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教育学原理考试彩色笔记题目类型:简答(超过五道,要求:基本点+一两句解释的话);辨析(2-3题,要求:观点+分析);论述(2题,要求:基本点+文字梳理+合理新观点)绪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特点)1.前学科时期(奴隶社会到17世纪) (1)教育经验和思想以非系统的方式存在 (2)教育学包含于哲学之中,没有独立的命题和范畴2.学科雏形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1)教育学分解于哲学,成为独立的专门知识(2)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启
2、拉特克:新方法(1617年)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57年) 洛克:教育漫话(1693年) 卢梭:爱弥儿(1762年)3.学科教育学形成时期(18世纪) 格斯纳:1735年左右在哥廷根创办了“教育学研讨班” 康德:1776-1787年间四次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思辨哲学的教育学) 特拉普:在德国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第一位教育学教授(1780年出版教育学研究,经验科学的教育学)4.科学教育学基础的奠定(19世纪)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意义:(1)建构了一个理论教育学体系 (2)为教育学找到其科学基础 (3)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将教育学的研究置于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之上 (4)
3、逐渐规范了师范生的培养模式5.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更为多样(2)打破了原有赫尔巴特教育学一统天下的情形,不同理论和学派在相互对峙中发展 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强调从功利主义出发考虑教育目的,主张教育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教育过程就是学习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主张扩大教育理论的科学基础,不能仅注意到事物本身的客观实在性,根应注意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重要性,强调适应与变动,注重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打破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限制的课程设置,使课程与儿童及其生活的联系,让儿童直接参与到教育过程中6.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
4、)(1)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教育学科进一步发展(2)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3)基于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出现了新的学科 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 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理学(educology)新术语的提出 pedagogy(教学论或教学法)education(教育的知识)educology(教育知识体系)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特点)1.教育学的引入(1901-1919年)(1)翻译日文教育书籍 1901年罗振玉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 王国维:译介了第一本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日本的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2)请外籍教师(3)出国留
5、学2.以美国为指向的草创(1919-1949年)(1)主要以吸收杜威、桑代克等教育思想进行的草创(2)翻译了西方大量教育原著,流派纷呈,推动了中国对西方教育思想的研究(3)开启了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 教育学建构的三种取向:以美国为蓝本;采纳德国文化教育学的主张;采纳前苏联的唯物主义观点。3.教育学的改造与全面“苏化”(1949-1957年)(1)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改造旧的教育学,建构新的教育学体系 胡守棻:新教育概论:马列主义的教育理论,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 程今吾:新教育体系,生活教育出版社1951年版。(2)教育学全面“苏化” 凯洛夫:教育学4、教育学的中国化(1957-1965年
6、)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材编写组:教育学5.教育学的语录化(1966-1976年) 广东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编教育学讲义目录:第一章,教育与阶级斗争;第二章,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青少年;第四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五章,社会主义文化课堂教学;第六章,学工、学农、学军;第七章,体育;第八章,革命教师。6.教育学的复归与发展(1977年至今)中国教育学发展的三大世纪问题: 1.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 2.教育学发展中的“中外关系”问题 3.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知识性质:理论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学科归属:科学-哲学第一专题 教育是什么(挑选12个你所同意的观点并阐
7、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任何人,只要他愿意且诚心谈论教育问题,并力图使他的谈论进入一种专业的境界,那么,他必然面对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教育是什么。如果从教育理论研究者而言,一般通过试图对教育的定义而探究教育的本质。但就实践而言,则往往是从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理想的、期望的教育而展开。教育是什么的界说列举:苏格拉底: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旨在促进人自身发展的教育,也就是自由教育。柏拉图: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他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善的行动。裴斯泰洛齐: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赫尔巴特: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
8、用一个概念即道德包括。斯宾塞:教育为美好的生活作准备。杜威:教育即生活。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法国教育家米亚拉雷认为“教育”至少有四种含义:1.作为一种机构的教育 2.作为活动的教育 3.作为内容的教育 4.作为结果的教育教育定
9、义的三种方式:1.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如此。2.纲领性定义:对所描述的事物应该是什么的界定。3.描述性定义:对所描述的事物实际是什么的界定。教育界说中的启示:1、教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即一种在现实的生活中以活动形态而存在的活动。2、教育能够完成某种任务,而且这些任务只能由教育来完成。3、教育的展开就是实现价值判断的过程,即是教育者对客体进行选择的过程。4、教育活动的复杂性。教育研究命题的形成:教育思考命题: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能起什么样的作用? 教育怎样才能起到这些作用?教育运行命题: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的手段教育结果的发生一
10、、社会理想主义的教育观(基本观点及基本特征): 观点: 社会理想主义的教育观肯定社会既成的思想、制度、道德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认为教育的使命主要就是继承社会的传统,使人在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尽快地社会化。(一)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修道之为教中国儒家文化是一个社会本位、伦理本位、教育本位三位一体的文化。社会本位仁伦理本位国家政治道德化,家庭伦理政治化教育本位通过内心认知、感悟和内化认同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中国教育传统:1、教育价值取向社会本位。教育中注重的是抑制个人的需求,使受教育者必须服从于社会,从而达到社会全体即“群”的和谐。2、教育目的明人伦,掌握道德规范。3、教育内
11、容四书、五经4、教育手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注重个人的修养,将学得的伦理规范运用于生活实际,将修身的要求落到实处。5、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密切6、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伦理上的关系,而不是知识授受上的关系。在儒家的传统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精神的引导者;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不仅有对知识传授者的尊重的含义,更有对道统的尊重的含义。中国知识教育的特点:1、知识是预设的,而非主体发现。即认为知识都是学习的对象,都是天然已有的,而不是自己参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与学中重结果甚于重过程。2、所传授的知识被认为都是正确的,学习者只是消极接受。所以,在教与学中重标准答案甚于重智慧开发。3、人格化的,即
12、把知识和人品联系在一起。(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培养哲学王在西方,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到法国涂尔干的社会化说、美国帕森斯的社会角色说,都具有社会理想主义的明显倾向。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首先指出教育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普通人、士兵、卫国者是公民的三个阶级。理性、意志、情欲是人灵魂的三个方面。普通人是受情欲驱使的,士兵是受意志支配的,只有卫国者是以理性、智慧行事的,是哲学家,应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教育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建立理想国教育目的培养哲学王。认识“善的理念”,形成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主要德性。教育内容体育、音乐、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哲学。教
13、育手段“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受教育者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依靠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寻求正确结论,以获得知识,发现真理。涂尔干及其功能主义的教育思想:1、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校是形成儿童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是传递和灌输维持社会稳定所必须的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主要途径。2、教育目的主要是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3、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三)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的基本特征:1、维护社会的既成价值和规范。2、认同教育是传承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理想手段。3、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拔功能。4、强调道德教育。5、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控制者。二、科学主义的教育观 (表现及质疑)
14、:1、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2、重视对自然知识的掌握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强调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自身力量的实现。3、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教育的中心任务,把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获得职业技能当作教育的基本目标。(一)形式主义教育观启智古希腊的智者派建立了启智教育的传统。“三艺”:逻辑、文法、修辞“七艺”:逻辑、文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1、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功能。2、教育以形式为目的。3、心灵功能的训练会自动产生学习的迁移能力。(二)实质主义教育观知识就是力量1、批判了欧洲古典主义的教育传统。2、肯定了自然科学在现代生活、文化和教育中的重要价值。3、教
15、育的目的是为个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即“教育预备说”。4、主张建立以科学为主要课程的国民教育体系。5、提出了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如循序渐进、实物教学等原则。科学科学主义:1、科学是人类文明最重要、最优秀的成果,在人类文化中应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在教育中应处于核心地位。2、在对自然、社会和对人自身的研究中,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自然科学方法运用的程度是某一学科成熟的标志。3、科学的方法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包括人文学科和人生面临的一切问题。科学主义教育的表现:1、教育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为中心。2、学习是在学校中进行的。3、班级是学校的核心,辅之以阅览室和实验室。4、学习即意味着获得
16、知识,而获得知识主要是读书。5、知识被按照不同年级的水平组织起来,构成系统的课程和连贯的教材。6、通过考试、测验决定其学习年级。对科学主义教育的质疑:1、科学知识对人的异化。人类发明的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已经越来越凌驾于人主体之上,控制人们的思想。知识不仅成为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且成为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出现知识霸权现象。2、科学教育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教育越来越背离了它的初衷。三、人文主义的教育观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育的人文主义反对以预设的、人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
17、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一)古典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1、以人为中心 ,以善为导向,以人性的完整、和谐、全面发展为目的,去实现那一时代所理解的人性的丰富与圆满。2、注重乐教以实现人的和谐发展。3、与人生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和结果,享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人生。4、以启发诱导为教学的根本方法,充满了最初的师生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精神。(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1、教育目的从宗教走向世俗,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造就有美德、尚共和精神的公民为共和政体服务。2、古典语言、古典著作成为教育内容的核心和基石。3、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反对权威主义、体罚和迂腐的学风
18、,崇尚自由精神,注重能力培养。课程知识的发展进程:十四世纪以前 文艺复兴时代(14-16世纪) 17-18世纪文法文法;文学;历史文法;文学;历史修辞学修辞学修辞学辩证法辩证法逻辑学;伦理学算术算术算术;代数学几何学几何学;地理学三角学;几何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学天文学;力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音乐音乐音乐(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主张,表现):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哲学基础:人性论、认识论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奥尔波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1、以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整体的人和创造性的人)为教育的根本目标2、课
19、程的设置和内容的组织坚持统整的原则,使学生的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相统一3、通过建立帮助的学校人际关系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真正帮助学生。4、关注学生自我评价的运用。人文主义教育的表现:1、顺性达情 2、和谐发展 3、以天性为师 4、人格至上 5、终身教育从纵向角度而言,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人文教育中世纪宗教教育古典人文教育的复兴现代科学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的兴起。四、古典人文教育的人文性之成因:1、比较少受到过度文明的压力,使人性褒扬得以可能,这使得教育自然地把人性的丰富与圆满作为其根本指向。2、知识和物利的有限,不至成为心灵的羁绊,使“为己”
20、之学成为可能,并内在地给教育注入了自由精神。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人文知识分子的显著地位,客观上促成了古典人文教育的展开。五、现代教育人文性消解的表现:1、教育目的多样化、复杂化,以启知为核心来谋求人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全面发展,而非以人内在心灵完善与精神的“畅适自足”为根本尺度。2、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占据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古典人文学科逐渐隐退。3、教育过程向技术化、程序化、知识关怀转向。4、教育活动逐渐系统化、规模化、规范化,明确的目的性、周密的计划性、严格的组织性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人文性消解的根源:1、现代化的外在特征是工业化、城市化,其内在特征是技术化、知识化、制
21、度化。发展取代生存成为现代教育主题,对人自身的关怀更多地转向功利关怀。2、学科分化,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成功,使科学地位急剧上升,知识的复杂化使教育知识背景的人文氛围大大消解。3、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技术性条件。4、社会的要求、知识的压力、教育的功利关怀,是教育过程内在的民主、自由、平等精神削弱的根源。现代教育的反思:教育功利的高扬重“才”不重“人” 2、教育的工业化走向人文关怀的缺损与教育意义的迷失 4、现代教育对教育自身的背离六、现代教育的走向1、以育人为根本,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在实现教育内在目的的同时实现其外在目的。2、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把知识引向人生关怀,关注人的
22、生活意义,使意义生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3、把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增强教育过程的人文性渗透,在科学化与非科学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4、在追求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的同时,尽可能增强教育的灵活性、自由性、开放性,以增强现代教育的活力。教育的“钟摆现象”:当国家竞争加剧、人才需求成为突出矛盾的时候,科学主义就甚嚣尘上。当社会矛盾激化、人性得不到舒张的时候,人文主义就会高探头颅。当信仰危机蔓延、国家威信受到挑战的时候,社会理想主义则会抖擞精神。教育发展回朔中的几点启发:1、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2、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3、。3、教育不是工艺,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4、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家,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对教育独立的理解和追求,并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二专题 教育的功能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教育系统内部表现为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一、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结果看: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意识看: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从
24、作用的层次看:教育的本原性功能(初级功能)和衍生性功能(次级功能)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教育的个体本原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1)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2)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3)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4)调整个人的追求目标(二)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1、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教育的个体衍生功能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1)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一代,以便更好融入社会生活(2)为个人完满生活作准备2、
25、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三、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经济):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对教育之外的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从目前学校教育运行的状况和教育研究的结果来看,主要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教育具有优化人口的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如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等,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
26、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4、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三)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选择改造传递保存2、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3、教育的文化更新功能4、教育的活化文化的功能 存储形态的文化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四)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改变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影响:(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2、人力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3
27、、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4、教育投资的总量必须不断追加5、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第一次改变了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纯福利性观念,表明教育不仅是资本性事业,而且是可以获得比一般资本更大的收益率。第一次用比较精确的数学模型,证明了教育事业的收益率,使原来仅仅存在于思辨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教育收益,变得清晰明确起来。为“教育先行”观的形成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对今天的影响)1、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呈正比。2、教育产品不能像商品、经济组织那样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更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3、经济增长是受
28、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水平仅仅是众多因素之一,而且相当多的时候也不是决定性因素。4、20世纪80年代并没有出现人力资本理论所预言的那样,教育投资带来丰厚的利润。四、教育社会化功能的表现:1、知识社会化初级(本源)功能 途径:了解、接受、内化社会规范和知识 结果:按照社会要求进行社会生活和行为;提高自身的社会性和社会活动能力。2、角色社会化次级(衍生)功能 途径:分流;选拔 结果:向正式的社会成员方向获得进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层面区分 作用性质区分 作用对象生存性的游离性的发展性的个体的文化形成(初级)文化认同文化标定文化反思社会的运作状况(次级)社会控制社会分层社会变迁五、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阶段
29、(以及影响要素):(一)教育系统功能取向的确立影响因素:1、统治阶层的功能期待2、其他社群的功能期待3、教育系统的社会态度(二)教育系统功能行动的发生影响因素:1、教育系统功能取向 2、教育系统专业素质 3、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三)初级功能结果的产生 影响因素:1、教育系统功能行动 2、社会文化环境 3、受教育者文化特性(四)教育次级功能结果的衍生 影响因素: 1、受教育者初级功能结果 2、社会人才环境 3、教育系统的调节机制基本结论:1、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形成总的来说同时受到“教育”与“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制约。2、若以统治阶层功能期待为参照系,则教育的社会功能形成的任何一个阶段过程都存在着三种可
30、能的结果状态,即“正向的”结果、“负向的”结果、“无结果”。六、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4、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二)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4、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教育内容体系(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泰勒的原始文化:文化是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
31、,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四)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到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的人而实现的。一般要实现三个转化:一是由社会提出的人的发展的需要和提供的可能性向教育的转化过程;二是由教育向人的素质的转化;三是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向社会转化的过程第三专题 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是
32、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又是教育理论的核心课题。(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或是规定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即人才培养的总的质量规格。(二)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1、培养具有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2、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正确认识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第一,“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第二,教育目的着重是对人才培养规
33、格作出的规定,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 。第三,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狭义的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区别: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要求或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即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三)教育目的特性:
34、1、抽象性(一般性) 2、预期性(理想性) 3、终极性(不可及性)(四)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五)教育目的类型1、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上: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 2、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理想的教育目的;实际教育目的。 3、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外显的教育目的;内隐的教育目的。 4、从教育目的的承载者上: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政府的教育目的;社区的教育目的。二、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史上,是从个人本位观到社会本位观逐步递进的过程。(一)个人本位论卢梭
35、: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 帕克: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罗杰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有“完美人性”的人。充分实现其潜能的人,有创造力的人(二)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齐: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的各种能力和谐发展。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小原国芳:主张“全人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三)文化本位论 斯普朗格: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个人的意识,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四)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
36、 杜威:教育即是生活本身。(五)伦理本位论 康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本能驱使的自然人转变为能够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来支配行动道德的人,即塑造“文化-道德”人。 赫尔巴特: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六)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涂尔干: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鼓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凯兴斯泰纳: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游泳的国家公民。我国社会主义
3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论教育目的的沿革:1951年:使青年一代在智、德、体、美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成员”。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的提法:培养有社会主义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宪法中的提法: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的提法:“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提法: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
38、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 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0年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的提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提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提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
39、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的问题:1、“五育”的关系问题2、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问题3、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问题四、素质教育:(背景、特征、发展三阶段、新课改):(一)素质教育提出的社会背景:1、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的纠偏而提出的;2、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阶段;3、素质教育思想是当代
40、国际教育思潮发展的大趋势。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把素质教育概括为三个要义: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二)素质教育的特征:素质教育观认为,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处于最基本的地位,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1、主体性 最本质的特征2、全体性3、全面性4、发展性(三)素质教育的发展阶段:1、酝酿尝试阶段(1988-1993年)2、实施推广阶段(1994-1996年)3、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以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
41、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1.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 2.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
42、性 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4.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道德品质:是非观;亲社会;诚实守信2.公民素养:社会责任;遵纪守法;文明习惯3.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创新意识4.交流与合作:表达能力;倾听习惯;评价能力5.运动与健康:生活方式;体能;情绪;意志6.审美与表现:感受美;表达美第四专题 教育的组织形式任何内容的教育,不仅依赖于教育的方法,而且依赖于教育的组织形式。怎样的组织形式才是最有效率的?这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之一。教育组织形式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历了从前制度化到制度化再到非制度化的发展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则走过了从个别教学制到班级教学制再到
43、多元教学制的历程。一、教育组织形式的发展(非形式化-形式化):(一)非形式化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原始教育中。没有独立的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机构,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的关系具有偶发性,教育的形式是不定型的,教育活动融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二)形式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 教育实体,简单地说,就是具有教育职能的机构,习俗上把它称为“学校”。 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青年之家”是原始社会全体成员的儿童都在里面受教育的一种原始社会制度的特殊机构。 苏美尔学校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有较丰富的文字记载的学校。形式化教育的特点:1、教育主体(教育者)确定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
44、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知识化4、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教育设施5、由以上种种因素结合而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形式化教育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生的出现成为可能。2、文字的产生3、统治阶级的要求4、日益丰富的知识经验(三)制度化教育:教育系统发生的两个系列:1、教育实体的级别的形成,即各级教育系统的发生:下延型学校系统: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家庭指导教师或作为中学预备性质的小学上伸型学校系统:普及小学中学或职业学校大学或职业学院2、教育实体类别的出现,即各类教育系统的发生。 普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成人学校制度化教育的界定: 制度化
45、教育是指教育活动被严格限制在学校教育系统,并且严格按照学校的一套规章制度来行事,即建立一种具有普遍使命的、结构坚固而权利集中的学校体系。 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各国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制度化教育的特征:1、严格的入学规定。2、修业年限的规定。3、分年级教学。4、有明确的课程方面的要求。5、有严密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严格的组织纪律方面的规定。6、有较为固定的专职教学人员。7、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场所。现代教育学制类型:1、双轨制: 下延型学校系统和上伸型学校系统是平行的。 2、单轨制: 只有上伸型学校系统,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3、分支型学制: 介于单轨与双轨之间的一种学制。我国现代教
46、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阶段:现代学校的产生 标志:1862年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第二阶段:现代学制的厘定 1902年1904年1912年第三阶段:新中国的学制系统 1951年颁布新学制“五三三”制二、学历社会:制度化教育的成熟: (学历社会 概念):由于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不断加重等原因,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社会需要相当数量有教养的公民,他们要具有一定程度的专门学历资格的公民,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使得人们把学习与文凭、文凭与就业资格与社会地位等同起来,形成一种带等级的学历社会。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1、社会条件 ;2、家庭背景 3、个人状况 ;4、教育因素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1、社会流动的频率影响教育的价值与功能2、社会流动的方向影响教育的方向与追求3、社会流动的方式影响教育的目标与内容4、社会流动的趋势影响教育改革的内容与进程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提出了新的社会阶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篮球社全面教案
- 中班课件健康教学课件
- 企业入驻战略风险管理协议
- 互换土地协议书签订地点
- 互联网公司门卫职责协议
- 个人与个人资金拆借协议
- 互联网安全服务合同范本
- 企业安全费用管理策略
- 乐器制造厂房的物业管理方案
- 企业互联网营销共建协议
- 25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导学案)(原卷版)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数学上学期作业设计勾股定理 实数 含学生版作业及答案
- 形势与政策(吉林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吉林大学
- 2024年湖南金叶烟草薄片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第三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北师大版数学八上4.3.1《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2张).ppt课件
- 高一物理的必修的一期中考试试卷解析告
- 频谱分析与处理PPT课件
- 校园放心食品安全工程A级示范食堂量化评定标准
- 2012土壤学 第十五章 土壤分类与调查技术ppt
- (完整版)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中文版短卷和长卷及评分标准5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