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微波绪论改20130220_第1页
华中科技大学微波绪论改20130220_第2页
华中科技大学微波绪论改20130220_第3页
华中科技大学微波绪论改20130220_第4页
华中科技大学微波绪论改2013022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微 波 技 术 基 础Email: 1绪论0.1 电磁波的实质与发展历程0.2 微波在电磁波谱中的位置0.3 微波的特点0.4 微波的应用20.1电磁波的实质与发展历程一.电磁波的产生与实质 波的产生是由物质的各部分振动造成的;如: 水波:是由于水分子的上下振动引起的 声波:是由于空气分子的来回振动引起的 电磁波是由电磁场的振动产生的(即电场和磁场的方向、大小的循环变化); 注:电磁波由于其“不可捉摸”而显得十分抽象; 30.1电磁波的实质与发展历程电场:是由带电物体(多余电子或失去电子)产生的; 磁场:是由于电荷的运动产生的; 电磁波实质是不断变化着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中的传播;40.1 电磁

2、波的产生及实质下图是导体周围某一确定时刻空间各点电磁场强度变化的图形(此犹如我们在某一瞬间拍摄下来的水面上各点水波的凹凸起伏图形一样)。5电磁场理论的学科内涵电磁场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应用领域 无线电技术的理论基础: 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 信息传输新器件和系统 信息获取新方法和技术6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电磁波的历史回顾一.电磁波的发展历程电、磁现象是大自然最重要的自然现象,也是最早被科学家们关心和研究的物理现象。19世纪以前,电、磁现象作为两个独立的物理现象被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正是由于这些研究为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中贡献最大的有富兰克林、伏打、安培、法拉第、高斯等科学家。7人类探索、开发

3、和利用电磁波的历史回顾1864年,麦克斯韦提出位移电流的新假设,用严谨的数学方式揭示了电场与磁场的内在联系, 以及它们所遵循的规侓-麦克斯韦方程,从而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电磁场理论。-经典电磁理论。1868年,麦克斯韦从他所建立的偏微分方程中推出电磁波来,科学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麦克斯韦(1831-1879) 8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电磁波的历史回顾1855年:开始致力于电磁学的研究1864年: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1873年:电磁通论著作完成1873年: 经典宏观电磁场理论建立9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电磁波的历史回顾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但却没有能通过亲手实验证实他的预言。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

4、兹透过闪烁的火花,第一次证实电磁波的存在。此后过了 不到7年时间,电磁波开始实际应用到通信领域。从此开始了电磁场和电磁波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时代。赫兹 (1857-1894)赫兹实验频率的单位Hz即以他的姓氏命名。10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电磁波的历史回顾20岁的马可尼偶然读到赫兹论述电磁波实验的文章,从而把兴趣全部转移到利用电磁波进行通信的实验上,立志实现无线电通信。1901年,他试验成功了在加拿大的纽芬兰与英国的昆沃尔之间、横跨大西洋3000公里的越洋无线电通信。从而使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成为20世纪的热门话题。开辟了人类应用无线电的新纪元。 马可尼成为1909年 的诺贝尔奖得主马可尼(1874-1

5、937)11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电磁波的历史回顾无线电报(telegraph) 1895年,马可尼进行了2.5公里无线电报传送 1896年,波波夫进行了250米的电报传送试验 1899年, 跨越英吉利海峡电报传送试验成功 1901年,跨越大西洋的3200公里的试验成功12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电磁波的历史回顾 有线电话 (telephone) 1876年, 美国科学家贝 尔在美国建国100周年 博览会上展示了他所发 明的有线电话。13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电磁波的历史回顾 广播 (broadcasting ) 1906年,美国费森登用50 KHz的发电机作发射机, 用微音器接入天线实现调 制,使大

6、西洋航船上的报 务员听到了广播播出的音乐。1919年第一个 定时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在英国建成14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电磁波的历史回顾电视 (television video ) 1884年,德国尼普科夫提出机 械扫描电视的设想,1927年, 英国贝尔德成功用电话线路把 图像从伦敦传至大西洋中的船上。兹沃霄金在 1923年和1924年相继发明了摄像管和显像管。 1931年,世界上第一个全电子电视系统出现。15在发现电磁波不到6年,利用电磁波的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无线电报(1894年)无线电广播(1906年)无线电导航(1911年)无线电话(1916年)16短波通信(1921年)无线电传真(

7、1923年)电视(1929年)微波通信(1933年)雷达(1935年)遥控、遥感、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射电天文学它们使整个世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70.2 微波在电磁波谱中的位置一、电磁波谱 电磁场的振动有快有慢,因此电磁波的频率有高有低,电磁波的频率十分宽广。根据不同频段(或波段)电磁波的不同特性和不同的适用场合,可以将电磁波划分成几个大的类别范围,即电磁波的频谱。 180.2 微波在电磁波谱中的位置图0-3 电磁波谱190.2 微波在电磁波谱中的位置微波波段的划分 长期以来,人们对微波范围内的电磁波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频率范围划分,并给予了相应的波段代号波段代号波段代号频率范围/GHz频率

8、范围/GHzUHF 0.3 1.12 Ka 26.540 L 1.121.7 Q 33 50LS 1.7 2.6 U 40 60S 2.6 3.95 M 50 75C 3.955.85 E 60 90XC 5.858.2 F 90 140波段代号波段代号频率范围/GH频率范围/GHUHF 0.3 1.12 Ka 26.540 L 11.7 Q 33 50LS 1.7 2.6 U 40 60S 2.6 3.95 M 50 75C 3.955.85 E 60 90XC 5.858.2 F 90 140微波波段的划分微波波段的划分200.2 微波在电磁波谱中的位置 THz波是指频率在(0.1-10)

9、THz(波长为300030微米)范围内的电磁波,THz=1012Hz。由波谱图可见,它在长波段与毫米波(亚毫米波)相重合,而在短波段,与红外线相重合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较为理想的THz源和相关检测系统,致使在电磁波谱中形成一段发展相对落后的“THz空白”( THz Gap) ,是有待开发利用的最后一个电磁窗口。210.2 微波在电磁波谱中的位置 另外,其它波段的波长为:红外线0.75mm 0.76um(远、中、近红外线的范围分别为0.75mm 15um,151.5um,1.50.76um;远红外线波段的一部分与亚毫米波段相重叠);紫外线(0.39 0.005um);X射线(0.00510-8

10、um);y射线(10-8um以下)。220.2 微波在电磁波谱中的位置 顾名思义“微波”是波长极短,频率极高的电磁波。在电磁波谱中是介于普通无线电波与红外线之间的波段。 因此,波长的长与短、频率的高与低都是相对的,在微波波段内部又可划分为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亚毫米波. 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其传播特性不同,适用场合也不同:230.2 微波在电磁波谱中的位置240.3 微波的特点 由所处的波长和频率决定,微波除了与普通无线电波具有共同点外,还有其本身的一些特点:一、微波具有似光特性 具有反射和视距传输的特性终端站甲终端站乙地面远距离微波通信 需要建中继站中继站250.3 微波的特点微波可通过抛物

11、天线定向辐射1.光波可以通过抛物面反射镜形成强烈的定向照射。2微波也可以通过尺寸很小的(1m左右)抛物天线形成很强的定向辐射。抛物天线发射电磁波的波束角约等于D-抛物面直径-为波长短波段的最短波长微波波长260.3 微波的特点 二、可以穿越电离层 普通无线电波会被高空的电离层所吸收或被反射回来;而微波由于存在大气“窗口”,则能穿过电离层至外层空间。无线电窗口: 在1-10GHz(千兆赫),20-30GHz,91GHz附近的微波受云雾,雨雪等的影响不大,可以较为容易地由地面向外层空间传播。这种现像称为”无线电窗口”或“大气窗口”。 因此利用这些窗口,我校微波遥感研究室研制了8mm、3mm微波辐射

12、计及其成像系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能力。270.3 微波的特点280.3 微波的特点三、频率高,频带宽、信息容量大290.3 微波的特点四、有一定的穿透性 可深入到物质内部,并与分子和原子产生相互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探测物质的内部结构。 另外,某些物质吸收微波后会产生热效应,可利用来对物质进行加热和烘干,如微波炉、工业上的食品加工处理等300.4 微波的应用 微波以上特点决定了在雷达、通信、遥感、医疗设备、以及军事国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10.4 微波的应用(一、雷达)320.4 微波的应用(一、雷达) 雷达(Radar)是无线电定位的简称(radio detection and

13、 ranging的缩写) YZ雷达监视屏tsDxH 微波雷达的突出优点是:能用较小的天线尺寸得到较窄的天线波束,外部噪声较低,全天候不受云层覆盖的影响.330.4 微波的应用(一、雷达)1922年,马可尼发表无线电波能检测物体的论文,是雷达最早的概念。雷达作为一种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1936年,英国设计警戒雷达投入了运行1938年,美国研制成第一部火炮控制雷达1940年,微波雷达的研制成为可能1944年,自动跟踪飞机的雷达研制成功1945年,显示运动目标的显示技术发明340.4 微波的应用(一、雷达)测速雷达孔径雷达探地雷达350.4 微波的应用(二、通信)演示 典型微波无

14、线通信线路示意图 中继站终端站枢纽站分路站包括天线接收,发射信号系统两条以上微波通信线路的汇接点360.4 微波的应用(二、通信)移动通信: 微波设备安装方便使用可靠,尤其近年来采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设备体积更小,功耗更低,可靠性更高,安装更方便,可使用在各种场合备受用户关注.我国移动通信(GSM)技术,频率为900MHz和1800MHz.370.4 微波的应用(二、通信)移动通信38i3G基站和移动站通信测试PDMA i3G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Test in motion39i3G All IP Mobile Communicati

15、on Network40卫星通信卫星通信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 1958年, 美国低轨“斯科尔”卫星发射成功1964年, 同步通信卫星实现了三大洲的通信1965年, 第一颗商用定点同步卫星投入运行1969年, 卫星通信经历10年发展终趋于成熟41GPS导航定位42北斗定位系统是我国建立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代由三颗卫星、地面控制中心、用户三部分组成。功能为定位, 通信和授时. 北斗二代为全地定位系统, 2011年完成系统组网,基本具备运行能力。2020年完成建设任务。 北斗定位系统430.4 微波的应用(二、通信) 近年来出现的无线网络备受关注,它采用微波

16、通信技术,把计算机(PC机)用无线网络连接起来构成无线传输网,它比有线连接更加灵活方便,计算机移动随心所欲。无线互联网44通信系统使用的微波电路PLL 频率合成器(PCB)45通信系统使用的微波电路微波(射频RF)功率放大器460.4 微波的应用(三、遥感)遥感技术是在一定距离以外感受、 探测和识别所需要研究的对象。微波遥感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通过微波传感器, 收集地面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 获得其特征信息, 并经过处理变成可以直接识别的信号或图像, 从而揭示被测目标的性质和变化规律。470.4 微波的应用(三、遥感)微波遥感系统的遥感器,可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所谓被动遥感,是

17、指遥感器直接接收目标的反射或散射信号; 而主动遥感是指利用人工辐射源向目标发射电磁波, 再接收由目标反射或散射的电磁波。 微波辐射计 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 都会有热辐射, 热辐射的波长范围从1m到1m左右, 而热辐射的功率主要取决于物体的温度和辐射率。微波辐射计就是测量物质在微波波段的电磁热辐射能量的高灵敏度接收机。48微波辐射计十厘米辐射计三厘米辐射计0.4 微波的应用(三、遥感)49微波辐射计八毫米辐射计三毫米辐射计0.4 微波的应用(三、遥感)50微波辐射计二厘米辐射计0.4 微波的应用(三、遥感)510.4 微波的应用(三、遥感)青岛海岸场景青岛海岸3mm辐射图像520.4 微

18、波的应用(三、遥感)地形光学图片3mm微波辐射图像53高分辨率微波辐射图像54高分辨率微波辐射图像55卫星地面测控站卫星对地遥感56卫星对地遥感图像中国雪深分布太湖蓝藻分布57卫星对地遥感图像海面石油泄露检查 58星载遥感设备嫦娥一号卫星海洋二号卫星590.4 微波的应用( 四、军事目标探测)掩埋金属目标探测(如地雷) 实时活体成像(分辩敌我) 600.4 微波的应用( 四、军事目标探测)末敏弹(攻击坦克)信号处理器610.4 微波的应用( 四、军事目标探测) 英国希思罗机场的(约94GHz)被动成像实验图,可分清楚飞机和建筑物等目标620.4 微波的应用( 四、军事目标探测)W波段T80坦克的成像 Ka波段(35GHz)F-16成像630.4 微波的应用( 四、军事目标探测)640.4 微波的应用( 五、反恐安检) 利用微波高频段(毫米波和THz)具有穿透物质的特性和较高的分辨率进行隐匿武器探测 650.4 微波的应用( 五、反恐安检)危险武器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