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芣苢教学过程这是芣苢教学过程,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芣苢教学过程第1篇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结合注释,有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结合朗诵,学会鉴赏诗歌声韵及句式特色,并展示交流。3、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够结合舞蹈视频,为本诗写出有个性的鉴赏文字。评价目标1、能够清晰、流畅、有感情地诵读全文。2、能够根据朗诵,鉴赏诗歌艺术。3、能够写出与文本相应且具个性的鉴赏文字。重难点1、能够通过诵读多角度鉴赏诗歌艺术。2、能够结合舞蹈视频,进一步鉴赏诗歌之美,表达出个性的鉴赏文字。教学方法:师生品读,鉴赏表达。所需课时:1课时预习作业:1、结
2、合书本注释,通读诗歌,体验诗歌诵读的节奏规律。2、学会联系舞蹈形象和诗歌语言的结合之美,能够充分酝酿诗情画意,写出具有个性的、鉴赏性的美文片段。教学过程设计【任务展示】学生能够根据朗诵,鉴赏诗歌艺术,写出与文本相应且具个性的鉴赏文字。(设计意图:展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这是整节课的“纲”,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都是围绕这一任务而设计。)【朗读鉴赏】(1)师生朗诵,品鉴声韵及用词上的特点。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朗诵体验,找到最佳进入诗歌的密码。(设计意图:以朗读带动品鉴,为任务推进打下最扎实的基础。)(2
3、)学生鉴赏发现声韵之美。全诗的韵脚总共变换了六个字,灵活运用了双声叠韵的手法,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本诗的声韵美感。第一句中的“采”和第二句中的“有”,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了,但后面几句中的“掇”“捋”“袺”“襭”,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了,这样的韵脚和谐使得其节奏舒卷动人,能够将人物动作和形态的节奏之美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用词之美。诗经中的字词非常含蓄精微,而本诗体现对摘采动作的描写更是精微而准确。用词非常精确,贴合人物的动作、心理形态,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劳动画卷。细细品味,其中每一部分动作非常精巧,连成整体又非常融合,既彰显了独自的个性,又在整体上形成了巧
4、妙的共鸣。句式之美。映入眼前的形式之美,首先在于它的句式之美。重章叠句是本诗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重叠反复来推进人物劳动时的动作行为,呈现相同的节奏中不同的变化之美。这种重章叠句构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律之美。可以说,句式之美带来了音律之美,带来了动作之美,能直抵读者内心,让我们领略到人物之美。(设计意图:此环节是这节课的言语实践的训练点,重点是在朗读中咀嚼情感,体味诗歌音律美,能够通过语言鉴赏,为下一环节的文学鉴赏做铺垫。)(3)观看舞蹈芣苢,结合诗歌,给这首诗歌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赏析示例一:抓住细微的动作之美,感受诗文的用词之美。赏析示例二:抓住舞蹈的特点之美,体悟诗歌背后
5、的生活之美与生命之美。赏析示例三:从重章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地吟唱中,鉴赏诗经的语言和形象的朴素美。(设计意图:将舞蹈与文字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感官与想象的融合,在品鉴中实现语言表达的进一步提升。)【评价反馈】请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和思考,修改你结合舞蹈与诗歌所写的个性化鉴赏文字,并展示交流。(设计意图:这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修改前、后的对比,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堂小结】芣苢无论是精巧的练字、简练的语言、重章叠句的句式,还是朴素的情感,都让这一首劳动歌谣散发出长久的生命力。通过不断朗诵、品鉴、欣赏和感悟,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借读写实践训练,我们也进一
6、步提升了表达的精确之美,濡染了诗经的文化之美。【布置作业】阅读本课中另一篇描写先民劳动场景的诗文插秧歌,比较其描写艺术的异同,能够赏析描写的细节之美。教学反思本节课尝试单篇任务群教学,教师设置了明确的任务,为了完成此任务,也设置了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不过教学方法依然偏向于传统,新意不够。备课资料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史诗,记
7、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指直接抒写和铺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
8、、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具备。芣苢是诗经首章周南中的一首。“周南”指周
9、王城以南的地方,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
10、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芣苢教学过程第2篇【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学习芣苢插秧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积极评价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学重难点】学习我国人民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理解劳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教学方法】1.导读分析法。教师给出导读思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分析。2.读写互促法。以阅读任务带动写作热情,以写作任务促进阅读深入。【课时】一课
11、时【课前预习】阅读并完成金版学案P47任务一、任务二【教学过程】解读两首诗歌,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和意义,总结单元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说说所了解到的诗经。【古代文化常识】1.诗经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2.苏辙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
12、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文学常识积累】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如插秧歌。【课堂研读】诵读芣苢,简要概述其中呈现了怎样的劳动场面?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
13、苢,薄言有之。芣苢教学过程第3篇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感。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重章叠唱、对比及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3、通过诗歌感知古人的劳动生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教学重点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感悟劳动之美。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回顾关于劳动的诗歌,引入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二、新课。(一)芣苢的学习教学主线:读想象感悟古人云: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自由朗读,描述想象的画面,并谈谈感悟。引导性问题: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在做什么?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说明:(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个人读
14、、齐读、二重唱式齐读)(2)适时引入材料,辅助诗歌理解。(3)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想象人们采芣苢时的动作表情,体会“掇”“捋”“袺”“襭”等动词变换的作用,以及所体现出的收获喜悦。(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学习任务驱动:如果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课本剧,作为编导,说说你的理解和考量。引导性问题:剧情梗概?舞台背景如何设置?时间?(麦收季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雨后初晴)地点?(苏辙家的院子,还是田间地头?)主角是谁?动作、表情、心理是怎样的?诗歌的主题?说明:(1)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想象和感悟。(2)立足文本,文本细读。结合汉字字形知识,体会“赖”“替”
15、“舞”“急”“多”等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三)小结。三、作业布置。阅读下面的诗歌,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诗歌鉴赏。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芣苢教学过程第4篇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中课文。诗经全集三百余篇,每篇都深入人心。芣苢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
16、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芣苢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在高一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一、教学目标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2.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3.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
17、歌的能力。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2.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对诗经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对其表现手法了解很少,这需要在课前
18、做好预习,去努力改变。芣苢一、导入新课“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芣苢。二、印象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最初称“诗”,被汉儒奉为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书礼易乐春秋)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根据音乐和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和屈原离骚并称“风骚”,后泛指文学。“雅”是周朝王畿(周王朝直辖区域)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正统乐歌歌词,即所谓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造供应链协同-洞察及研究
- 江苏初二期末数学试卷
- 2025年新型页岩气开采技术环境影响评估与绿色效益分析
- 沉浸式戏剧市场推广策略与2025年观众满意度研究报告
- 2022年果洛藏族自治州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北师大版)
- 2022年阜新市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考试试卷(北师大版)
- 2022年高安市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2022年安庆市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考试试卷
- 金德实验学校数学试卷
- 2025防水材料行业新材料研发与成果转化合同
- 2024年内蒙古交通集团赤峰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JT-T-480-2002交通工程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格栅
- 《健康管理学》课程标准
- 有机化学(冯骏材编)课后习题答案
- 无人机培训课件
- 《招商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民间借贷法律实务
- 产后子宫破裂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监护室健康宣教健康宣教手册
- 选择性必修上课本原文、翻译
- 高一语文暑假“读写”作业布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