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姓名:_学校:_日期:_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说课稿教材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关于新闻的文体学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则消息,是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4月22日用慷慨激扬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决信念。文章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仅用了两百多字便对渡江战役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
2、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还未系统地接触过新闻文体,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因此一下子想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还有肯定困难,只能是结合课文,再辅之以相关练习,逐步把握。 学习目标:1、学问目标:识记作者;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及相关学问。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结合文体学问分析消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概如虹的英雄气 概。学习重难点: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及相关学问,并能结合文体学问分析消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代学者顾宪成有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天下事? 二、预习检测(学生课前完
3、成,课上口头检查,对重点学问予以梳理强化) 1、结合提示介绍作者。 2、识记生字词。3、新闻常识填空。三、实战演练:学习分析消息(学生结合学案自主完成,不许讨论) 1、找出本文所含的“五W一H”。 设题意图:学习分析新闻的五要素。2、分析本文的结构,找出文章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设题意图:了解消息结构上的特点,并学会分析。3、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设题意图: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气概如虹的英雄气概。 4、指名播报新闻。设题意图:通过播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体会新闻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 四、趁热打铁1、选择题。(见学案)设题意图:检测学生对
4、新闻文体学问的把握情况。因为只学了消息,学生只体会到了消息语言简明扼要的特点,却不知新闻文字也能追求形象生动。2、给新闻拟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设题意图: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育,学会提取新闻的主要信息拟标题或写导语。五、布置作业 我也当回“无冕之王”设题意图:学生学写消息,进一步体会消息的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部编版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
5、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依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准时等特点;3. 把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机敏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预备采用“媒体互动,图
6、表演示”帮忙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忙学生更加深化理解课文内容。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四 教具预备: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 (一)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留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
7、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制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准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就能胜利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挨次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示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准时的特点。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
8、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亮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3学生与教师对话: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4. 师生与作品对话: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学问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靠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依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预
9、备后对比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五)回归课本,练习延长1 把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学问;2 得法于课内,延长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设计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日,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
10、解提升。1、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学问)。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
11、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把握”“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全部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尝。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
12、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2、语言品尝: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语言鲜亮、富有感情颜色。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合作探究: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谈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亮、内容真实、报道准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
13、共同探究解疑六、总结存储,课外延长。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概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颜色鲜亮。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期望同学们把今日所学习的学问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四周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2、课外延长:今日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
14、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坚韧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说教材本文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一篇消息。介绍了诺贝尔奖设立的宗旨,首届获奖者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就,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及奖金来源。说学生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消息已经没有障碍,但是分析消息,把握消息的结构,概括主要内容,以及品析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仍有难度。三、
15、说教学目标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把握消息文体特点。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难点:补叙作用。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教学预备:PPT等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
16、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二、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有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创造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 (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三、字词积累1、生字颁发( )挪威( ) 遗嘱( )渗透( )炸药( )仲裁( )卓有成就()2、词语【遗嘱】【渗透】【建树】【仲裁】【卓有成就】四、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时间:1901年12
17、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五、品读课文1.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宏大襟怀。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
18、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进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殊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类进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呈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宏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2.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那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我觉得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觉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进展,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3.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盼
19、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六、精读课文(一)、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简洁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第一部分:第2-4自然段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学问。(二)、分析第一部分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牢靠,报道准时。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 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
20、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学问,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二)、分析第二部分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2. 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把握。(三)研读探究【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 么好处?【答案】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
21、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别,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加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板书设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得主 领域 成就伦琴物理学 发觉X射线霍夫 化学 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贝林 生理学或医学奖血清疗法普吕多姆 文学诗歌创作邓南特 和平红十字会帕西 和平 法国国际仲裁会科学进步 和平3“飞天”凌空说教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30多年了,今日再来读它,依旧觉得比赛像刚发生的一样,现场动感
22、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新闻,初步了解的了新闻的特点,但是对如何写好新闻特写,现场短新闻还不太熟知。三、教学目标: 学问与能力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学问,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2认真阅读课文,品尝文章美丽而生动的语言。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品尝文章美丽而生动的语言。(重点)五、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
23、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预备:PPT、相关视频等八、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等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十米跳台运动员: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驾起强健的翅膀,凌空一跃,在蓝色的水池上方,划出秀丽的曲线,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飘舞的“飞天”,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今日,我们就走近这篇特写,一睹“飞天”女将吕伟的风采。二、学习目标1.了解这则特写的有关内容,培育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重点)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3.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加民族自豪感。 三、背景资料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
24、国派选手参与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简洁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获、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缓缓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观赏“飞天”凌空的秀丽画面。四、检查预习一读一读字音凌(lng)空 翘(qio)首 酷(k )似屏(bng)息敛(lin)声眼花缭(lio )乱 悄( qio )然二写一写字形(凌 )空( 绫)子(梭 )子三记一记词义1悄然
25、:形容安静无声。2轻快: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3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潇洒、潇洒”辨析同:二者都有在言谈举止方面自然而不拘束的意思。异:“潇洒”可以用于评价具体的人和事,而“潇洒”则用于较为抽象的评价。例:(1)这个转体空翻的动作完成得格外潇洒。(2)他这个人比较潇洒,不会在这种问题上过分纠缠。五、初读感知带着问题读课文正面描写导思1.文章是怎样用特写镜头来 写吕伟跳水过程的?侧面描写导思2.文章描写观众、记者的反应、评价有何作用?环境描写导思3.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美好情感导思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报道这则消息的?关键词: 自豪冠军吕伟请同学们
26、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准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层次结构第一部分():记者利用特写镜头,重点描绘了吕伟跳水夺冠的一瞬间。第二部分(-):从侧面描写了外国记者、观众等对吕伟精彩的跳水动作的赞扬。六、精读品尝1.“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亮的对比,
27、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2.“托”字有何表达效果?【答案】一个“托” 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从而更加表现出吕伟身材的修长、神奇、轻快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阅读方法解密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关键动词、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特殊词(拟声词、颜色词等)或运用修辞、表现手法的词。答题思路:第一,了解词性、感情颜色,分析修辞、表现手法;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准确含义及效果,第三,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感情。答题模式:如是动词,依据“,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情感、形象),表现了(感情)”的格式回答。如是形容词、副词,依据“地描摹人(物)的特
28、点(情态),反映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的格式回答。3. 品析第四自然段这一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 【答案】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秀丽的“飞天” 画卷,从“轻轻一蹬” 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快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善、精彩,令人难忘。4. 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跳水的场面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答案】还写了外国记者的赞扬,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印度观众的惊讶,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 衬托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善。同时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29、。【难点探究】记者在撰写本则新闻时,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飞快准确捕获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典型人、典型事或典型场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记者将吕伟最终夺冠的刹那间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将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绘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镜头。七、归纳总结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 跳水精彩瞬间 拼搏“飞天”凌空 (特写镜头
30、)奋进 侧面描写记者、观众的反应爱国探究主旨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妙地捕获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终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善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归纳艺术特色1.运用比方的修辞,使文字清新美丽。文中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增加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七个比方,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快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有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
31、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方跳水姑娘如仙女般美丽绝伦。精彩的比方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2.动静穿插自如。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 形成鲜亮的对比;一个“托” 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 形成猛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八、拓展延长学问拓展飞天图片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飘舞,满身异香而秀丽的菩萨。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
32、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消遣神和歌舞神。神话传奇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取,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九、布置作业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作业2: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 跳水精彩瞬间 拼搏“飞天”凌空 (特写镜头)奋进 侧面描写记者、观众的反应爱国 课后反思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说教材本文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文文体属于通讯,介绍了我国航母和舰载机的情况。说学情八
33、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习了许多文章类型。本文属于通讯类,通过学习本文,了解通讯有关学问,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了解我国航母及舰载机概括。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的全过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变化和中国海军的豪迈气魄。2品读课文,观赏文章衬托、烘托的手法特点。3体会作者猛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酷热的爱国主义激情。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默读、品尝、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难点:体会作品中流露 出来的猛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的激情。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
34、、教学预备:PPT、视频等七、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点拨。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2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视频短片)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军强国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胜利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二、教学新课(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挨次,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的主要环节。明确:课文依
35、据时间挨次,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预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胜利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的过程。提问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有何意义?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二):品读细节,体会情感提问3:勾画出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的情景的句子,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气概。明确:“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方的修辞手法,增加文章气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36、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的喜悦和自豪。(三):寻读课文,体会作用提问4:作者在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胜利着舰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其他内容。请找出来。明确:“渤海某海疆,海风呼啸,海浪澎湃。宽广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
37、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这不是一次平凡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这更不是一次平凡的降落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胜利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
38、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今日,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提问5:从上述语段中选择一处,细细品读,体会其作用。学生交流后明确:环境描写,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置于渤海宏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急的气氛,又能呈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这两段文字,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机胜利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烘托了当时紧急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进展过程的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强军梦想、坚决信念和奉献精神,表现我国
39、航母舰载机胜利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三、板书设计藤野先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鲁迅的藤野先生。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效果预设等几个方面阐述。一、说教材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学好这篇文章,为之后几篇文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鲁迅的藤野先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猛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依据新课标中“学问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40、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和线索;体会作者感情。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化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化作品的意境。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猛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的重点是:正确朗读,理清思路和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教学难点是: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二、说学情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散文学问,本文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问品读分析。但是同时学生不能真正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就会使学生更好进入作品的天地。另外,学生个性鲜亮,但语文基础与语文能力较
41、差,个体间学习水平差距比较大。重点难点的突破有肯定的挑战。三、说教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机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四、说学法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育的方法。1、圈点批注法。在诵读品尝中养成圈点勾画这一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会动口、动手、动脑,培育学生自己猎取学问的能力。3、诵读法。在诵读中感悟亲情,在诵读中品悟语言魅力和写作方法。五、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
42、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预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日本古筝曲樱花,创设情境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最敬重的老师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中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任凭,但期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今日我们就跟随鲁迅去认识这位可敬的异国教师藤野先生。2、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指名学生依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鲁迅,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做总结,帮忙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积累。检查学生对将文中的生僻字词的预习情况。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课文给学生
43、学生听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看大屏幕展示的思考题:(1)文章写了那么多的事,这些事发生在哪里?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里?(2)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过渡: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的叙述,去深化的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去找找作者深深怀念藤野先生的缘由。4、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从而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5、再读课文,品尝语言,深化思考品尝语言能帮忙学生形成良
44、好的语感,进展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品尝语言的方法,可以首先从关键词入手,其次从句式入手,第三,从修辞入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段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涵咏品尝语言,记住文笔精华。学生很简洁找到第一段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对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写等处佳句 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鲁迅先生一生有多次重大的选择,每一次选择的支点都是民族的利益、民族的前途,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动尽管我们同学的年龄不大,生活中肯定也有不少选择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也和鲁迅先生比较一下,看看你选择的支点是什么?与鲁迅有什么不同?学生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六、说效果预设本课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走进文本
45、,与文本对话,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育学生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培育和提高,语文学习习惯和基本方法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对于至爱亲情的体会会有进一步的加深。我的说课完了,感谢大家! 回忆我的母亲说课稿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 回忆我的母亲被编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生活的记忆和重要的他人”为主题,由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和
46、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秀丽的颜色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或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呈现仰慕之人的品德和精神。文章感情醇厚,内涵深刻,艺术表达各有特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观赏文学作品,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我的母亲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它是朱德总司令在母亲逝世之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敬爱的深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决心。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能够用自己把握的阅读方法,自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能够
47、概括文章内容,初步读出文章的情感,同时对文章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深情理解不够深刻,对回忆性散文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领悟不够深化。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形象特点2、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感受母亲高尚的品德和精神 3、品尝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包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4、体会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其中2、3是本科的教学重点,4是本科的教学难点。教法学法: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问题引导法、资料引入法” ;学习方法是“默读批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用资料激趣导入文本有这样一个人
48、,猜猜他是谁?教师出示课件:他身体强健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格外勤劳早晨总是五点钟起床晚上不到十一二点不睡;他性格温柔从未和妻子吵过架;他疼惜部下同平凡士兵一起赤脚走路南瓜充饥从不叫苦过渡语:待学生猜出后,教师顺势引导:是的,他便是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他说他勤劳的习惯,坚决的意志,谦逊的品德,都是受母亲的影响,毕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才能培育出如此优秀的儿子,让我们走进朱德的回忆性散文回忆我的母亲一探毕竟。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将“兴趣,习惯的培育贯穿始终,”让学生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我引用朱德自述中朱德妻子及战友对朱德的评价资料,以“猜猜他是谁?”的嬉戏方式导入,能够达到激发学生
49、阅读兴趣的目的。二、默读圈点,初感母亲形象教师以“篇幅较长的文章建议用默读圈点的方法感知课文内容,”出示课件:默读课文,圈点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文中的母亲给“我”()的印象的句式说话,初步感受母亲形象。温馨提示: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性强的词语语句段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默读圈点法”,以“文中的母亲给我()的印象”句式说话,能够抓住关键词句,飞快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受到朱德母亲 “勤劳俭朴、聪慧能干、任劳任怨、慈祥和善、宽厚慈爱”的形象。三、精读品尝,感受母亲品德过渡语:在学生整体感知母亲形象之后,教师以“最美”一词成为近几年热点词汇,如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
50、战士高铁成”并出示图片,他们身上彰显的真善美,向我们传递着正能量。于是,有网友在读完回忆我的母亲之后,留言:假如朱德的母亲活到现在,她肯定会当选“最美母亲”,因为她身上彰显了最美好的品质。你同意他的说法吗?拿起笔来,精读课文2-13段,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为朱德母亲评选“最美母亲”拉票。本环节是重点,在交流时,学生会提到母亲含辛茹苦哺育子女;母亲整日辛勤地劳动;母亲用自己的聪慧能干,维系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周济和照看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诉说对穷苦者的怜悯和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母亲节衣缩食培育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与新军和同盟会母亲回家劳动直到离世等事例,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和细节描写谈出母亲
51、品质,就给予学生鼓舞和确定,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精读母亲整日辛勤劳动(4-5),母亲节衣缩食培育我读书(9)两个典型事例,通过问题引导法,抓住词语、细节描写品尝本文“质朴无华,蕴含深情”的语言,同时深化理解母亲勤劳吃苦、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支持革命的优秀品质。交流过程中,抓好契机,聚焦到精读片段。当学生交流说到4或5段时,教师顺势引导:我也觉得4、5段的事例格外典型,我们不妨精读这两个段落,这时教师出示课件,请同学朗读:精读典型事例1(4-5段):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
52、为她身体高大牢固,还能挑水挑粪。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静静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学问。教师问题引导:哪句话最能概括母亲的勤劳?学生就会说到“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教师接着追问“这样地”指什么?学生就会说到是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接着问,面对母亲如此繁重的劳动,你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什么情感?,当学生
53、答出敬重和心疼时,教师追问还有哪些词具有表现力,能够表达出这种情感,学生就会捕获到“总是,还要,还能”这些词语。继而教师提到是否留意到“静静”一词,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细节描写写我悄无声息的劳动,侧面描写出母亲勤劳对我的影响,突出我对母亲的理解和爱的同时,感受母亲勤劳的品德是她的本色。至此我们能感受到本文语言质朴无华蕴含深情的特点,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段文字感受语言特点。当学生交流到第9段“母亲节衣缩食供我读书”这一事例时,教师引导阅读前后相关段落,用原句回答问题:问题引导:母亲为什么节衣缩食供我读书?(引导学生理解摆脱被欺压的命运,看出母亲抵制压迫的思想)读书后我有什么变化?(学生会
54、从10段找出我接受了科学民主的思想,参与了新会和同盟会)找到文字证据母亲对我后来的工作的工作持什么态度? (10段来信慰勉;12段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情,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胜利。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旧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理解母亲鼓舞支持儿子革命) 而最终我走上革命这条道路是受谁的影响?(8段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抵制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查找新的生活)在教师追问结束后,小结母亲不仅是一个平凡的农妇,在宽敞的社会背景下,他是一个启蒙孩子思想、抵制压迫,有远见,识大体,顾大局,合作探究,理解夹叙夹议至此为止,教师小结朱德母亲凭借其勤
55、劳、识大体、支持革命的高尚品德胜利当选“最美母亲”。设计意图:设计为朱德母亲评选“最美母亲”拉票活动,符合学生喜爱参与活动的心理,同时建议学生从“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角度细读文本,是引导学生学习本篇散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四、合作探究,理解感情主旨有人说文章的14-17段赘余,能否删去,为什么? 出示课件:小组合作探究: 能否删去14、15、16、17段,为什么? 学生交流答出:承接上文叙述的事例,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同时用谈论抒情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怀念,再抒写母亲离去的哀痛,和自己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从感谢母亲到爱母亲到爱党爱人民,深化感情,升华主旨即可。 继而将14-17段
56、改成短诗,配乐朗诵,再次体会朱德对母亲的感谢、怀念和爱。设计意图:体会回忆性散文夹叙夹议的效果,用配乐朗读诗歌的方式渲染气氛理解朱德对母亲的敬意和深情,继而理解他尽忠民族,尽忠人民,尽忠党的决心。五、齐诵挽联,重温母亲宏大 过渡:朗诵完诗歌,教师缓缓说出:1944年农历2月15日,朱德的母亲离世,临终也未见到自己的儿子,因为此时的儿子正在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老家给朱德的信说,钟老太太病逝,死得突然,格外安详,没有苦痛。得知消息的朱德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哀思,一个多月没有刮胡子,还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回忆性散文回忆我的母亲。弟子规中说“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朱德不就是大孝的典范吗?最终让
57、我们深情地朗读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给朱德母亲的挽联,表达我们对这位平凡而又宏大的母亲的深深敬意。朗读挽联结束课堂:中共中央的挽联“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兴”,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段完人”设计意图:课堂小结不仅是内容的总结,课堂的结束,还应当是提升理解人物形象的契机,引入朱德母亲离世的安详,弟子规对孝的阐释,以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所送的挽联,更深化地理解朱德母亲宏大的品德。拓展阅读 课下阅读朱德自述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推举学生课下阅读朱德自述,在理解母亲对朱德的影响的同时,回味母亲宏大品德。板书设计: 列夫托
58、尔斯泰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列夫托尔斯泰,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下面我就依据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列夫托尔斯泰是第二单元里的一篇格外特殊的外国作品。它是奥地利有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二是大量运用比方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三是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四是含蓄和直白交相辉映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凡、平凡的一面
59、,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本文的重点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宏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猛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方、夸张的妙用。比方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方和夸张把
60、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方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亮,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有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二、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人物描写方面算是一篇长文。在处理长文如何短教这个问题上,我抓住了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我最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读理解特殊的字词,学习查找描写中心的方法。 2了解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与眼睛的细致描绘,赏析茨威格独具特色的语言3了解人物深邃而卓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XX年医院工作计划范文
- 年秋青龙中心小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小鱼BLOG
- 度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计划
- 采购内勤下半年工作计划
- “学校新学期工作计划范文”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 自媒体运营计划书
- 《语法复习名词》课件
- 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 教学科研工作计划
- 《旧交规对比》课件
-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
- 物业场拓展激励方案
- NB_T 10393-2020《海上风电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_(高清最新)
- 术前讨论记录格式和范例(共3页)
- 三水厂建设情况汇报
- 数电课程设计(抢答器)
- 工期延误时的抢工措施
-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答案
- 教育科研中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结果即成果的理解
- 基于隐性资产的企业价值管理研究
- 二期工程通水验收报告(定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