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技术概论-摄影摄像技术课件_第1页
摄像技术概论-摄影摄像技术课件_第2页
摄像技术概论-摄影摄像技术课件_第3页
摄像技术概论-摄影摄像技术课件_第4页
摄像技术概论-摄影摄像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摄像技术概论2014一 什么是摄像摄影-电影-摄像-电视-数码影像-网络影像-多媒体影像-新媒体-1 活动影像与电影电视1900年代前后,路米埃尔兄弟依据摄影(照相)术而发明了电影技术(图1),从而将人们观看真实、连续影像的愿望变为现实(图2)。从此,人类进入了电影时代,也开创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社会。伴随科技的发展,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成为世界各地最时尚最受欢迎的科技产品和艺术门类。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电影的影响下,科学家又设想和研究采用光电感光成像(电子成像)来代替胶片感光成像(化学成像),记录连续影像画面的技术。这就是摄像技术的启蒙阶段。电影电视就是连续的活动的一系列影像画面

2、二 摄像技术发展四阶段电影电视录像机磁带数码摄像多媒体1 电视影像的诞生1930年代前后,随着现代物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电子管科技产品的成熟,科学家根据光电效应(图3)的原理,发展出图像扫描技术、生产出光电摄像管等实用科学技术。两者的综合应用,就可以对一个实物对象进行即时拍摄并输出视频影像,这样直接促成了电视的诞生。2 一个特殊的日子1936年11月2日,是摄像技术史上值得庆祝的日子。这一天,英国广播公司打破传统的声音播报形式,在伦敦向公众播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电视节目(图4),让人们同时看和听到了鲜活的视频画面(动态画面和声音),正式宣告了电视的诞生。19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电视节目一直采用“

3、直播”(05)的方式进行播放,因为当时的录像技术没有充分发展,不能进行后期编辑加工等处理,摄像机的功能作用比较简单,类似于现在的摄像探头。这就是摄像技术的电子直播阶段。3 录像机与磁性材料到了1950年代中后期磁带录像机的问世并逐步完善。这样就可以使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画面很好地存储下来,打开了后期的剪辑加工的大门,也促成了录像和后期剪辑的交互发展。从1970年代开始,电视节目的制作播放基本实现录播方式,电视荧屏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了。摄像技术从单一的摄取到摄录的转变,在拍摄的同时对拍摄的内容进行存储(06)。这一磁录摄像时期,在摄像技术历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既是摄像工作自由、便捷和丰富的开端,也

4、是后来数码摄像的重要基础。4 数码摄像时代从1990年代开始,摄像技术入了数码时代。摄像机所拍摄的音视频影像等信息直接转换成数码化信息,并快捷地储存于电脑硬盘或软件中,使拍摄、制作和传播更加方便。跨入21世纪后,数码摄像占据了摄像技术发展和市场消费的主流,成为人们摄像工作的首选。数码时代摄像器材日新月异,当今摄像机的技术指标和功能非常强大。就拿影像清晰度这个最重要的技术指标来说,几十年前最好只有VCD的初级清晰度,十年前就提升到DVD的标清清晰度,五年前又飞跃到720P的高清和1080P的全高清清晰度。而且还在不断升级。5 摄像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手动到自动、从机械到智能、从人工到电脑、从分离到合

5、体的过程,存储介质也是从电子到磁录、从磁带到光盘、从光盘到硬盘、从有带到无带的变化。近些年摄像技术又有了全面的拓展,摄像不再局限于摄像机本身所为,而是发展到了诸多日用工具上。如手机摄像、数码相机摄像、交通监控摄像等等。摄像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人人都可以是摄像师。三 影像是如何形成的光学成像原理摄像工作原理摄影摄像的基本原理,主要源于小孔成像原理(针孔成像)(图1),这是人们最早发现的成像原理。小孔成像原理是指景物的影像可以通过一个小孔,在小孔另一侧的封闭空间里形成倒立的影像。小孔成像原理最早被画家应用在绘画方面。7世纪时,在欧洲就有一些画家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造了绘画暗箱(Camara),

6、暗箱把外界景物折射到箱子里的玻璃板上,画家就按此勾描景象的轮廓(图2)。1 光学成像原理随着人类的探索发现,人们又发现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原理是指景物反射出的影像光线透过凸透镜的汇聚,可以在凸透镜另一侧成一个倒立的正像(图3)。凸透镜成像原理是所有摄影摄像工作的基础,也是各种镜头的设计基础。凸透镜成像原理2 摄像机的工作原理通过镜头形成的影像,必须固定和显示出来,才能保证人们自由方便观赏,这就要靠摄像机内的光电感光元件来记录、转换、存储影像。从实质上看,摄像机成像工作过程是一个光电接收与转换的处理过程(图4)。首先参与的是摄像镜头的成像,摄像镜头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将景物的影像投射到

7、感光元件所在的焦平面上,位于焦平面的感光元件通电后接收影像光线,将影像处理成不同信号的电路输送到摄像机的中心处理器,处理器对收到的信号进行再处理,然后存储到存储介质上。这时如果存储介质是磁带,摄像机要将信息数据转化成电磁信号存储到磁带上。如果介质是闪存卡之类的现代存储设备,则以数据形式存储到介质,完成摄和录两部分过程。3 人眼与摄像机成像的异同一是调节光线有不同。摄像机镜头靠人工调节进光量、或由自动曝光程序控制进光量;人眼可以自动化调节明暗,如从黑暗的室内到强烈阳光下时,会睁不开眼睛,闭眼片刻后,就能逐渐看清强光下的景物。反之亦然。 二是视觉感受差异大。人眼可以在白雪到黑炭这样明暗差距极大的范

8、围内(以上)工作,并能迅速调整获得合适的视觉影像。而摄像机感光元件就做不到,只适宜以下的明暗差距。若被摄景物的明暗亮度之比超出了影像明暗比值范围,就得不到理想的影像。过亮部分雪白一片,过暗部分漆黑一片,两者都缺乏影像的层次和细节。三是光源色相白平衡。不同光源(色温不同)照射到白色物体上,呈现不同的颜色,如钨丝灯下会偏橙黄色,日光灯下会偏浅蓝色。人眼观看不同光源的照射,可以自我调节,克服色差,将不同灯光下的白色物体都视为白色(实际上有差别)。摄像机感受光色时,如果不进行光源的白平衡调整,就会出现白色不白的问题。现在数码摄像机可以通过白平衡装置调节,来适应不同光源光色的变化,保证白色的正确还原。四

9、 影像的基本知识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分散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这七种单色光称为光谱色,不可再分。将七色光混合后又可还原为白色的太阳光。现代物理学认为,光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电磁波谱范围很广,包括波长为数百米的无线电波至波长为10-13的射线。肉眼可见的光,是电磁波的一部分。雷达波、X射线也是电磁波的一种,这些光按波长来区分,便可看见彩虹颜色的变化(图5)。1 光的常识人眼可见光与光谱人眼只对波长在380纳米至760纳米这一狭窄范围内的光敏感,这一范围内的波谱就是光谱,不同波长的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图6),如波长在380430纳米之间的光为深紫色,波长在450485纳米之间

10、的光为蓝色,485495纳米之间的光为青色,随着光波由短到长的变化,光色也发生相应的色彩变化。不同波长的色光均匀混合后,就形成人们常见的白光(如日光)。 七色光中,红色光波长最长,紫色光波长最短。红色光之外有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光线,叫红外线,紫色光之外有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光线,叫紫外线。光线的波长越长,越偏向红色,波长越短,越偏向青色。2 视觉残留原理视觉残留又称余晖效应,最先由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皮特1842年所提出。它是指人眼在观察事物时,外界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要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会马上消失(图10)。这种残留的视觉称为“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就被称之为“视觉残

11、留”。也就是说,当物体在快速运动时,我们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然能够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视觉残留现象。这是由视神经的反映速度造成的,其时值为1/24秒,是动画、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体形成与传播的根据。3空间透视在立体空间的展示上,透视关系非常重要。透视有两种表现形态,即线条透视和空气透视。线条透视也称几何透视,其特点是物体的形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图11),物体在空间延伸向远方最终汇聚在一点消失。空气透视也称梯度透视,其特点是物体的色彩明暗近深远浅、近浓远淡(图12),物体在空间延伸向远方最终混与空气一体。近浓远淡空气透视也称梯度透视,其特点是物体的色彩明暗近深远浅、

12、近浓远淡(图12),物体在空间延伸向远方最终混与空气一体。空间透视的形成与空气的洁净程度有直接的关系,雾霾可以让空气透视更容易出现和强化。4 镜 头影片中所指的镜头,并非物理含义或者光学意义上的镜头,而是指摄像机不间断录制的一段画面(图13)。镜头是承载影像、能组成整部影片的基本单位,任何一部影片都是由一个个“镜头”(画面)组成的。孤立的一个个镜头,经过编辑有机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段落或场面,若干个段落或场面构成完整统一的影片。在前期拍摄中,镜头是指摄像机从开启到关闭之间不间断摄取的一段画面的总和;在后期编辑时,镜头是两个剪辑点间的一组画面;在完成片中,一个镜头是指从前一个光学转换到后一个光学转换之间的完整片段。5 像素与画面质量数码摄像机采用的感光元件不是胶片,而是数码化的图像传感器光电芯片。这块光电芯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