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温柔敦厚诗教地位之反思_第1页
明代温柔敦厚诗教地位之反思_第2页
明代温柔敦厚诗教地位之反思_第3页
明代温柔敦厚诗教地位之反思_第4页
明代温柔敦厚诗教地位之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儒家诗教论在明代诗学中的影响兼论明人观念中的形式理论与诗教论关系立敏*立敏,男,1973年生,*省镇平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摘要明人对诗歌形式技巧的探索让人产生一个误解,认为明代是一个艺术批评的时代,一个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失坠了的时代。通过对明人诗论进展历时性和诗歌流派两个维度的考察获知,在明代,诗教论依然占据诗学批评话语主导地位。明人诗学观念中,形式技巧的探索和传统诗教论并不是一个探讨层面上的话题,而这一点却常常为人所忽略。学科建立中创新性的过度要求无疑在误解的产生过程中起了不良影响。关键词 明代诗学;诗教论;诗

2、歌形式理论艾伯拉姆斯M. H Abrams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艺术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观众,假设愚将之改造为宇宙、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用于分析文学艺术过程的四个阶段,即宇宙作家、作家作品、作品读者、读者宇宙,提醒作家创作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作品为读者阅读承受从而产生影响的一般过程。传统文论中提倡诗教、重视诗歌教化作用的诗学理论虽则涵丰富,也涉及诗歌过程其他阶段,但是侧重于第四阶段,认为文学是到达政治、社会、道德、教育目的的手段。这是一种社会道德批评,它的核心是温柔敦厚的诗教论,按照假设愚的界定属于实用理论美*假设愚:“中国文学原理“第6章“实用理论“,杜国清译本,*教育2006年版

3、,第160176页。一般情况下,诗教论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在文学尤其是诗学领域的表达,长期控制着封建社会诗学评论话语权,诸如温柔敦厚、美刺讽喻、诗文与时政相通等概念、观念老生常谈般充满于各种语境。然而在理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情况似乎有所不同。现象纷呈的明代诗派中,前后七子注重诗歌形式技巧的研讨,诸如法、格、调、句、音等创作阶段作家作品文本因素规律,因而前后七子在学界被称为风格派铃木虎雄19111912年发表于“文艺“杂志上的“论风格神韵性灵三诗说“最先用风格说概括明代前后七子诗论,后为学界承受,该术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得失,参见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大学2007年版附录“风格的发现与重

4、建明清风格说的现代研究19171949“、“言“风格而不失“神韵明清风格说的现代研究19501990,台港局部“。,公安派呼吁独抒性灵作家作品,竟陵派走入幽谯枯寂一途作家作品,外表上看他们的创作与理论都与儒家诗教论重视文本读者的社会道德教化相矛盾。因而研究者看来,明代是一个诗歌艺术批评的时代,明代诗学的“开展主要表现为风格说以及后期为矫风格说之弊而向神韵的转化;“儒家传统诗论重在诗教,所谓兴、观、群、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些都是一种社会道德批评,它所注意的是诗歌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诗歌教化作用。诗歌艺术批评则不同,它着眼于诗歌艺术本身,探讨其独立的美学构造、艺术价值袁

5、震宇、*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古籍1991年版,第1718页。该著作论述*基承续汉唐以来主流的儒家文艺思想,注重诗教,然而不仅在当时,而且在整个明代缺乏同调,见第34页。显然,明代诗学批评被构建为一个侧重于艺术形式创新的时代,作为道德批评的儒家诗教论似乎不再拥有往昔的辉煌,大权落榜,偏居一隅,“诗不仅失去了其实际的政教功能,而且从个人功利的角度说,也失去了实际的功利作用*健:“清代诗学研究“,大学1999年版,第5页。这个论断涉及如何评价明代儒家诗教的影响,如何考量明代诗歌形式技巧的探索与诗教论关系,进而如何评价有明一代的诗学探索。果真诗教论在明代丧失了话语权吗?让我们先对明代诗论进展历

6、时性和诗歌流派两个维度的考察。一、历时考察:一个贯穿整个朝代的理论明初,诗教盛行。道学思想深厚的宋濂13101381在“六经论“阐发诗教意蕴:六经皆心学也,心中之理无不具,故六经之言无不该,六经所以笔吾心之理者也。其人之温柔敦厚,则有得于“诗“之教焉;疏通知远,则有得于“书“之教焉;广慱易良,则有得于“乐“之教焉;洁静精微,则有得于“易“之教焉;恭俭庄敬,则有得于“礼“之教焉;属辞比事,则有得于“春秋“之教焉。然虽有是六者之不同,无非教之以复其本心之正也。宋濂:“潜溪前集“卷六,“宋濂全集“点校本,罗月霞主编,*古籍1999年版,第72页。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依然被归纳为儒家思想重要组成局部。虽然

7、作为儒家思想开展的心学和先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宋濂思想关注点与周儒家不同,但是诗教论核不变,重视教化,重视作品的社会功用,侧重于文本读者层面。墓志铭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中的溢美之词往往是流行思想与主流价值观的反映,儒家诗教论的出现反映了该理论的盛行。宋濂“故朱府君墓志铭“载:诗之为教,著于“礼经“。温柔敦厚,本诸性情。君子读之,岂惟多识?玩其指归,感善惩逸。我甑生尘,我衣悬鹑。非义之物,弗取诸人。如斯学经,庶可无愧。留连光景,敢曰吾事。彼苍者云,其色可餐。洗心涤虑,是跻是攀。发犹未皤,然观化。何有外慕,无昼不夜。宋濂:“芝园前集“卷九,“宋濂全集“点校本,罗月霞主编,*古籍1999年版,第133

8、4页。阐发温柔敦厚意旨与诗歌功用,反对流连光景之作;用这么大篇幅阐发文学思想在墓志铭中实属罕见。洪武年间瞿佑临安教谕任上,县令王廉谦率诸生宴饮用古诗,不同场合中吟咏不同诗作,岁终歌“鹿鸣“,会友歌“伐木“,劳农歌“南山“,号新居歌“斯干“,送行役歌“无衣“瞿佑:“归田诗话“上“乡饮用古诗“,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35页。,可见实际生活中诗教的作用。选编诗歌时,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使编者陷入两难的为难境地。洪武三年1370,王行13311395在“唐律诗选序“中说:选诗者,非知诗者也。孔子之删诗,取其既足以感发惩创,又足以被夫弦歌者,非以工拙计也。盖工非诗之所必取,而拙

9、非诗之所必弃。工而矜庄,是未免夫刻画;拙而浑朴,是不失其自然也。苟弃其拙而取其工,则是遗自然而尚刻画,岂足与言温柔敦厚之教也哉?王行:“半轩集“卷六,转引自吴文治“全明诗话“,*古籍1997年版,第247页。选编者必然要依据诗歌技巧的工拙来取舍,然而诗歌的艺术性与最高的诗教原则未必一致,形式技巧与艺术原则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力,这就形成一个难以克制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产生选诗者是否深谙诗道的悖论。永乐元年1403三月,胡粹中在“蚓窍集序“中说:唐人有言文章实小技,于道未为尊,此非知言者也。夫道之显者谓之文,故道以文而传而文所以为载道之器也。道不违乎人,人之为文而违乎道,岂足以言文哉?况乎声音之道与

10、政通,于其清浊髙下、疾徐促缓而道之升降、政之美恶、俗之隆污系焉。盖审音足以知政,闻乐足以知德。间出示所自作诗一编,古制近体通假设干首,舂容乎其意度,铿鍧乎其节奏,追琢乎其文章,其言丽以则,其思深以远,其义葩而正,温柔敦厚,不迫不切,方诸古人亦未多让,顾自谦曰“蚓窍集“。夫古之人,修于身者不必施于政事;施于政矣无待见于言语。然德之发于口者为言,盖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自有不容已者。管时敏:“蚓窍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以“诗歌关乎世运、“文以载道、“温柔敦厚作为立论原则推崇诗歌,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言语是德行的自然表露,但凡不符合道德的文字缺乏评议。一般地,道学家似乎总是倾向

11、于鄙薄诗歌,然而给予诗歌崇高地位的也有可能是道学家,后者往往为今人所无视。王洪13801420在“送湛用和序“中依据诗人对诗教的熟稔而推测其为政状况:湛君华年好修,且其为人聪惠端谨,穷经力学,尤潜心于诗人温柔敦厚之教,以是而为政也,其将有以得民之心欤?有以善民之俗欤?“诗“曰:岂弟君子,民之父母。余于湛君是望,故以此告之,且使夫读诗书者知所以为良有司,在此而不在彼也。王洪:“毅斋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于此可见时人依然认同诗歌与政治关系密切,诗歌在政治生活中依然发挥着作用。正统二年1437荣13711440在“故礼部祠祭主事干汝霖墓铭“中写道:汝霖生而颖异嗜学,绩业邑庠,读诗得温柔

12、敦厚之旨。杨荣:“文敏集“卷二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景泰元年1450八月,骥13741471在“青城山人集序“中说:惟诗为文之至精者也,发乎情性而止乎礼义,夫岂可易言者哉?故知非赋禀清明、才趣超踔之士,缺乏以语此。王燧:“青城山人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据天顺八年1464雍13181478所作“故朝列大夫*左参议朱公墓志铭“,朱骥诗歌创作以温柔敦厚为圭臬:公朱骥自幼警颖绝人,八九岁能涉猎经史,十三为诗,属文有老成句。弱冠父命为邑庠生,孜孜力学,不懈寒暑,于“三百篇“温柔敦厚之旨,研究益精。韩雍:“襄毅文集“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东阳14471516“沧洲诗集序

13、“称:盖其所谓有异于文者,以其有声律风韵,能使人反复讽咏,以畅达情思,感发志气,取类于鸟兽草木之微,而有益于名教政事之大。李东阳:“李东阳集“第二卷“文前稿“卷五,周寅宾点校本,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72页。宁1454年进士“学诗斋卷跋“载*宁:“方洲集“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孔子谓伯鱼“不学诗,无以言,所谓学与言通达志意,体切事理,而自有以善于言,非欲诵习其文以资辩说也。自观兴群怨之教衰,而“三百篇“劝戒大义尽湮于声律文词之末。虽盛唐诸家,亦不出此,但视汉以降,稍能和平雅澹,庶几温柔敦厚之遗意犹有存者耳。先辈谓删后无诗,盖自有见,或者遂洞视近古,至谓宋儒之诗为无物,几欲一扫

14、而空焉者,弃本逐末一至此。夫文章固各有体,声韵亦自不同,然未有外理趣、舍经典而可以言诗者。诗有清新者,亦有优逸者,有沉着者,有痛快流丽者,有豪宏放纵不可拘者,有摸拟想象捕风捉影竒怪百变者,有浅薄掇拾随口滑稽不经蹈履者,扁长彼善,自昔有之。使不切理达情,不根艺实,则淫哇巧艳、荒唐汗漫之言过耳辄了,无复遗意,于宋诗也远甚,况“三百篇“乎?故善诗者,必有定志高识,周知博览本始,于圣贤之言,师意变文,涵融浑化,寓理趣于声律之,托著述于比兴之余,如八音协乐,五味和羮,充然有成,不见其迹,斯能兼总百家、超绝群。作古之人有如此者,杜子美是也。是故欲学诗,非有得于学问之力,虽近古疏节,犹不可及,况六义大要哉!

15、持论通达的评论家以为盛唐诗歌有温柔敦厚遗意,但将宋诗一棒子打死也不可取;诗歌虽然风格气象万千,但须符合诗教,风格、体式、声韵等艺术形式和儒家诗教论不是一个艺术层面上的问题,前者是形式上的,后者是精神实质;本体论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功用论废弃,这恰恰是人们极易忽略的一个方面。结合前引王行言论可知,明人对二者的区分认识得很清楚,只不过宁论述更细致;明人虽然重视形式技巧等本体论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视诗歌功能。由宁论述可知,儒家诗教论决定诗歌风气,明代盛唐诗歌风气的形成、宋诗的不受重视局面形成的因素中弘扬诗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诗论人事表达了诗教的影响。关于轼被贬这一历史事件,何乔新14271502认为轼不

16、幸遭遇乃是不遵守诗教所致:古之君子,君有过则谏,政有失则言,谏不行,言不听,则去,未始托诸文词以自表著也。放臣屏子情不能已,有形诸诗歌,以道其不幸者矣,然怨而不怒,忧而不伤,有温柔敦厚之风,无怨尤切蹙之病,故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有感焉,乌有怒号怨刺如诟邻骂坐之为哉?何乔新:“椒邱文集“卷五“史论“,“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胡居仁14341484“流芳诗集后序“说明理学思想气氛下儒家诗教论的时代思想渗透与化:诗有所自乎?本于天,根于性,发于情也。然则诗不可作乎?曰:何为不可哉?但务养性情,明道义,使吾心正气和,则诗之本立矣。大抵诗乐实系世道盛衰,非智力可强探而必得也。胡居仁:“胡文敬集“卷二,“

17、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弘治元年1488春,程敏政14441499在“赠推府君之任徽州序“说:维时髙邑君相儒,得徽州府推官。凡徽州之人仕京师者,例有赠言以致其私,而予承乏词林最久,例必见诿,不得以鄙朴辞焉,则谂于众曰:公以诗举于乡而上礼部,其得于诗教必深,其达于政也必易。程敏政:“篁墩文集“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当众赠别,强调诗教,诗教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由此可见。 生于弘治,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的罗洪先15041583对儒家诗教论深信不疑罗洪先:“念菴文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往生奉诗教,至铿然雅音,日夕与士友诵之,竟以调髙未能即和。卷三“答王敬所“发兴观

18、于诗教兮,受骚人之降麾。卷十七“祭族祖宋朝请大夫涧谷府君墓文“嘉靖十六年1537,束作“门集序“,称:夫诗以微言通讽谕,其教温柔敦厚为主,本不通于微,不底于温厚,不可以言诗。由“三百篇“迄于唐,其指一也。高叔嗣(1501-1537):“苏门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嘉靖二十六年1547,献忠在“山中集跋“中称:诗之教,曰温柔敦厚。夫心正而后辞顺,辞顺而后声和,声和,则温柔敦厚举之矣。周辙东而雅亡,孔圣删而绝响,教学不明,治心无术,是故性情戾而声淫,趣乡卑而言陋,诗道熄矣。虽然文与世相升降,制格变而道存,律调殊而声一,后世言诗率以盛唐近之,以其浑含,有“三百篇“遗意焉。顾华玉(147

19、6-1547):“山中集“卷尾,“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从温柔敦厚诗教出发分析后人宗尚盛唐诗歌的原因。慎(14881559)在“跋愈光结交行“中,指出诗歌在社会生活中诸多功用中,除了常规的教化、辅助政治生活而外,可以学圣、养生,如同灵丹妙药:养生何以诗为也?子解之曰:养生奚可废诗也。伯阳“参同“一编,实*之先鞭,阴长生。自叙三咏乃风雅之后垂,不知昌虚中,无论钟离子,养生奚可废诗也?或又曰:为政何以诗为?子解之曰:为政奚可废诗也?重华作歌,皋载赓,神禹有训,五子爰述,为政奚可废诗也?或又曰:圣学何以诗为?子解之曰:学圣奚可废诗也?孔子删“国风“、“雅“、“颂“之诗,立温柔敦厚之教,楚狂接舆而歌

20、,则欲与之言,鲍龙跪石而吟,则亟为之下,学圣奚可废诗也?禺山之疑乃醳,遂铭其座右曰:诗哉,明哉;诗哉,明哉。予以此忘情,以此养生,以此为政,奚其为?为政。以此学圣,奚其学?学圣。杨慎:“升庵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钟嵘“诗品序“有“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句,论述诗歌的消遣性,似与养生有关。近年文学医疗成效成为海外研究的一个题目,如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一书中有“作为治疗手段的艺术“郭小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一节。海瑞15141587“注唐诗鼓吹序“载:古先王成就人才,由今考之,大抵六经并行,诗教为首。夫教以言行,诗亦言尔,何以益人而先之假设是?盖人禀天地之精,言

21、语文字之间,天地精神之发也。约而为诗,不多言而见蕴藉,外著风韵。天地精神以诗而骋骋,则袭物感人,变化因之。“礼“称人声在上,长啸中宵,胡骑因之而北。诗兴入人,往往而是。时飏九歌之方,兴诗游艺之道,百世以俟圣人,不可易也。海瑞:“海瑞集“下编“序跋类“,陈义钟点校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2333页。从教化的一般规律出发,认为诗歌蕴含天地精神在,所以能感化人心,甚至在战场中发挥作用,击溃敌军。车大任1580年进士“卢子明诗序“载:我明自国初迄今,重熙累洽,海宇晏然,荐绅及韦布之士,摛华掞藻,代有其人,噫噫盛矣。在永乐时,有髙廷礼氏,集“唐诗品汇“一书,从中拔其尤者,题曰正声,诚大有功于诗教

22、。“三百篇“尚矣,降而楚骚,而汉,而六朝,而三唐,其体愈新,其变愈极,无亦世代使之然欤?要之神韵则千古一辙,不然者栉字饾句、刻鹄效颦,谓之诗也可乎?今观子明诗,辞藻、气骨种种过人,而又寓悲怆于和平,蕴神奇于浑朴,大都神韵居多,则亦奚让廷礼氏矣?黄宗羲:“明文海“卷二百六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这位万历年间进士以诗教为标准总结本朝诗歌史,认为诗歌繁盛正反映出诗教论的盛行。这位儒家传统诗论追随者眼中,与辞藻、气骨诗歌艺术概念一同使用的神韵无疑是诗人尤为关注的一个艺术因素。胡直15171585说“予昔与人论诗,独珍神韵,然神韵亦难言,其上必有道,君子之撰,褐外而玉胡直:“衡庐精舍藏稿“卷九“

23、刻王太史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推崇神韵,然而更重视凌驾于神韵的“道,即“诗之作义,取含蓄温厚足以感人,而体制次之胡直:“衡庐精舍藏稿“卷八“唐诗律选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也就是必须符合温柔敦厚诗教论。由胡直畅言神韵,只能得出他注重形式技巧探索,据此论断他否认诗教论则是一个错误。东林党人兆京“毛诗论“载:“记“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此诗教也,亦孔子删诗之教也。夫人心之不能有正而无邪也,中人以下所必不能免也。今也圣人立言以垂教,但彬彬焉,告天下后世曰假设者为闺门之化也,假设者为邦国之仪也。天下后世之人,读其书,想见其人,当此之时,孰不肃焉生敬慨焉,生慕哉?

24、黄宗羲:“明文海“卷九十八。他认为诗教观念提出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反对一时之事功。宗周15781645“蕺山集“卷九“史雁峰诗集序“载:言非古人之所尚也,至于不得已而有言,往往发于嗟咨咏叹,以寄其情,而止乎礼义之正。如“三百篇“所,至今读其辞如见其人,而时有有余不尽之意,寄之引物连类之中,而终无尙口之病,则学之不贵有言也审矣。诗教之亡也,汉以降,率务为俳优相说,而不顾其心之所安,至于诬善行私而莫知止也,又奚暇问其雕栉字句、协比声律之弊乎?家塾师史子复与予论学屡矣。一日出其曽大父雁峰公所遗诗稿假设干篇示予,皆近体也,而能不失古作者之意,有温厚和平之风。一再读之,转见其质而不俚,淡而有致,慕古而不失

25、之夸,感怀而不伤于激,真能留不尽之意于有言之中,而时溢其无言之趣者。*宗周:“*宗周全集文编“卷六,*古籍2007年版,第4册,第22页。在宗周的批评话语体系中,诗教是个核心观念,对诗史的不满显示出呼吁诗教的焦虑。综上所述,明代诗论中虽然注重诗歌艺术形式规律的探讨,然而儒家诗教论的影响依然还在,无论在诗歌评论还是社会生活中它的身影处处可见。明人对诗歌文本因素与艺术功能之间的区分有清醒的认识,文本因素、形式技巧虽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诗歌功能;无论是选辑诗歌、形式探索,还是诗歌风气,明人心目中首要因素依然是儒家诗教论。在一个儒家思想依然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时代,彻底否决儒家诗教论是不可思议的。人们

26、谈论诗歌、为政、人品学识,甚至养生时,都念念不忘诗教观念,在墓志铭中也不断出现。则在这样的时代精神气氛中,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是否放弃了儒家诗教观呢?二、流派考察:艺术形式探索者没有遗弃的理论明代影响深远的前后七子注重诗歌形式技巧的探索,他们关注的风格则成为明清诗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概念,因而被学界称为风格派。正是这种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关注给人造成一种温柔敦厚诗教传统遭抛弃的印象。前七子领袖梦阳14731530“与徐氏论文书“中写道:夫诗宣志而道和者也,故贵宛不贵崄,贵质不贵靡,贵情不贵繁,贵融洽不贵工巧,故曰:闻其乐而知其徳。故音也者,愚智之大防,庄诐简侈浮孚之界分也。李梦阳:“空同集“

27、卷六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俨然是一副道德批评的面孔。对诗歌的界定“宣志道和非是温柔敦厚的另一种说法,四贵四否与儒家诗教相一致,将诗歌看作关乎愚智大防、道德界分,可见道德教化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虽然他说过“夫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七者备而诗昌也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八“潜虬山人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注重格、调气、句、音等方面的研究,然而这些形式技巧的探索只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否则的话就会显得靡、繁、工巧,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王世贞15261590是嘉万年间文学复古运动的领袖,后七子之一,他说:至其后虽京兆之吏治,独屈指不疑,以为此习朝廷事

28、已曷如也,而况君明四诗,体于其温柔敦厚者耶?“送元之明府之新淦序“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五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夫古之善治诗者,莫假设钟嵘、严仪,谓*诗*格*代,*人诗出*人法。乃今而悟其不尽然。以为治诗者,毋如“乐记“云:“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如是三者以观世,足矣。“邹鹪鹩集序“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弇州续稿“卷五十一。孔子称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假设仅以忠孝二言,或粗征其实,以示天下后世,安能使之感动而得其所谓兴与群与怨也?“答邹孚如舍人“其二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弇州续稿“卷一百九十。 其一以为温柔敦厚诗教与吏治有必然联系,肯

29、定诗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成效,其二肯定儒家实用理论中的乐教论,第三则泛论如何才能到达兴观群怨的成效。与温柔敦厚诗教论相比拟,诗法、诗格显然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话题。可见他虽然注重本体论形式技巧并以之为主要研讨对象,然而落脚点依然是儒家诗教论。后七子另一位领袖攀龙15141570所言“文辞相矜不达于政,虽摛藻如春,何益于殿最李攀龙:“李攀龙集“卷十六“送汝南太守徐子与序“,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395页。,更是重视诗歌社会成效的表达。其实关于前后七子诗论与诗教的关系,明代就有评论。屠龙15421605“文论“载:“诗三百篇“,多出于忠臣孝子之什,及闾阎匹夫匹妇童子之歌谣,大意主吟咏,抒性情,以风也

30、。是为之诗教。明兴,北地献吉梦阳,14721503、何仲默何景明,14831521、姑徐昌谷徐祯卿,14791511,始力兴周汉之文,诗自“三百篇“而下,则主初唐。厥后诸公继起,气昌而才雄,徒众而力倍,古道遂以大兴。屠龙:“由拳集“卷二十三,“明代论著丛刊“本,转引自蔡景康编“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1999年版,第257页。在屠龙看来,以梦阳、何景明、徐祯卿为首的前七子提倡复古的目的是振兴诗教,结合“子威先生澹思集序“所言“我高皇帝取天下于胡雏之手,以故雕龙之业,亦光起前人,爰出异代。梦阳、何何景明、边边贡,14721536、徐徐祯卿诸君导其巨波,攀龙,15141570、琅玡榛,1495157

31、5诸君扬起洪流屠龙:“白榆集“卷二,“明代论著丛刊“本,转引自蔡景康编“明代文论选“,第265页。,后七子同样以振兴诗教为目的,他们的诗论依然没有背离社会道德评论原则。贽15271602倡导“童心说,倡言真性情,开公安派先声,然而他在“读律肤说“中写道:盖声色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李贽:“焚书“卷三,“焚书续焚书“合刊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页。他并不反对传统儒家诗教论,所不满的只是矫揉做作、假性情以及因之而形成的一切文字。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继而呼吁创作“独

32、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15601610“序小修诗“。然而细考袁氏兄弟言论就会有一个打破二元论认识的结论。袁宗道15601600称袁宗道:“白苏斋类稿“,“中国文学珍本丛刊“本,转引自“明代文论选“,第304页、第307页。:然则二典三谟,非天下之至文乎?无论典、谟、语、孟,即诸子百氏,谁非谈理者?道家则明清静之理,法家则明赏罚之理,兵家则列奇正变化之理,汉、唐、宋诸名家,如董、贾、欧、柳、曾、王诸公,及国明、荆川,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卷二十“论文“下盖古所谓经国大业、不朽盛事也者,其推文章乎?故机设于龟马,基造于“坟索“,此语文章之始也。卷七“刻文章辩体序“真性情和儒家诗教论并不违背,“理充

33、文随的“理显然是道德义理,其实质就是“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的理论翻版。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袁宏道在“夜坐读少陵诗偶成“中写道:“尝闻工书人,见书长一辈。每读少陵诗,辄欲洗肝肺。体格备六经,古雅凌三代。袁宏道:“袁宏道集校笺“卷三十二“萧碧堂集“卷八,钱伯诚校笺本,*古籍1981年版,第1049页。诗歌评价以六经为准则,可见儒家文艺观念的影响。钟惺15741625虽然在审美趣味上似乎远离诗教,其实不然,此摘录假设干言论为证钟惺:“隐秀轩集“,李先耕、*点校本,*古籍1992年版,第276页、第281页。夫诗,以静好柔美为教者也。今以为气不豪,语不俊,不可以为诗,予虽勉为豪,学为俊,而性不

34、可化,以故诗终不能功。卷十七“陪郎草序“诗之为教,和平冲淡,使人有一唱三叹,深永不俊之趣,而奇奥工博之词,或当别论。卷十八“文天瑞诗义序“钟惺的诗歌理想依然是符合温柔敦厚诗教标准的诗歌,无奈个人性情的原因,出现诗歌创作实践与艺术理想偏差。天启六年1626,受钟惺之托,申春泽为“隐秀轩集“作序,序中称:“其中片言只字,有不本之经,参之子,辅之史、集,根道理、源性情者乎?申春泽:“刻隐秀轩集序“,“隐秀轩集“附录,第601602页。肯定钟惺以儒家诗教论指导创作参愈“答翱书“,这是得到钟惺认可的论断。明代科举八股取士制度对诗歌创作、评论产生不小的冲击,这在明代已经是个经常的话题。今天学界一般引用维崧

35、记载徐的经历,以说明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诗歌窘的迫境地:昔予徐之为诗也,里中父老辄谯让之,其见仇者,则大喜,曰:夫诗者因能贫人贱人者也。假设人而诗,吾知其长贫且贱矣。及遇亲厚者,则又痛惜之。以故吾之为诗也,非惟不令人知也,并不令妇知。旦日妇从门屏窥,见余之侧弁而哦,假设有类于为诗也,则诟厉随焉,甚且至于涕泣。盖举平生之偃蹇不第,幽忧愁苦而不免于饥寒,而皆归咎于诗之为也。陈维崧:“陈迦陵文集“卷一“徐*诗序“,“四部丛刊“本。对于科举与诗歌、诗教的复杂关系,需要专门的研究。这里仅仅说明一点,徐总结自己生活失意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科举失利的原因是对诗歌的喜爱,幼年写诗遭到仇人快、亲人恨也是如此。这禁不住让人想起今日高考压力下家长限制子女读课外书,尤其是在1980年代,课外书阅读曾一度被视为不务正业,正所谓“仇者快,亲者恨,果真长者不喜爱“课外书吗?一定时期必须完成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