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自考00322行政史精讲_第1页
好好学习自考00322行政史精讲_第2页
好好学习自考00322行政史精讲_第3页
好好学习自考00322行政史精讲_第4页
好好学习自考00322行政史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测表第二章第一节的行政管理的行政体制一、制度(P94)1.尊号的至尊性和独占性主义制度是以为的制度。【1804 单】【1504 单】2.的主要内容【1810 简】(1)最高权,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最高军事权。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最高人事权。二、宰相制度及其变迁(P94)(一)丞相制(P95)丞相制是西汉初年的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独相制。(二)中外朝制(P95)时期在组织机构上蓄意分割相权,其方式就是实行中外朝制,以【1904 单】【1410 单】相权。中外朝制是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系统。:由宫廷侍从官组成,军国大事由外朝:以丞相为首(三)三

2、公宰相制(P95)【重点 10】先交内廷议决,掌握国家政务的决策权。1.三公宰相制【1310 名】【1704 名】【1404 单】到时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负责。(四)尚书台(P96)东汉初年,建立起庞大的尚书机构,并正式称尚书台。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国家行政机关,三公仅是名义上的宰相而已。三、(P96)1【1704 单】职能机构的长官称卿。体制的形成2.制度促进君主(1)九卿虽名义上隶属三公,但三公。诏令可以直达九卿,九卿上奏的表章也无需通过序号重点理解程度掌握程度10三公宰相制11王国制12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13集议14左郡县15九品中正制16唐朝对隋朝

3、制度进一步调整的内容17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制(2)九卿在实际行政运行中职务与实际职责会出现很大差别,制度也体现出君主的,即不同相互制约,以保证效忠。四、相府诸曹与尚书台诸曹(一)相府诸曹(P96)1.相府诸曹的设置作为国家进行,诸曹长官的主要掌管宫廷事务,社会的管理则由丞相辟除诸在地位上远远低于。2.相府诸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分工的差异(P97)(二)尚书台诸曹(P97)尚书台诸曹的设置尚书台分曹理事制度与相府诸曹理事制度的异同(1)所掌职事不同,六书基本囊括了政务,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三公府诸曹职能。,其演化的趋势就是隋唐六部二十四司分掌(2)体制不同,诸国家政务的体制。书已是的公职第

4、二节地方的行政体制六国后,分封制,实行郡县制。(P98)【1710 单】2.州变为行政区的影响(P99)州权的上升使国家行政重心由移向地方,造成干弱枝强、内轻外重的形势,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的要求,这种形势直到隋唐时期才得以扭转。州刺史州牧设立时设立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1610 单】东汉,正式改刺史为州牧职权监察地方行政长官职权区别主要表现1.事权监督郡国守相拥有更大的监察权,而且拥有一州之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大权2.行政组织居无定处,年终回京奏事,且无固定掾属初具规模,主要属官有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方面相府诸曹隋唐六部地位仅是丞相的机构主要行政,六部尚书是朝廷命官,地位崇高分工

5、协助丞相处理公务处理、执行政务上拥有一定的权机构设置因社会需要、机关结构调整以及主官不同而发生变化相对稳定二、郡县制度与王国(一)郡(P99)制在时期,郡是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郡长官称守或太守,全面管理一郡军事、经济、文化和司法,拥有地方重权。【1904 单】【1604 单】【1310 单】郡太守下的两类属官:郡守的职权:执掌一郡郡府的分曹理事制度,属吏大权;有自辟属吏的权力。4.为诸卿。管理体制的特殊性:较一般郡守位高权重,有资格参加朝议,政绩卓越者可入选(二)县(P99)1.县令的职掌依据法律维持地方治安。组织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用儒家礼教教化人民。2.县长官下的两类属官(1):丞、尉等,由

6、。(2)属吏:由县令长自行辟除,分(三)王国制(P100)【重点 11】掾。采取的“抑损诸侯,减黜其官”的措施要点:【1710 简】【1410 简】1.诸侯王不得享有治权,了诸侯王在封国内的行,仅能封地的租税。2.减损王国官吏的数量和地位,改变了王国与在体制上的对等地位。3.将王国官吏的收归。(四)制(P100)西汉初年,一些功臣被封为,其食封的领地称。【1704 单】三、乡官的设置和职能(P100)三老:掌教化啬夫:主管一乡之行政事务,主要是处理民事纠纷和征调赋役游徼:主管乡中治安,是县廷的属吏。四、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P101)【论】【论】【重点】.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2

7、.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保持内部原有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方式。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持节领护官。第三节的行政决策(P102)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一、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决策方面尚未达到1.的程度。2.西汉初年,也不。批准。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实际上的执政者。3.之后,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决策者。(一)决策信息的获取方式(二)决策方式会议制度的内容(P102)1.集议【1804 名】【1504 名】【1310 单】【重点 13】(1)含义:集议

8、是群臣国事以备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2)集议的事项多系军国大事,上至将军、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下至博士、均可参加,通过集(3)组织方式:由2.商议商议一般在内廷举行,是由直接主持的集议。由丞相或三公主持的集议。与个别大臣商谈后作出决策的会议形式。也有先在外廷集议,然后选择集议中提出较好建议的大臣到内廷商议,最后由(二)圣旨执行中各级官吏的处置权(P103)作出决策。汉朝就曾规定,凡大臣执行特殊任务时,可以授予一定随机处理大事的权力。地方在行政执行中的裁量权三、(一)的行政监督的(P104)1.御史大夫的职责及属官【1510 单】(1)职责: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是(2)属官最高监察,

9、既掌管监察,又担任副丞相2.行同监察权相分离的过程西汉初年,御史大夫并未成为独立于行政之外的政治实体。从西汉到东汉初年御史大夫改称大后,不再承担监察的任务。与此同时,专门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这标志着监察权开始相分离。(二)地方(P104)1.对地方监察的两个系统和地方两级监察(1)以后,对地方的主要分两个系统进行:通过司隶校(2)地方两级监察诸郡的监察通过派出的部刺史对郡国的监察。两种途径具体分类含义特别举例大臣奏事1.面奏有觐见资格的大臣当面向反映情况/2.书奏各级以形式通过一定的向反映情况实行的“上封事”:将所奏内容加封,通过专门便捷的送到手中(具有迅速性和性)监察官汇报1.派遣

10、监察官以使者的名义巡行天下/2.亲赴各地巡幸/郡对县的监察实行督邮督察属县的制度县对乡的监察由县廷掾兼管,分部巡察。2.丞相府与御史中丞在中的分工对州郡行使监察权的过程中,御史中丞侧重于对违法执行中纪律的督察,以保政令执行。事件的监察,则侧重于对行政选式含义具体方法性质二千石以上一人到京师为郎可保举(1)西汉通过和訾选补充官1.高级备选为官的制度僚队伍【1301 多】(2)反映员素质很低的利益,产生的官凡资产达到一定数量的非商人者可候选为郎2.赀选依据补官的制度下诏指定举荐科目,丞相3.【1504 单】【1404 名】即荐举,在的基础上予等按要求和荐举,皇帝亲自策问,根据对策等第高下授予官职(

11、1)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与征辟应运而生【1804 多】【1410 多】“征君”:名望较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2)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征聘(3)是以后选拔官吏的主公府、州郡辟除三公至郡国守相均有辟除属吏的权利4.征辟要途径。【1810 单】高级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各级况下主在没有诏令的情君主5.荐举/对制的一种补充由太常从民间十八岁以上在太学学年后考仪状的男子中遴选,6.博士试,成绩高等者,可选为郎中/或由各县挑选,郡守认可后送太常第四节行政的管理汉朝时尚未出现的选官制度是科举。【1310 单】2.制与后世科举制的不同及其弊端(P105)(1)不同科举制是通过选拔,制度虽有程序,但缺乏严密的考核制

12、度,是一种以保举为主,附加复试的(2)弊端,保举最关键环节。致使弄虚现象严重,公卿守相所荐举者多为私人门生故吏,使制变成变相的子弟世袭制,到东汉,制。任用的面基本分类具体方式(举例)任用程序(依据被任用亲自核准任用【1410 单】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吏的级别)2.尚书、丞相调除中级3.大鸿胪调除低级中的京师诸府百石级官员4.郡国守相调除郡国百石级任用方式(依的性质、大小、范1.一部分经拜授直接成为正式围而给一定的名号)2.通过候补、试用等方式加以需要时再转为正式,待(1)待诏(候补):等待诏命(2)试用方式:守、假(一年为限)(3)领:兼、任用的限制1.出身和限制限制商人、巫觋之家、赃吏子孙及皇室

13、、外戚、宦官2.籍贯和亲属限制从时开始,地回避本籍;东汉实行三互法三、1.对的考核(P107)主管的考核。两汉时期,由考核丞相、三公。在不亲政事的情况下,由尚书行使考核权,并交核准。九卿则由丞相和御史两府联合进行考核。【1710 单】2.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常由丞相、御史二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郡对县的考课。通常采取“秋冬集课”的方式,一般利用大会都试(地方集训)的机会进行,令长必须参加。到东汉时,令长不再亲行,而遣丞尉以下至郡国上计。【1301 单】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体制,是从性行政体制。的行政体制制向隋唐三省六部制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三公一、三公体制的

14、逐步(P109)二、三省决策地位的游移(P110)(一)尚书立【1610 单】东汉尚书台已实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具有一定程度的宫廷机构性质。后,尚书台正式独立于宫廷。曹魏时尚书机构内部组织承汉制而有增减,到时称尚书省。(二)中书省的成立(P110)魏晋时期,九卿官已改为中书监,并以之替代尚书的位置,书记的小官充任长官,其实际权力开始超过尚书台(省)(三)门下机构的定型(P111)曹魏建国后,以中书执掌诏令发布权,具体政务则由尚书【1904 单】【1504 单】监改称中书省,以职掌宫中立负责。第二节地方的行政体制一、地方行政管理层次的调整(P111)1.地方行政层级东汉时期:州、郡、县三级地方

15、行政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州的数量大量增加。郡的滥置。2.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1)在州上设官。(2)强化县级行政管理。二、一体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P112)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状态,军事成为地方政务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地方政治管理中呈现出合一的特点。三、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P1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主要有以下三种:【1710 多】王国侨州郡县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宾客、宗族、乡党等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为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流人集中之地按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与弊端(P113)【1510 简】(1)作用:照顾

16、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起到了稳定秩序的作用。(2)弊端: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3.左郡县。【1904 单】【1804 单】【1604 名】【1510 单】【1504 单】【重点 14】是南方各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行政决策(P114)君主决策方式的两种形式(一)权臣擅政的偏离原则的决策方式臣迭出。1.更迭频繁的时2.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的一种制约。(二)强化君主的决策方式1.对于的事务,采用集议的方式,由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作

17、出裁决。2.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二、行政执行(P115)1.尚书省在行政执行中的权力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1810 单】【1410 单】【1310 单】2.地方在行政执行中拥有较大权的原因及其利弊(1)原因:战乱时期,地方行政长官职兼,的下降。考虑到的特殊环境,主动给地方以较大的权。(2)利弊: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地方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的贪残难以受到有效的遏制。弊:背离了的要求,使地三、行政监督(P116)1.御史台的官吏及其职责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其属官依据职能分为三部分:【1704 单】治(持)书侍御史,主管监察司法。殿中侍御史,

18、主管监督朝仪。(3)侍御史,主管纠劾的失职犯法,责权最重,故实行分曹理事。以上面监察既互相配合,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监察范围。2.监察制度进步的表现御史台的完全独立,监察机构职权的上升,这些都为隋唐时期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四节一、的录用和考核(P117)行政的管理1.的“唯才是举”政策2.九品中正制【1301 单】【1310 单】【1710 单】【1704 名】【1510 单】【重点 15】魏建立之初,接受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从汉朝制演变而来的选拔制度。由在任职的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本州士人并定和状,其中品有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对德才的简短评语,以品、状作为3

19、.考核制度的形式化选官的依据。4.升迁的主要依据【1404 单】【1710 单】【1610 单】【1604 单】魏晋时期定,的升迁完全凭借门资。这一时期已开始有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有关的规定主要针对中下级官吏,他们去职后可到吏部重新铨选。的规因这一时期官职少而候选者多,北魏在宣官吏的唯一标准。时实行“停年格制”,以年资作为续用和二、的俸禄结构(P118)曹魏时期以九品定官级,南北朝时改为正从九品共十八个等级。官品代表作为领取俸禄的依据。的等级,并被后,始有俸禄之制,按品取禄。北齐以后俸禄制度进一步完备,并注重官品与实际职任的相称,有品无职又不得朝拜者不给俸禄。俸禄结构是以实物为主,以货币作为补充,

20、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力役形式。第四章第一节一、三省制的定型与调整隋唐的行政管理的行政体制(一)三省分权的共同决策体制(P119)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内容1.确定了三公不再兼任职务的原则。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而且尽量不以公官授人。【1604 单】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魏晋以来,逐渐形成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的决策程序。将这种分工确定下来,并将三【1704 单】官均列为宰相,确定尚书省都省为“政本之地”。(二)二省 执要、尚书奉行体制(P119)1.唐朝对隋朝制度进一步调整的内容【1310 简】【1704 简】【1710 论】

21、【重点 16】(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尚书官的行。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三)中书门下(政事堂)专职宰相体制(P120)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到称中书门下。开元十一年(723 年)政事堂改中书门下政事堂与政事堂的不同1.宰相多为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

22、构。3.中书门制下存在着宰相权力的分散和集中两种倾向。二、翰林院和密枢院(P121)(一)翰林院时,为分宰相之权,出现了北门(北门为宫城后门)学士的设置。【1904 单】【1510 单】翰林学士地位的特殊性1.时设置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2.翰林学士一直是枢密使所削夺。的文秘属员,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新的行政机构,并且其草诏权很快为(二)枢密院(P121)设内侍省,省内诸职均由宦官担任,最初仅负内廷承奏之责,在传下达。【1804 单】【1410 单】1.中晚唐时期枢密使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和中书、门下间上时开始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参预国家政务的决策,从此宦官在制

23、度上被赋予了参政的权力。【1810 单】【1310 单】2.中晚唐时期宦官长期专权的原因宦官同时通过充任神策左右军中尉而控制了的军权。【1704 单】三、隋唐职能机构(P122)职能机构以尚书六部为主,以诸寺、监为辅,形成相互平行,既有分工,又有制衡的行政体系。1.从分工上看,六部执掌政令,九寺五监分掌具体事务,两者之间形成总领和具体分管的关系。2.从制衡上看,六部与诸寺、监形成双层制约关系。(1)六部执掌政令而不管具体事务,而具体管理各项事务者又无政令之权。(2)诸寺、监要接受六部的指导和监督,但也可以直接听从的指示,并在对六部指令有不同看法时直接上奏(二)九寺、五监。1.九寺五监与尚书六部

24、在职级上基本处于平行地位,与六部无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处甚多,【1904 多】【1504 多】之2.三司的遇到疑难【1604 多】,则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组成三司,三司实际上是处理的特别。第二节地方的行政体制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P123)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隋唐之初将原地方管理的州郡县三级体制上设置作为监察区的道。为州(郡)县二级体制,随后又在州(郡)之2.削弱地方的权。了地自辟属吏的制度,将官吏的一律收归,强化,地方的权大为缩小。一、道及其他 1.2.各种道级派出机构(P123)设立行台作为道之机关,实为的名称尚书省的派出机构。【1510 单】尚书六部九寺五监职官设置户部

25、太府寺(主管钱币收支和保管)【1604 单】九寺各设卿一员、少卿二人为正、副长官,寺丞管理寺内日常事务司农寺(主管粮食收支和保管)礼部(主管皇族事务)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光禄寺(主管膳食供设)鸿胪寺(主管事务)【1301 单】国子监(主管文教事务)【1504 单】【1610 单】设祭酒、司业为正、副长官兵部寺(主管军器储备)/太仆寺(主管)/军器监(主管军器制作)设监主其事刑部大理寺(主管司法审判)/工部少府监(主管手工业事务)以监、少监为正、副长官将作监(主管建筑工程事务)以大匠为长、以匠为副都水监(主管水利事务)设使者、丞3.节度使所辖之道与之道的不同(P124)节度使是由军事机关演变为

26、地方行政机关的,置的。节度使仅设于边地以及内地重要州郡,并未在之道是为沟通和地方关系而设普遍设置。4.派往地方办理州府有关专项事务的,分为常设和临时两种。称特差使。常设机构的称为诸杂使。临时机构的二、州府领县制和县下基层组织(P124)隋唐州郡名称更迭频繁。除州之外,在建都之地设府,是与州同级的特殊区域。州职责的演变州的长官仍称刺史。【1810 单】【1410 单】军民分治,刺史仅负责民政。安史之乱后,因内地用兵频繁,刺史多兼军职,握有军权。基层行政组织的形式县之长官称令。在县城和近郊,设邻(四家为邻)、保(五邻为保)、坊(五保为坊)三级。乡村因离县城较远,实行邻、保、里、乡(五里为乡)四级,

27、以设乡的方式来协助县进行基层行政管理。三、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P125)1.都护府的设置及其职责【1301 单】依汉朝西域都护之例,设、安北、单于、安南五都护府,后又设北庭都护府,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2.羁縻府州的性质羁縻府州是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3.周边小王国的特殊行政体制北部、回纥属游牧族,实行可汗制;东方渤海基本照搬唐朝三省六部官制而略有变动。南诏和吐蕃存在时间较长,也相对稳定,形成各自有民族特色的官制。第三节地方的行政体制隋唐在总结前朝行政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行政过程,到时,编纂了中国最早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

28、行政,从而使唐朝的行政(P125)【1604 单】【1510 名】【1310 单】一、行政决策(P126)1.唐朝行政决策的特点既是一种的个人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注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2.各类决策会议的组织方式(1)大臣廷议。参加者较多,形式灵活,分为主持的朝会和尚书省集议。(2)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的会议。参加者较前一种会议形式为少。3.“外制”诏书:诏敕的草拟和颁行有草诏和审诏两个过程。名称权力巡察使、按察使职权较小,仅巡视而已采访处置使权力日益加重,除旧章须呈准外,余事皆可先行后奏采访使权力萎缩,只察善恶,无权干预具体地方政务观察使权力进一步缩小4.谏官在行政决策中的作

29、用及其局限性(1)作用:谏官侍奉左右,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谏官的积极性,有利于政治。(2)局限性:在君主5.“内制”诏书政体之下,绝大多数难以做到完全虚心受谏。唐中期以后,由翰林学士撰拟“内制”。经同样具有法律效力。6.唐朝决策文书的种类【1404 多】认可后,直接由禁中下发执行,时称“墨敕”,(1)册书,是立皇后、建、封诸王所用的诏书,用竹简书写,形制上最为讲究。(2)制书,是颁布行政命令的诏书,用黄麻纸书写。【1301 单】(3)敕,是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用黄麻纸书写。【1710 单】【1504 单】二、行政执行(P127)唐朝行政执行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律、令、格、式的内容

30、(1)律是国家的。(2)令是依定的行政规则,以诏制的形式颁布。【1704 单】(3)格是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是对律、令的补充。【1804 单】(4)式是包含行政细则和文秘程式的办事章程,行政执行中须依式而行。以上律、令、格、式唐朝行政运行的法律框架,原则上是君臣上下共同遵守的规定。三、行政监督(P128)隋唐制度的成就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御史台三院名称及其职责【1810 多】【1510 多】隋朝监察机构为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三台在监察对象上有明确的分工:御史台负责监察2.对监察,谒者台则奉旨巡行郡县,司隶台则监察郡县。任用的特殊程序。由亲自任命,或由御史台主官委派,不受吏部的支配,保证监察活动不受行政干预。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分巡:监察御史奉旨按道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督。分察:监察御史对六部、诸寺等4.参与司法审判。执行政务情况实施监督。隋唐司法机关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共同组成,御史台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工作,由三个部门长官共同处理。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主要:察院监察御史分巡州县。同时,分为道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