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储备调峰工程实施方案_第1页
能源储备调峰工程实施方案_第2页
能源储备调峰工程实施方案_第3页
能源储备调峰工程实施方案_第4页
能源储备调峰工程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能源储藏调峰工程实施方案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开展需要,统筹高比例新能源开展和电力平安 稳定供应,加快电网设施升级和智能调度运行水平提升,建成“送受 并举、东西互济、智能高效”的坚强电网,打造全国电网联网枢纽。 推进天然气主干管网互联互通,打造全国天然气管网枢纽。提升煤炭 储配能力,打造“两湖一江”煤炭物流枢纽。形成基地(库)+地方政 府、企业共建的“1+N”多维综合能源储藏体系,提升能源运行调节和 风险防范能力。、建设集约高效能源输送储藏体系.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建成交直流互备的特高压电网。建成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 直流输电工程、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加快荆门- 武汉等特高压

2、交流环网、黄石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建设。 到2025年,建成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3座、变电容量2100万千伏 安,800千伏特高压直流换流站2座、容量1600万千瓦。提升城市供电能力。围绕外电疏散、三峡留存、电源接入、断面 卡口、网间联络,建设一批500千伏、220千伏主网工程,形成鄂东负 荷中心(武汉、黄石、黄冈、孝感、咸宁)、鄂西北(襄阳、十堰、 随州、神农架)和鄂中西(宜昌、荆州、荆门、恩施、仙桃、潜江、 天门)分区分片的保供体系,服务“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 区域开展布局。围绕工业园区和重大工程用电需求、城市老旧小区改 造、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电动汽车和数据中心

3、等新型负荷开展需求, 推进城市配电网改造升级。武汉市建成世界一流城市电网,襄阳、宜 昌城市电网到达国内同等城市先进水平,其他城市电网供电水平明显 提升。新增变电容量6000万千伏安、各电压等级线路7000公里以上。巩固提升农村电网。进一步优化农村配电网网架结构,提升配电 自动化水平,实现配电通信网全覆盖,加快老旧设备更新,全面解决 “卡脖子”“低电压”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农村生产生活供电服务 质量,为农村新能源汽车、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现代物流等 新型农村产业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电力保障。到2025年,全省农村配 电网到达中部省份领先水平,供电可靠率到达99. 915%,综合电压合格 率到

4、达99. 85%,农村居民户均配变容量到达2. 8千优安以上。加强电网运行调度和新能源消纳能力建设。按照分层分区、平安 高效原那么,推进主网架向“合理分区、柔性互联、平安可控、开放互 济”的形态转变,配电网向交直流混合柔性电网+智能微电网等多种形 式协同开展。全面推动新型电力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优化电网 安稳控制系统配置,提升电压、频率调节支撑能力,开展柔性直流输 电,全面提升电网开放接入、灵活控制和抗扰动能力。统筹一次网架、 设备和通信网,提升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提升新能源并 网友好性,推动调度运行智能化扁平化。推动电网更好适应大规模高 比例新能源开展,增强电网就地平衡能力,大

5、力开展以消纳新能源为 主的微电网、局域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完善油气输送通道。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与互联互通。加快建设西气东输三线中段、 川气东送二线湖北段等国家主干天然气管道,推进内河LNG船舶运输 和LNG罐箱多式联运,构建“四纵三横一通道“天然气输送体系,汇 集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南气北调、海气进江资源,形成四方来气的 供应格局。推进省内支线、联络线和储气设施接入城市管网管道建设。 加快管网向偏远地区、乡镇延伸。新增天然气管网里程1300公里。推 动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压减供气输配 环节,取消没有实质性管道投入的“背靠背”接收站。加快输油管道建设。推进三峡翻

6、坝运输成品油管道建设,缓解三 峡水运压力。加快监利一潜江输油管道建设,推进魏荆原油管道升级 改造工程实施,提高油品供应保障能力。新增输油管道里程200公里。.增强能源储藏调节能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对全省大型煤电机组全面实施灵活性改造,挖掘潜力参与深度调峰,原那么上新建煤电机组全部具备灵活 调节能力。在气源有保障、气价可承受、调峰需求大的负荷中心,适 度布局天然气调峰机组,积极探索气电与新能源发电融合开展。有序 推进规划内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工建设罗田平坦原、通山大幕山等5 个以上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现有梯级水电站规划布局一批抽水蓄能电 站。在落实生态保护要求基础上,建立抽水蓄能电站站址

7、资源目录, 做好站址保护。结合风电和光优发电出力特性、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 推进一批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工程。推动储能技术应 用,建设一批集中式储能电站,引导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建 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储能设施。加快油气储藏能力建设。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建设运营原那么,鼓 励各类主体投资建设储气设施,加快构建以地下盐穴储气库、沿江LNG 储运站和大中型LNG储罐为主,地方小型应急储气设施为辅,管网互 联互通为支撑的储气体系。制定落实储气能力建设实施方案,重点推 进潜江地下盐穴储气库,武汉白浒山和黄冈等地LNG储气库建设,形 成潜江、武汉、黄冈三大储气基地。组织各地及城镇燃气企业

8、加强与 省内外重点储气设施合作,优先依托属地及周边“大库大站”履行储 气责任,支持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地方和城镇燃气企业以租赁、购买方 式完成储气能力建设目标任务,到2025年全省储气能力到达6. 5亿立方米。按照国家要求,落实地方政府成品油储藏和企业社会责任石油 储藏。加快煤炭储藏能力建设。推进“浩吉铁路+长江水运”煤炭输送体 系建设,建设以荆州江陵为重点的集交易、存储、混配、物流等功能 于一体的大型煤炭储配基地,打造辐射“两湖一江”的煤炭物流枢纽。 支持重点用煤企业改扩建现有储煤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社会 责任储藏,到2025年煤炭储藏能力到达1600万吨,政府可调度社会 责任储藏能力基本

9、满足应急需求。二、建设智慧融合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动能源技术革命,补短板、锻长板,持续提升能源创新能 力和技术水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智慧能源、数字能源,培育能源新模 式、新产业、新业态,推动能源装备产业开展迈上新台阶。.提升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把握能源技术变革方向,以公共创 新平台和各类创新机构为引领支撑,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煤炭清洁低碳发 电、新能源接入、海洋核动力等国家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培育一 批智能电网、微电网、能源互联网、储能技术等前沿科技

10、创新机构,壮大一批发电技术、油气钻采与炼化技术、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 等能源基础工业创新机构。依托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实验室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长江大学等院校,提升研发和技术装备水平,引进培养一批科技领军 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各类 主体技术创新活力。加快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推动新能源技术装备突破,研发高效新 型太阳能电池、逆变器及系统集成设备,积极开展太阳能热发电、热 利用装备。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装备创新和示范应用,积极研制成套电 池装备,支持全机液流电池储能装备产业化开展和应用示范。开展压 缩空气储能、飞轮储

11、能等机械储能和其它化学储能技术攻关。支持智 能电动汽车充电桩、充电站等技术装备开展。聚焦核能利用与检测装 备、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页岩气勘探开发、碳捕捉等重点领域, 加大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性技术研发攻关,推动能源技术 与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积极探索氢能开发利用。聚焦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氢 能产业链核心环节,推动基础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鼓励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及分布式能源系统技 术攻关,建设可再生能源绿电制氢、工业尾气制氢、大规模氢气提纯、 储供氢关键设备等氢源供应及配套装备制造工程,加快氢能在交通运 输、

12、工业、储能调峰、分布式供能等领域应用,规划加氢站等配套氢 能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壮大能源装备产业。围绕能源装备产业补链固链强链,通过头部企业引领、链条延伸、 上下联动、集群共进,发挥优势、补强短板,加强配套产业开展,打 造发电装备、智能电网及输配电装备、新能源装备、油气钻采与加工 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储能等六大产业链条。推动发电设备升级创新, 支持效率提升、污染排放控制、高水头水电等电站配套技术装备开展。 推动智能电网与输配电设备提质升级,开展特高压输电设备,柔性直 流输电系统装备,智能变电站、配电网、微电网成套设备。强化油气 钻采与加工装备优势,推动钻井、采油、油气集输工程装备自动化、 智能

13、化开展。加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在武汉、襄阳、 宜昌、荆州等地区打造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到2025年,能源装备 产业年主营收入到达2000亿元,年主营收入过50亿元、10亿元企业 分别到达5、30家。.推动智慧能源开展。加快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开展,实施能源生产和利用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能源监测、调度和管理智能化。推广新能源云应用,加快智能电网开展,积极推进智能变电站、智能调度系统建设, 扩大智能电表、智能气表等智能计量设施、智能信息系统、智能用能 设施应用范围,提高电网与发电侧、需求侧交互响应能力。推进能源 产业与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

14、 融合,加快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统筹铁路、公路、水 运、管道基础设施协同开展,加强能源运输保障。推动电网、燃气网、 热力网与交通网的柔性互动和配合调控,促进基础设施协同优化运行 和多种能源融合开展,构建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和多种能源、储能 体系协调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鼓励在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大型公 用设施和商务区等建设多能互补、高效存储、智能协调的综合能源服 务站,开展新能源数字化运营系统、绿色数据中心等能源互联网和智 慧用能新模式,打造主体多元化、领域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的综合能 源服务新业态。三、能源储藏调峰工程以应对资源区域性时段性短缺风险和保持全省能源供需动态平衡 为目标,

15、加强能源储藏调峰能力建设,增强系统保障能力。落实“地 方政府不低于保障行政区域3天日均消费量、城镇燃气企业不低于年 用气量5%”储气能力建设目标。完成地方政府成品油储藏和企业社会 责任石油储藏任务。健全以企业社会责任储藏为主体,地方政府储藏为补充的煤炭储藏体系,严格落实最低库存制度,确保储煤基地、电 厂存煤量保持在合理水平。按照需求侧有序用电最大负荷20%左右和发 电侧最大发电负荷10%左右的目标,加强电力调峰和应急能力建设。推 进先进储能技术应用。提高需求侧响应能力,充分挖掘需求侧调节资 源。建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调峰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交易和价 格形成机制,鼓励电力市场各类主体主动参与系统调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