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分析-共37页课件_第1页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分析-共37页课件_第2页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分析-共37页课件_第3页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分析-共37页课件_第4页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分析-共37页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其人、其诗、其才、其情,可怜、可叹、可赞個人檔案名:自号:时期:身份:籍贯:作品:名词:名诗:名赋:名篇:李清照 易安居士 宋代 伟大女词人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 漱玉集 声声慢如梦令(二首)点绛唇醉花阴一剪梅武陵春渔家傲 夏日绝句(乌江)题八咏楼 打马赋 词论金石录后序 身 世 背 景一、少年时期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是苏轼的学生,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小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

2、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红日西沉,晚霞映照着溪亭,年少的词人流连忘返。是刚饮过美酒,还是酒意未消?还是景色宜人,惹词人陶醉?她游玩兴尽方驾舟归家。湖上娇艳的荷花向她绽开笑脸,轻柔的晚风推着她的

3、船儿。不知不觉误入荷花深处,进也不能,退也不能,怎么办?她用足力气,赶紧往外划,蓦然间响起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沙滩上的沙鸥和鹭被她惊飞了。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 析作者是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 “绿肥红瘦” ,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李清照少年时无忧无虑

4、的生活还可从一首词中看出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 析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只穿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语言特点这首词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寥寥四十一个字,就刻画了

5、一个天真纯洁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使人忍不住对这位少女爱怜有加。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二、婚后生活第一节:汴京成婚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每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第二节:党争株连,千古奇冤 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清

6、照被遣返老家,时值20,婚后仅短短2年,夫妻二人被迫分开,清照作一剪梅、醉花阴以寄相思之情。 一 剪 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译 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意,轻轻脱下薄纱长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月光皎洁,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

7、隐缠绕上了心头。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还包含了更深刻的意蕴“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景、情;主观、客观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

8、啊!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赵明诚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 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丈夫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无可奈何花落去(年华易逝)水流无限似侬愁(花开当摘)5、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情感是什么? 写自己相似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

9、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小 结1、所表现的爱情是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第三

10、节:赵家落败,夫妻相守刚回汴京第二年,大观元年(1107年)赵家在党争中败下阵来赵家败阵却是李清照幸福生活的开始李清照和赵明诚屏居青州10年 夫妻俩在青州的“归来堂”猜书、斗茶。赵明诚撰写金石录,李清照则笔削期间,心情舒畅,甘心终老。 2.归来堂中读书乐在这期间 她完成了一件在词坛上有“补天”之功的大事。为诗词之别首创界碑,写出了“别是一家”的词论。 第四节:风云巨变,汴京失陷(一)青州书库化云烟,虎口夺书十五车(二)赵明诚“缱城宵遁”被罢官建炎三年也就是李清照中期的最后一年,身为建康知府的赵明诚居然深夜逃跑。看来是六朝金粉的靡丽繁华之景,使得他堕落了变成了更甚于“武陵人”和“天台冶游”者。变

11、成了对公务是一个失职胆小的逃兵,对妻子是一个朝三暮四的人。三、晚年颠沛流离历经磨难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2.病中再嫁,所遇匪人: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

12、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声声慢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

13、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滿中庭阴滿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來听添字采桑子 “北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听到了祖逖中流击水的呼喊,听到了陆游“遗民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