(识记)3.亲子互动结构的三个层次(识记)4.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理解)5.亲子互动风格(识记)6.佐俊宪的研究(理解)7.贝尔斯凯的研究(理解)8.不良亲子互动的类型与特点(识记)9.不良亲子互动的不同类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理解)10.不良亲子互动的心理辅导(运用)2第一节 亲子互动(h dn)概述共八十二页 (一).家庭互动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以

2、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rnh)过程(识记)家庭互动:即家庭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3一、家庭(jitng)中的互动共八十二页(二).良性(lin xn)家庭互动的特征(识记)良性家庭互动的特征:稳定性.凝聚性.适应性.支持性.滋润性.开放性.完整性从哪些方面可以判定一个家庭的互动是良性的呢?良性的家庭互动一般具有下列特征:(1)稳定性。稳定性意味着家庭能够随时维持平衡状态,具备适当能力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威胁,拥有足够资源满足家庭成员及外界的需求,达到供需均衡。在经济方面,成员具有基本的安全感;在心理(xnl)方面,家庭成员具有健全成熟的人格,稳定

3、的人际关系,能给幼儿提供足够的安全感,从而保障幼儿甚至每一个成员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4共八十二页(2)凝聚性。凝聚性指家庭成员对家庭有强烈的向心力。每个人以身为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为荣,视家庭的荣辱成败为己任,愿为家庭付出、贡献一切,以此来达成家庭的共同目标。大家愿意共享可利用的时间、空间,且有共同的兴趣、嗜好,但又能尊重每一成员的隐私,允许个体自由发展。(3)适应性。适应性实际上是满足家庭的每个成员发展变化需要的程度。随着家庭不同阶段的发展、成员的成长与成熟,家庭应具有足够的弹性。允许家庭在一定范围内作适当的改变,以充分的适应能力应付成员的不同需求。如角色(ju s)的分配、规则的订立等不会墨

4、守成规、僵化不变,也不会因它们的改变而陷入杂乱无章。5共八十二页(4)支持性。支持性表现在家庭能够为家庭成员提供情感(qnggn)支持。当然,要做到这一步,家庭成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方式、同理心式的情感投人和坦诚的情感表达彼此能够充分了解对方的处境,成功时分享快乐,失败时鼓励支持,沮丧时相互安慰。(5)滋润性。滋润性在这里是指家庭成员间充满爱和关怀。家庭是人的精神港湾,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是在家庭中孕育的。这中间需要家人持续给子爱的关怀和滋润,人在家庭中才能学会如何去爱和关怀别人。没有良好互动的家庭,往往缺乏滋润性,成员间彼此缺乏爱与关怀,人际关系冷漠、疏离,幼儿也更容易出现不适应的

5、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性,如开放性、完整性等也是良性互动家庭所应具有的特征。6共八十二页二、亲子(qn z)互动的结构亲子互动:是父母与子女(zn)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家庭互动的形式各种各样,亲子互动是家庭互动的核心亲子互动,即家长与子女的互动,也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识记)(一).亲子互动结构的三个层次亲子互动一般可以划分为“爱的基础”“成长的喜悦”“健全的教育”等三个层次(如图14一1所示)。7共八十二页图14-1 亲子互动结构(jigu)的三个层次返回(fnhu)共八十二页图14-2 亲子(qn z)互动中父母心与教育心的关系9

6、共八十二页理解(二).三个层次(cngc)的相互关系这三个层次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zhyu)的整体“爱的基础”犹如亲子互动的地基(图14一1)。没有亲子之间的相互依赖、依恋关系,儿童的身心成长、发展以及今后的独立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在“爱的基础”上成长,要让子女在家庭生活、教育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成功的体验,即经常有一种“成长的喜悦”。没有这种体验的孩子,今后就不可能接受“健全的教育”。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对孩子实施“健全的教育”,而缺乏对孩子的爱护、关怀和尊重(即“父母心”),孩子也没有“成长的喜悦”这种体验,孩子对父母的教育会产生反杭或逆反心理.结巢导致亲子互动无效化或萎缩化(图14一2

7、)。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首先从父母的爱心开始,逐步过渡到父母的“教育心”,并在以后的“教育心”中包含父母的“爱心”,使二者关系平稳、包容地向前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爱的基础”和“成长的喜悦”是家庭互动中孩子身心发展的“养料”,在“父母心”的支持下,逐步变得“根繁叶茂”。于是,在以后的进程中对一些不必要的“枝叶”进行修剪(即进行道德品质、人格的教育、对不适应问题的矫正等)。所以,在“健全的教育”这个层次阶段上,父母又要体现督导责任心。父母的爱心、抚养心、教育心和督导心的合理使用,是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10共八十二页(一).亲子互动与儿童人格(rng)特点(识记)亲子互动风格:亲子互动过

8、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1三、亲子互动(h dn)与儿童心理健康共八十二页表14-1 亲子互动风格与子女的人格特点(tdin)的关系返回(fnhu)共八十二页佐俊宪的研究(理解)亲子互动与儿童人格特点:拒绝服从、攻击、适应困难、不安全感、神经质、性虐待倾向、内向、固执、不守规则过度保护、溺爱服从、孩子气、嫉妒、神经质、攻击、不安支配依存、内向、盲从、认真、自我中心(z w zhn xn)、紧张、喜欢争吵、冷淡、不协作、胆大不一致攻击、神经症、嫉妒、不良行为有缺陷的教育缺乏适应力、攻击、反抗、嫉妒、神经症、问题行为幸福、协调、稳健协作、自立、良好的适应力、遵守规则伦理的、科学的自信心、

9、协调性、责任感容忍、理解社会性强、对将来有信心、富有同情心父母与孩子一起游戏活动安全感、自信心一贯性、严格良好的适应、责任心、社会性13共八十二页贝尔斯凯的研究(ynji)(理解)美国的贝尔斯凯(C. Bellthke)等心理学家通过对众多的美国家庭进行追踪研究,认为除了家庭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及亲子(qn z)互动风格的不同可能导致子女人格特点及末来生活方式的不同外,还应考虑家庭生活中的心理发展,生理发展和生育、养育史的背景不同而导致的两种不同发展类型(如图14一3所示)。14共八十二页图14-3贝尔斯凯的亲子互动与儿童人格特点(tdin)的关系15共八十二页不良亲子(qn z)互动分为五大类

10、:日本心理学家户川行男、品川不二郎将不良亲子互动分为五大类:拒绝型、支配型、过度保护型、服从(fcng)型、矛盾型。16共八十二页 (二).不良亲子互动与心理辅导不良亲子互动的类型与特点(识记)拒绝型亲子互动。父母对子女的愿望和要求不予理睬不信任不关心其成长,经常(jngchng)伴随体罚虐待威吓苛求放弃养育责任等态度。支配型亲子互动。父母把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子女的身上,忽视子女的天赋能力和志向要求子女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行动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来命令或监督子女。过度保护型亲子互动。父母对孩子的健康学业朋友前途等具有完全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过分负责,无微不至,经常出现代办

11、代劳的现象。服从型亲子互动。父母对孩子过分喜欢,一味迁就想尽一切办法来迎合子女的要求,即时子女做错了事也替他申辩开脱。矛盾型亲子互动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前后矛盾或父母之间的教育态度不一致的亲子互动。17共八十二页不良亲子互动的不同类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理解)拒绝型亲子互动容易使子女在集体生活中产生攻击性反抗性行为,形成不合群性格暴躁内向孤独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支配型亲子互动容易使子女养成内向盲从紧张消极(xioj)低沉易冲动耐挫能力差欺软怕硬等不良性格特征过度保护型亲子互动容易使子女养成过分依赖推卸责任顺从孩子气嫉妒好攻击不安创造性不强等不良性格特点。服从型亲子互动容易使子女养成自我中心

12、主义强烈推卸责任依赖盲从缺乏自控力社会能力不强创造性较差等不良人格特征。矛盾型亲子互动容易使子女养成好猜疑好攻击嫉妒说谎投机取巧责任心差易感到恐怖等不良人格特征。18共八十二页 不良亲子互动的心理辅导(运用)针对拒绝型亲子互动:第一要求父母多余子女接触多听孩子倾诉少拒绝多理解。第二要求父母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地加入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去。第三要求父母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站在子女的角度看问题。针对支配型亲子互动:第一要求父母不要动辄使用(shyng)命令行为而要采用温和的方法引导孩子。第二要求父母培养孩子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常识错误的机会第三要求不要一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不要用成人的眼

13、光去评价孩子。19共八十二页针对过度保护型亲子互动:第一要求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长见识的心理准备第二要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成长速度程度兴趣能力大小作出恰当的判断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第三要求父母把尊重孩子和宠爱孩子区分开来,让子女有与其他同龄孩子交流的机会。针对服从性亲子互动:第一要求父母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矩和守则第二要求父母一定要分清是非善恶不能迁就孩子的不当(b dn)要求和不良行为第三要求父母不要把孩子当作个人的私有财产。20共八十二页针对矛盾性亲子互动:第一要求父母在对子女教育态度教育要求上保持一致。第二(d r)要求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和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自相矛盾。第三要求父母在挂教孩

14、子时要注意自己情绪的安定性,最好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教育孩子解决问题。第四要求父母在夫妻生活上有一个和谐的气氛,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影响孩子情绪。21共八十二页221.父母的心理健康与幼儿心理发展(理解)2.教养类型的概念(识记)3.教养类型的行为维度(理解)4.鲍姆林特的研究(理解)5.依恋(ylin)的类型(识记)6.母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发展(理解)7.父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发展(理解)8.家庭结构的概念(识记)9.家庭结构与幼儿心理发展(理解)10.家庭气氛的概念(识记)11.家庭气氛与幼儿心理发展(理解)12.家庭生活情境与幼儿心理发展(理解)13.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

15、了解)14.家庭教育中心理误区出现的原因(了解)第二节 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xnl)发展共八十二页一、家庭教育(ji tn jio y)与幼儿心理发展(一).父母的心理健康与幼儿(yu r)心理发展(二).教养类型与幼儿心理发展(三).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发展(四).家庭结构与幼儿心理发展(五).家庭气氛与幼儿心理发展(六).家庭生活情境与幼儿心理发展23共八十二页(一).父母的心理健康与幼儿(yu r)心理发展 P459家庭教育 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自觉地、有意识地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的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及其过程。称职的父母应该:心理健康,具有健康成熟(

16、chngsh)的人格、正向的人生观、稳定的情绪。 称职的父母应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在与子女互动的过程中,将其传递给子女影响子女。父母的情绪也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和行为。24共八十二页健康(jinkng)人格特质:1、正向及正确的身体心像2、合乎现实的自我(zw)理想3、正向的自我概念4、高自尊5、明确的认同6、开放的自我25共八十二页(二).教养类型(lixng)与幼儿心理发展(1)教养类型(lixng)。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或教养模式。家庭教育中不同家长的教养类型各不相同,不同的教养类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心理学家曾经运用了直接的观察、调查和访问等多种手段研究了父母教养儿

17、童的行为模式。发现父母在教养模式上有两个重要的行为维度,一个是情绪维度:温暖、接纳一敌意、拒绝,一个是控制维度:过度限制、要求一放纵、不要求。两个维度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产生对儿童教养的四种不同类型:威信的(Authoritative )、独裁的(Authoritarian )、纵容的(Indulgom)及疏忽的(Negleoting ),见表14- 2 ( Maooohy & Martin ,1983年)。26共八十二页教养类型的行为维度一个(y )是情绪维度一个是控制维度教养四个类型:威信的、独裁的、纵容的、疏忽的27共八十二页表14-2 父母对子女的四种(s zhn)教养类型返回(fnhu

18、)共八十二页鲍姆林特的研究(ynji)(2)鲍姆林特(E. Bomelint)对教养型与儿童个性特点的关系作了系统的研究。该研究将146名幼儿园儿童分成三组(sn z):第一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有独立性、自信、知足、爱探素、能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第二组儿童有中等程度的能力、自信和自我控制力,相对说来不太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和同伴交往;第三组儿童是最不成熟的,有高度依赖性,自我控制能力比前两组差,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的事情会退缩。然后,研究者又通过家访,与父母谈话,在特定设计的情景下观察父母与儿童一起活动的方式,从四个方面评定三组儿童其各自的父母的教养行为。控

19、制指父母为影响儿童行为所使用的各种方式,包括奖励与强化。成熟的要求要求儿童按照他们的智力水平、社会性水平和情绪水平来行动。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性。如通过说理使儿童服从,征求孩子的意见等。父母的教养。不只是爱儿童、同情儿童,还对儿童的成就表示高兴、赞扬。29共八十二页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的父母在四个方面的得分都很高。这类父母十分温和,对待儿童真心诚意,母子间有良好的交往,同时父母对孩子又有严格要求,要求儿童有符合他们年龄(ninlng)的成熟行为。他们既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又坚持自己的合理要求。这种既适度控制,又积极鼓励儿童独立自主相结合的教养类型是一种权威型的教养模式,这类父母可称为有威信的

20、父母。第二组儿童的父母在使用理性的控制方面要差一些,强制性多了点,对孩子的慈爱、温暖少了些。有些还滥用家长权威,不鼓励儿童与父母有不同看法,这类父母可称为独裁的父母。30共八十二页第三组儿童的父母是随随便便的父母他们对孩子没有要求,漠不关心,奖惩不明,不训练儿童的独立性和自立精神,家庭管理也不好,这类父母属于纵容的、疏忽的父母。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对子女成长与心理发展有正向影响的父母行为,在情绪维度上应该是趋于温暖而接纳的,在控制维度上应该是趋向于给子女适度的自主自由并作出某种程度的合理限制。在教养类型上,应该趋于威信、民主(mnzh)的方式,而避免放纵、专制独裁或疏忽的方式。31共八十二页(

21、三).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xnl)发展(1)亲子关系。即在家庭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以血缘关系(xu yun un x)为纽带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包括母子关系与父子关系亲子关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32共八十二页国外学者安斯沃斯(M. D. Ainsworth)和他的同事长期观察(gunch)了乌干达和美国家庭中母子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模式,并将母子关系的优势模型与婴幼儿依恋类型之间的联系做了研究他首先将婴幼儿的依恋划分为三种类型“ A.回避型、B.安全型、C.反抗型。其中B型属于安全型依恋,A, C型属于非安全型依恋。33共八十二页依恋(ylin)的类型安斯沃斯将婴幼儿的依恋(ylin

22、)分为: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34共八十二页母子关系(gun x)与幼儿心理发展后来,安斯沃斯又考察了母子教养关系与婴幼儿依恋之间的联系:从敏感性一不敏感性、接受一拒绝、合作一干扰、易接近一不理会四个维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fxin),安全依恋孩子的母亲,在这四个方面的得分都比较高。这也就是说,敏感的、接受的、合作的母亲,也是孩子愿意接近的。另外两类不安全依恋孩子的母亲在这四个方面的得分都比较低,所不同的是,A型的母亲在拒绝、不敏感方面表现得更多些;而C型的母亲在干扰、不理会方面表现得更多些。35共八十二页父子关系与幼儿(yu r)心理发展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另一种重要关系。不少心理学家认为父

23、亲对儿童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父亲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有着比母亲更为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对此有过不少研究,看法也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母亲的特征对女儿的女子(nz)气的发展有影响,对儿子的男子气很少有影响;有的认为,女孩的女子气更多的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而不是母亲的影响,并认为母亲的女子气多,女儿不一定有更多的女子气;还有的甚至认为儿童成年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也是更多地受到旱期与父亲关系的影响,而不是受母亲关系的影响。36共八十二页 因此,不少心理学家就父子关系对儿童性别角色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有关研究研究认为,没有父亲或缺少父亲对女孩的性别行为有影响,但比对男孩的影响要小些。研究中关于

24、男孩形成男子气特征方面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一般都认为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是不太管事的,母亲是一家之主,男孩的同一性就有严重的影响这是因为家庭中虽有父亲,但缺乏父子关系交流的“无父现象”会影响性别角色的同一性。如果父亲既会严格要求孩子,又会教育(jioy)孩子,这种父子关系就有利于促进男孩性别行为的发展。有些心理学家还对家庭中缺少父亲对儿童性别角色行为产生的影响做了研究。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家庭因各种原因缺少父亲,母亲成了承担子女教育(jioy)唯一起作用的决定者,男孩往往因为得不到同一的对象而影响男子气的发展。37共八十二页 而且在5岁前就与父亲分离的男孩身上表现更为明显。这些

25、男孩在幼儿期就表现为进攻性要比一般男孩少些,依赖性比一般男孩多些,有较多的女子气,也多喜爱一些女子气模式的游戏,吵架时比较多地采用言语攻击,而较少身体(shnt)攻击,对同伴的依赖也要多一些,果断性较差,从事粗犷的体力运动也少。如果男孩与父亲的分离是在6岁以后发生,那他们就与核心家庭长大的男孩没有区别。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学前期可能有一个性别角色敏感期的假设,也证明,在学前儿童性另of角色行为的发展问题上,虽然父母都起一定的作用,但是父亲的影响显然要更重要一些。38共八十二页(四).家庭结构与幼儿心理(xnl)发展家庭结构的概念(1)家庭结构。是指组成家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较为稳固的较为稳定的联系

26、,是家庭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越来越趋向小型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减少了,核心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了。这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独特地位,使其很容易养成各种不同性格和行为习惯。所以,对家庭结构的这一变化必须子以充分的、清醒的认识。同时(tngsh)要充分地利用小家庭环境所特有的有利条件,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家庭气氛的概念39共八十二页(2)区别。有些研究者还比较研究了单亲家庭与核心家庭两种不同家庭结构与儿童自我控制水平的关系。研究者发现单亲家庭的男孩在自我控制和反社会(shhu)行为

27、方面与核心家庭的男孩不一样。这种单亲家庭的父亲往往是因为离婚而不是去世才离开儿童的,而这类家庭的男孩易冲动,有较多的过失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缺少自我控制,不易延缓自己的满足。英国心理学家波尔德调查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家庭后发现,有58%的品德不良的少年来自缺损的家庭,25%来自经济残破的家庭。以上情况说明,各种不同类型的家庭,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根据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对儿童进行弥补性的教育,才会有利于儿童的发展。40共八十二页(五).家庭(jitng)气氛与幼儿心理发展(1)家庭气氛(qfn)。是指家庭集体生活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与情感氛围。家庭气氛(qfn)及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关系对幼

28、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不仅是现时的,而且是长远的。41共八十二页(2)家庭中处于优势(yush)地位的不同情绪气氛会在孩子的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反映出来。如果家庭气氛和谐、关系融洽,家庭成员的心情都很愉快,孩子就会相应地感到愉快、惬意,就会产生相应的安全感,其情绪、行为的协调性也就比较和谐。而如果家庭气氛紧张,经常吵吵闹闹,人与人之间始终笼罩着一层乌百,孩子就会成天感到提心吊胆,并时时害怕招致惩罚,从而也就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有研究表明,在孩子语言发生与形成时期,如果其家庭气氛紧张,或者父母整日吵架打闹,就会产生语言问题,甚至会导致其由于情绪紧张而日吃结巴。心理学家海尔特研究发现,双

29、亲不和比双亲不全对孩子有更坏的影响。42共八十二页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时刻处于紧张冲突,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和反社会行为。杭齐克(Honzik)等人的“伯克莱指导研究”( Berkley C uidance Study)报告指出(zh ch),儿童在2岁前的家庭情感气氛(父母之间、亲子之间)与其18岁时的IQ(特别是言语IQ)有重要相关,幼时家庭情感气氛得分为正的,长大后IQ相应要高,否则就较低。43共八十二页(六).家庭(jitng)生活情境与幼儿心理发展家庭生活情境是指孩子在家庭生活过程中,父母为其所提供的物质环境与人文氛

30、围。物质环境是一个家庭经济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房屋的建筑、室内外的布置及生活水平等;人文氛围则是一个家庭生活气氛的综合表现,反映(fnyng)其精神性与社会文化性。家庭生活情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44共八十二页巴博(W. B. Barbe)等人的初步研究发现,在特殊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其儿童时代的家庭(jitng)生活情境体现出这样的特征:其家长早年就开始为其在特殊领域的探素提供物质与感情的支持,并在培养中注意引导,积极鼓励。我国近年来所做的有关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概括起来看,我国创造型儿童的家庭大多是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与文化程度都比较高,尤其是父母职业为教师

31、或从事专业工作的家庭最多。这些家庭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如中国科技大学79级少年班的29位学生中,就有28位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许多家庭在孩子出生后就为其专门制定了家庭教育计划,并能严格而有效地加以执行。在生长的最初几年,父母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官的环境和各种有利条件,并善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让孩子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45共八十二页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家庭教育中有诸多因素都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及其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深人剖析与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提高对家庭教育规律与特点的认识,

32、从而(cng r)在实际上有助于推进家庭教育的优化。46共八十二页二、幼儿(yu r)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 (一).私有性心理 (二).情绪性心理 (三).主观性心理 (四).虚荣(xrng)性心理 (五).补偿性心理 (六).侥幸性心理47共八十二页私有(syu)性心理私有性心理的具体表现就是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这种支配,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由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所以,孩子就非常容易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越是小,这种观念越是自然,越是强烈(qin li)。于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愿望

33、或意见,而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应有的正当要求与合理愿望,这样就遇到了对孩子全面占有(身体、情感、时间、权利、义务)和孩子作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人的矛盾冲突。48共八十二页在这对矛盾中,父母一方总是占有主导地位,而孩子一方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志办事,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的“过度现象”,如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替代、过度期望、过度教育等不协调的现象当孩子不愿接受这类过分的要求,并以不同的形式对各种“过度现象”表不反抗时,父母就又会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失落感”,感到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失去了精神支柱。而为了避免这种“失落”,反过来又强化这一系列的“过度现象”。所以(su

34、y),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独立人”和“附属人”的矛盾斗争。由于幼儿在年龄与能力上的局限性,他们也就特别容易受到家长全权的、随意的支配,从而丧失独立性,养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个性由家长私有心理所导致的这些教育问题会影响到幼儿今后一生的道路。而且家长的私有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他心理误区产生的基础。49共八十二页主观性心理(xnl)主观性心理具体表现在家长(jizhng)不能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客观地评价孩子和要求孩子,而是完全以其主观的意志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种种非理智性行为。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无视孩子的兴趣特点,不切实际地把孩子看成是音乐家、文学家、

35、演员的料子,盲目地进行智力投资,进行强制性的灌输教育,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有些儿童教育专家在接受幼儿咨询时,普遍反映出一个问题,也就是孩子怕上小学。问孩子为什么,他们说,现在每天就要写许多字,要画图,要做算术,要学外语,有的还要学钢琴,不知道上小学以后还要学什么。50共八十二页根据现代心理学统计资料表明,儿童持续书写的时间明显地受到年龄的限制,6岁儿童仅为5分钟,7岁为10分钟,10岁为12分钟,12岁为20分钟。而家长往往按其主观意愿对儿童提出过高的、不理智的要求,这种过度的教育要求很容易造成儿童某种心理障碍。此外,家长不能客观地评价孩子(hi zi),则是家长主观性心理的另一种表现。这种表现

36、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孩子(hi zi),放大优点,无视缺点,经常放弃教育,惯宠孩子(hi zi),养成孩子(hi zi)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二是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孩子(hi zi),老是指责、批评孩子(hi zi),严重损害孩子(hi zi)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一旦发现孩子(hi zi)有了缺点,就无限夸大,甚至用威吓、体罚的方法对待孩子(hi zi),结果造成孩子(hi zi)极大的心理压力。51共八十二页情绪性心理(xnl)情绪性心理具体是指由父母情绪、心理波动而导致对幼儿教育的不良影响。情绪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每个人都有的。人的活动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受到某种情绪的支配由于人

37、的情绪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具有不稳定的特点。通常(tngchng)情况下,越是同主体密切的人与事,受情绪因素的支配性也就越大。这就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对子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的某些问题父母的情绪有高有低,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父母有节制的情绪流露,会使孩子从中感悟或学习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并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父母自由的情感宣泄,则会产生许多教育问题。例如父母情绪好的时候,对子女百般关爱,无论什么要求都予以满足。52共八十二页而在心绪不好的时候,就迁怒于孩子,甚至无故发火。这样,一会儿放纵孩子、一会儿压抑孩子,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同时还容

38、易形成情绪性的性格特征,如任性、爱发脾气、经常怒气冲天、看谁都不顺眼等。因此不利于其心理的发展(fzhn),其社会性的发展(fzhn)也受到影响。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儿,由于父母情绪的影响对象只有一个孩子,因而比多子女家庭更为集中,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深刻。53共八十二页虚荣(xrng)性心理虚荣性心理主要表现在把孩子作为一种炫耀的工具,从而满足自己虚荣性的心理需求。应该说爱子之情,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表现得突出(t ch),成为人人夸奖的好孩子,这种心理非常正常。如果把这种情感转化为对孩子热情和科学的教育,帮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发展。54共八十二页那么,这种纸犊之情无疑会成为

39、家长更理智、更科学、更富有情感地培养孩子的动力。但是,如果这种爱子之情是基于一种炫耀心理和虚荣心理的满足,就往往会走向反面,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ji gu)虚荣心,是追求表面光彩、表面炫耀的一种心理活动。虽然虚荣心也可谓人皆有之,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培养孩子的指导思想,那就有害无益。虚荣心理较强的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外表行为,而不注重孩子的内在品质,并且有意无意地放大某种表面行为,而不去分析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基础。一旦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家长首先就是从虚荣心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挽回面子,而不是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克服缺点,要么严厉训斥孩子,要么打骂惩罚孩子。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虚荣心通过父母的言传身

40、教传递给孩子,因而养成孩子许多不良的习惯。55共八十二页家长的虚荣性心理,对幼儿说,影响更大:首先,容易造成孩子不诚实的行为,从而形成与他人正常交往的诸多困难;其次,还会破坏幼儿的心理平衡,因为他所期望的东西和一个年幼儿童的实际是那么不相同,这样又会使幼儿经常处于(chy)一种掩饰的状态,当被戳穿后,又会造成幼儿的自卑感,甚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56共八十二页侥幸(yo xn)性心理侥幸性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不能理智而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时(jsh)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对孩子放弃教育明明看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行为,却会侥幸地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好的。岂不知人的性格、品德的培养

41、必须从小抓起,否则就会贻误孩子。57共八十二页侥幸心理经常使家长对孩子的现实行为及其发展趋势缺乏客观的把握,从而形成一种非客观心理态度,并且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实事求是的教育(jioy)。对于幼儿来说,从其一出生后,如果一直处在由侥幸心理而导致的放弃教育(jioy)的环境中,就必定难以健康成长。造成幼儿家庭教育(jioy)心理误区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社会文化的根源,也有传统教育(jioy)观念的束缚;既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受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社会文化根源使幼儿家庭教育确立的是道德取向而非心理取向;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幼儿家庭教育忽视儿童的天性;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

42、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功利化色彩;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使幼儿家庭教育带上非理性色彩。58共八十二页补偿性心理(xnl)补偿性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现为许多家长把自己感觉失去的太多东西,千方百计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补偿,因而很容易使家长失去教育的理智。例如现在的年轻父母,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历的坎坷,他们感受自己失去得太多了。一旦当了父母,就把希望全部(qunb)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并希望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享受得好、接受教育好将来工作好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此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味地给子孩子过度的溺爱、过度的保护、过度的享受,也就是用这种补偿心理来代替家庭教育。59共八十二页必然会导致儿童

43、强烈的物质欲望、强烈的超前享受欲望、强烈的依赖性、强烈的利己性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变得更为严重。而在幼儿一旦形成了这些教育问题,不仅会对他们现期的发展带来诸多的不利(bl)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60共八十二页如何(rh)克服:全面了解(lioji)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的真正原因,能为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走出误区提供指导61共八十二页第三节 独生子女教育(jioy)心理62一、独生子女教育的心理学研究(了解)(一).早期研究(二).中期研究(三).近期研究二、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理解(lji))(一).良好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二).不良的心理特点及其

44、形成原因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原则(应用)(一).“儿童教育儿童”(二).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三).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共八十二页一、独生子女教育的心理学研究(ynji)(了解)国外关于独生子女教育(jioy)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研究(二).中期研究(三).近期研究63共八十二页一、独生子女教育(jioy)的心理学研究(了解)(一).早期研究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心理学研究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当时,欧美国家相继开展计划生育运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并日益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便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关注。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博霍农(E. W. Boho

45、non)在心理学家霍尔(C. S. Hall)的指导下,相继采用征询意见的方式对381名独生子女进行(jnxng)调查。64共八十二页发现独生子女占了特殊儿童很大的比例,并对独生子女作为特!l对象加以研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论文家庭中独生子女。博霍农发现,子女固然有温和、正直、顺良、宽容等诸多优点,但也表现出自私、撒娇、嫉妒、固执等诸多缺点。此后,德国的儿科医生内特尔(E. Meter)从医学角度对独生子女进行了研究,他在总结(zngji)博霍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研究结果,于1906年写出了世界第一部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著独生子女及其教育,并认为独生子女问题行为的根源

46、在于家庭的溺爱及独生子女本身的孤独这一时期的研究,一致得出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结论,用霍尔的话来说就是“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弊病”。65共八十二页一、独生子女(d shn z n)教育的心理学研究(了解)(二).中期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胡克(H. F. Hookor、武斯特(D. A. Worcester)和基尔伏特(K. B. Cuilford)等人做了一系列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认为(rnwi)独生子女无论在健康状况还是在智力活动、性格特征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不逊于非独生子女,从而否定了旱期研究的结论。66共八十二页一、独生子女教育的心理学研究(ynji)(了解)

47、(三).近期研究近年来,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独生子女问题仍然是一个人们关注的话题,许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相继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得出了不尽一致的结论。如布莱克、赞琼克和福尔博等人认为,在心理健康、自私心、孤独等方面,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并不存在差异,而塞格尔则认为,“独生子女在同学或年龄相仿的孩子中,人缘(rn yun)可能不太好”,即认为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缺陷。67共八十二页近20年来,面对独生子女普遍化的现状,我国许多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学者及教师,也广泛开展了科学研究,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及其教育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虽然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也有诸多普遍的共同的认识。如认为独生子女

48、并非是“天然”“必然”会具有某些不良的个性心理特点,要注意把独生子女同更广泛的家庭环境因素联系起来,才能揭不出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认为独生子女的某些不良个性心理品质在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zngzhng)可以克服;等等。68共八十二页二、独生子女(d shn z n)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理解)(一).良好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yunyn)(二).不良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69共八十二页二、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chngyn)(理解)(一).良好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良好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心理特点:更聪明、更富于创造性、更有教养、更成熟、对社会事业更敏感 原因:1、在经济、

49、物质上有可靠的保证2、被爱的需要得到满足3、家长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jngl)来抚育子女70共八十二页(二).不良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心理特点:1、独立性较差,总想依赖他人2、自我中心,协作精神、服务精神较差3、办事缺乏狠心,坚持性不强4、撒娇人性,固执;5、自私(z s)、嫉妒性强,有较强的独占欲6、胆怯,不善交往7、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爱撒娇原因:1、缺乏必要的“儿童伙伴”2、家长过度溺爱3、家庭教育不一致71共八十二页缺乏必要(byo)的“儿童伙伴”。儿童伙伴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儿童是在与别的儿童的交往过程中才开始从“自我(zw)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我(z

50、w)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培养起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理解行为规范、协作精神、服务精神等道德品质的,而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兄弟姐妹等“儿童伙伴”,不易从“自我(zw)中心”壳中解脱出来。从而容易形成自私、不合群、胆怯、不愿与人交往、独占一切等不良心理特点。72共八十二页家长(jizhng)过度溺爱。所谓过度溺爱(n i)是指无原则的教养态度、一味迁就的教养方法和缺乏一贯性的教养要求。这容易在独生子女幼小的心中滋长优越感和特殊感,产生“以我为中心”的心理,从而使他们养成生活上挑吃挑穿,好激动、爱发脾气、懒惰、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打人骂人,甚至以睡地打滚要抉等不良品行与行为问题。73

51、共八十二页家庭教育(ji tn jio y)不一致。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比非独生子女家庭更为严重,尤其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往往出现“爸爸骂,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现象。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互相(h xing)埋怨、指责、争吵,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弄不清自己有没有错,也不知错在哪里,更不知如何纠正,从而容易养成说谎、投机取巧等不良品质。74共八十二页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原则(yunz)(应用) 俗语说,独柴难劈,独子难教。要使独生子女教育真正富有成效,全部关键和难点在于以科学正确的心理学原则为指导来解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困惑、问题(wnt)和矛盾。(

52、一).“儿童教育儿童”(二).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三).教育要求的一致性75共八十二页三、独生子女(d shn z n)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原则(应用)(一).“儿童教育儿童”“以儿童教育儿童”是对独生子女(d shn z n)进行良好教育的根本性原则。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尤尼斯认为,儿童有两种不同的交往活动。76共八十二页一种是“从属型”的交往活动,也就是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另一种是“对称型”的交往活动,即儿童之间的交往对发展中的儿童来说,这两种交往活动都是极为重要的。儿童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儿童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获得社会交往技能,走出自我中心,满足归属需要(xyo),完善自我认识为了使独生子女的心理获得良好的发展,心理学家呼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