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散文思路与作品结构》(课件)_第1页
《分析散文思路与作品结构》(课件)_第2页
《分析散文思路与作品结构》(课件)_第3页
《分析散文思路与作品结构》(课件)_第4页
《分析散文思路与作品结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析散文思路与作品结构(课件)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简历】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特别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分析散文思路与作品结构真题体验(2007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

2、爱泥泞)。考点研读“分析作品结构”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1近几年对该考点始终不变的要求是: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对作品结构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2近几年形成的命题特色命题切入口小。试题往往不从全篇出题,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形成考查作品结构的特色题句段作用分析题。命题分为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一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与内容、主旨理解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除“句段作用分析题”外,还有两个关注点:一是总体分析文章的谋篇布

3、局、选材特点及线索,如2010年重庆卷考查对全文作者思路的梳理(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2009年湖北卷考查对全文线索作用的分析(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二是对散文中穿插性材料作用的分析。知识与题型 “作品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在体现。作者表达思想,要遵循一定的条理(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关联等。这种对作品的整体规划,便是思路,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结构,即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照应类结构题;三是过渡类结构题。一、整体思路类结构题题型训练1 (2007江苏)阅读下面的文

4、字,完成文后题目。“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二、照应类结构题题型训练2 (2008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答案: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

5、使行文自然巧妙;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三、过渡类结构题题型训练3 (2008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请仔细体会第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题点聚焦开头段作用分析题的解答策略分析开头段落的作用是高考考查结构的热点和重点。对于这种题型,一般要注意三个方面:1分清问法看是综合问,还是单一问。综合问:开头有什么作用(好处)?单一问:开头在结构中有何作用?2综合问的答法,一般从三个方面回答(1)结构和思路点

6、明主旨,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为下文作铺垫;点题,交代起因或缘由。(2)内容考虑语段本身表达了什么意思,并考虑句子与写作对象或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要考虑富有特色的语段,如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反衬、对比、设问),或结构上超常组合,或景物描写的段落。要结合这些特殊性答出其好处来,如引人入胜,自然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抑扬),或激人深思,或交代写作思路等。3切不可“贴标签”,回答不具体要答好开头段落作用题,必须认真阅读段落内容,把握本身的表达特点,分析开头的特殊性,并与全文内容、思路联系,找出它与下文哪些内容发生了联系,是什么方面的

7、关联。最忌讳的是“贴标签”,不问段落特点,一股脑儿地答出“总领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要具体段落具体对待。如“总领”与“引出”,这两个术语是不同的。回答这些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如答“铺垫”,须答出“为下文某某内容作铺垫”。 训练与反馈1说说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答案:通过写西子湖畔的春天,表明作者对春天的渴望、喜爱之情;引出下文对北国春天的描写;以杭州春天来得迅疾来衬托下文描写的北国春天的姗姗来迟。2作者为什么要感念和思痛雪?答案:作者感念雪是因为:童年的雪不仅多,而且美;童年的雪让贫穷的孩子产生了许多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联想。作者思痛雪是因为:现在的雪越来越稀少、衰败,只是雪的

8、骸,是死去的雪。3结合文本赏析下面两个句子。(1)为什么“在我所有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答案:(1)又瘦又黑,像根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家境贫困的女生把雪比作“雪花膏”,是因为对于贫穷的女孩来说,雪花膏是一种梦想,一种对美的追求。所以这个比喻“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3结合文本赏析下面两个句子。(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甚至有了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这一句的含意。答案:(2)这里的“雪花膏”代表着贫穷时物质上的梦想,“雪”代表着纯洁简美的东西。我们物质上的梦想实现了,甚至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了,但纯洁简美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作者连用两个问句,表达了内心强烈的痛惜之情。4文章开头“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少了”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答案:引出下文对童年的雪和对现在的雪的描写。为全文奠定了感念和思痛的感情基调。总摄文章的内容。为后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张本。5作者在第段说“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一条是黄浦江,一条是苏州河”,可在具体描述时,却只写了后者,而丢掉了前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答案:同提二者,单表其一,既显得自然全面,又做了很好的引渡,突出了写作的重点,详略有致,主题鲜明。6文章第段突出描写了一个什么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第段突出描写了鱼儿跳跃的细节。这样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