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设置比较探究_第1页
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设置比较探究_第2页
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设置比较探究_第3页
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设置比较探究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设置比较探究 曾垂锐,田莉,黄雕,贺刚,蔡政英Summary:文章研究了国内9所知名高校公共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情况,从其MPA核心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及其他课程设置等方面,综合比较9所高校公共管理硕士课程差异情况,总结国内MPA课程设置总体特征,指出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硕士课程的不足,为提高我国MPA培养质量提供参考。Keys:MPA;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比较研究C934 :A :2018-01-08作者简介:曾垂锐(1995),男,湖北黄冈人,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通信作者:蔡政英(1975),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一、引

2、言根据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及1999年国务院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我国正式启动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教育。虽然MPA专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还不足20年,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管理硕士培养呈现出“强能力、高素质、复合型”的发展趋势,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有欠缺和不足。本文参考国内知名高校的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选取的9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从这些高校MPA课程设置、招生人数及学位授予要求

3、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国内9所知名高校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特色,指出其MPA培养不足之处,探索我国MPA专业教育发展的新走向。二、课程设置比较按照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当前我国的 MPA 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分为四类: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社会实践。1.MPA核心课门数在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的指导下,要求各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教育中心开设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核心课和核心选修课。目前,我国MPA教育中通行的九门核心课程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模块:一是政治理论模块,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1门);二是基础理论模块,包含公共

4、管理学、政治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和行政法(5门);三是工具技术模块,即外国语、定量分析方法和信息技术应用(3门)。各高校MPA教育机构在参考以上课程要求的基础上,设置本校MPA教育核心课程。国内高校在MPA教育必修课程设置上差别不大,其中课程门数最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达到16门,可见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MPA专业教育研究方向数量上排在前列。2.专业方向必修课门数研究生在学习时间限制下,只能选择研究一个方向,该研究方向所对应的课程,就是专业方向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体现出MPA培养的深度,也能反映出MPA研究方向数、招生规模和发展水平。专业方向必修课门数最多的中国人民大学(57门),较专

5、业课设置较少的浙江大学(5门)、复旦大学(6门)多出50余门。各高校MPA不同专业方向必修课门数总和的多寡体现了各校专业设置不一。其中,专业课程设置较少或者各方向专业课设置差别不大,无法体现出多样化。考虑到个人层面,学生群体不存在同质化现象,他们的工作岗位和知识技能均存在差异,每个学員对技能需求、专业评价是不一样的,即使在教学管理和课程内容上有所考虑,也不可能在课程教学阶段完全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此,基于学生多样性需求,专业课程设置考虑多样化会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3.选修课可选门数MPA选修课门数是MPA培养单位根据专业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设的可供研究生选择的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选修课

6、总门数。选修课可选门数体现了MPA培养教育的广度,对于培养多方面、复合型人才有较大意义。9所高校公共管理硕士课程中设置选修课门数最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共有105门,设置选修课门数较少的为上海交通大学,只有6门,两者选修课程门数悬殊。这说明中国人民大学MPA课程设置更为细致,十分看重MPA培养体系的全面性、综合性。不过,部分高校允许学生选择不同专业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程。选修课门数的多少各有长短,但需要指出的是,选修课的多样化,能更大限度地满足学员学科偏好、职业技能需求和个人兴趣等,有利于MPA学员个人全面发展,推动我国MPA专业教育的发展。4.其他方面为培养应用型、注重实战化的公共管理人才,各高校

7、均按规定设置社会实践类课程。同时,复旦大学鼓励开设创新课程,清华大学开设前沿课,这些都是中国MPA教育在不断探索中向前发展的积极表现。三、课程设置的不足1.课程门数总体偏少,且校际差异大我国的MPA专业教育正处在探索阶段,各高校发展差异较大,这与学校是否重视MPA教育及其师资投入相关。课程设置偏少导致研究生选择性不足,课程无法满足知识结构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由于学校名望、教育资源校际差异大,也会导致择校现象,最终造成我国MPA教育的畸形发展。2.课程规定刚性强,重理论轻实践从课程设置和学分分布来看,各大高校基本遵循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设置相对应的核心课、专业

8、课和社会实践。其中,核心课程基本要求在20学分左右,约占总学分的50%;相比之下,社会实践只有2学分,约占总学分的5%,而且各高校也仅仅是在完成教指委刚性规定的学分要求,上课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分析、外出调研、实战模拟等实践性课程均较少涉及,陷入了广受诟病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子,不利于MPA教育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课程设置僵化,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相关课程中教授的政治理论、管理方法大多是老生常谈,是从国外引入或是国内总结而形成的一套理论方法。课程在传授知识经验的同时,更应该引入MPA专业或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介绍相关领域的新概念、新动态、新方法。因此,MPA专业教育培养更应

9、注重创新性。四、建议参考1.提供更为丰富的专业课程和广泛的选修课程基于国内9所知名高校的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情况,通过比较得出,各高校MPA教育核心课程设置方面相似度高;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门数差异明显,在社会实践要求上基本一致。因此,我国的MPA教育质量水平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体现在专业课和选修课。2.提高软硬件教学服务能力,提倡MPA培养校际合作各高校MPA点申报成功后,应完善相关的硬软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重视研究生个性化需求;开设多样化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等地可以尝试MPA专业培养校际合作。3.增强校企合作,提高课程实践性和创新性加强课程实践性直接体现在增加实践型课程上,增加案例分析教学、情景教学以及实践基地等实践性教学课程。另外,鼓励MPA学员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并建立反馈机制。另外,针对各地区政治生态、风土人情、管理现状编写教材并开设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将极大促进我国MPA专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Reference:1李庆钧.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存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