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6 第6讲 深化欣赏水平_第1页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6 第6讲 深化欣赏水平_第2页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6 第6讲 深化欣赏水平_第3页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6 第6讲 深化欣赏水平_第4页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专题16 第6讲 深化欣赏水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6讲深化欣赏水平,准解技巧、语言题欣赏艺术技巧既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难点,这类考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要求较高。就散文艺术技巧而言,高考常以表达技巧鉴赏和语言特色鉴赏两类题型进行考查。对于这两类题型,均需先准确判定所用技巧或所属语言特色,然后再结合文本多角度透彻分析。题型一鉴赏艺术技巧一、什么是表达技巧鉴赏“表达技巧”是个综合性概念,它包括了散文表情达意的所有手段,如表达方式运用技巧、表现手法运用技巧、修辞手法运用技巧、行文技巧,等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散文常用)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记叙详略:详写、略写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感

2、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描写描写角度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表达方式描写手法: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散文常用)抒情议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散文常用)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表现手法行文技巧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散文常用)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等二、怎样考表达技巧鉴赏审题定向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表现手法”“细节”“人题干示例(1)(2018天津卷)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虹关

3、何处落徽墨)(2)(2017全国卷)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窗子以外)()(3)(山东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四堡雕版(4)(重庆卷)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称”等表答题方向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甘森的西红柿)的名词。三、怎样答表达技巧鉴赏(一)“三审”题目明方向散文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审题类似,也包括以下三点:1审题型即审表达技巧鉴赏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

4、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2审范围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鉴赏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3审角度即审题干要求鉴赏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鉴赏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鉴赏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二)“三步”答题保规范典例1(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

5、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文本见第3讲典例1汴京的星河。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解题指导这

6、是一道明考型的表达技巧鉴赏题。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10个“一”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画波浪线部分在文章中的位置考虑跟上文的关系,最后思考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一根长竹竿”“一盏忽八角宫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等描绘出了一幅作者猛然间发现的汴京城的优美星河图,与上文提到的“古人观灯”和“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相呼应,古今对照,现实与想象对照;同时这一安谧祥和的图景与上文熙熙攘攘的图景对照,就使得文章思路自由出入于古今,动静相衬,开合有度,韵味十足。(1)胡文阁的水袖。具体的水袖,因为买水袖,胡文阁失去了给母亲买生日礼物的机会。(2)我的“水

7、袖”。抽象的水袖,具体指我年轻时自己的事情。因为觉得自己的事情重要,我错过了陪母亲看月季花的机会。(3)年轻人的“水袖”。抽象的水袖,具体指年轻人心中的事业、爱情、婚姻、子女等。年轻人为了追求这些事情而忽视或不珍惜亲情。(从“具体”和“抽象”两个角度答也可以,注意“紧密结合全文”)答案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_典例2(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文本见第3讲典例4虹关何处落徽墨。请赏析文

8、中画线句子。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解题指导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句子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其次结合语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喁喁细语”“翩翩起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磨墨、运墨时的

9、状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表明了作者对墨的喜爱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答案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_题型二鉴赏语言特色一、什么是语言特色鉴赏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二、怎样考语言特色鉴

10、赏审题定向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语言特色”“表题干示例(1)(2017全国卷)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我们的裁缝店)达效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2)(江西卷)指出下面这句话所体现的人物语言特色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平常的沈从文)三、怎样答语言特色鉴赏(一)语言特色鉴赏四角度1用词之美角度动词、形容词特点或作用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传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韵律铿锵悦耳,叠字、叠词使语言富有音乐美;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反复化用成语或

11、古语2句式之美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富有文采,典雅优美角度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结合特点或作用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3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4手法之美角度修辞之美描写之美特点或作用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注意语言

12、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因这3大角度已在“小说”专题中详解,本处就不再细说。(二)语言特色鉴赏三步骤第一步:概括特点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用一两个词概括。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第二步:举例分析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第三步:规范解答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典例3(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13、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文本见第3讲典例1汴京的星河。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解题指导这是一道语言特色鉴赏题。画横线语句中,“巧夺天工”“五色荧煌炫转”“争奇斗俏”等词语,辞彩绚丽,带有夸张的意味

14、;“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近近地看”“远远地望”是铺陈手法;“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使用了排比修辞;“果有”“真个”等副词的运用表现出惊喜的意味;“你看”“你抬头”等第二人称的运用,给人以急于与朋友或亲人等分享喜悦之感。根据这些分析,总结答案即可。答案用词夸饰,辞彩绚丽。运用铺陈、排比语句。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万鞋墙梁衡“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

15、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000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

16、。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

17、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我是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

18、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13个补丁。九十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示纪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社员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

19、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500针。那堵鞋墙共有13_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辛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_鞋墙不朽。(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20、的一项是(C)A作品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以此来反衬“一堵万鞋墙”给“我”的惊奇感受。把B第段通过“隆重聚会”这个比拟和“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这个比喻,无生命的鞋写活了,“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中一个“请”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C第段,作者以“赤着脚上课”反映出湘西的贫困,以“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反映出农村的落后,以“着正装”反映城市的富裕。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通过塑造“穿之不觉,弃之不惜”的鞋这个意象,表达了深刻的主旨,形成庄重的风格。解析C项,作者以“赤着脚上课”“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到开会“着正装”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进步。2(分析表现手法)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第一问:借物抒情。第二问:通过鞋墙引起关于鞋的一系列联想,表达出对鞋的由衷敬仰,抒发了作者对像纳鞋人一样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解析要结合全文内容和物象使用的目的,答出具体的表现手法,还要联系作者的情感态度。3(分析表达方式)这篇散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试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答案散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亲眼所见鞋墙受到触动而眼眶湿润,联想到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联想到鞋是社会进步的符号,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增强了艺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