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_第1页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_第2页
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17 页 共 NUMPAGES17 页文化节目典籍里中国观后感悟扛起开播大旗的演员是老戏骨倪大红,要知道,一档听起来严肃认真的文化类创新节目,开场必须要有两把刷子,拿出看家本领之后才能让观众心服口服。以下是整理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悟资料,提供参阅,欢迎你的阅读。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悟一小时候写作文,但凡是遇上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用上的素材无非是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或者是喝雄黄酒、吃月饼、守岁等传统习俗。殊不知,在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中,还有史书典籍在历史长河里熠熠发光。走进尚书、论语、史记等史书典籍,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璀璨文化和真实历

2、史。事实上,想要真正读懂典籍并非易事,而央视一套在大年初一重磅推出的文化类创新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系列”的最新力作典籍里的中国邀请实力派演员变身典籍名家,用戏剧化的舞台呈现典籍中的故事,之后再穿越时空,和当代主持人古今对话。用“戏剧+影视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字一句的台词对白中,让典籍里的生涩文字变得鲜活滚烫。典籍里的中国选的第一部典籍是尚书,扛起开播大旗的演员是老戏骨倪大红,要知道,一档听起来严肃认真的文化类创新节目,开场必须要有两把刷子,拿出看家本领之后才能让观众心服口服。如此重要的出场顺序,足以看出倪大红老师在业界的实力与位置。事实上,倪大红的确不负众望,一生读书护书传书的伏生,本就是白发

3、苍苍的近百老人,在倪大红的演绎下,无论是拄拐还是作揖,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形体和语气都恰如其分,直扣观众心扉。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谁能想到一个讲中国古文学的节目,能让观众情不自禁泣不成声呢?倪大红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简单的自言自语足以让人泪奔-“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他扮成白发苍苍的老伏生,一辈子都在为尚书奔波,坚定不移地走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当书在乱世之中未能保全时,他自责呜咽,那些恰到好处的眼神和动作,让撒贝宁忍不住落泪。典籍里的中国,倪大红完美开场,伏生本生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这得益于他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传承文化的追求。是的,这并非是倪大红第一次演绎

4、有深度的角色,早在北平无战事、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等优秀剧目中,他便通过塑造角色展示出了和时代气息完美融合的文化味道。过往的角色经典又深入人心,能安静沉淀文化,也能不动声色将国民度收入囊中,还能扛起央视巨制综艺开播大旗,传承中国文化,以一己之力讲述典籍故事,“偷”走太多观众眼泪。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悟二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

5、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远流长。本节目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对于高考语文极具指导性。节目中,演员重现了大禹与先民治水的场景,他们仅有简陋的治水工具,却不畏洪水泛滥,誓要天下安宁。在尚书禹贡一篇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为壮阔的大禹分定九州历史: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典范之作,他的问世、留存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尚书是怎样一部书?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

6、经洞被王道士发现,内藏典籍万卷。这些典籍穿越千年,重回世人面前。清朝末年,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尚书文献当时最早的传世文本也在其中。如今,敦煌藏经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尚书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传承。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其“典”、“漠”、“训”、“告”、“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尚书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100篇。古人“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

7、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王充论衡正说篇)关于尚书的编纂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司马迁和班固都肯定它是孔子编纂的。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他生活的年代是礼、乐废,诗书缺的春秋末期。所以他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把晚年的精力都花在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上面,还为尚书写了序。司马迁说,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史记孔子世家)因此,尚书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孔子收徒讲学时,还选用了这些典籍作为教材。他认为这六种教材,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

8、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礼记经解)这说明了“六经”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汉武帝时,鲁共王刘余为了扩大自己的宫殿范围,拆毁了孔子的旧宅,并从孔宅墙壁中发现了许多用蝌蚪文字(汉以前的大篆或瘤文)写成的竹简,为古文尚书。当时的学者孔安国(孔子的后代),把它和通行的今文尚书互相校读了一遍,多出了16篇。这部古文尚书一直没有被汉朝所重视,也没有列于学官,又没有人传授。到王莽时才把这部古文尚书列于学官。到东汉时,才逐渐盛行,当时的大学者马融、郑玄等人并为它作注释,于是才盛行于世。但它与今文尚书相比较,还是不如今文尚书被人重视。后来,它就逐渐散失了。东晋元帝(司马睿)时,豫章内史梅曾

9、经向朝廷献上25篇的古文尚书(它与汉代的古文尚书也不同),还有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东晋政府把它列于学官,影响较大,在社会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到唐朝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命令修撰群经正义,孔颖达作尚书正义和陆德明写经典释文时,都是根据梅所献的这个本子。于是它便成了官府的标准本,以后又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由于汉朝时从孔府壁中取出的蝌蚪文尚书早已散失,东晋梅的古文尚书虽被认为是伪书,但它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广为流行,也就弄假成真了。我们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今文尚书与梅氏所献的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共58篇,即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篇。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

10、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如尧典记载着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权位继承情况。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盘庚记述商朝迁都情况。尚书是难读的。司马迁写史记时,采用了尚书的材料,或录全文,或取部分文字,但他运用了“以训话代经文”的原则,把尚书的原文翻译了一遍,使先秦的古书,变成为汉代通行的语言文字。例如尚书尧典中有“钦若昊天”的话,史记五帝本纪便写为“敬顺昊天”。又如尧典中的“馨子”,五帝本纪中改作“盲者”。所以我们可以把尚书和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对照来读。什么是禹贡?尚书中的禹贡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公认的一篇具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文章,也是中

11、国古代地理的典范之作,全书共一千二百字,分九州、导山、导水、水功与五服五个部分组成。禹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依次叙述各州疆域、水利、土质、赋税、贡物、贡道,也述及山川、湖泊、草木、物产等情况,对土壤的记述尤详。导山分九州山脉为三条四列,叙述20余座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山系概念明确,所记的山真实可靠。导水以叙述9条河流为主线,对河流名称、分布特征、疏导情形加以叙述。导山、导水篇幅较小,重点记述黄河流域的山川,导山(凿山)、导水的目的是疏通河道、宣泄洪水。水功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

12、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每服又各以百里、二百里、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不等,规定贡物、赋税标准等,反映作者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后世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班固的汉书地理志都将禹贡的内容原封不动的抄录了过来。今天的我们再来看禹贡,会发现两问题,第一它太简略;第二它所描绘的地理分布非常规整,总体感觉就是不那么靠谱。但是这在古代却是了不起的发明,特别是在文化底子薄弱的初汉,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认知几乎又回归到了一穷二白的地步,突然出现一份地图,就算画得再糟糕,也至少比没有好,特别是针对水患而言,尚书刚重见天日那段时间,人们如获至宝,哪里发生了水灾?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办?全凭一篇禹贡作

13、为指导。从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角度来看,禹贡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地理观念,构成了中国区域地理最古老的典范。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悟三近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首期通过演绎汉代伏生传尚书的感人故事,在古今对话、时空转换中,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节目不仅呈现了精彩的舞台演出,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让尚书的奥义可感可知“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节目中,演员倪大红饰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他们又共同遇见了四千多年前治水分九州

14、的大禹、三千多年前牧野誓师的周武王。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因为尚书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之称,记载了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历史。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头。尚书共五十八篇,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分成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在介绍尚书时用了这样十二个字:“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即书的奥义充分地体现在典谟、训诰和誓命当中。这里说的是尚书的六种体例:典、谟、训、诰、誓、命。典是先王们用来治国的典章制度,如尚书的第一篇叫尧典,记载了尧和舜治理国家的一些事情。谟是记载古时君臣谋划治国方略的言论,如皋陶谟篇就主要记载了舜和大臣们讨论

15、国家大计的对话。训即大臣对于君主的劝谏。诰主要是君主对臣民的告示、告诫以及劝勉。誓是在战争时期的战前君主对将士的动员令或宣战令。命就是君主所颁布的正式命令。荀子劝学中说“书者,政事之纪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可见古人认为,尚书所记载的就是上古时期治国理政的大经大法,尚书和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想,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泉。打开尚书,格言警句俯拾皆是:谈及官吏选用,有“知人则哲,能官人”“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无偏无党。处理对外关系时,应以“睦乃四邻”“协和万邦”为最高准则。围绕从政者个人的修身立德,有“与人不求备

16、,检身若不及”,要从自身着眼,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从细节着眼,从小事做起,做到兢兢业业、慎始慎终。而“满招损,谦受益”“有容,德乃大”“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些出自尚书的名句,其思想内涵更是早已超越为政的范畴,成为全体民众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何把尚书这样的上古典籍变成当代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典籍里的中国戏剧部分成为了节目突出的创新亮点,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堪称“出彩”,为提升节目的质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此次担任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她认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中国国家话剧院责无旁贷!”此番创作始终坚持“守正

17、创新”,在深入传统文化宝库、探得“宝物”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视角提取精神内涵,同时将多时空舞台与视觉技术手段结合,让传统题材作品既保有传统的独特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借助电视节目与戏剧各自独特的表达优势,对蕴含在古籍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之光,感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力量。禹定九州 华夏一体节目中,反复诵读了禹贡开篇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几句。演员重现了大禹与先民治水的场景,他们仅有简陋的治水工具,却不畏洪水泛滥,誓要争天下安宁。然而正如节目中所介绍的,禹最大的功绩并不仅如此,在治水的同时,他还做了治

18、理、考察、规划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开辟出一大片文明的土地,形成华夏文明的地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到处都有禹留下的足迹,于是就诞生了“禹迹”这样一个名词,以此指代华夏这片文明地域。可以说,禹迹是华夏疆域的第一个名称,先秦时期的人们普遍使用这个名称来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例如春秋时期的铜器“秦公簋”上的铭文就写着“鼏宅禹迹”。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出土的“叔夷钟”上亦写有“处禹之堵”,这是齐灵公为封赏大臣叔夷而铸造的铜器。“鼏宅禹迹”“处禹之堵”这两句话其实意思基本一致,即居住在禹迹的范围之内。伏生有这样一句台词:“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这句话出自左传,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禹迹与九州的关系九州是对禹迹

19、的进一步分区。因为禹迹的范围太大了,人们在禹迹里还是分不清东南西北,于是把禹迹分成九个区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以后再说自己在什么州,就既表明了自己在禹迹里面,也说清了自己的具体方位。为什么是九州?不妨看“州”这个字。州字在甲骨文里就出现了,字形中自上而下的三条曲线是“川”,表示河流;中间曲线上的小圆圈,意思是水所环绕的一块地方。所以,“州”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而治水可以简单理解为把水排走、开辟出一块块干燥可居的地块,古人于是把“州”与治水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讲,由此传播开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故事。九州中的一些名字今天还在被使用,如徐州、扬州、荆州等。虽然今天这

20、些州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位置仍然与古代那些州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州的名称则成为省的简称,如河南简称豫,河北简称冀。随着历史发展,九州成为华夏文明区域的代名词,其中包含两个最基本的意思。第一是地理范围。九州包括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这是华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域。第二是完整性。九州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域,就是最早被称作禹迹的那个地域。九个州,一个都不能少,少一个,华夏地域就不完整了。这一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人的心中。在节目的演绎中,主持人撒贝宁与伏生这样一番对话,让观众们心潮澎湃:“华夏为何一体?”“自古就是一体。”中华民族的大地,和中国的文明、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片大地浸润了漫长的历史

21、,其中的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只是自然之物,而是有着历史的意蕴。悠悠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这份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民心即天命“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伏生讲解的第二个故事来自牧誓,说的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时领着众人念出出征誓词。舞台上,万军之中,周武王振臂一呼,众人齐声响应。在演员们的演绎下,仿佛古战场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短短的几句话气势如虹,让人感受到了势不可挡的力量。牧誓不仅描述了武王伐纣的过程,也指明了武王伐纣的原因,写出了兴亡之道。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其更大的创意是在主

22、题立意上的交相辉映。大禹治水安民、武王为民伐纣等多场戏剧,始终围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鲜明主题展开。正如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介绍,“民本”这一概念即萌发于尚书。除了节目中提到的五子之歌禹贡牧誓等,在尚书多篇中均可看到,为政者们不仅提出了“民惟邦本”、“民心”为重的思想,并且也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笃行之。翻开尚书首篇尧典,文中对尧帝的颂扬是同百姓密切相连的。如:“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是说,尧能发扬美德才智,使九族亲密和睦,还能公平地善待百姓人家。“百姓昭明”的“昭”字,本义是昏暗中出现一抹亮光,有引导光明之意,这是指百姓们从昏暗的日子里看到了曙光。“黎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尧典,“黎”从“黍”,是一穗聚有很多颗粒的小黄米。黎民指众多人民。“黎民于变时雍”是说众多人民也随着变得友好和睦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