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已用)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已用)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已用)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已用)_第4页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已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地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报告 白帽中心学校 汪海坤 一、成员构成: 负责人: 汪海坤 其他成员: 汪 选 徐会明 汪仿伦 刘婷婷二、问题的提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接受式”教学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水平,教育呼唤改革。改革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要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长期以来,地理被习惯认为是“小科”,得不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但是进入21世纪,它

2、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如果没有地理,将会剥夺学生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对地图的认识,直至成人还是个地理盲。“地理教育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着比如“师主动传授,生被动接受”、“师重复教材内容,生模仿再现”等主要问题,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不能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地理课变成了“空中楼阁”。学生对地理缺乏热情和兴趣,更谈不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了。目前国内对中学地理探究性教学有很多疑惑。例如: 在地理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缺乏参照的模式,增加了探究性教学的难度;探究性教学耗费时间较多,目前在以高考为中心的教学安排的有限时间内,完成规定书本知识内容的教学都有一定的难度,要开

3、展探究性教学,难以得到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支持;探究性教学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但目前中学班级教学规模过大,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直接影响了探究性教学的效果;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增加了备课的内容,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常抱怨学生的探究活动难以发动,探究意识难以激发,教学常陷入“启而不发”的尴尬境地。三、理论探讨: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结构目标上的全面发展。针对传统地理教育提出了六个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

4、地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学生,面向生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面向社会”则要求地理课程要适应时代、社会的要求,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地理内容,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素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方式的不同,面对同一事物时获得的认识也不同,而学习方式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要想改变过去“灌输接受”式教学与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改变地理

5、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策略,实施探究性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双主”,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探究性教学的含义本课题组成员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探究性教学是以地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地理问题情境中,借助一定的信息,利用地理图表、地理案例等学习资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可以独立思考,也可协作讨论,进而通过探究学习,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的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

6、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探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和掌握,目的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书本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产生问题意识,鼓励并引导学生对已知地理知识进行一次“再发现”,从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一种“研究”的感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3、理论基础: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持探究性教学。学生学习是一个以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的主动建构过程,并且建构活动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具有社会性。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其次,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该“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

7、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这也是提倡探究性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个体现。第三, 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它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部过程。在教育目的上,终身教育不以获取知识作为主要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个人的发展上。它强调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强调教育方法的改革等,它为探究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四、研究目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以期能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真正体现出

8、新课程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要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整理总结和撰写论文,进一步丰富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内容。为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尤其是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实施提供案例、积累理论和经验。可以大面积提高学校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的同时,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快成长,并且形成鲜明的个性化教学特色,能开出较为新颖的地理教学示范课,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五、研究内容:(一)营造轻松活泼的探究性教学氛围地理课堂探究式学习需要依托相应的地理课程载体,需要通过提问、讨论、演示、评价等大家所熟悉的途径来完成,但对这些活动

9、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设置有价值的探究性提问、探究性讨论、探究性演示以及探究性评价来让地理课堂真正“动”起来是本课题研究的一大内容。(二)构建新型中学地理课堂探究性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强调教师讲授、教材使用、对重要概念进行反复深入的讲解,常常出现“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尴尬的局面,“讲解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面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显然力不从心,教育的发展要求改变这种旧的教学模式,施行探究性教学模式。本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新课程蕴涵的基本理念,分析探究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内涵,以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为基础,研究如何来构建新型的中学地理课堂探究性

10、教学模式和实施的具体策略,并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意义和效果,并给出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三)对中学地理课堂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与意见。坚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中学地理学科教育的实际出发,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探讨通过探究式学习,落实“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实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中。作为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还不成熟,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探究模式,仍需不断探索。因此,探究式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与完善。在实施过程中面对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找出相应的对

11、策和措施。六、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可以更加深刻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可以积累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和完善相应的理念。实践意义:在学校、区以及市推广中学地理课程探究性教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化水平,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七、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阅读大量关于探究性教学文献资料,分析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对探究性教学的论文专著,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2、行动研究法:经常性地召开课题组研究会议,进行专题性地研究讨论与学习,总结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拟订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积极创造条件与校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请有关教科研专家或领导进行指导。3、调查研究法:调查当前学校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并通过一些教师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剖,来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研究中所取得的经验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揭示其规律,创设灵活的地理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最后用来指导实践。八、研究步骤:1、课题前期准备阶段:2007年3月前 主要参与者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调查,主持人写出课题设计报告。2、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8年06月(1)第一阶段:2007年3月2007年12月课题开题,进行现状调查,总结主要问题,写出调查报告,主要参与者广泛查阅资料,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