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校加持下的波士顿_第1页
双校加持下的波士顿_第2页
双校加持下的波士顿_第3页
双校加持下的波士顿_第4页
双校加持下的波士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双校加持下的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顿,是马萨诸塞州首府和最大的城市,1773年12月发生在这里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最终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此后,世界上第一条电灯街道、第一条电话线均是出自波士顿。即便拥有如此多的头衔,这里最出名的还是两所学校。我也不能免俗,到达波士顿,便直奔传说中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位于波士顿西边的剑桥市,距离市中心五六公里的样子,有直达的地铁和公交。若不是和公交司机再三确认,下车后我很难相信自己已置身于这所久负盛名的学校中。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和城市交错在一起,很难分清脚下走的是校园小路还是市区的街道。分散在四周的教学楼大多是红砖建筑,俗称“

2、哈佛红”,古典素雅的建筑风格颇有几分英伦小镇的影子。这里的街道被命名为剑桥路、牛津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洋彼岸英国的那两所名校。据说当年英国传教士来到这里建造的小镇叫“纽敦镇”,他希望此镇能成为跟英国剑桥一样的大学城。没想到早已成为优等生的哈佛人,心中仍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剑桥梦。虽说哈佛校园没有围墙,其校区中心本部所在的哈佛园却是有围墙的。当时正值6月,刚好赶上哈佛的毕业季,原本对外开放的哈佛园限制游客入内。入口处,有位高个子黑人保安正在严查通行证件,很多游客都被拒之门外。我只身一人,背着一个学生包,抱着试一试的心度,径直向校园内走去。黑人保安仅仅看了我一眼,毫无阻拦的意思,他把我当成了哈佛的学

3、生。进入哈佛园内,东亚面孔的学生不在少数,难怪我能够蒙混过关。园内的图书馆前热闹非凡,几百名毕业生和老师们在台阶上站成了七八排,听从摄影师的指挥,准备拍大合影。毕业生肤色各异,年龄多在三十岁上下,还有人带着小朋友直接坐在第一排的地上,这些毕业生大多是来自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地,此朝分别后不知会各自奔向怎样的人生,说不定未来会影响世界的大人物此刻就站在我的眼前。哈佛园的面积不大,主要由办公楼、图书馆、教学楼及宿舍组成。大概是没有游客的缘故,园内清净而悠闲,学生躺在随处可见的草坪上沐浴阳光,也有学生在草坪上欢畅地打羽毛球,偶尔还会蹦出一两只野兔子,东张西望,完全感受不到严肃、古板的学术氛围,倒像是一座

4、闹中取静的市区公园。一栋红砖楼旁的一座孤零零的汉白玉石碑吸引了我的注意。三米多髙的石碑下是一个大赢质,碑的上部有龙形雕饰,正面碑文满载岁月的痕迹。看了下面的石碑介绍才知道,这块碑是哈佛毕业的中国留学生1936年为庆祝母校成立300周年筹资修建的,碑文由胡适撰写。碑文显示,早在80多年前,哈佛大学就已有近千名中国留学生学成归国。陈寅恪、竺可桢、赵元任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师们,年少时曾在这里度过青春岁月,仅仅不知道那时的哈佛在他们的眼中是怎样的模样。不远处一尊雕像前人头攒动,很多人正在排队拍照,雕像是哈佛大学成立时重要的资助者约翰哈佛,为了纪念他,刚刚成立不久的学校被命名为哈佛学院。据说雕像并非是约翰

5、哈佛本人,而是仿照一个学生的样子雕刻的。一位华人留学生的妈妈让自己的小儿子去摸约翰哈佛的左脚,并说道:“以后也要像姐姐一样来这里上学!”约翰哈佛的左脚已经被摸得油光铿亮,据说这能带来智慧和好运,令哈佛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走出哈佛园,重新回到与城市相互交错的哈佛校园,沿路会看到很多二手书店,在这个网络时代,这些书店的生意非但不冷清,反倒颇具人气,这大概才是校园该有的模样。沿途还会看到很多别墅,我心想说不定哪栋别墅里就住着诺贝尔奖得主,而此刻脚下的路也一定被无数学者走过。波士頓美术馆。漫无目的地闲逛着走到一处庭院前,若不是门前的两座石狮子,我绝不会注意到这座并不出众的两层砖红小楼,走到近前才发现,

6、这里竟是哈佛燕京学社所在地,90多年前两校共同成立学社是为了相互合作,更好的研究亚洲文化。如今,燕京大学早已成为一段尘封的记忆,这里却将它的烟火延续了下来,不免让人唏嘘。相距不远的麻省理工学院却会让人感觉陌生得多。从哈佛广场顺着主路向东南方向走,大概不到20分钟,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两所高校如此之近,难怪当年两校曾有意合并。哈佛还保持着几分传统大学的模样,麻省理工则没有一点这样的影子。坐落在查尔斯河一侧的校园,只有那座由一组互相连通的大楼组成的中央校区容易辨认,此外很难再找到一眼就能认出的教学楼。校园内几乎所有的建筑都用数字代表。譬如作为中央校区入口的罗杰斯大楼被命名为七号大楼,听这里的一名中

7、国留学生讲,即便没去过的教学楼,只要靠编号他就能迅速确定它的方位。但对于不熟悉这里的参观者,这种数字编排既枯燥又使人晕头转向。这名留学生讲,这里的建筑通常会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但麻省理工的学生不喜欢赞美个人,除非这个人像爱因斯坦一样有重大贡献,否则还是以数字称呼更好。进入七号大楼,是一个近30米高的开阔空间,据说这里常会被学生当作大型室内恶作剧场所。一条被称作“无尽长廊全长251米的走廊,将中央校区从西到东的几栋大楼连在了一起,以便学生往来于各个院系。但你走上几分钟就会感到乏味,毫无美感可言。在如此漫长的走廊里,学生们学会了自娱自乐,曾有人为走廊定制了一套交通规则,安置了交通信号、车道标线,做

8、得有模有样。更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是,每年有数天,太阳落山时阳光会贯穿走廊,出现梦幻般的景象,此时大家定会好好庆祝一番。无尽长廊经过的十号楼是麻省理工的标志性建筑,从外部看,正面的十根爱奥尼柱式组成的柱廊搭配上楼顶硕大的穹顶,颇有几分罗马神庙的气势。十号楼外的草地是学校最佳的取景地,毕业典礼仪式通常在这里举行。草地上,一位即将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和父母讨论着拍照角度,我略带抱歉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请他们帮我拍张照片。拍完照后,那名留学生拍了拍我的肩膀,“明年你就会熟悉这里了!他以为我是来报到的新生,我随口附和道,“一定!一定!”除了中央校区几座庞然大物的混搭组合外,整座校园里还凌乱分布着时代风格迥异

9、的建筑,给人感觉它们完全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雷与玛利亚史塔特科技中心,它的编号是“32号楼”。这栋建筑的外形由圆筒形与长方形交错而成,从里到外,有曲面墙,有斜面墻,外墙材料有砖,有铝板,有不锈钢,像个大杂技,有人形容其是一堆喝醉的机器人在一起狂欢。不喜欢的人认为它丑陋不堪、故弄玄虚,喜欢的人认为它是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作为外行,我不好妄加评论,但能够肯定的是,它确实充足独特,在这片倡导冒险、勇于创新的校园里毫无违和之感。麻省理工学院造型奇特的32号楼。站在这座怪异的楼前,我正绞尽脑汁地想该如何理解设计者超前的艺术理念时,一对新婚夫妇带着摄影师来到楼前的铝板外墙合影,反光作用下,新人在铝板上投影出了奇幻的模样,我突然体会到这是不一样的美。相比哈佛,麻省理工更加自由与无拘无束。这里的建筑不拘泥于传统,这里的学生被鼓励进行天马行空的创新和不断地挑战权威。教学楼里的教室、实验室以及图书馆,游人也能够自由出入,在这里似乎没有什么规矩是不能被打破的。都说绝知此事要躬行,两所学校和来时心中想象的样子出入不小。领略过两校的风貌,还有些意犹未尽。波士顿不止是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还有塔夫茨大学、布兰迪斯大学、伯克利音乐学院等40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