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批判与重建_第1页
理性的批判与重建_第2页
理性的批判与重建_第3页
理性的批判与重建_第4页
理性的批判与重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 理性的批判与重建从普遍语用学的角度容摘要:近代以来的意识哲学因其对立式思维和工具理性而造成了现代性的危机,进而招致来自方方面面的批判,但由于未能理解意识哲学的本质,这些批判仅仅形成了批判与解构理性的喧嚣话语,却未能从根本上走出意识哲学的桎梏。哈贝马斯在现代语言学的根底上,建立了“重构式的科学即普遍语用学,确定了互动交往中的根底规则,使理性重新扎根于生活世界之中,从而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哲学式转换,为走出意识哲学的“铁笼提供了可能性的路径。关键词: 意识哲学;普遍语用学;交往理性;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方案Modernity:An unfinished pr

2、oject一文旗帜鲜明地说明,启蒙以来的理性话语虽然大有问题,但这不是理性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理性被片面的工具化。面对现代性的症候symptom of modernity,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或者反理性实际上是一种放弃努力的做法,如果按照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将世界看作一片黑暗,将改善目前状况的一切尝试统统称为梦想,则,今天的状况将成为铁的现实而延续下去,这个世界也许就真的没有什么希望了。1理性的批判固然必不可少,但批判之后的重建更有必要,而现代语言哲学的成果为重建理性提供了可能性的路径。当然,意识哲学之批判是其重构性理论的根底。一、意识哲学的批判哈贝马斯指出,由韦伯所代表的黑格尔右派和马克思所代表

3、的黑格尔左派的现代性话语,这种十九世纪的“表演方式已经过时。2原因在于,他们的批判依然局限于传统意识哲学,也就是把“合理性问题的起点放到了意识构造层面上,他们所批判的正是自己所犯的错误。我们知道,意识哲学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是哈贝马斯后期经常使用的哲学术语。从哲学史的视阈看,近代西方哲学的主流从笛卡儿开场,就把意识和自我作为哲学的中心,“我思故我在,意识或者“我思乃是第一性,之外的一切,比方身体,他者,都是第二性,就如康德一般,“自我不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超越世界,是世界的逻辑前提。哈贝马斯就此指出:“意识哲学从单个主体出发,而单个主体通过认知和行为去面对一个

4、客观的物的世界和客观的事的世界。这种主体的自我保卫表现为对可以感知和可以操纵的对象的算计。2;158由此可见,所谓的“意识哲学,其实就是近代以来的主体哲学或主体性哲学(Subjective philosophy)。从其特征来看,就是从主体-客体的关系,即人和自然的关系角度去把握人的主体性、人的认识能力。在“主-客模式中,世界被当作认识的客体,人是认识的主体,知识的可靠来源是人类自身的理性,由于片面地立足于主客体关系,设定了一个自主的理性主体,与作为客体的整个世界相对立,利用与宰制自然成为理性的唯一职能,而其他多种表现及各种形式则失去应有的地位,从而使理性单一化为工具理性,这在技术性问题中表达的

5、尤为明确:“技术性问题的提出,是在给定目标价值或准则的情况下,着眼于对手段做合理的、由目标引导的组织,以及对诸多可选择的工具的合理选择。3不难看出,意识哲学具有两个根本的特征:一是非此即彼式的对立思维,二是理性工具化,或者简单的说就是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对于意识哲学,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进展了剧烈地批判:“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4因此,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他因此大声呼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6、。4;55基于实践的精神,马克思把哲学拉回到了现实的生活世界,从而对当时的经济、政治进展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德国思辨哲学或者说意识哲学所主的精神辩证法,马克思以其唯物主义的立场对之进展了“首脚倒置的转换,指出人类的解放首先在于生产力的解放,仅仅宣扬精神的解放那不过是官方哲学虚假的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评论道:“这种生产力的解放,必须被复原为现代性的一种原则,其根底与其说是认知主体的反思,不如说是生产主体的实践在实践哲学看来,构成现代性原则的不是自我意识,而是劳动labor。 2;73通过对劳动的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异化(alienation)劳动、资本的本质乃至政治的虚假进展了深刻地批判,其影响

7、之深,实在难以估量,以批判为旗帜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因此成为20世纪的四大哲学运动一。 哈贝马斯在“后形而上学思想“一书中,指出二十世纪有四大哲学运动,即分析哲学、现象学、构造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参见Habermas , Postmetaphysical thinking: Philosophical essays ,Polity press,1992, 1.然而,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的努力依然未能走出意识哲学的困境,因为实践哲学Practical Philosophy “虽然没有把理性安置于认知主体的反思当中,但把理性安置在了行为主体的目的合理性当中,因此“依然是主体哲学的一个变种。2;75

8、另外,如果说意识哲学强调在意识的能动性的话,则,实践哲学无疑更强调外在的物质化生产,无论两者在立场和主上有多么大的区别,然而从思维模式上来说并无二致:都是在意识和身体或者物质之间划上了一道鸿沟,不是意识统摄物质,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依然是意识哲学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尽管如此,马克思对实践的强调,马克思强烈的现实关注和批判精神,依然是哈贝马斯主要的理论资源。他也因此提出“重建而非抛弃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卢卡奇将韦伯“合理化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modity fetishism会通起来,提出了“物化理论reification theory。卢卡奇认为,奠基于商品的交换价

9、值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只助长了各种拜物教行为以客观形式出现,同时也侵入到思想与心灵世界,使得人与人的关系都被看成是物的关系,最终使“人这个主体变做了工作,化约为资本主义庞大的机器下的一个个零件,人完全丧失了审美、情感和自由,劳动者只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完全沦为生产资料的奴隶,结果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形式出现5, 人的功能成了商品,交换价值成为社会合理化的普遍标志。交换价值的普遍化,直接导致工具理性的普遍盛行。由于一切生活的现象形式在人看来都是“可操作的物或商品的方式,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也逐步被理解为可操作和可控制的关系,人的一切意识活动因此而被“物化了,因此,“物

10、化与“合理化不过是同一过程的一体两面而已。然而,经过马克思主义洗礼后的卢卡奇,企图通过革命的实践打破“物化的钳制,得到真正的解放。从而,他认为这种合理化即“物化有着在的限制,这就是“阶级意识(class consciousness)。当物化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阶级意识就会觉醒,从而形成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卢卡奇把这种阶级意识看作“一种坚决反对物化的潜力。5;350不言而喻,卢卡奇并没有克制意识哲学的困境。因为,一方面,他“只注意到一种媒介,即交换价值,并且把物化复原为交换抽象,因此,他把西方理性主义的一切现象都说成是整个社会彻底资本化的标志5;342,其实质是把形式理性普遍化;另一方面,他把“

11、阶级意识作为解放的力量,提升了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甚至主“意识的改变就是革命过程本身,这实际上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自觉继承,这种做法不过是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重建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回到了客观唯心主义5;347,因而是一种失败的尝试。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显然看到了卢卡奇并没有完成对工具理性的克制,他们在坚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同时深化和扩展了这一理论。他们认为,工具理性等同于“目的理性,这种把理性作为“自我保卫的工具,是一种与客观理性相对立的“主观理性,工具理性的不断增长势必导致韦伯时代诊断核心容的两个主题: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社会合理化最终结果是“合理性丧失。在他们那里,文化意识也成为商品,不可

12、防止的物化了,并且“物化并非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而是一个整个世界历史文明进程的畴,理性的工具化过程在资本主义开展之前,似乎人类从使用工具的最初时期开场便经历着理性的工具化过程。人类只要同外在自然斗争,工具理性就在所难免,但是工具理性的实现,即战胜外在自然,“是以牺牲在自然为代价的,这是合理化的辩证法。5;363其结果是公众难免进入思想成为商品、而语言成为对商品的颂扬的异化状态之中,因此,他们坚决反对辩证法,否认辩证法,对高唱凯歌的启蒙思想取得的一切成就进展了深刻地反驳。在他们看来,启蒙以来,工具理性像铁幕一样,扫除了一切多元与批判,使一切都变为维护与肯定,同一而单向度。个人从此一钱不值,精神不

13、断地媚俗。而尤为严重的是,“反犹太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来源于宰制理性自身的本性以及理性观念的现实世界6,启蒙的文明在现实当中又倒退到了野蛮状态。这种巨大的悖论使霍、阿俩人意识到,过于依赖当代意识是不可能提醒人类重返野蛮状态的真正原因。通过对人类历史的考察,他们提出用提醒真理的“源始理性来预防片面的工具理性,即“根据普遍和谐观念来复活自然,以实现人的解放5;365,而对源始理性的掌握则是“一种能力,一种模仿。模仿总是发生于人与人之间,从而激起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联想,而这是无法用主客模式来加以解释的,所以,“模仿能力完全就是一种冲动,完全表现为理性的对立面。2;78冲动(impulse)的力量

14、最终走向审美救赎,于是,艺术作品,即本真的、前卫的艺术作品,成了合理化世界中的理性的最后剩余。艺术作品一方面提醒了现实的不合理性和虚假性,另一方面,通过艺术的审美综合,它预示了一种调和的秩序。在艺术作品中,工具的好和概念的合理性在双重意义上被扬弃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变革就被仅仅理解为审美的救赎,艺术作品的构成确实成了解放社会的构成和合理性的唯一可能的模式。7;76-77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乃至全盘否认,最后走向非理性,这显然让钟情于理性的哈贝马斯难以承受。不可否认,理性中确实存在着追求目的的策略性、工具性功能,这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人类从饥饿、疾病、自然灾难中走出来,开展到今天“所有生

15、产工具的飞速开展,交通的巨大便利,这些生产力的明显解放,正是人类理性工具化的结果。马克思对此大加赞赏:“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8哈贝马斯对理性的目的性或者工具性维度没有全盘否认。在“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哈贝马斯指出,知识和人类的旨趣或者利益(interesting)有着密切的关联,每一种理论背后都存在着一种人类旨趣或利益,或者是主体对客体的技术控制,或者是主体对主体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文化生活形式这种经历事实中,人类不得不面对客观世界

16、,海德格尔所谓的“上手之物也就在所难免,可以说,工具-目的行为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人类的一种在世方式。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完全否认,既十分片面,又决无可能。后现代主义的片面性就在于他们把实然视为应然,把具有丰富涵的理性等同于工具理性,在这条把理性狭隘化的道路上,确实没有任何希望,因此只有在理性之外寻求出路,这外表上似乎可能,但其中的巨大矛盾却昭示我们:理性之外,别无道路!和其同事阿佩尔一样,哈贝马斯指出,理性主义并不是我们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的。甚至一位非理性主义者,当他运用写作、发言来反驳理性主义、保卫非理性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预设了他所反对的理性主义,不由别的,而是由理性本身的逻各斯维度所决

17、定的。理性主义的坚厚根底就在于,如果有人要通过辩论来驳斥理性主义,他就犯了一个“施为性矛盾performative contradiction:他所反对的东西正是他的反驳活动本身所假定的。人作为语言动物,只要他还活着,他的生活本身就说明,理性主义是不可防止的。9后现代主义否认理性的做法显然是荒唐的,因为这样一来,“哲学便完全丧失了批判的阿基米德点(Archimedean point),隐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我们必须成认,任何批判都在的隐含着理性的要求和批判者的理性立场。5;63故而,“对理性的批判是理性自己的工作。10而新的哲学式语言哲学的式已经彰显,意识哲学的式已经式微,哲学式的转换已经成为

18、必然。二、普遍语用学:重建式科学长期以来,哲学沉溺于主体意识之中,如何从意识中的“自我ego走向“我们we自然成了意识哲学的难题。直到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语言这一走向“我们的主要媒介才被人们所认识,哈贝马斯正是看到的语言哲学所蕴含的对意识哲学的反动,从而力图通过自己的普遍语用学扶正理性的天平,实现自己“对理性的偏爱。哈贝马斯一再强调,普遍语用学的任务是确定“互动交往中的根底规则11,目的非常明确。然而,从整个语言哲学的开展来看,语用学是在语义学Semantics之后而产生的,即使语用学的部,也有着经历语用学empirical pragmatics与普遍语用学的区

19、分。毫无疑问,普遍语用学是在批判了语义学和经历语用学的根底上构建起的。以逻辑经历主义为代表的句法-语义学,可以分为意向主义语义学和真值语义学。哈贝马斯认为,意向主义语义学仅仅将言语者在一个特定处境过一个被使用的报答所意欲的东西视为根底,它考虑的是一个语言表达与通过语言表达所意欲的东西关系。其核心就是坚持语言的表意工具性质:言语者利用他所发出的符号以及一连串符号作为传达给对方他相信和想要什么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目的论的立场,是一种单向度的意义赋予,没有表达出交往行为的性质。相应的,真值语义学考察语言表达的语法形式,并赋予语言一种独立于言语主体的意图和表象的性质,语言使用的实践与语法规则相比只具

20、有一个次要地位,也就是说,这种语义学更重视语言的描述事实的功能,而不是从交往过程觉察到言语者和听者之间的实际关系来构成意义理论的对象。总之,语义学立足于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侧重点在于语言的操作规则,但是,操作规则和行为规则不一样,它没有解释力量,不能对事件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因而也就和世界毫无关系。语言并非仅仅只局限于表达之上,更重要的是“有所作为。哈贝马斯因此认为,传统的语义分析途径“存在着三类抽象谬误:其一是语义学家的抽象,即语言意义的分析将自身限制于句子分析,从而抽象于言说语句使用的狭隘语境之中;其二是认识论家的抽象,即所有的意义都可以追溯到言说

21、的命题容,间接地将意义复原为已断言语句的意义;其三是客观论者的抽象,即根据可客观地明晰的真值条件来确定意义,而与关于真值条件的知识对立起来,但真值条件却可归因于语言交流者的背景系统。12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关于可能理解的条件分析被葬送的危险。语言只有在语用学层面上才可能建立起和世界的关系,才可能和世界保持联系。对哈贝马斯来讲,源于维特根斯坦晚期“语言游戏论的语用论的优势就在于,它聚焦于言说utterance而不是句子(sentence)。语言在表达之外,还有“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的功能。因此,与语义学相反,语用学不仅仅强调断言或语言使用的描述模型,而且注重了使用语言的有

22、意义的方式的相互结合。“意义即应用,也就是完成于隐暗的知识背景之中,这个背景在会话者那里通常是琐碎而明显的没有意义的经历因素的重建,我们就失去了受每一个言语行动支撑的意义有效性的视角。13在这一点上,哈贝马斯和维特根斯坦一致,都特别强调了言说意义和社会实践之间的结合,突出了生活形式的建构和约定,因为本质地讲,任何理论的交流行为总是嵌于生活形式之中的。正由于语用学关注的中心在于人与语言的关系,从而语言哲学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获得了生命力,防止了传统语义学单纯的技术性句法分析,哈贝马斯因此对语用学情有独钟。但是,由于语言的运用总是一定的语境conte*t中的运用,因此总是和暂时性的、社会的以及说

23、话的具体容相关,难免摇摆于经历与普遍之间。13;7语用学存在的经历论立场却是哈贝马斯所反对和力图防止的。经历语用学认为,一个话语的意义仅是由运用语言的特定的情景来决定的,故而主对语言行为进展经历分析,而所谓经历,就是语境,也就是语言没有确定的语义,语义确实定都是与一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后果是,如果言语者的意向越是依赖于个人的经历,表达的语境意义就越是可以与言辞的字面意思区别开来,从而就会走出语义学的困境,但是,言语情境的过分强调,问题也会因之而产生,因为语境总是存在着特殊性甚至不可通约性,这样就取消了语言中规性,故而有可能面临着“不同参与者对语境的解释没有完全合拍,因而无法把行为协同起来

24、5;315的结果,交往和共识也就无法形成。事实上,之所以存在交往和共识,是因为言语行为中存在着为参与者所共同认可的普遍规,经历语用学的缺失就在于主对语言行为仅仅进展的经历分析,而不成认规性分析,因此不能“提醒语言交往在错综复杂的日常语境中的合理根底。5;315我们知道,在现实的语言层面,存在着戏谑与反讽、转义与悖论、策略与欺骗等有意混淆的言语行为,如果缺乏一个统一性的规而仅仅停留在现象的经历描述之上,那就无法对种种欺骗现象进展分析从而在现实中控制混乱的局面。当然,经历语用学也研究语言运用的定律law,然而这个规则是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来确定的。这种方式把人类的语言行为作为可以被观察的经历材料o

25、bservable data,语言学的工作就是从中发现一组规律性的假说hypothesis,这样语言学就成为一门自然科。哈贝马斯显然不满意语言学的自然科学化,他明确指出:“不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进展,似乎语言的语用学测度只适合于经历分析,即只适合于经历科学,例如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我坚持这样的论点:不仅语言,而且言语即在话语中对句子的使用也可以进展规分析的。14在哈贝马斯看来,规并不是通过研究人的言语活动发现出来的假定性规律,只要存在交往,只要存在可理解的话语,就足以证明,“当一个人在头脑中不仅具有行为标准、甚至一般准则的约束性特质,而且具有横贯其全部领域的言语的有效性根底时,那种普遍的、不

26、可防止的以及在这个意义上超验的、可理解性的条件就有了规性的容。15而普遍语用学的任务就是“确定并重建关于可理解understanding的普遍条件在其他场合,也被称之为交往的一般假设前提。15;1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普遍语用学就是一门“重建式的科学reconstructive science,也就是把说母语的人对于语言的语法感背后所有的规则重建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正常语言能力的人,都可以自如的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欲,也就是说他拥有赖尔所说的know-how这种知识,就是所谓的“知其然,他不会在说话时去考虑“这样说是否符合规则或者语法之类的问题,但事实上,人们都会使用语言并且以此沟通和理解

27、,说明有一些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只不过这些规则是隐含性的或者说是非透明性的,这样的知识就是赖尔所说的know-that,也就是“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规则对于任何言语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预设条件,因此具有普遍性。不难理解,哈贝马斯的“重建式科学“提议所针对的领域是先于理论的知识,它并不是针对任何隐含的意见,而是一种已被确立的先行知识。当然,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不会也没有必要去挖掘这些隐藏的规则,但是,对于哈贝马斯来说,没有这个规则,交往合理性显然就没有了根底,这个规则对于哈贝马斯来是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则,这些规则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或者说,怎样来证明这些规则的存在呢?哈贝马斯提出了与规则相互解释

28、的有效性理论。在他看来,言语行为之所以具有约束力,进而形成普遍的规,是因为“言语行为提出了可以批判检验并且以主体间相互成认为根底的有效性要求。言语行为获得约束力的具体途径在于:言语者用他的有效性要求明确保证,必要的时候,他的有效性要求可以用正确的理由加以验证。16显然,语言的有效性成为判断言语行为的标准。有效性要求包含三个方面:对于客观世界述的真实性要求truth claim,对于主观世界表达的真诚性要求truthfulness claim,对于社会世界建立人际关系的正当性要求rightness claim。 哈贝马斯列了一个表来说明三个普遍的有效性要求,表格如下:15;70 现实领域 交往模

29、式:根本态度 有效性要求 言语的一般功能关于外在自然 认识式: 真实性 事实之呈现的那个世界 客观性态度 关于社会世界的 相互作用式:“我们的世界 遵从性态度 正确性 合法人际关系之建立关于内在自然的 表达式: “我的世界 表达性态度 真诚性 言说者主体性之提醒语言 可领会性 而这三个方面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可理解性要求。但是,有效性要怎样形成的呢?在普遍语用学中,“有效性要求(validity claim)是一个有效的话语所必须事先满足的有效性条件。就是说, 任何一个话语,如果是有效的,则意味着他具有能够被任何听者所承受的条件。他说:“对话是为检验意见(和规) 的有问题的有效性要求效劳的。

30、对话中惟一允许的强制是较好的强制;惟一允许的动机是通力合作寻求真理。对话在其交往构造的根底上摆脱了行为强制;对话也不给获得信息的过程留有空间;对话减轻了行为的压力,并且不受经历的约束。对话过程中除了论证之外,不会成认任何东西。17在哈贝马斯看来,离开了“对话,言语的“有效性及其要求就无法被说明。于是,对话的非暴力性、以理服人,就成为了交往行为的一般前提,并且成为与被扭曲的交往行为策略行为和目的行为的区别开的标准。哈贝马斯指出:“只有形式语用学才能把一种沟通的观念明确下来,进而可以从经历的角度分析不同现实层面上的复杂问题以及语言表现。17;315运用奥斯汀Austin的言语行为(speech a

31、ct)理论,哈贝马斯区分了以目的为取向的工具行为instrumental action和策略行为Strategic action,与以沟通为取向的交往行为municative action。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交往行为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生层面,“而以成功为取向的策略行为在其之后,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寄生于以理解取向的交往行为之上的。18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就是通过沟通取得共识,“共识的根底是相互信服5;274,共识不能明显依赖外界影响或暴力,不能被嫁接到工具行为或策略行为当中,这相当于奥斯汀所谓的“以言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其特征就在于“言语交往者的意图,以及他所追求的

32、以言行事的目的,是从明确的表达中产生出来的。5;276目的行为则是奥斯汀的“以言取效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这种行为潜在包含着言语者的意图和目的,却并不明确的表达出来,即行为者没有如实地公布或成认行为目的。当然,哈贝马斯虽然认为奥斯汀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有助于说明交往行为的特征和涵,但他同时也看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缺陷,在奥斯汀那里,言语行为就等同于交往行为。奥斯汀没有看到言语行为相对于交往行为的独立性,其实,以言取效行为与以言行事行为也并非截然分开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互动构造。要真正理解以言取效行为与以言行事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则必须进入到形式语用学层面。因为“

33、具有协调作用的共识,属于语用学层面,它把意义理解的语义学层面和进一步深化共识的经历层面结合起来。5;276很显然,哈贝马斯证明了“交往的可理解只能通过交往藉以发生的对话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实现。交往理论应该根植于言语者应用语言的语用学实践。19然而,哈贝马斯对普遍规则的追求,又使普遍语用学不是对语言行为的经历描述,也不是对语言规则的先验演绎,而是着眼于人们运用语言进展交往的一般规则,因此,有人用“半先验的semi-transcendentally19;240来描述他的理论。既然是“半先验,那就意味着既有经历的成分,又有普遍的特征,也就是说,这些规则并非纯粹思辨的产物,而是在现实中有迹可循。三、交

34、往理性:理性的重建在普遍语用学的根底上,哈贝马斯提出了理性重建的主。早在康德那里,理性就被划分为三个原则:在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认知领域起作用的理论或认知理性,在社会领域人们所要遵循的道德实践理性,在主观情感领域起作用的审美理性,这三个局部构成了人类理性的一个有机整体,但是,在现代性的背景下,理性分裂了,成了“碎片。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意识哲学进展了批判,而意识哲学的实质就是工具理性的泛滥,这是现代性问题的症结。从普遍语用学来看,工具理性是策略-目的行为的思想根底,这其实是对交往行为的扭曲。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是要实现理性的统一,恢复理性的三个真、善、美维度。尽管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

35、的理性批判,无一例外的都看到了工具理性的消极后果,但是,他们的仅仅停留在了理性的审美维度上,理性依然是分裂的。哈贝马斯则在语言哲学的式中,看到了理性重建的可能。这就是扎根于交往行为之上的交往理性。哈贝马斯指出,合理性rationality的核心概念就是沟通(munication),“沟通的目的就是要达成一种共识(consensus),而共识的根底是主体间对于有效性要求的认可。5;135显然,沟通是语言与行为的结合,单纯的语言或单纯的行为都不可能构成沟通,沟通就是交往行为的核心。通过沟通媒介也就是语言,言语行为可以实现三方面的功能:一、建立和更新人际关系;二、呈现或设定状态和事件;三、表达经历,

36、亦即自我表现。5;293这三个方面使语言可以建立起同三个世界的关联,即在社会世界中建立人际关系,认知或述客观世界的状态或事件,表达主观世界的情感或意欲,而这三个关联同时又对应于正当性、真实性和真诚性的有效性要求。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交往行为,应同时满足这三个方面的有效性要求,只有这样,这是达成共识的先决条件,因为“行为者在就*事达成共识并相互理解过程中,不得不把自己的言语行为与上述三个世界关联起来,并从这些角度出发提出其言语行为的有效性要求。5;293这意味着,如果交往者对*一言语行为予以拒绝,他的“否认立场也就说明,这一言语行为没有满足*一有效性要求,也就是说,“它与我们正当人际关系的世界、客观

37、事态的世界以及各自主观经历的世界等未能建立起和谐的联系。5;293目的行为把“角色与“客观世界相联系。在哈贝马斯看来,各个角色所采取的工具行为和策略行为,只能获致一个极其狭隘的“单一世界,即客观世界。规调节行为把“角色与“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所谓社会世界则是基于合法的规则的个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戏剧行为把“角色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在戏剧行为中,行为角色往往为了表现自身的观点,而不得不面对其主观世界进展行为。上述三种社会行为都涉及到一个或两个世界,由于世界可划分为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三个局部,而上述三种社会行为都只涉及到一个或两个世界,因此总有一个被遗漏的世界在社会行为之

38、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事实判断的真实性、规命题的正当性和自我表现行为的真诚性是互不隶属的普遍要求,把任何一个隶属于另一个都会产生所谓的“畴混淆的错误,导致交往行为的扭曲。三个世界的统一是在交往行为中实现的。在交往行为中,涉及一种仅仅间接的“角色世界关联。交往参与者不直接涉及客观的、社会的、主观的世界中的*些东西,而是基于他们所解释的“生活世界,即基于他们所理解的,用他们的语言表达的“经历过的经历。在言语行为中,既要建立人际关系从而面对关涉到他人,同时还要述事实,也要表达自我,各自同时地在“社会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反思地同有关的事物发生联系,以便在对所处的环境的共同认识中取得协调

39、性的一致意见。显然,与其他三种社会行为相比,只有交往行为通过“生活世界,全面地把握社会行为中的各个行为角色,协调地处理各个角色所面临的、既不同而又共有的三个世界。从社会行为的有效性来看,目的行为涉及真实有效性要求。目的行为是一种因果性地介入客观世界以实现其行为方案的行为,集中地表达了社会行为中主客体的典型关系,它仅仅与一个“客观世界相联系,因此也仅仅涉及一个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有效性要求。规调节行为涉及正当性有效性要求,戏剧行为涉及真诚性有效性要求。则,为什么说目的行为、规行为和戏剧行为只是片面的把握“角色世界关联、有效性要求呢?哈贝马斯认为原因就在于它们对语言在行为中的作用的认识是片面的。在目

40、的行为中,语言仅仅被看作一种沟通工具,言语行为本身在目的行为模式中是被追求成功的行为所同化的,参与者眼里看到的只是自己的目的;在规行为中,语言交往被理解为把先前已存在的规加以具体化的各个行为者之间的赞同性行为,参与者只是把已有的规共识付诸实施罢了,它只具有传承文化价值的作用,是典型的“文化主义语言观;戏剧行为是与观众相关的自我表现,语言是“自我表现的中介,语言的表达功能大大超过了言语命题的认识意义和个人之间的协调意义,语言在这里被片面的理解为审美表达。在哈贝马斯看来,这三种社会行为“都只是分别提醒了语言的一种功能,即或发挥以言表意效果,或建立人际关系,或表达经历。5;95“只有交往行为模式把语

41、言看作一种达成全面沟通的媒介。在沟通过程中,言语者和听众同时从他们的生活世界出发,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发生关联,以求进入一个共同的语境。5;95交往行为则与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三个有效性要求相关联。因为交往行为“反思地同三个世界关联,所以每个交往参与者也相应明确或不明确地提出三个有效性要求。而所谓“反思的,意味着交往者彼此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它们可能被承受,也可能被拒绝5;100,在现实的交往过程中,肯定性和明确性是一个例外,更多的是充满疑问,需要反复加以修正。现代性的自我确证造成了“是与“应当、知识与道德、现象与本体之间的紧关系,这在休谟尤其是康德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证,而现代性

42、的症候与这种割裂密切相关,交往理性显然是为弥合这种分裂所做的努力。建立在语言有效性之上的交往理性,既指向生活世界即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防止了认知-工具理性单纯指向客观世界的缺陷,同时也恢复了被工具理性遮蔽的理性的道德实践和审美维度,在交往理性中,被分裂的理性实现了统一。这样,“康德所说的不可调和的世界,即客观表象的世界和道德规对世界,失去了其先验本体论的地位。与经历主题队心世界一道,康德的这两个世界又回到了日常交往实践当中,成为多少具有世俗以一定共性假设,从而使得对语言的认识、调节和表现成为可能,还因此而与世界中的事物发生了联系。16;165康德在先验和经历之间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鸿沟,

43、哈贝马斯则力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由此决定了交往理性是“先验的经历或者说“经历的先验。说其先验,是因为它还保存着绝对的东西,当然这个绝对者不是真理和道德话语中不可错的绝对者,而是“成为批判程序的绝对性,也就是哲学的批判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交往理性不会屈服于任何一种偶然性,从而也抛弃了排他性。说其经历,是因为交往理性尽管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交往的乌托邦Utopia,但是,它并非虚无缥缈,不可企及,相反,只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共同努力和团结一致,这种生活方式就能被创造出来。当然,努力可能会出错,也经常失败。生活本来就是如此,完美无瑕、一成不变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就是在这“可错性的试探之中,生

44、命的风帆一次次的升起,一次次的远航,前面可能海浪滔天,但也只有直面前行。他人不是地狱,通过真诚的交往,生活总会显示其良善的一面。所以,交往理性并非康德的“先验理性,它就在交往行为之中,与生活世界须臾不可别离。显而易见,“哈贝马斯关心的不仅仅是他的社会理论相对于工具主义者而显示出来的解释力的优势;和康德不一样,他力图证明关于道德和政治价值的理性救赎的可能性。20故而,奠基于普遍语用学的根底之上的交往理性municative rationality并非一种神秘抽象的、虚无缥缈的、由精神世界虚构出来的纯思辨的东西,而是具体的,存在并表达于人的认识、言说和行为之中。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为也是包含在

45、生活世界当中的,而生活世界主要是通过吸收风险,回过头来去提醒大量的背景共识。交往行为者的理解行为是在共同信念围活动的;由已经得到认可的解释模式、忠诚以及技巧等构筑起来的大堤高高耸立,牢不可摧,经历和批判所带来的不安看起来则是在不停的拍打大堤,激发出思想的浪花。16;73交往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交往主体有一个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不可否认,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个体经历的差异,会出现各种异议所带来的危及共识的风险,但由于拥有一个共同的生活世界,因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这种信念,形成了一个围墙,一道大堤,把各种不同的行为整合起来,可以认为,“生活世界的各个局部,如文化模式、合法制度以及个性构造等,是贯穿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