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自己整理)(共23页)_第1页
传播学教程(自己整理)(共23页)_第2页
传播学教程(自己整理)(共23页)_第3页
传播学教程(自己整理)(共23页)_第4页
传播学教程(自己整理)(共2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播学教程笔记(bj)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jbn)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ynji)对象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1. 定义 1) 库利(社会学角度) 为传播下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证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库利是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库利和皮尔

2、士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3) 施拉姆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4) 郭

3、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传播学定义(dngy):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gul)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1).信息(xnx)的定义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2).信息的特点

4、和分类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有的学者把信息分为两大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有的学者将信息分为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课后习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

5、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课后习题)(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传播学现状(xinzhung):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

6、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shntu)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3、传播是在一定(ydng)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

7、律的科学。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

8、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群体(qnt)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cnzi)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gngnng)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

9、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特点体现在:(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手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5)(机制(jzh))也有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或视听众热线电话等),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

10、现国家(guji)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综述(zngsh):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课后习题)(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自我创造, 自我完善的系统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课后习题)(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

11、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4、什么是“传播隔阂”?(课后习题)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通畅、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传播障碍(zhng i)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

12、决,必会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b fen)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jiowng)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的出发点?(课后习题)因为再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前所述,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

13、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是以“信息”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所设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的差距。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的出发点。3、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课后习题)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前者: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

14、和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把握传播2、试述精神产生和精神交往与物质产生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课后习题)(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1)精神产生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产生和物质交往的发展。(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程度,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精神(jngshn)产生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

15、质产生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他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三、学习(xux)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能取代(qdi)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仅强调后者,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重脚轻”的理论,这也是欧洲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面临的困境。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出发,我们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作出科学阐释。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

16、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汲取精华,弃去糟粕。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因为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服力或引起逻辑和思想的混乱。3. 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们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

17、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如何通过理顺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第二章 人类(rnli)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 从动物(dngw)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chunb)现象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 1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2发光。(萤火虫求偶)3超声波。(蝙蝠)4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5声音。(鸟语)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的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

18、质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chungzo)了语言?(课后习题)(1)劳动促进社会成员紧密地相互结合起来,使相互支持和共同(gngtng)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的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2)劳动(lodng)中的相互协作对

19、语言的需要促进拉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最终经过漫长的速度和发展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从本质上,我们还可以对人类语言的特性作进一步的概括:(1)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3)具有发音的经济性。(4)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3、人类语言区别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课后

20、习题)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课后习题)(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互联网传播时代一、口语传播时代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重要意义:1.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2.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3、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符号系统思维社

21、会)局限性: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因此,口语受到空间(kngjin)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时空(sh kn)局限二、文字传播(chunb)时代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系统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课后习题)(1)文字传播时代(2

22、)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媒介系统的进程。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三、印刷传播时代第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时代3、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并迅速成为正在萌芽中的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今天,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今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这会生活的各个

23、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四、电子传播时代第四个阶段:电子传播时代4、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课后习题)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媒介还在另外三个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2)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3)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则进一步推动着人类迈入了高度信息化社会的

24、崭新阶段。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1、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课后习题)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kichung)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话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fzhn)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2、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miji)系统的分类?(课后习题)(1)示现的媒介系统。(2)再现的媒介系统。(3)机器媒介系统。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

25、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益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3、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那些特点?(课后习题)信息社会是一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是生产

26、产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特点:社会经济的主体有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3产业,既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主体不在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只要依靠信用;贸易不在只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4、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过去有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综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传播系统当中,可以说,人类的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和的时代,这是信息系

27、统演化中的一段飞跃,同时也意味着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 也就是媒体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媒介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fho)和意义第一节 符号(fho)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fho)的定义1

28、、简述符号的定义。(课后习题)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二、符号与象征符符号的分类:通常采用一种常见的、简要的二分法,即把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信号的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课后习题)(1 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 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 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 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 通过学习来

29、继承的;(4 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课后习题)(1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2 体态符;(3 物化 活动化 程式化的符号。四、符号的基本功能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1 表达和理解功能;(2 传达(chund)功能;(3 思考(sko)功能。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见(y jin)交流一、什么是意义1、什么是意义?意义如何产生的?(课后习题)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产生:意义活动属于人的 精神活动范畴,它与人

30、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中抽象出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2、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3、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语言符号的暧昧性: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如“水果”一词,包容范围很大,西红柿、西瓜等属于“水果”还是“蔬菜”,一般人很难分清。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人类还能利用这种暧昧性和多义性来创造和表达新的意义。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符号有时

31、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2)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受到的意义也未必是一回事。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受传者的意义既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3)情境意义。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还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

32、环境。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其他意义(yy)在起作用: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情景意义。总之,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bnshn),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shhu)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1、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两层意义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象征行为的特性:智慧性、价值性、动机性、行为取向性。象征性互动理论,倡始人是20世纪初的

3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他去世后的论文和讲稿集精神、社会与自我对这一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6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布鲁默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提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的三个基本前提: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2、为什么说象征

34、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把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包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人类创造出了最完整的象征符体系,利用这种体系,人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象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课后习题)意义交换(jiohun)的前提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shyng)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

35、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gngtng)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互相理解。4、简述米德的“主我(I)”与“客我(me)”理论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

36、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个人又是参与社会创造的主体,这一点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5、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调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现代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和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

37、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反馈。受传者对接收(jishu)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

38、互动性的重要机制。二、几种主要的传播(chunb)过程模式三、传播(chunb)过程的特点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 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第二节 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一节 群体(qnt)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ginin)及类型二、群体的社会(shhu)功能和意义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

39、识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机制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三节 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第七章 大众传播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gungb)与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dngdi)大众传播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d zhn chun b)的新革命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

40、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传播者与大众传播二、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qnt)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广大受众(shu zhn)的社会监督控制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zhd)的几种规范理论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 分众理论及其研究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三、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一、受众(shu zhn)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chun mi)接触的社会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