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电子版题库_第1页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电子版题库_第2页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电子版题库_第3页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电子版题库_第4页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电子版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电子版题库1.关于典型调查,错误的一项为( )。A.又称案例调查B.是指有目的地选定典型的人,典型的单位调查C.有利于对事物特征作深入了解D.典型调查遵循随机抽样原则E.不能用于估计总体参数【答案】:D【解析】:ABC三项,典型调查又称案例调查,是指有目的地选定典型的人、典型的观察单位进行调查,由于典型案例数较少,所以可以对事物特征作深入了解。DE两项,典型调查采用的是非随机抽样,不能作统计推断,也不能用于估计总体参数。2.某地成年男子红细胞普查结果为:均数为480万/mm3,标准差为41.0万/mm3,随机抽取10名男子,测得红细胞均数为400万/mm3,标

2、准误50万/mm3,那么标准误反映的是( )。A.抽样误差B.总体均数不同C.随机误差D.个体差异E.以上均不正确【答案】:A【解析】:标准误即均值的标准差,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说明了样本均值的变异程度。3.研究者欲描述某指标随另一连续型变量变化的速度快慢,宜绘制( )。A.圆图B.直方图C.散点图D.复式条图E.半对数线图【答案】:E【解析】:A项,圆图适用于描述分类变量各类别所占的构成比。B项,直方图用于描述定量变量的频数分布。C项,散点图以直角坐标上点的密集程度和趋势来表示两个定量变量间的数量关系。D项,复式条图适于分析、比较独立的或离散型变量的多个组或多个类别的统计指标。E项,半对数

3、线图适用于描述某指标随另一连续型数值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趋势,特别适用于不同指标或相同指标不同组别的变化速度的比较。4.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是指( )。A.疾病、伤害、健康B.患者、非患者、一般人群C.传染病、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D.死亡、患病、健康E.疾病、健康、突发事件【答案】:A【解析】: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限于传染病,而是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5.我国现行的死亡分类为( )。A.采用ICD-10的原则B.据我国情况而制定C.按临床诊断进行死因分类D.无统一标准E.以上均不对【答案】:A【解析】:我国卫生部于2002年发文要求在全国推广使用ICD-10

4、,并建议用ICD-10第2版。6.(共用备选答案)A.点估计B.区间估计C.假设检验D.医学参考值范围E.均数的标准误(1)随机抽取某市10岁女孩100名,测得其体重均数为35kg,若以一定概率估计该市10岁女孩体重的总体均数所在范围,需进行( )。【答案】:B【解析】: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即按一定的概率100(1)%估计总体均数的所在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或可信区间。(2)欲评价某市某6岁男童的身高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可依据( )。【答案】:D【解析】:医学参考值范围是指大多数“正常人”的人体形态、功能和代谢产物等各种生理及生化指标的波动范围,可判断观察对象的某项指标是否正常。7.下列不是HA

5、V主要传播因素的是( )。A.受污染的食品B.被污染的水C.血液D.食用被污染的水生动植物E.接触被污染的物体【答案】:C【解析】:甲型肝炎(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由于甲型肝炎病毒血症持续时间短,因此血液不是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8.(共用备选答案)A.入院率偏倚B.奈曼偏倚C.检出症候偏倚D.无应答偏移E.回忆偏倚(1)选择现患病例为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易发生( )。【答案】:B【解析】: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又称奈曼偏倚。如果调查对象选自现患病例,即存活病例,所得到的信息中,很多信息可能只与存活有关,而未必与该病的发病有关,从而高估了某些暴露因素的病因作用。另一种情况是,某病的

6、幸存者改变了生活习惯,从而降低了某个危险因素的水平,或当他们被调查时夸大或缩小了病前生活习惯上的某些特征,导致某一因素与疾病的关联误差。调查时明确规定纳入标准为新发病例,可减少偏倚程度。(2)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最常见的选择偏倚是( )。【答案】:A【解析】:入院率偏倚也称Berkson偏倚。当利用医院病人作为病例和对照时,由于对照是医院的某一部分病人,而不是全体目标人群的一个随机样本;又由于病例只是该医院或某些医院的特定病例,因为病人对医院及医院对病人双方都有选择性,所以作为病例组的病例也不是全体病人的随机样本,因而难免产生偏倚,特别是因为各种疾病的入院率不同导致病例组与对照组某些特

7、征上的系统差异。设计阶段宜尽量随机选择研究对象或在多个医院选择对象可减少入院率偏倚。(3)电话或信函调查,易发生( )。【答案】:D【解析】:调查对象不合作或因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参加调查从而降低了应答率,此种现象称为无应答偏倚。对于电话或信函调查,调查对象很容易产生无应答,从而造成偏倚。(4)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某因素的存在可提高其相应疾病的检出率,则可发生( )。【答案】:C【解析】:检出症候偏倚也称暴露偏倚。病人常因某些与致病无关的症状就医,从而提高了早期病例的检出率,致使过高地估计了暴露程度而产生的系统误差。如果在收集的病例中同时包括早、中、晚期病人,则检出病例中此类暴露的比例会趋于正常

8、,偏倚因此可得到纠正。(5)进行一次膳食与高血压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最常见的信息偏倚是( )。【答案】:E【解析】:信息偏倚,又称观察偏倚或测量偏倚,是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的方法有缺陷造成的系统误差,包括回忆偏倚、混杂偏倚与调查偏倚。病例对照研究主要是调查研究对象既往的暴露情况,由于被调查者记忆失真或不完整造成的系统误差称为回忆偏倚。回忆偏倚的产生与调查时间和事件发生时间的间隔长短、事件的重要性、被调查者的构成以及询问技术有关。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回忆误差可能不一样,病例组的记忆可能较为准确,但也可能容易提供一些自认为与疾病有关的暴露但实际不真实的情况。充分利用客观的记录资料,以

9、及选择不易为人们所忘记的重要指标做调查,并重视问卷的提问方式和调查技巧,有助于减少回忆偏倚。9.下列有关甲型肝炎的论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未发现慢性带菌者B.潜伏期末已有传染性C.呈周期性D.无季节性E.感染早期即可测出抗甲型肝炎抗原的抗体【答案】:D【解析】:甲肝全年均有发病,但有一定的季节性。温带地区甲肝发病高峰多在秋末冬初,而热带地区则在雨季。10.为比较工人、干部中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别,最适合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为( )。A.生态学研究B.现况研究C.病例对照研究D.队列研究E.社区试验研究【答案】:B【解析】:现况研究是指在特定的时点或期间对某一人群进行调查,所得到的频率指标

10、一般为特定时间内调查群体的患病频率,故也称之为患病率研究。根据题干信息,以比较工人、干部中高血压患病率的差别为目的,最适合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为现况研究。11.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母为( )。A.麻疹易感儿数B.麻疹疫苗接种后阳转人数C.麻疹疫苗接种人数D.麻疹患儿数E.接受血清学检查的患儿数【答案】:C【解析】:阳转率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阳转人数/麻疹疫苗接种人数。12.关于t检验与方差分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当比较样本为两组以上时,只用t检验B.当比较样本为两组以上时,只能用F检验C.t检验与方差分析均要求资料具有正态性D.配伍组比较的方差分析

11、是配对比较t检验的推广E.成组设计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是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的推广【答案】:A【解析】:AB两项,t检验可用于配对或两独立样本的均数比较,但当比较样本为两组以上时,根据数据类型可选择秩和检验或者方差分析,不能采用t检验。C项,t检验与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是:随机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的总体。DE两项,配伍组比较的方差分析是配对比较t检验的推广,成组设计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是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的推广,其中Ft2。13.评价某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危害的程度常使用( )。A.PARB.RRC.ARD.AR%E.OR【答案】:A【解析】:A项,PAR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

12、于暴露的部分,说明暴露对一个具体人群的危害程度。B项,RR通常包括了危险度比或率比,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C项,AR即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D项,AR%为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E项,OR为比值比,其含义与RR值类似。14.两组数据中的每个变量值减去同一常数后作两个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 )。A.t值变小B.t值变大C.t值不变D.t值变小或变大E.t值为0【答案】:C15.流行病学实验的定义是( )。A.将人群按暴露情况分为两组,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

13、比较两组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研究方法B.将人群按疾病有无分为两组,调查其既往暴露于某个(些)危险因素的情况及程度,以判断暴露因子与某病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研究方法C.将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组的人群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措施效果的研究方法D.利用已有资料或对特征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展现出来的研究方法E.以上均不是【答案】:C【解析】:流行病学实验是将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组的人群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

14、的结果,以判断措施效果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前瞻性;随机分组;施加干预措施。16.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除外( )。A.同义突变B.错义突变C.无义突变D.终止密码突变E.染色体畸变【答案】:E【解析】:碱基置换指DNA链上的某个碱基被其他碱基所取代,形成错误配对,下一次正常复制后引起DNA碱基序列异常。碱基置换的后果取决于是否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引起编码氨基酸的错误。碱基置换可以形成错义突变、同义突变、无义突变和终止密码突变等。17.病死率的定义是( )。A.某人群中死于某病的患者频率B.每10万人口中因某病死亡的频率C.患某病的住院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D.一定时期内,患

15、某病的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值E.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答案】:D【解析】: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患者的比例,表示某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危险性。它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反映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18.关于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原型或经代谢活化后具有DNA反应活性B.绝大部分的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原型或经代谢活化后为亲电子剂C.其原型或经代谢活化后具有致突变性D.有可检测的阈剂量E.作用一般是不可逆的【答案】:D【解析】:遗传毒性致癌物的特点为:具有致突变性;致瘤性有剂量依赖性;理论上无阈值。19.说明某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

16、化趋势可用( )。A.直条图B.普通线图C.半对数线图D.直方图E.百分条图【答案】:B【解析】:A项,直条图用来描述离散型定量变量或定性变量的频率分布,也可用于表示相互独立指标的数值。B项,普通线图可表示事物随时间变化的趋势。C项,半对数线图表示事物的变化速度。D项,直方图用来描述连续型定量变量频数或频率的分布。E项,百分条图用来说明某一事物的内部构成情况。20.特殊毒性不包括( )。A.致突变B.急性毒性C.致癌D.致畸E.生殖毒性【答案】:B【解析】:特殊毒性包括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和生殖毒性。急性毒性属于一般毒性。21.统计推断包括的两个重要方面是( )。A.统计量与参数B.统计量与

17、假设检验C.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D.参数估计与统计预测E.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答案】:C【解析】:统计推断包括:参数估计,是指利用样本对总体的参数大小进行估计,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假设检验,是指利用小概率反证法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包括t检验、z检验等。22.下列关于方差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A.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变异进行分解B.方差分析直接将SS进行分解C.方差分析直接将进行分解D.方差分析直接将MS进行分解E.方差分析直接将总变异进行分解【答案】:D【解析】: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把全部观察值间的变异按设计和需要分解成两个或多个部分,然后将各影响因素产生的变异与随机误差进行比较,以判断

18、各部分的变异与随机误差相比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用离均差平方和(SS)表示各部分的变异,在分解离均差平方和的同时也将相应的自由度()进行了分解。23.(共用题干)在一项关于吸烟与膀胱癌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发现男性吸烟者膀胱癌发病率为48.0/10万,不吸烟者为24.0/10万。(1)吸烟与膀胱癌关系的相对危险度为( )。A.48.0/10万B.0.5C.24.0/10万D.2.0E.无法计算【答案】:D【解析】: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疾病频率与非暴露组疾病频率之比,代入数据得48.0/10万24.0/10万2.0。(2)吸烟与膀胱癌关系的归因危险度为( )。A.48.0/10万B.0.5C.

19、24.0/10万D.2.0E.无法计算【答案】:C【解析】:归因危险度为暴露组疾病频率与非暴露组疾病频率之差,代入数据得48.0/10万24.0/10万24.0/10万。(3)吸烟与膀胱癌关系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为( )。A.48.0/10万B.0.5C.24.0/10万D.2.0E.无法计算【答案】:E【解析】: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为:(一般人群疾病率非暴露组疾病频率)一般人群疾病频率100%,题干中未提供一般人群膀胱癌的发病率,故无法计算。24.双盲法的具体内容是( )。A.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了解自己所属组别B.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不了解自己所属组别C.研究对象不了解自己所属组别,观察者也不知

20、道研究对象所属组别D.研究对象及观察者均了解研究对象所属组别E.以上均不是【答案】:C【解析】:双盲法中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去除人(包括研究对象、观察者)的主观心理因素对研究结果产生的某些干扰作用。25.关于直条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以等宽直条表示独立指标数值大小B.可用复式直条图比较不同年份的不同指标C.纵轴尺度必须从0开始D.被比较的指标可不按大小排列E.间隙的宽度为直条的一半或相等【答案】:D【解析】:ACE三项,直条图可用于定量及定性资料,直条图中用等宽直条表示独立指标的大小,直条图的纵坐标必须从0点开始,一半为等间距,间隙

21、的宽度为直条的一半或相等,中间不能折断,否则会改变各直条长短的比例。B项,直条图分为单式直条图和复式直条图,可用复式直条图比较不同年份的不同指标,直条图所表示的类别应有图例说明。D项,对于有大小之分的等级资料,在绘制直条图时原则上应按照等级由小到大排列。26.(共用备选答案)A.代谢活化成终致癌物过程的中间代谢产物B.不经代谢活化即有致癌活性的物质C.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癌活性的物质D.兼有引发(启动)、促长、进展作用的物质E.经代谢转化最后产生的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1)直接致癌物是指( )。【答案】:B【解析】:直接致癌物是指化学物不需要经过体内的代谢转化,而直接可以促进细胞出现恶性转化,形

22、成肿瘤的物质。例如:烷基、芳香基环氧化物、内酯等。(2)完全致癌物是指( )。【答案】:D【解析】:化学物的致癌过程有三个阶段:引发、促长和进展。在任何一个阶段发挥作用的物质都是致癌物,如果一个物质在所有的三个阶段都可以发挥作用,那么这样的物质称为完全致癌物。例如:苯并(a)芘和黄曲霉毒素B1。(3)近致癌物是指( )。【答案】:A【解析】:在间接致癌物于体内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癌物。例如:2-乙酰氨基芴在体内转化过程中生成的2-氨基芴和N-羟基-AF。(4)终致癌物是指( )。【答案】:E【解析】:在间接致癌物于体内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具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

23、物称为终致癌物。例如:N-亚硝胺经转化生成的亚硝酰胺为终致癌物。(5)间接致癌物是指( )。【答案】:C【解析】:本身没有致癌活性,需经过、相反应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活性的致癌物称为前致癌物或间接致癌物。例如:多环芳烃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等27.(共用备选答案)A.-丙烯内酯B.-萘胺C.镍D.佛波酯E.己烯雌酚(1)间接致癌物是( )。【答案】:B【解析】:-萘胺与苯并(a)芘等致癌物在体外致突变研究中,只有存在S9混合液的情况下,才具有致突变性,表明这几种物质的致突变性是由代谢产物引起的。把需要在体内代谢转化才具有致癌性的物质称为间接致癌物。(2)促长剂是( )。【答案】:D【解析】:促长剂

24、本身不能诱发肿瘤,只有作用于引发细胞才表现其致癌活性,故促长剂可增强遗传毒性致癌物的致癌作用。在使用煤焦油涂抹皮肤后,再重复使用佛波酯涂抹,会促进肿瘤发生率增加、肿瘤数目增多、肿瘤潜伏期变短,因此佛波酯为促长剂。28.下列有关断裂剂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A.大多数化学断裂剂只能诱发DNA单链断裂,称为拟紫外线断裂剂B.少数化学断裂剂可诱发DNA双链断裂,称为拟放射性断裂剂C.拟紫外线断裂剂的作用必须经过S期复制,才能表现出来D.拟放射性断裂剂又称为S期不依赖断裂剂E.拟放射性断裂剂在G2期发生作用,在中期表现染色体型畸变【答案】:E【解析】:能引起染色体畸变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断裂剂。拟放射

25、性断裂剂可引起DNA双链断裂,如作用于细胞在G1期或G0期,经S期复制到中期可表现染色体型畸变,若作用于S期复制后及G2期,在中期则出现染色单体型畸变。拟紫外线断裂剂只能诱发DNA单链断裂,其作用结果必须经过S期之后才显现出来,所以又称为S期依赖断裂剂。29.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 )。A.传播途径的特点,对人群采取的防治措施B.传染源的存在时间和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C.传染源数量的多少及其活动范围D.人群中易感者的比例,传染源的数量,预防措施的效果E.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答案】:B【解析】: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

26、为疫源地。疫源地的范围大小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因病种而异,传染源的活动范围越大,周围易感者比例越高,疫源地的范围也越大。30.用直方面积表示各组段的频率的统计图为( )。A.直条图B.直方图C.线图D.半对数线图E.百分条图【答案】:B【解析】:B项,直方图主要用于描述连续型定量变量的频率分布,其横坐标表示定量变量的组段,纵坐标表示个组段变量值所占的频率密度(频率/组距),所以直方图的各个直条面积表示各组段的频率,频率密度组距频率。A项,直条图用于描述离散型定量变量或定性变量的频率分布,也可用于表示相互独立指标的数值。CD两项,线图中普通线图可用于表示事

27、物的变化趋势,半对数线图可用于表示事物的变化速度。E项,百分条图用于描述某事物内各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例。31.RC表2检验理论值的计算公式为( )。A.TRC(nCnR)/nB.TRC(nCn)/nRC.TRC(nCnR)/nD.TRC(nCn)/nCE.以上都不是【答案】:C【解析】:2检验由于总体分布未知,用样本联合计算的频率分布作为总体分布的近似,所以TRC(nCnR)/n,nC为每行的合计数值,nR为每列的合计数值,n为总例数。32.散点呈直线趋势,当x增加y减小时,可初步判断两变量为( )。A.正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不相关D.还不能确定E.非线性关系【答案】:B【解析】:x增加

28、y减小,可初步判断x与y的相关系数r0,x与y呈负相关。33.同种动物接触毒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A.静脉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经口经皮B.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C.静脉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经皮经口D.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E.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经皮经口【答案】:D【解析】:化学毒物经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其吸收入血的速度和生物利用率不同。一般认为,同种动物接触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效应大小的顺序是: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经口经皮。34.在同一总体中抽样,随着样本含量n的增大( )。A.样本率也增大B.样本率缩小C.率的标准误p也增大D.

29、率的标准误p缩小E.率的标准误p不变【答案】:D35.毒物的生物半减期是指( )。A.毒物被机体吸收一半所需的时间B.毒物在血浆中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C.毒物被肾排泄一半所需的时间D.毒物被代谢一半所需的时间E.毒物的毒性作用强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答案】:B【解析】:生物半减期是指化学毒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凡体内过程属于一级速率的化学毒物,其半减期为恒定值。36.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主要是( )。A.确定化合物的最高耐受剂量B.确定化合物外推到人的安全系数C.确定化合物的最高容许浓度D.确定化合物的慢性毒性的阈剂量E.确定化合物的慢性毒性阈剂量及无有害作用剂量【答案】:E【解析

30、】: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确定外来化合物的毒性下限,即长期接触该化合物可以引起机体危害的阈剂量和无作用剂量。为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性评价与制定人接触该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提供毒理学依据,如最高容许浓度和每日容许摄入量等。37.下列不属于疫源地消灭条件的是( )。A.患者已经离开疫源地或不再排出病原体B.对病人家居环境实施终末消毒C.对疫源地实施终末消毒D.对疫源地连续观察了平均潜伏期未发现新患者E.对疫源地连续观察了一个最长潜伏期未发现新患者【答案】:D【解析】:疫源地消灭的三个条件是: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的病原体(治愈);杀灭或清除了传染源排到外环境中的病原体;所有易感接触者经

31、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而无新病例出现或证明未受感染。D项,对疫源地连续观察了平均潜伏期未发现新患者不属于疫源地消灭条件,把平均潜伏期改为最长潜伏期即为疫源地消灭条件。38.与传染病流行过程关系不大的因素是( )。A.病原体的传染性和致病性B.传播途径C.个人的免疫力D.人群易感性E.环境卫生状况【答案】:C【解析】:ABD三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传播的群体现象,与三个环节有关:传染源(病原体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环节本身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都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C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强调的是群

32、体的概念,单提及个体免疫力,对群体是否发生关系不大,故个人的免疫力与传染病流行过程关系不大。E项,环境卫生状况属于自然因素,可以影响传染病的流行过程。39.约登指数愈大,则( )。A.特异度愈大B.灵敏度愈大C.真实性愈大D.可靠性愈大E.收益愈大【答案】:C【解析】:正确指数也称约登指数,是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1,表示筛检方法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力。正确指数的范围在01之间。指数越大,其真实性越高。40.弱碱性外源化合物在酸性尿液中( )。A.解离型增加,再吸收增加,排泄慢B.解离型增加,再吸收减少,排泄快C.非解离型增加,再吸收增加,排泄快D.非解离型增加,再吸收增加,排泄慢E.解

33、离型增加,再吸收增加,排泄快【答案】:B【解析】:弱酸、弱碱性物质的排泄取决于尿液的pH。在生理条件下,尿液的pH为66.5,一般要低于血浆pH,有利于弱酸性物质的排泄。弱酸或弱碱性有机物只有在非离子态时,才易于吸收。若呈离子态的比例较高,则易溶于水,再吸收减少,且易随尿液排出。41.下面有关假设检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检验假设又称无效假设,用H0表示B.备择假设用符号H1表示C.H1是从反证法角度提出的D.H0、H1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对立E.H0、H1都是根据统计推断的目的而提出的对总体特征的假设【答案】:C【解析】:C项,零假设(H0)是从反证法角度提出的,H1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结果,

34、通过推翻H0得到H1。ABDE四项,H0为检验假设又称无效假设,H1为备择假设,H0设定检验统计量之间没有差异,H1设定检验统计量之间存在差异,对同一统计量进行假设,所以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42.以下关于正态分布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正态分布为左右对称分布B.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中,决定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决定曲线是“胖”还是“瘦”C.正态分布曲线均在横轴上方,在处最高D.标准正态分布是正态分布确定两个参数后的一个特例E.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分布有一定规律【答案】:B【解析】:B项,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位置参数和形态参数,其中决定曲线向左或右移动,决定曲线的“胖”与“瘦”。A

35、C两项,正态分布曲线关于直线X左右对称,且在X时正态分布曲线取得最大值。D项,标准正态分布中0,1。E项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为1,且具有一定规律。43.2000年在某镇新诊断200例高血压患者,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人,年初该镇有800名高血压患者,在这一年中有40人死于高血压,2000年该镇高血压( )。A.年初患病率是800(9500800)B.期间患病率是(200800)10000C.发病率是20010000D.病死率是4010000E.死亡率是40(200800)【答案】:B【解析】:A项,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故年初患病率是

36、8009500。B项,期间患病率是(200800)(950010500)/2(200800)10000。C项,发病率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故发病率是200(10000800)。D项,病死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故病死率为40(800200)。E项,死亡率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为40(950010500)/24010000。44.下列关于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探讨亚慢性毒性的阈剂量B.确定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水平C.为慢性毒性试验提供剂量设计依据D.为慢性毒性试验提供

37、检测指标依据E.确定受试物的最低致死剂量【答案】:E【解析】: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试验目的包括:探讨在亚慢性染毒条件下,受试物的毒作用性质、特点及靶器官,为慢性毒性试验筛选适宜观察指标;研究受试物的亚慢性毒性剂量-反应关系,基本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估计长期接触受试物的危险性,为制定其安全限量标准提供参考资料。E项,确定受试物的最低致死剂量属于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45.关于等级相关,不正确的是( )。A.当总体的分布类型未知时可用等级相关B.当原始数据为等级资料时可用等级相关C.当两变量不服从

38、正态分布时可用等级相关D.等级相关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资料E.当相关秩次较多时,可用校正等级相关系数【答案】:D【解析】:ABCD四项,等级相关一般用于分布未知的资料、等级资料、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资料,对于满足条件的定量资料需要使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E项,当相关秩次较多时,会影响计算结果,可用校正等级相关系数。46.相对数应用中易犯的错误是( )。A.将构成比当作率B.将率当作构成比C.将率当作相对比D.将构成比当作相对比E.以上都不对【答案】:A【解析】:应用相对数时要注意不要混淆构成比和率。构成比反映某事物内部各部分占全部的比重;率反映了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一般来说,同一事物内部各

39、部分的多个构成比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其他各部分构成比也必然发生变化,而率不会。47.试验的特异度愈高,则( )。A.阳性预测值愈高B.阳性预测值愈低C.阴性预测值愈高D.灵敏度无变化E.灵敏度愈高【答案】:A【解析】:一般在患病率不变的情况下,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阴性预测值越低;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阳性预测值越低。48.最大无作用剂量是( )。A.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B.阈剂量C.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D.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E.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答案】:D【解析】: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是在规定的暴

40、露条件下,某种物质不引起机体出现可检测到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NOAEL是评价外源化学物毒作用与制定安全限值的重要依据。49.(共用题干)某县有20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60%,现欲对40岁以上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进行调查。(1)本调查研究的总体应为该县所有的( )。A.居民B.农村居民C.城镇居民D.40岁以上居民E.40岁以上农村居民【答案】:E【解析】:对于调查研究,可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调查总体、调查对象和基本调查单位。本题的调查目的是了解某县40岁以上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故调查总体应为该县所有40岁以上农村居民。(2)欲进行上述调查研究,较适宜的调查方法为( )。A.普查B.典型

41、调查C.单纯随机抽样D.系统抽样E.整群抽样【答案】:E【解析】:该县有20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60%,即农村人口约有12万人,属于较大人群,不宜普查,要了解该县40岁以上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宜采用抽样调查。对于较大人群的抽样调查,单纯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实施均较困难,适宜的调查方法是整群抽样,以便于组织调查,节省经费,容易控制调查质量。(3)关于此调查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能人为施加干预措施B.调查指标要精选,尽量用客观、灵敏、精确的定量指标C.调查项目中不能包括调查对象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D.调查可为直接观察法和直接采访法相结合E.正式调查前需要对调查员进行培训

42、【答案】:C【解析】:调查对象的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等不会直接用于分析,但应作为备查项目,用于核查、填补和更正数据。50.在人类生态学上,疾病发生的三大要素是( )。A.患者、潜在性患者、健康者B.感受性、传播途径、传染源C.宿主、环境、致病因子D.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E.遗传、营养、身体锻炼【答案】:C【解析】: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强调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是疾病发生的三要素。当三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人体保持健康;一旦其中某要素发生变化,三者失去平衡,就将导致疾病。51.若决定系数为0.81,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变量间回归关系的强度较大B.散点图中全部的观察点都排列在

43、一条回归线上C.Y的总变异中有81%是由于X的改变而产生的D.相关系数的绝对值r0.9E.决定系数等于相关系数的平方【答案】:B【解析】:AC两项,决定系数R2是指总回归平方和与总离均差平方和之比,R2SS回/SS总,它反映了回归贡献的相对程度,即在因变量Y的总变异中X对Y的总回归系数所能解释的比例,即Y的总变异中有81%是由于X的改变而产生的,同时说明了两变量间回归关系的强度较大。B项,决定系数为0.81时,说明总变异中可由X与Y的回归关系解释的部分占81%,但回归关系不能解释全部的变异,|r|0.9,散点图中观察点不会全部都落在回归直线上。DE两项,决定系数等于相关系数的平方,所以R20.

44、81时,|r|0.9。52.外来化合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 )。A.外来化合物毒作用发生的快慢B.外来化合物的毒作用性质C.外来化合物毒作用持续时间D.外来化合物的代谢解毒E.外来化合物的代谢活化【答案】:C【解析】:若外来化合物的脂溶性较强,经胆汁排出后可被重新吸收并进入肝,形成肠肝循环,致使化学毒物的生物半减期与毒效应持续时间延长。53.下列过程与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有关,除了( )。A.化合物的吸收B.化合物在体内的分布C.化合物的异构转化D.化合物的代谢E.化合物的排泄【答案】:C【解析】:脂/水分配系数指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脂/水分配系数影响化学毒物透过生物膜的能力及其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代谢转化过程。其中生物转运包括吸收、分布和排泄。54.大部分刺激性气体的联合作用方式为( )。A.拮抗作用B.相加作用C.协同作用D.独立作用E.增效作用【答案】:B【解析】:两种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