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_第1页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_第2页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近几年来,由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但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味:老师只注意课件的大量运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实践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这样,语文课堂变味,课堂效率下降。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从

2、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此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应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1、有生活才有真知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随着和煦的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基础教育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地

3、展开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满堂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如教鸟的天堂一文,由于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没见过大榕树,也就很难想像“独木成林”的奇观,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大榕树的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在惊叹的同时,体会“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叹。2、有生活才有能力修订版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

4、。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我在教西风胡杨时,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是否有类似破坏环境的现象?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1)一开始,我让学生回想生活周边有无环境现象。 (2)课堂上反馈后,我就设计了下列表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了解家乡环境是

5、否遭到破坏的调查研究。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结构完整的调查报告;有的对调查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能针对时势,向住户或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独到的建议;有的以广告的形式,建议大家保护环境。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学生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他们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并接触了许多新事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6、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也就是说,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

7、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3、有生活才有精彩“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

8、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每年,我校为了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封闭式少年军校生活。在十几天难忘的军校生活中,学生都能写出一篇篇生动活泼的作文。学生都有自己军训过程中的深刻体会累、苦和对父母的思念。由于每次所选的时间都在暑假,老师、教官像父母一样守护、训练着孩子们。这样的生活,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十分精彩。先来看看学生的作文题目小军人的一波三折一日三秋祁盼、失眠、失望、兴奋,这样的题目,一看就令人忍不住想先睹为快。再来看看学生的习作,精彩的片段随处可见。读着学生的习作,军训前的一幕幕仿佛又展现在

9、眼前。读着学生的习作,在感叹的同时,深深的明白,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二、学生生活“语文化”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

10、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1、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

11、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2、班级生活“语文化”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我尝试着进行

12、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这种组织教学的内容,是随着语文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变化的。(1)资料的收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作者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主旨。学生都能兴趣盎然地收集,开课时,兴致勃勃地汇报,学起文章兴趣高涨,谈起文章更是见解独到。(2)作文。我的组织教学内容也有了改变。我的作文教学大都以口语交际为基础,因此,有时是对交际课的评价,有时是教师自己的心得,有时派代表谈谈自己,有时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

13、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有时,为了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平时鼓励学生写写随感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如,学了海上日出,我便让孩子们观察日落,写日落;学大自然的语言,我便引导孩子们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生每天回家的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