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总量生产函数估算2100字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8e8674c1424a1e467d94c0a793def1/b68e8674c1424a1e467d94c0a793def11.gif)
![我国总量生产函数估算2100字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8e8674c1424a1e467d94c0a793def1/b68e8674c1424a1e467d94c0a793def12.gif)
![我国总量生产函数估算2100字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68e8674c1424a1e467d94c0a793def1/b68e8674c1424a1e467d94c0a793def13.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总量消费函数估算2100字 本文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要素按边际产品偿付和中性技术进步三大假设条件下,采用索洛余值法,首先求出1978-2022年我国技术变化,在产出剔除技术变化的情况下,发现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存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曲线关系,并在此根底上估算出了我国总量消费函数的表达形式。 毕业 /2/view-462114.htm 总量消费函数 技术变化 资本存量 资本份额一、理论根底在估算我国总量消费函数之前,本文提出三大假定:第一,消费中只有两种消费要素投入,即资本和劳动;第二,两种消费要素都是以其边际产品偿付;第三,技术进步属于中性技术进步,即当消费过程中存在技术进步时,资本和劳动的
2、边际替代率保持不变,只是增加或减少给定投入所获得的产出。虽然这三个假定条件比拟苛刻,但是对于描绘我国总量消费函数还是比拟有意义的。一般的消费函数形式可以写成:Q=AtF(K,L) (1)其中,Q,K,L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量,At表示第t 期的中性技术进步,是一段时间内技术进步的积累效应。公式(1)两边同时除以L,并令=q,=k有:q=AF(k)(2)对公式(1)进展全微分,并除以Q可以得到:=+wk (3)其中,点“表示对时间的导数,表示资本的收入份额。因此,要得到消费函数的形式,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通过公式(3)计算得出A;第二步,通过公式(2)得出F(k)的准确形式。从公式
3、(2)和(3)可以看出,得到消费函数需要以下三方面的数据:单位劳动产出q、单位劳动资本k和资本收入份额wk。二、消费函数估算本文采用国内消费总值作为产出的度量,采用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按城乡分就业人数中的总就业人数作为就业人数的度量,采用郭庆旺、贾俊雪(2022)估算的1978-2022年资本存量数据作为资本存量的度量。由于我国统计年鉴中没有将总产出分解为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获得资本收入份额的数据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采用(1-w)作为为资本份额的近似度量,其中w表示劳动份额,w的计算方法是:城镇人口劳动收入和乡村人口劳动收入之和作为劳动收入总额,再除以名义GDP。(一)技术变化图1反映了我国
4、1979-2022年的技术变化。由图1可知,技术变化围绕着零值不断上下波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技术变化实际上在时间上是比拟稳定的。1978-2022年,人均产出从0.0908万元增加到0.4846万元,增加额为0.3938万元。当不存在技术变化的时候,人均产出在2022年为0.3368(0.4846/1.4390)万元,那么人均产出增加0.3938万元中有0.2478(0.3368-0.0908)万元是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所致,百分比为62.93%,那么有37.07%是由于技术进步所致。(二)消费函数前面我们通过计算出了At,那么由公式(2)我们可以得出不包含技术进步的人均产出。图2给出和k的关
5、系图,横轴表示人均资本存量,纵轴表示不包含技术进步的人均产出。可以看出,和k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曲线关系,同时存在着非急剧的规模报酬递减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将消费函数设定为:ln()=+ln(k)(4)运用OLS得出消费函数为:ln()=-1.26+0.51ln(k)(5)从公式(5)可知,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但是曲率不是很大。同时,资本的产出弹性等于0.51,即当人均资本每增加1%的时候,产出增加0.51%。五、结论当消费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且要素按照边际报酬偿付以及技术变化属于中性技术变化时,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1)技术变化实际上在时间上是比拟稳定的;(2)1978-2022年,人均产
6、出增加0.3368万元,其中技术进步的奉献是37.07%,而剩下的62.93%是由于资本投入量的增加;(3)我国消费函数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特征;(4)资本的产出弹性等于0.51,略高于劳动的产出弹性。参考文献:1 R.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ugust 1957.2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消费率的估算:1979-2022?, 经济研究,2022(6)3 李斌、曾志雄:?中国全要素消费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22 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林玲(198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