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传统银行业变革的文献综述(共15页)_第1页
关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传统银行业变革的文献综述(共15页)_第2页
关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传统银行业变革的文献综述(共15页)_第3页
关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传统银行业变革的文献综述(共15页)_第4页
关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传统银行业变革的文献综述(共15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文编号_ _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论文(lnwn)关于互联网金融冲击(chngj)下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变革的文献综述 姓名(xngmng) 学院 专业 时间 摘要(zhiyo):第三方支付、大数据(shj)金融、P2P 网络(wnglu)信贷、众筹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以强劲的势头迅猛发展,迅速占领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给传统商业银行带了空前的挑战和压力。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以及资本流向多元化的宏观形势,也暴露出了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和利润结构上的漏洞。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传统商业银行该如何做出改变?

2、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及传统商业银行的现状入手,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我国金融、银行业未来的变革之路。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银行业变革目 录摘要(zhiyo)I正文(zhngwn)1一、关于互联网金融(jnrng)模式的研究1 (一)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1(二)关于P2P网络信贷模式的研究2(三)关于金融信息化的研究3(四)关于众筹的研究4二、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研究4 (一)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4(二)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现状4(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5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冲击的研究6(一)融资领

3、域6 (二)支付领域6(三)资源配置6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银行应对策略和变革方向的研究7五、总结8参考文献 9随着现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日趋深化,作为现代信息科技金融应用主力军的互联网金融已经以其势如破竹的姿态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chnshng)重大影响。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碰撞、现代信息科技与金融的渗透融合已成为现代金融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直接(zhji)推动着传统银行业的深刻(shnk)变革。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及传统商业银行的现状入手,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我国传统银行业未来的变革方向。一、关于互联

4、网金融模式的研究谢平(2012)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以及云计算等,将会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即互联网金融模式”。不得不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确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同时也显示很强的创造性和竞争性。能否据此断定互联网金融将给传统金融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呢?判断之前还是应该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研究。(一)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1、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研究对于第三方支付理论研究的时间晚于市场的发育,关于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

5、,学术界争议较大。李伏安( 2006) 认为,第三方支付类似于网上虚拟银行,实际上是在充当着网上银行其中一部分的功能和服务。阿拉木斯( 2007) 认为,第三方支付是不受管制的银行,客观上已经具备了某些银行的特征。而较多的学者趋同于将第三方支付定义为担负了金融服务中的资金结算中介角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宋仁杰、袁海威( 2008) 从暂留货款成为第三方支付性质界定的争论焦点入手,根据第三方支付的业务定位和商业银行法规定,认为第三方支付应定义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钟伟等( 2010) 从第三方支付的服务创新出发,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借鉴了国外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思路,建议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定

6、位为从事“货币服务机构”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置于央行和监管部门的双重监管。2、第三方支付的安全监管研究国内学者早在21世纪初就对网络化电子商务带来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周纳( 2003 ) 提出了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是建立在广义信用概念基础之上的概念。而与信任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信息流、资金流和货物流,信任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发展电子商务必须解决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庞川等( 2004) 实证分析消费者网络信任影响因素,通过统计分析寻找出影响消费者网络信任的主要路径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商业因素和技术因素影响,并提出了增强消费者网络信任的措施。吴晓光( 2011) 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用风险包括

7、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第三方机构自身的运营风险和洗钱风险,并提出利用信用专家系统,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思路。第三方支付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韩宝明( 2004 )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着重研究了电子商务支付方面的安全要求与相应对策,从技术角度(jiod)对网络支付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杨英梅( 2010) 认为电子商务安全主要包括信息安全问题、信用安全问题、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的法律保护问题,为解决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就要从技术、法律、制度、道德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特别(tbi)注意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马桂琴( 2011)

8、 认为第三方支付的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安全体系的建设问题,技术不应该作为惟一的因素,应该从系统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法律体系建设、道德约束机制,以及第三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建设。在第三方支付发展过程中,沉淀资金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研究重心集中于沉淀资金的来源及诱发的风险(fngxin)。郭明( 2010) 从第三支付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认为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患主要为客户资金独立性缺少保障、资金挪用和扰乱金融秩序的风险。最后提出一系列完善监管政策法规的建议。张春燕( 2011 ) 以支付宝为样本,探讨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及利息之法律权属。并给出初步结论:沉

9、淀资金的所有权应当属于消费者,第三方支付平台无权享有对沉淀资金所产生的孳息的受益权和处分权。还有部分学者提出了防范沉淀资金风险和保证金制度监管的具体措施。王莹( 2009) 运用博弈论方法,在对第三方支付的现状以及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保证金制监管制度。通过建立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分析了保证金制的效果,建议监管部门实行分级监管,提出应确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监管主体、建立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模式、明确惩罚力度和安全可靠的客户结算资金管理机制。(二)关于P2P网络信贷模式的研究 Meyer和Heng(2007)将P2P信贷(Peer-to-Peer)定义为:在没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情况下,

10、以提供信贷中介服务的网络平台为媒介而进行的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活动。Berger (2007)认为提供中介服务的网络平台可以降低借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借款人和贷款人互惠双赢的借贷交易。可以说,P2P网络借贷平台结合了微型金融、信J自、技术和社交网络,是金融服务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国内外关于P2P信贷模式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P2P网络借贷行为研究借款人和贷款人是P2P平台上的主要参与者。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和借款需求,对贷款人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贷款人的决策模型又会影响到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平台上的借贷行为研究实质上是探讨促进交易成功的影响因素。从借款者角度来看,影响借

11、款成功率的信息可以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两类。Herzenstein等(2008)发现借款人的经济实力(借款/收入比,负债率,信用状况等)是决定借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Ravina(2008)的研究表明,借款人的种族和外表也会影响P2P借贷市场的借贷行为。Pope等(2008)进一步证实了Ravina的结论,人口特征对借款成功率和借贷利率有显著的影响。此外,一些学者认为网络借贷过程中,信息筛选是有成本的。基于Prosper平台上的“客户组”团体贷款,Kumar (2010)分析了群组的信誉在PzP借贷市场上对借款成功率和违约率的影响,发现它对“好”的借款人的行为P2P网络借贷模式研究没有显著

12、影响。 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Kumar (2010)分析了Prosper上6个月的交易数据(shj),发现贷款人的行为基本是符合“理性经济(jngj)人”的假设的,能够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然而(rn r),此研究也表明,两者有时候也会出现不匹配现象。这种不匹配主要来源于非财务因素的干扰。Sonenshein等(2010)分析了社会资本对贷款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此外,一些学者将金融行为学的一些理论运用到了P2P平台的研究中。Samuel等(2008)认为搜索和竞标是贷款人投资决策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最优搜索模型。Geyhan等(2009)分析了P2P网络平台上的动态竞

13、标行为。Puro等(2010)对P2P平台上的从众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竞标过程中贷款人的从众心理是显著的。而国内的学者借鉴了电子商务领域中关于网络消费意愿和决策的研究思路,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出大,分析了P2P借贷平台上贷款人的出借意愿和行为。2、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分析 不同的平台运营模式代表了不同的交易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国内外对于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那些在网络信贷领域较为成功的网站,如Prosper,Zopa, Kiva等平台的研究。如Greiner和Wang;Lin和Prabhala (2009)的研究表明Prosper的信用制度

14、相对完善,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较为完善。Michael在研究社交网络关系型借贷时将Zopa作为一个重要P2P网络借贷模式研究案例进行了详尽而全面的分析(Michael Hulme,2006 ),他认为Zopa提供了更为真实和透明的金融服务。Michael还注意到了Zopa的低坏账率,认为虽然网络平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严重,但只要风控措施到位,风险会比传统金融机构更低。Emma (2011)在对欧洲不同经营性质的P2P平台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Zopa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有效的风控措施,Zopa平台上75%的借款申请都会被拒绝。而国内的研究则阐述和定性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平台的运作模式,代表性的

15、研究人员主要有:王艳,陈小辉,邢增艺(2009)、辛宪(2009)、尤瑞章,张晓霞(2010)、王紫薇,袁中华和钟鑫(2012)、钮明(2012)、奚尊夏(2012)等。辛宪认为可以把国外的P2P平台分为三类:公益型(Kiva )、纯中介型(Prosper)、参与型(Zopa )。王紫薇等(2012)分析了拍拍贷和宜农贷在运营目的、借款对象、借款利率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差异。钮明(2012)在对比国内外平台后,发现近年P2P平台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对象更加细化、更加注重交易安全的特点。尤瑞章等(2010)在进行了P2P借贷平台的中外比较分析后,发现了国外平台发展更为迅速、运作更加成熟的原因(完善的

16、法律制度、健全的信用制度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奚尊夏(2012)分析总结了国内五类(亿峰模式、速贷帮模式、宜信模式、门户网站模式和阿里小贷)P2P模式制约与缺陷因素分析,提出了P2P的未来发展路径。(三)关于金融信息化的研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9年6 月颁布并实施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zhyn)中指出,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业务在商业银行应用过程中由于(yuy)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Marstion(1995)指出信息技术虽然不是必需品,但是它是业务流程再造的促成者,因为它有能力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通信技术能够提高互相合

17、作的程度,同时互享信息资源,减少彼此的争端,帮助银行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再造。李政(2007)认为金融(jnrng)信息化是将信息系统引入金融活动,并形成在金融系统发展中居主导地位的信息产业,从而推动金融系统协调发展的过程。该信息系统应能提供金融服务、金融经营管理决策、金融组织管理的信息和以人为本的友好人机界面。张立洲(2002)认为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工具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的过程。在产业信息化以至社会信息化深化发展的基础上,金融信息化将对金融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进金融发展的历

18、史进程。李志彤(2003)认为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四)关于众筹的研究Michael Sullivan(2006)首次使用众筹(Crowdfunding)一词,并在维基百科中将其定义:众筹描述的是群体性的合作,人们通过互联网汇集资金,以支持由他人或组织发起的项目。黄健青(2013)认为众筹模式的出现对传统的融资方式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初创公司和立足未稳的小企业来说,众筹缓解了创业初期的融资难题。2012年美国政府出台的JOBS 法案允许新兴成长型JOBS 法案对众筹模式的认可将会

19、推动众筹的进一步发企业(EGC 企业)使用众筹平台进行100 万美元以下的股权融资,将众筹模式合法化。该法案出台的目的正是通过扶持中小企业,为其开放新型融资方式和渠道,进而拉动就业,加快整体经济复苏。肖本华(2013)分析了众筹融资模式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美国众筹融资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美国JOBS法案有关众筹融资模式的内容进行解读。胡吉祥在众筹融资的发展及监管中考察了众筹融资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行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和风险。在借鉴境外监管实践的基础上,并指出要辩证地看待众筹发展中的创新和风险,对众筹等金融创新采取兼顾审慎性和包容性的态度,积极将其纳入监管体系,明确监管主体

20、,制定专门的监管规则,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二、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研究(一)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银行盈利模式,就是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环境下,以一定资产负债结构为基础的主导财务收支结构。李江、王庆新(2006)等人的观点是目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业务型(以存贷款等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均衡发展型(非利息收入占到较大份额,对公对私业务发展比较均衡)和特色业务型(集中相对有限的资源,大力促进某几项业务的发展来增强竞争力,形成某些业务领域的特色和市场领先地位)三种类型。刘宇迪(2010)的观点是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经历了利

21、差主导型(与传统(chuntng)商业银行相关,运作基础是权衡处理“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性关系)和非利差主导型(中间业务主导型,表现为中间业务收入在收入结构中绝对额及占比的持续、稳定增长)两种模式。唐艳桂(2010)的观点是商业银行(shn y yn xn)的盈利模式包括中间业务盈利模式、公司银行业务盈利模式、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模式、零售银行业务盈利模式和混业经营盈利模式。张国柱(2011)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为利差盈利模式、产品细分盈利模式和客户(k h)细分盈利模式。其中利差盈利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之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二)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现状

22、以及存在的问题颜婧宇(2011)研究发现,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体现为两个主体:一是收入总额中以利差为收入总体;二是利差收入中批发业务占主体。为了改变利息收入比重过高的盈利模式,我国商业银行通过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中间银行业务和混业盈利模式来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传统的盈利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利息收入仍占到各商业银行全部收入的80%以上。在20%的非利息收入里边,又以低技术含量的代理手续费收入为主。而各种创新业务,中资银行却少有涉足。徐霞(2013)认为,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与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另一方面,这种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导致的银行业高盈

23、利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她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形成是由于高储蓄拉动的经济增长,我国的利率管制和高利差以及体制的缺陷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乔桂明和吴刘杰(2013)在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一文中指出,从国际金融监管环境的变化及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来看,我国银行业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不仅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规律,也与银行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目前,外部宏观金融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加上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其竞争力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主动改变盈利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张楠慕(2013)认为,从总体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

24、发展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没能走出我国传统银行业的老路,仍然是以赚取存贷利差收入为主、偏重传统型业务、新型业务发展趋同及发展缓慢的盈利模式。她认为,我们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中存在六大问题:1. 收入来源过于单一,过分依赖利差收入;2. 中间业务规模增加但比重偏低;3. 中间业务偏重传统型业务;4.中间业务在银行之间发展不平衡;5. 新型业务创新性不够;6. 重规模, 轻效益,规模扩张式的盈利模式。王磊(2013)认为,虽然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不错,但其盈利模式却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从银行价值

25、实现的流程来看,盈利水平主要取决于发展规模、利率水平、业务结构、经营效率和资产质量等因素。但从国内情况看,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资本监管持续加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趋势影响下,中国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弊端已逐渐显现。(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杨大强(2009)认为,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本市场多元化,资本从银行中流出,冲击(chngj)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收入;我国商业银行税收负担水平明显较高,过重的税收水平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外资银行的税收水平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这也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较低的风险控制水平影响了盈利能力;外资银行的进人造成国内商业银行客

26、户的流失,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杨艺和罗明敏(2013)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收益水平(shupng)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利率管制下的存贷款利差扩大以及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的增长。阿拉腾苏道(2013)把影响商业银行(shn y yn xn)盈利水平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有,银行上一期的盈利情况,银行风险情况,银行运营情况,以及一些银行其他指标。外部因素主要有市场结构和宏观经济变量。银行风险因素中不良贷款率、坏账存量和测度破产概率的Z-Score对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负影响。银行内部运营因素的结果表明,效率高的银行,利润水平也较高;银行规模与银行

27、盈利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中国银行业的营业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有越多存款市场份额,转变为贷款获取的利润也越多。宏观经济变量整体上对银行利润率有显著影响,中国经济总体实力的持续走强为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真实GDP的高增长率和通胀率在一定程度内都有利于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增强。屈新(2007)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有资产质量,资本充足度,资产流动性,运营效率,银行规模,宏观经济环境等。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冲击的研究(一)融资领域Mishkin (1995)指出,金融中介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金融中介有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能降低资金融

28、通的交易成本。第二,金融中介有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能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李俊涛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到:有两类金融中介在资金供需双方之间进行融资金额、期限和风险收益的匹配:一类是商业银行,对应着间接融资模式;另一类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应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这两类融资模式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也需要巨大交易成本,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利润、税收和薪酬。陈明昭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分析中谈到:传统金融体系的低效率及覆盖盲区吸引民间机构尝试突破金融壁垒,由于没有严格监管及臃肿机构设置,这些机构的决策更

29、贴近市场,而且对民众需求的敏锐度高,机制和模式优于传统金融机构,解决了部分传统金融业由于运营成本、业务触角等导致的金融服务盲区问题和涉足传统金融低效率的部分领域。(二)支付领域 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基本包括:描述现有的支付手段,分析移动支付发展的机遇和优势;介绍国外的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介绍中国支付环境,各产业链间相互关系及作用;列举移动支付有可能的商业模式,比较各种商业模式的优劣势,并对可能的优劣势提出建议。李宏涛通过(tnggu)分析研究得出4种主要(zhyo)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分别是:以移动(ydng)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以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模式以及银行与移动运

30、营商合作的模式。根据中国市场政策情况、产业链各环节成熟度、信用认证情况,作者认为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模式适合中国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方腾移动支付业务根据运营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四类:以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以第三方为主体的模式和混合主体模式。根据不同实现方式可分为两类:远程控制模式和近距离通信模式。多种运营模式的并存增加了行业的复杂性。管士燕研究了电子商务的企业盈利模式,总结并归纳了现有电子商务企业的七种盈利模式。宋颖通过对全球移动支付发展状况的深入考察以及对中国移动支付现状的全面思考,对中国移动支付成功案例进行分析,验证移动支付业务在中国的可行性。(三)资源配置互联网金融模式中资

31、源配置的特点是: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发布并匹配,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和交易,不需要经过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王思(2011)认为发展网络贷款担保的突出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银行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瓶颈,借助网络平台,引入担保公司担保,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既可以让大量求贷无门的中小企业能够顺利拿到贷款,也能扩展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改善目前银行贷款重国企、轻民企的状况。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研究中提到:随着信用信息的联网公开共享,贷前审查评估、担保、交易竞价和货后管理等专业性业务的产生及发展,互联网金融可通过整合担保线下金融服务公司等方式,凭借强大的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更加有效

32、地判断客户的资质。互联网融资短期内难以威胁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但长期内可能因互联网快速发展导致信贷模式转变,对商业银行贷款形成直接冲击。但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理财存在诸多问题。孙永刚认为互联网理财产品凭借高收益和便捷性强力冲击金融市场,成为金融行业搅局者,但其在信用保证、资金安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政府相关部门予以规范和引导对传统金融行业而言,互联网金融已成为门口的野蛮人。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银行应对策略和变革方向的研究在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商业银行正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脱媒深化,技术脱媒冲击、同业竞争加剧、监管力度加大等经营环境的系列变化。传统商

33、业银行盈利模式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资本的大量流出,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这个金融模式大洗牌的十字路口,商业银行的选择将决定我国乃至全球金融走向。曹飞燕(2013)研究发现,目前商业银行的有效应对策略大致有,自建电商平台,与电商合作,与股东合作,加大银行业务的网络化,进行改良式的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等。网络贷款、平台融资、移动支付等都是商业银行具体的应对方式。她认为,互联网金融将推动商业银行两极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未来银行业将呈现标准化、大众化、规模化和个性化、高端化、定制化两级并存的格局。商业银行将以自身的客户资源、品牌资源为依托,借助大数据

34、、多边平台,聚合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通过专业化优势分食价值链上的账户管理、资金结算、融资服务、信息咨询等,为传统的支付中介、借贷中介功能注入新的活力,增加客户粘性和体验感。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业将摆脱同质化经营对价格、场地等的依赖,向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展,形成特色化格局。郑良芳(2013)认为,商业银行要勇于改革,发力开拓互联网金融。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转型(zhun xn)步伐,在经营理念、组织架构、管理流程、运营模式、IT 架构等领域进行全面调整和深度整合,以互联网企业的思维方式和理念, 融入新技术、新生活和新商业模式。商业银行只有通过业务创新,进行结构转型将成为商业

35、银行是否能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赶超竞争对手的决定因素。商业银行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做银行,银行服务将迈入微(rwi)信时代。商业银行加快进军电商(din shn)领域,及时推出全渠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迎来巨大商机。商业银行应强化精准营销,努力形成规模优势。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实现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商业银行应重视数据的应用,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创新驱动作用,运用互联网新技术,使它成为“第一生产力”。小银行参与竞争,可采取联合抱团同互联网金融展开竞争。朱琳(2013)认为,在信息化技术的引领下,金融业服务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金融资源的再配置,金融服务越发虚拟化

36、,传统商业银行面对面的服务方式被网络平台所替代。她认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合是上策,应积极应对网络化带来的业务拓展机会,尤其是要与网络运营商积极合作,强化自身在网络化、信息化方面的业务能力和经营能力,并将银行网络化作为长期战略来实施。邱勋(2013)的观点是,商业银行应该高度重视互联网“长尾效应”,提升客户活期存款价值;挖掘互联网渠道的潜力,提高基金代销和理财产品的服务效益;制定大数据经营战略,打造联盟电商平台。梁璋和沈凡(2013)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完善以线上信用评级为基础的风险控制机制,并且要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契机加快银行转型发展步伐。银行应逐步扮演起“财务全能管家”和“金融服

37、务集成商”的角色。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进一步研究建立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风险防范机制。冯娟娟(2013)通过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优劣势的对比认为,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在合作中寻求发展,与其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开发更加人性化的金融产品与支付工具, 打造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其次,商业银行要想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高度重视客户体验,从客户角度出发设计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开展网络营销、优化业务流程;并且,商业银行应该注重培养和发掘复合型网络金融人才;最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全面提升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技术风险,保障金融业务的持续

38、稳定运行。五、总结通过以上的综述,本文(bnwn)认为,互联网金融势头虽然猛烈,但缺少有效的监管,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与挑战,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出改变。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带给传统银行业一场革命。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的融合将是必然之势。在这一方面,我国银行业以及金融体系应如何变革,才能真正地优化我国金融市场,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参考文献1A.Ashta, D.A.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Online micro-lending Websites. CEB Working Paper.20092Agarwal, S.a.R.B.H. The Choice

39、 between Anns-Length and Relationship Debt: Evidence from loans.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NewOrleans.20083Akerlof,G.A. The market for lemon: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 1970, 84(3):488-500.4Beek,T.;Behr Patrick, and Andre Gti

40、ttler. Gender and banking: Are women better loan officers? European Banking Center Discussion Paper, 2009.5Bergen F.G.C.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d Intermediation C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Online P2P Lending Marketplace. JEL Classification, 2007.6Berger,S.C.and F.Gleisner. Electronic market

41、places and intermediation: An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online P2P lending marketplace.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Frankfurt,2007.7BomilSuh,I. The Impact of Customer Trust and Perception of Security Control on the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ee,

42、2003,7(3):135-1618D.Harrison McKnight, N.L.C. What Trust Means in E-Commerce Customer Relationships: An Interdisciplinary Conceptual Typ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 2:35-59.9D.Harrison McKnight, Vivek Choudhury, Charles Kacmar. The Impact of initial consumer trust on inte

43、ntions to transact with website: a trust building model.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2, 11:297-3.10Greiner,M.E. and H.Wang.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People-to-People lending marketplaces. Thirtie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Systems.Phoenix,2009.11Herrere Lopez, S. S

44、ocial Interactions in P2P Lending. ,2009.12Herzenstein M, Andrews R, Dholakia U, et al.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communities. 2008.13Kumar,S. Bank of one: Empirical Analysis of Peer-to-Peer Financial Marketplaces.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MCIS),2010.

45、14Larrimore L, Jiang L, Larrimore J, et al. Peer to peer le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features, trustworthiness, and persuasion success.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1,39(1):19-37.15Lauri . Puro,J.E.T., Hannele Wallenius. Borrower Decision Aid for People-to-People lend

46、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49),2010.16Meyer T, Heng S, Kaiser S, et al. The power of people: online P2P lending nibbles at banks loan business. E-Banking Snapshot, Deutsche Bank Research,2007.17谢平.互联网金融模式(msh)研究J.金融(jnrng)研究,2012,(12):11-23.18李伏安(f n).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与监管J.中国外汇,2006,(05):12-13.19阿拉木斯.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的法律风险J.电子商务,2007,(02):32-37.20宋仁杰,袁海威.第三方支付的新性质界定J.电子商务,2008,(11):68-69.21周纳.信任问题谈B2C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