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笔记(12院校版)-金圣才_第1页
教育学基础笔记(12院校版)-金圣才_第2页
教育学基础笔记(12院校版)-金圣才_第3页
教育学基础笔记(12院校版)-金圣才_第4页
教育学基础笔记(12院校版)-金圣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学基础笔记(十二院校版)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一、 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 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三)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 从个体的角

2、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 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 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 实践性 B、 耦合过程 C、 动力性 D、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 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

3、的使命 3、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 学习者 1、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 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三) 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

4、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三、 教育的形态 (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了解二者的概念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非学校化社会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他打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旗帜,认为近代以来人类所建立起来的以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在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

5、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二)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一般的看书了解就可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三)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注意三方面: 1、 首先要把握它们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状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 2、 农业社会的教育

6、不等于“农业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 3、 三种形态的教育,是建立在前一种形态教育基础上的,彼此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一、 教育的起源(一)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的观点)教育是由神创造的。(二)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法:勒图尔诺 英:沛西能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

7、题生物学化。(三)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四)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二、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 农业社会的教育 1、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 2、 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 a、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c、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 工业社会的教育 1、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了解就可) 2、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与农业社会的教育

8、特征对应着记忆) a、 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c、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d、 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三) 信息社会的教育 1、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大致记忆) 2、 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 a、 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b、 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c、 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 d、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

9、念。学龄阶段人的一生; 青少年所以社会成员。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17世纪以前)(一) 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未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二) 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和思想著作中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大学、师说等西方: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等影响:1、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他们的教育活动。 2、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二、 教育学的创立(17世纪到19世纪末)(一) 主客观条件:有三个 1、 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 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

10、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 3、 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二) 创立标志:五个 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结果;组织机构。(三) 英 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捷克 夸美纽斯 大教育学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书中,1、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 2、提出了系统的学科教育思想 3、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为教育措施寻找理论依据。德 康德 康德论教育 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德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和哲学。创办了

11、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此外 ,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三、 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一) 实验教育学(二) 文化教育学(三) 实用主义教育学(四)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五) 批判教育学以上我们可以发现, 1、 教育总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2、 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 3、 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以上五个方面都从代表人、观点、评价三个方面来考查,由于书上已经很明确、条理。因此在此不再重复罗嗦。大家在记忆时把握住主要

12、观点和关键词就可以了,不需要死记硬背。四、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20世纪末)(非重点)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非重点)一、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复习建议:本章属于教育学的基础章节,虽不重要但也是在认识上奠定基础的。最起码应知道什么是教育,教育的三要素,教育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这是重点部分。对这些基本概念应有明确的定位和理解。另外,对于几位大教育家的著作,观点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大家在看书时,即要有针对性,又要兼顾到整体。重点的部分,应仔细地看,但这并不意味着非重点就不用看了,非重点也需要看几遍,只是不需要记忆。另外,在记忆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有些

13、问题的回答不需要你用书上的原话,但也不能太口语化了,因此还是需要多看书,书上写的比较精彩的话可以记下来。 教育功能(重点章)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教育功能的含义(基础)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内部 外部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二、 教育功能的类型(基础)(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二)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

14、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四) 多纬度的复合分类 1、 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 2、 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采用)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一、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一)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是什么?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其功能 1、 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 2、 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 3、 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二)教育促进社会个体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主题

15、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二、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一)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 1、 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2、 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二)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1、 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 2、 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

16、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三、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 1、 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2、 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 3、 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 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其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一、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对人的作用人口质量是现代生产发展和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我国的民族素质还比较低。 1、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

17、根本途径。因为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等精神因素,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 2、 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二、 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对文化的作用(一) 传递、保存文化 1、 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 2、 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二) 活化文化由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三) 选择文化标准: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四) 批判文化 是选择功能的深化,还具有改造功能。(五) 交流、融合文化因为文化具有地域性 1、 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 2、 对不同

18、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改造,促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六) 更新与创造文化 1、 教育对文化选择、批判、融合、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更新发展。 2、 教育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直接途径(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和间接途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三、 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对经济的作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一) 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 普通教育的作用 2、 职业和专业教育的作用(二) 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1、在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教育的高效传播、加工改造 2、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教育将一般生产力

19、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四、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对政治的作用 1、 传播科学,使公民具有民主观念 2、 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民主的教育加速政治民主化。五、 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在工业文明中促使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在后工业文明中,促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六、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一) 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二) 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中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这是人为的结果,是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所造成的正向

20、功能的受阻和障碍。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 教育功能的形成(一) 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由社会发展的期待和个体发展的期待形成教育功能取向。有两种情况: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和谐一致;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冲突、对立。从而出现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这一部分与第三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联系)(二) 教育功能行为的发生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以教育行动。要受到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制约。(三) 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有两个过程:1、 社会各要素的直接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 教育功能的形成(一) 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由社会发展的期待和个体发展的期待形成教育功能取向。有两种情况: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

21、和谐一致;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冲突、对立。从而出现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这一部分与第三章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联系)(二) 教育功能行为的发生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以教育行动。要受到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制约。(三) 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有两个过程: 1、 社会各要素的直接影响与改变过程形成了教育社会功能的结果 2、 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形成了受教育者的文化特性,培养了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我国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统一为功能取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 教育功能的释放包括两个环节:产品(人才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输入;产品的利用。受到外部社会因素和教育产品本身的影响

22、,因此要提高释放效益,一要提高教育产品自身素质,二要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复习建议:本章第一节属于基础。二、三节是重点部分,应充分地理解记忆,最终能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口述出来。第四节着重理解,与实际结合。我建议大家在理解记忆时,先读懂(这个比较容易,教育学较简单),然后记大标题,再总结各个大标题下的要点(关键词语),这样的记法很灵活,在出现案例题时,就可以准确地定位,从你记忆的框架中提取出相应的内容、要点,然后也可以用书上的话解释,也可以用自己的话阐述。 教育目的(重点章)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 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一) 教育目的的内涵(书上的这段话最好全部记下来)教育目的即教育

23、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 ,还有“怎样培养人”和

24、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三)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2、 对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二、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 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二) 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

25、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三) 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三、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二)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

26、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三)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 社会依据 1、 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 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二) 人的依据

27、 1、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 人的需要二、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一)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特点:1、教育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 2、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促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3、 教育目的的选择应依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不尽相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激进与非激进之别。优点:a、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打破

28、了宗教神学和封建专职对人的束缚,促进了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 b、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缺点: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二)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19世纪到20世纪鼎盛时期。有两种观点: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的 涂尔干 2、基于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的 凯兴斯泰那优: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缺: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

29、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三)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应该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2、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也要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 3、就价值实践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大致了解即可,主要把握思路,角度。三、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 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即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什么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0、? A、 以其作为社会发展评价的标准 B、 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社会诸要素的协调发展 2、 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要求满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超越:对现实社会当前发展的未来指向,和对现实社会当前的否定性教育要适应现实社会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讲究超越? A、 是社会继承所必须但要有走向未来的指向 B、 没有超越就不会有发展但也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因此,要努力使成为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上避免主次分明的绝对化思维;要从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握教育,体现二者统一。 3、 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a、教育的功利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功利性价值教育的人文性:体现教育在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b、为什么要坚持二者有机结合?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反映和满足社会需要,这种需求包括社会物质、经济方面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化方面。 C、当前不可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 4、 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比较简单和常见,在此只列出提纲)a、基本概念b、只注重民族性 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和被动 c、只注重世界性 导致国家或民族特点是消解。 d、二者结合: 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性,避免僵化和封闭。 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性,避免盲目性。(二) 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1、 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a、基本概念b、历史上的错误c、二者要统一 2、 人的理性和非理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