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第五版)》课件10-第10章 货币供给_第1页
《金融学(第五版)》课件10-第10章 货币供给_第2页
《金融学(第五版)》课件10-第10章 货币供给_第3页
《金融学(第五版)》课件10-第10章 货币供给_第4页
《金融学(第五版)》课件10-第10章 货币供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货币供给101第十章金融学(第五版)过去的一些金融学相关教科书,往往将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流通量相等同。听起来理由十足,即向流通中供给多少货币实质上就是向流通中注入多少货币量。但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货币供给不仅有全新的富有现实意义的理论,还有明确的目标和一整套运行的程序。这说明货币供给的涵义不局限“供给”两字的表象,重要的是“供给”的量,即要符合客观经济要求的货币需要量(也称货币必要量),这是个不能忽视和模糊的重大问题,这也是货币供需理论的实质所在!正如一位著名金融学家曾说过:“不懂得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要想议论现代社会经济问题,实在是太困难了。”本章着重就货币供给的理论与四大机制作介绍。2本章共

2、六节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第六节 货币供给与相关经济范畴的联系3一、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理论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三、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4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给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一、货币供给及其理论1.货币供给的涵义5几点说明:(1) 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 ,决定其大小的主要是银行信贷收支;(2) 是一定时点上银行的负债总额。具体来说,存款量是商业银行的负债,现金发行量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3、3)研究货币供给的目的,是为了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的相适应,以求经济的平稳发展;(4)货币供给量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对它的调控就变得十分困难。6(1)货币供给的定义。(2)货币供给的形成和传导轨迹,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资产负债的账户关系,以及派生存款的形成。(3)货币供给的三个要素,即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量以及货币供给量的决定。(4)不同经济模式下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可能程度及其操作。2.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7 所谓内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量是由经济因素所决定的量,它具有客观性; 所谓外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量是由政策所决定的量,它具有主观性; 中央银

4、行的角度来理解:所谓内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所决定的量;所谓外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之外因素所决定的量; 货币供给量既是内生变量,也是外生变量。8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二、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信用创造学说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以此推动社会的发展。信用创造学说的先驱者是18世纪的约翰劳(John Law),信用创造学说的另一杰出代表是阿伯特韩(Albert Hahn)。他将银行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信用表现银行,第二类信用制造银行。1.货币供应理论产生的宏观背景2.信用创造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9主要是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问题,然而这一问题既重要又繁难。

5、 萌芽期(20世纪20年代):菲利普斯(C. A. Phillips) 1921年出版的银行信用一书中最先使用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这一对概念 。 成长期(20世纪60年代):将实证研究方法引进货币供给理论。 米德在货币数量与银行制度一文中阐述了在各种银行制度下货币数量如何决定的问题。3.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过程10丁百根在研究美国19191932年的经济循环时,推导出了一个货币供给方程式 。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在二人合著的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对货币供给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菲利普卡甘在深入研究了美国18751960年货币存量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后,得出了以下结论:长期的和周期性的货币存量变动

6、取决于高能货币、通货比率和准备金比率这三个因素。11三、货币供给理论在中国中国在1984年央行成立后才开始货币供给理论引起重视。因为: 此前我国没有货币供给理论产生并付诸实践的条件; 此前我国也没有研究货币供给理论的客观要求。近30多年来,货币供给理论及其供求平衡理论已成为我国的一门新兴学科,我国金融理论界以及经济理论界的学者们就这门新学科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获得了一批新成果。12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一、货币出自银行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三、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13个人手持的货币最终只可能来源于银行和金融机构。一、货币出自银行2.社会各单位(个人)所持货币的来源 社会各单

7、位的货币最终就只有一个来源银行,从而,流通中的货币也就只有一个出口银行。 对个人和社会各单位货币收入来源的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货币都出自银行,财政、企业单位、机关团体以及个人等只是货币的运用者,不得发行货币,货币只能由银行发行又不断回归银行,所以,银行是整个货币流通的中心环节。1.个人手持货币的来源14图10-1 货币供给量的流动图152.社会各单位(个人)所持货币的来源 这一结论仅适用于近代银行。这是由于: 银行体系中产生了中央银行; 国家把中央银行收归国有; 国家委托中央银行发行货币; 纸币信用货币化和信用货币纸币化等情况的出现,才使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 流通中的货币主要但并不唯一出

8、自银行。在有些国家,铸币或硬币的发行权归属于财政部或政府其他部门。对流通中的货币或者说货币供给总量都出自银行这一命题还须作以下两方面的修正:163.两点修正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1)现金:在我国谓之“现钞”,实质上它是(中央)银行的一种负债,债权人是现金持有者(个人和单位)。这种负债有两个特点无须支付利息和市场流通最低需要的部分无须返还。1.现实流通中的各种形态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17从广义上讲,在信用经济条件下,现实流通中的各种形态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因为它们无不体现为银行的负债,即体现着信用关系。(2)各种存款:不管其流动程度和使用方向如何,都是银行对存款者的负债。(3)银行自有

9、资金:它包括国家财政历年拨给的信贷基金(1984年我国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以来,财政已停止拨付这项基金)和银行历年留用的利润积累两大部分。这是银行对国家(股东)的负债。(4)银行结算中的资金:它是银行对在收付双方清算时因时间差所造成的货币资金的暂时利用。显然,这应视作一种负债关系。18资产来源(负债)甲资金运用(资产)乙A1 各项存款L1 各项贷款A2 银行自有资金L2 金银库存占款其中:当年结益L3 外汇库存占款A3 流通中货币L4上缴财政款A4 其他L5 财政透支合计合计表10-1 中国所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简表192.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的 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

10、式:A1+A2+A3+A4=L1+L2+L3+L4+L5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因为增加信贷资金来源,至少要构成信贷资金来源的某一项资金增加。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相应变动。根据以上分析,再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加以简化,即可得出“贷款=存款+现金”这一恒等式。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贷款和其他方式向流通中注入货币,但是这些方式最终还是由贷款所引起的。所以笼统地说,流通中的货币绝大多数是由银行通过贷款这一渠道注入的这一结论应该是正确的。20三、对“贷款引出存款”质疑的解析1.“贷款决定存款”与“多存多贷”;2.“贷款决定存款”与“具有最重要意义的

11、始终是存款”;3.“贷款决定存款”与“专业银行在信用创造中的作用”;4.“贷款决定存款”与信贷失控;5.“贷款决定存款”与组织存款;21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一、现金运行机制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22将我国现金运行的几条主要渠道加以综合,可以得到下图。一、现金运行机制图10- 我国现金运行图23纵观现金运行机制,它有如下三大特点:现金主要在银行之外流通,进入银行体系之后或走出银行体系之前,现金都不是流通中的,尽管它仍然以现金形态存在。如果银行体系既不增加现金投入,也不组织现金回笼,那么,无论现金如何流通,它只会发生持有人结构的变化

12、,而不会有数量上的增减。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的交易。24 与现金运行相比,存款运行具有两个明显特点:存款运行都在银行体系内进行。 存款在运行过程中能够自行扩大。 25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1.原始存款 所谓原始存款(Primary Deposit),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262.派生存款 所谓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27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1)派生存款必须以

13、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2)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的;(3)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应是由贷款引申出的超过最初部分的存款。28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必须以贷款作为条件。 经过派生过程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 原始存款/必须保存的最低准备金比率 派生存款总额 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 29三、存款货币的创造与紧缩过程 资 产 负 债现金准备10 000 存 款10 000这里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产生出的10 000元存款正好用作10 000元的现金准备,并没有扩大任何倍数。 1.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

14、特例第一个特例是全额现金准备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客户存入10 000元现金,则此时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用T形账户表示为 (单位:元):30资 产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2 0008 000 存 款10 000第二个特例是现金放款。即在部分准备金条件下,借款获得的贷款完全以现金取出,并长期持有这些现金。在这种情况下,上述T形账户中保留2 000元的存款准备金后,其余8 000元用于贷款或投资。T形账户可作如下表示(单位:元):该银行的资产负债仍处于平衡状态,它正好持有了法定的现金准备,其余的用作了贷款生息。这时仍没有多倍的存款创造,存款与现金之比仍是1:1。 3132为分析简便起见,我们拟作

15、如下假设:(1)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所构成;(2)法定准备率为20%; (3)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所组成;(4)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体系。2.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资 产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200 000800 000 存 款1 000 000 合计1 000 000 合 计1 000 000上表说明,甲银行的准备率为(20/100)100% =20%,符合法律规定,其余80万元用于放款,至此,甲银行便处于均衡状态,无超额准备金,不能继续扩大贷款。设甲银行初始状态下的T形账户为(单位:元):33资 产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300 000

16、800 000 存 款1 100 000 合计1 100 000 合 计1 100 000 此时,甲银行的准备率为(30/110)100%=27.3 %,高于法定准备率,拥有超额准备金8万元(3011020%)。这意味着甲银行的均衡被打破了。由于超额准备金不会给甲银行带来任何收益,所以,从盈利出发,甲银行势必将超额准备金用于放款。 假设,有一客户将其现金10万元存入甲银行,那么甲银行的原始存款增加了10万元,现金准备也增加了10万元,甲银行的T形账户变为账户B(单位:元):34资 产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220 000880 000 存 款1 100 000 合计1 100 000 合 计1 1

17、00 000 在账户C中,甲银行的准备率为(22/110)100% =20%,符合法律规定,超额准备金消失,银行又处于均衡状态。 假设,甲银行决定将8万超额准备金用于放款,甲银行的形账户则变为账户C(单位:元):35资 产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150 000600 000 存 款750 000 合计750 000 合 计750 000由甲银行贷款出来的8万元仍然流通于银行体系,假定流入乙银行。设乙银行在8万元未流入前的情况为(单位:元):此时,乙银行的准备率为(15/75)100%=20%,符合法律规定,无超额准备金,处于均衡状态。 36资 产负 债现金准备放 款230 000600 000 存

18、 款830 000 合计830 000 合 计830 000当甲银行流出的8万元存入乙银行后,乙银行的账户变为:(单位:元)此时,乙银行的准备率为(23/83)100%= 27.7 %,高于法定准备率,拥有超额准备金6.4万元(238320%),均衡被打破。基于同一理由,乙银行从盈利出发,也势必会将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则乙银行账户变为(单位:元): 37资 产负 债现金准备放款166 000664 000 存 款830 000 合计830 000 合 计830 000乙银行贷出的6.4万元又流入丙银行,丙银行在保留20%的准备金以后,同样又将其余的5.12万元贷放出去如此辗转存贷,直到超额准备

19、金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消失。结果最初由客户存入甲银行的10万元现金,经过银行体系的反复使用,将扩张至50万元,用几何级数来表示,这一扩张过程为: 38100 000+80 000+64 000+= 100 0001+(4/5)+(4/5)2+= 100 0001/1-(4/5)= 500 000 这一过程可用“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示意表”来表示:39表10-2 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示意表银行增加存款法定准备金增加放款第一家银行第二家银行第三家银行第四家银行第五家银行第六家银行:100 00080 00064 00051 20040 960 :20 00016 00012 80010 2408192 :

20、80 00064 00051 20040 96032 768 :总 计500 000100 000400 00040 如把上例代入公式,则为:上表10-2表明,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 此一扩张数额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两大因素:一是原始存款量的大小;二是法定准备率的高低。而且扩张倍数与前者成正比,与后者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如下:其中, D为存款货币最大扩张额,A为原始存款量,r 为法定准备金比率。41 显然,这里的存款乘数是1/r =5,即包括原始存款在内的派生存款是原始存款的5倍。存款乘数的含义是每一元准备金的变动所能引

21、起的存款变动。3.多倍紧缩存款的过程 其原理和前述的累积扩张过程完全相同,所不同者仅在于:在扩张过程中,存款的变动为正数;在紧缩的过程中,存款的变动为负数。42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性因素存款货币创造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其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限制因素主要有: r 越高,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倍数越小;反之,越大。 2.现金漏损率(c ) 现金外流,银行可用于放款部分的资金减少,因而削弱了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1.法定存款准备率(r )43 超额准备率大,则银行信用扩张的能力缩小;反之,则提高。 rtt 提高,银行信用扩张能力缩小

22、;反之,则提高。 以上因素只是抽象分析,存款货币的扩张还得依据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阶段而定。4.定期存款准备金率(rtt )3.超额准备率(e ) 综合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存款乘数(K)的公式可修正为: 1K = r+c+e+ rtt44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决定机制一、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二、基础货币 “质”和“量”的规定性 三、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 四、货币乘数 45一、由存款派生引出的货币供给模型货币乘数说明增加一个单位基础货币的供给可相应引起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增加,而信用扩张乘数通常指商业银行存款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货币乘数是包括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

23、包括现金在内的中央银行对社会总负债的改变量;而信用扩张乘数只反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负债的改变量,是中央银行全部负债量的一部分。1.货币乘数与信用扩张乘数的区别46 如果作一次理论的抽象,从整个中央银行系统考察,设Ms 为货币供给量,m 表示货币乘数,B 是基础货币,那么,整个货币供给计量模型为:Ms = m B 从动态看,基础货币增量B与货币乘数决定着即将增加的货币供给量M,用公式表示为:M = m B 如以M 代表前期货币供给量,M代表计划期货币供给总量,用公式表示为:M= M + m B 要从总体上找出存款派生的初始点,必须换一个角度。47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法定存款准备率一定的情况下

24、,如果增加基础货币,则表示放松银根,货币政策趋于扩张;反之,减少基础货币,则表示收缩银根,货币政策趋于紧缩。 48 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High Powered Money)。 二、基础货币 “质”和“量”的规定性杰丽M.罗斯伯:基础货币是银行、社会公众持有的基金以及会员银行在各家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所组成的货币量。 弗伊佩里:一般把基础货币定义为银行的现金余额通常指普通银行在英格兰银行的存款余额加上保险柜里的钞票和硬币与银行存款总额之间的关系。朱利安沃姆斯利:强力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总量(钞票与硬币之和)加上商业银行持有的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储

25、备。1.基础货币“质”的规定性49基础货币有如下五个显著特点: 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流通性很强; 具有派生性; 与货币供给的各相关层次有较高的相关度; 具有可控性; 基础货币最本质的特征是和两点。借鉴学者们使用“基础货币”这一概念时的语言环境和含义,我们把基础货币通俗地定义为:金融体系能够以其为基础创造出更多货币的货币。50 (1)根据西方学者们的不同意见,可以把基础货币计算口径由窄到宽依次排列如下: 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 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储备 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现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法定储备 基础货币=手持现金+库存现金+法定储备+超额储备2.基础货币“量

26、”的规定性51 因为L=A,即:L1+L2+L3+L4= A1+A2+A3+A4 基础货币B=L1+L2 因此,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任何一个项目的变得都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减。(2)在分析基础货币时,西方学者习惯于用一个方程式,即基础货币方程式来表示。52用公式表示,即为: B=R+C 其中,B基础货币; R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C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 基础货币的完整定义:起创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53 3.对基础货币的再探讨(1)基础货币是不是

27、货币?(2)为什么将公众手持的现金看作是基础货币? (3)为什么将超额准备金纳入基础货币?54三、基础货币变动与中央银行控制(1)存款准备金比率。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商业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则多,基础货币量增加;反之,基础货币量就减少。 不同区间存款准备率对Ms的影响不同,由下表可见。存款准备率位于低水平区间,法定存款准备率r的轻微变动,会引起货币供给量Ms的剧烈波动;存款准备率位于高水平区间,r大幅度变动,Ms则徐徐增减。 1.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变动的因素551低水平状态下r的调整效应rrMsMs1010.51115+0.5+1+510 0009 523.89

28、090.96 666.7-476.2-989.1-3 333.32高水平状态下r的调整效应4040.5414550+0.5+1+51010 0009 876.59 756.18 888.98 000-123.5-243.9-1 111.1-2 00056不同区间存款准备率对Ms的影响(2)流通中的现金量。流通中的现金流入银行系统的数量增加,能使商业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随之增加;反之反是 。(3)中央银行买卖信用证券的数量。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就能使商业银行的上缴存款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扩大;反之反是。(4)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放款、贴现的松紧。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贷款者,如果它扩大

29、或放松对商业银行的放款、贴现,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也能够增加,基础货币扩大;反之反是。572.影响流通在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以中国为例)(1)公众收入增加和消费倾向;(2)物价变动状况;(3)经济发展和体制变动情况;(4)存款和现金比例的变化;(5)信用开展程度。58四、货币乘数乘数一词,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R.F.卡恩于1931年提出的,后被凯恩斯用来研究投资对总收入的倍增原理。概括地讲,乘数就是指某一经济变量的变动对另一经济变量的影响或比率。所谓货币乘数(Monetary Multiple),是指一定量的基础货币发挥作用的倍数。1.货币乘数原理59 由此得出M

30、sBm = 图10-4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关系图用图示,即货币乘数模型60 由于货币供给量在量上等于现金加银行存款;基础货币等于现金加存款准备金。 即Ms=C+D;B=C+R。其中,C现金;R存款准备金;D由R引起倍数增加的存款货币。因此,货币乘数公式可演化为: m 上式分子、分母均除以D,有: m 其中,C/D为现金比重,R/D为存款准备金率,可见影响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的因素非常复杂 。 61(1)法定存款比率(r)。在经济运行中,r 主要受三类因素影响: 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结构(S)。当定期存款比例高,则r 低;当活期存款比例高,则r 高; 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和处所。中央银行根据不同商业

31、银行在这些方面的差别,实行差别的r 政策。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当 放松,则r 低;当 紧缩,则r 高;当 平衡,则r 不变;PPPP622.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因素 在经济运行中,h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Y),应该说h是Y的递增函数; 非银行部门持有的机会成本(Pn),应该说h是Pn的递减函数; 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Fm),应该说h是Fm的递减函数; 其他非经济因素(u)。一般情况下,社会不稳定,h上升;社会稳定,h平稳。(2)现金比率(h)。所谓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中央银行现金负债(C)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D)之间的比例关

32、系。63在经济运行中,t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Y),应该说t是Y的递增函数; 持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Pt),应该说t是Pt的递减函数; 定期存款的利率(i),应该说t是i的递增函数。 (3)定期存款比率(t)。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负债与活期存款负债的比例关系。64在经济运行中,e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商业银行持有e的机会成本(Pe),应该说Pe是e的递减函数; 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代价(ie),应该说ie是e的递减函数; 非银行部门对现金的偏好(Ce),应该说Ce是e的递增函数;(4)超额准备比率(e)。所谓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

33、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实际持有的r 超过应当保留的r部分)与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65 非银行部门对定期存款的偏好(Te),应该说Te是e的递减函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即央行采取紧缩政策,e上升,相反,采取放松政策,e下降; 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传统(t ),应该说注重安全,则e 较多;t敢于冒险,e 较少。66(1)因素法:这一方法是根据计算公式,先求出影响货币乘数变化的诸因素数值,然后将这些数据填入计算公式后得出货币乘数。(2)倒推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存款准备率的倒数乘企业存款占银行各项存款和现金的比率等于整个货币的创造乘数算出。 3.货币乘

34、数的计算67 4关于货币创造中的央行发行收入与铸币税问题发行收入,又称铸币收入或“铸币税”;当钞票的发行代替了铸币铸造后,发行收入是指钞票面值与钞票发行成本的差额;从货币创造过程看,这一收入并非发行国银行单独占有;由此,用金属铸币税概念讨论现代钞票发行时代的铸币税,绝不能简单套用。68第五节 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三、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困难性和复杂性69指中央银行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中,所确定的最终目标(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降低失业率、稳定物价等),采取的有效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选择的具体调控对象(或中

35、间目标,即联系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金融目标,如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等),运用的各种调控形式(如通过金融市场、计划手段、法律手段等)。一、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以上诸部分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和相关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调控系统。依据世界各国的情况,货币供给宏观调控的一般模式如下图所示。少数国家和地区虽不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但这种宏观调控模式是客观存在的。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涵义70图示10-5货币供给的一般调控模式711.直接型。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在1979年以前的计划经济年代均采用直接型模式,如下图所示:图示10-6货币供给的直接型调控模式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的类型722.间接型。西方

36、资本主义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多采用这种模式,如下图所示:图示10-7货币供给的间接型调控模式73以上两种类型的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在终极目标确定、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手段、调控形式诸方面的差异可见下表:两种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模式比较743.过渡型。过渡型即由直接型调控模式向间接型过渡,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模式。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时期,有必要对宏观经济采取一些直接控制手段。但是,从长远看,货币供给宏观调控模式由直接型向间接型过渡已是必然趋势。75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1.调控主体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

37、如下图所示: 图示10-8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主体因素76 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三是货币供给量。见下图:图示10-9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基本因素2.基本因素77影响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如下图所示:图示10-10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若干金融变量 3.若干金融变量78综合上述三个层次的剖析,可将整个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各组成部分合为一体,如下图所示:图示10-11货币供给间接型调控总模型79三、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困难性和复杂性这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有直接的调控权,同时还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若干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